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主要企业

  一、哈尔滨市第三制砖厂
    哈尔滨市第三制砖厂是黑龙江省主要砖瓦企业之一。主要产品为普通粘土红砖和KSE非 承重空心砖。年生产能力12 000万块。
    1952年9月,由哈尔滨市政府投资兴建该厂,边建设边生产,1953年开始手工扣坯生产 红砖1 000万块。
    1955年将手扣坯改为机械制坯,安装了四合制坯机后,工人劳动强度有所减轻,砖产量 大增,班产量在6万块以上。年产量2 950万块,同年秋至1956年春,因产品滞销而停产。 当年5月又恢复生产。1957年,砖厂增加部分制砖辅助设备。1958年“大跃进”期间,合并 联营企业,将十一、四、十二砖厂合并成立哈尔滨市第三制砖厂。
    1962年春,因调整国民经济,该厂第二次停产。于1963年春复工生产,当时计划亏损20 万元,经全厂职工努力奋斗,只亏损5000元。1964年末赢利38万元。
    1967年开始内燃烧砖,年产量达6987万块。
    1970年9月,为满足基本建设需要,全厂职工自行设计施工,自筹资金,仅用85天就建 成1座年产3 500万块红砖的生产车间,进行长年生产。
    1971年开始生产竖孔泵重空心砖。规格长240毫米,宽150毫米,孔洞率为30%及挂钩砖 试验成功,并批量生产。1973~1981年间,先后改制和购进10台推土机、电牵引车3台、柴 油牵引车26台、烘干机1台、购进柴油挖掘机1台、电力挖掘机1台。1982年开展企业整顿工 作,全年提前一个季度零3天完成国家计划,经省市检查被评为市内第3名,省内第5名,进 入全国质量优良先进单位行列。
    1983年,对基层领导进行调整,充实了年富力强的人担任领导,使产量增加,全年完成 12 056万块红砖,比计划超额13.74%,工业总产值完成524万元,比计划超额9.84%,实现利 润103万元,创造了建厂以来的最好水平。
    1984年研制成功水平孔非承重空心砖,于当年11月25日召开审定会,KSE型空心砖企业 标准被正式审定通过。“松花江”牌机制红砖被评为省优产品。
    二、绥化市砖瓦厂
    绥化市砖瓦厂始建于1949年春。当时利用伪满“同兴窑业”址4个小土窑,有20间简易 草房。主要设备除土窑外,有1台老牛车,靠手工生产。企业经济不独立,由企业主管机关 企业公司统一核算,企业全称为绥化县企业公司第五制砖厂,隶属绥化县企业公司。
    1950年扩建1座方窑。1951年在绥化县西门外新建1座19门串窑,10间草泥结构宿舍,购 置3台马车,生产方式是手工操作。1952年因基本建设任务较多,粘土砖由商业部门包销, 当年签定粘土砖1 200万块的合同,预收砖款10亿元(旧人民币),利用这笔款扩建两座19洞 串窑和宿舍,年生产能力达到1 225万块,是合作化以前最好的一年。1952~1956年生产能 力有所下降。
    1956年,企业公司第五制砖厂与绥化县砂石厂合并,改名为地方国营绥化制砖砂石厂, 隶属绥化县工业科(局)主管。1960年4月建24门轮窑1座。1965年自制小型制砖机1台,串窑 被淘汰。1968年,手工制砖被淘汰,完全采用机械制砖。由绥化县财政科拨款购置1台150型 砖机,又扩建1座36门轮窑。1978年购置4台(东方红60)推土机,增添输送带700延长米。将 人工供土改为机械供土。1979年增添3台推土机(东方红75)。当年由省建材工业局和绥化市 财政局拨款增建制瓦车间,增添了半干挤瓦机组。企业名称为地方国营绥化砖瓦厂,隶属绥 化市建材工业局。1981年将24门轮窑改接为36门轮窑。1982年,将一车间自制的小型砖机更 新为150型砖机。1985年,将推土机,两座轮窑统一归两个车间,形成了一条龙生产线。
    1985年红砖产量43856万块,职工总数549人,其中生产工人469人。工业总产值19 077 万元,固定资产净值15999万元。
    三、鸡西市煤矸石砖厂
    鸡西市矸石砖厂建于1971年,是以煤矸石为主要原料生产矸石砖的全民所有制企业。经 测算恒山煤矿最大的矸石山煤矸石的储量约为168万立方米,可供年产2 000万块矸石砖的 砖厂用60年(每万块矸石砖需煤矸石28立方米)。
