第五节 水泥包装
80年代以前,黑龙江省生产水泥用纸袋包装,破损率很高。大型水泥厂在厂内的破损率
即占1.2%,小型水泥厂为6%。从出厂开始到用户手中,经运输、装卸等环节破损率为25~30%,
厂内与流通中水泥损失量为5%。据1983年统计,用纸袋包装的水泥共出厂287万吨,因纸袋
破损,流失水泥为14万吨,计算经济损失达1 200万元,占全国水泥损失量的3.69%。
塑编水泥袋是水泥包装的一大变革。这种塑编袋内复层纸塑料编织而成,价格较低,抗
力强,于1984年在哈尔滨水泥厂首先使用。采用塑编袋后,水泥包装袋的破损率由30%左右
降为2%左右,水泥损失量由5%降为0.3%。1985年用塑编包装出厂的水泥为190万吨,比上年
增长3.75倍,每万吨水泥节约包装纸45吨,共节约纸8 550吨,折合造纸用木材47 025立
方米。牡丹江建设水泥厂1985年生产23万吨水泥,采用塑编包装袋,节约包装纸1 380吨,
实现减损指标100万元。
散装供应水泥,是水泥包装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泥散装运输,是世界各发达国家所
采取的一项水泥供应方法。黑龙江省散装水泥供应从1972年开始。初始阶段主要是大中城市
和重点基建项目上推行了散装水泥供应方法,设备比较简陋。80年代后,黑龙江省较大规模
地扩展了公路、铁路散装水泥运输事业。1983年7月哈尔滨市至阿城县玉泉镇的散装水泥火
车装卸设施建成运行,同年11月哈尔滨市至大庆市散装水泥装卸设施投入运行。实现了水泥
出厂直接装车长途运送到中转库,再由汽车运至用户的方法。哈尔滨至大庆火车装卸设施,
设计能力每年运送水泥20万吨,单车装车速度由开始的60分钟缩短为10分钟,每年可节约包
装费160万元。到1983年,黑龙江省散装水泥供应量占水泥总产量的18.5%。在抓好散装水泥
设施建设的同时,黑龙江省各主要水泥企业开始配备专用汽车,将散装水泥直接运送给用户。
哈尔滨市松花江水泥厂首先实行送货制、电子计量,提高了散装水泥的信誉,1983年散装水
泥供应量就占全厂产量的65.6%。
黑龙江省从1972年推广散装供应水泥到1985年,已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
斯、鸡西、鹤岗、大庆、桦南等主要城镇,形成散装水泥供应网络。具备了汽车与火车、公
路与铁路,活动贮罐与固定中转贮库相结合的装、运、卸、贮、用的供应手段。大部分装贮
运输容器实现封闭式。至1985年全省已有专用火车89辆,专用汽车448台,活动钢板贮罐2 000
多个,固定中转库31座(一次贮量3.5万吨),全省共完成散装水泥输送任务71万吨,占全年
水泥总产量的16.7%。已运行的路线有哈尔滨至大庆、玉泉至哈尔滨、牡丹江至鹤岗等3条。
哈尔滨水泥厂向大庆供应的油井水泥和普通水泥,由工厂装上火车运至大庆的各中转贮库,
再由中转库分装汽车送到打井的施工现场。黑龙江省散装事业正在向铁路、公路配套输送供
应,运输车辆气吹化、计量电子化的方向发展。
1985年,黑龙江省散装水泥供应量与塑料编织包装袋包装量合计为261万吨,占全省水
泥总产量的61.5%,共节约包装纸12810吨,折合造纸用木材70425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