    1970年5月,鸡西市制瓦厂利用恒山矿的煤矸石烧制成矸石瓦。8月,由该厂派人去辽宁 省北票和八道壕煤矿矸石砖厂考察,了解到煤矸石不仅可以烧砖制瓦、处理工业废物,还可 以利用煤矸石本身的燃烧,不用其它燃料,即可烧出砖瓦,通过考察鸡西市革委会工交指挥 部于7月26日批准,在恒山矿煤矸石堆脚下,建设瓦厂矸石砖车间,1971年春始建。5月,安 装了1台(350型)砖机、1台反击式破碎机、建起1座方框窑,1台锤工破碎机,开始试产,当 年试制矸石砖焙烧成功,产量162万块。1972年3月经鸡西市城建局批准,矸石砖车间从鸡西 市制瓦厂分开成立鸡西市恒山矸石砖厂,当年生产矸石砖240万块。当时全厂职工总数为153 人,工业总产值为7.2万元,占有固定资产14.2万元。
    1973年,该厂建起了1座4条61米长的干燥洞,并利用轮窑余热进行砖坯烘干。并新建了 1座32门轮窑进行生产,但由于设备不配套,大部分工序靠笨重的体力劳动,产量在200万块 左右,到1974年,实现了半机械化,又用计件工资调动工人的积极性,加快了窑窒循环,当 年生产出矸石砖470万块。
    1975年,该厂进一步完善设备,新建1座价值18.7万元的24门轮窑,又兴建了4条干燥洞, 使产量提高到735万块。
    1983年,改用立轴式粉碎机,较好地解决了粉尘问题。且由于砖瓦厂的普及,加上矸石 砖冻融达不到国家标准,使产品销路不好,当年产量下降。经多次研究试验,用掺加30%的 粘土,解决了冻融问题。1984年,销路又有好转。
    从建厂到1979年,企业连年亏损,年亏损额多达15万元。自1980年免收税金后,才使工 厂盈利2000元。1982年实现利税10.8万元,是矸石砖厂有史以来的最高年份。
    到1985年末,全厂共有5个车间(原料车间、半成品车间、成品车间、机电车间和新产品 试制车间),职工总数为198人。产量达1 540万块,是建厂初期的9.51倍。
    该厂由建厂初期的简易生产、自然干燥、方框窑烧成逐步实现了人工干燥、轮窑烧成、 半机械化生产。
    四、佳木斯市建筑材料厂(原水泥瓦厂)
    佳木斯市生产水泥瓦的历史较早,东北沦陷时期(1935年)建立的信记瓦厂,先后由袁庆 孚、袁庆道兄弟等人经营。规模不大,有手工制瓦机2台。工厂除生产水泥瓦外,还制作少 量水泥地面砖和口径6寸、8寸、1尺,最大1米的不同规格的水泥管。1937年信记瓦厂发展到 6台手工制瓦机,人员增加到10多个。1945年迁厂到安民街(今医学院附近)。日本投降后, 信记瓦厂一度停业,佳木斯民主政府成立后,积极组织恢复生产,在发展工商业政策的感召 下袁氏兄弟于1946年末,召集原有工人复工生产,但在土地改革高潮中袁氏兄弟携家眷弃厂 南逃。
    1947年下半年,民主政府接收了信记瓦厂,召集原厂工人,于当年8月1日开工生产。 1948年市政府对信记瓦厂进行业务扩大,组建了建佳公司,除制瓦外还开展木器家俱制造, 基建维修等项业务。1952年,制瓦生产已发展到有手工瓦机15台,夏季为主要生产季节,冬 季留有一部分人储备砂子。主要产品除水泥瓦和水泥管外,还制作水泥地面砖。
    1953年,建佳公司按行业设厂,成立水泥瓦厂。由于砂源等问题,工厂搬迁至西郊屯南。 新厂址可就地取砂。搬迁后连续3年水泥瓦产量保持在130万片以上,而且每年还生产一定数 量的水泥管。为了便于管理,佳木斯市企业公司将瓦厂与砂石厂合并,作为砂石厂的一个车 间。
    1956年,水泥供应不足,给水泥瓦生产带来困难,生产处于半停状态。在这种情况下, 他们向外地学习,试制成功了菱苦土瓦和地板砖。
    1957年1月1日起,水泥瓦厂与砂石厂分开,恢复为佳木斯市水泥瓦厂。水泥瓦的生产在 1957年~1959年3年中,尽管水泥供应不足,但以菱苦瓦做补充,产值、利润都超额完成计 划,产品在1959年被评为省优产品。
    水泥瓦的生产原是手工作业,自然干燥、水浸养生,1967年初改为机械化制瓦蒸气干燥 养生。1968年开始多次对瓦机、瓦模、瓦架进行改造,使机械化制瓦生产配套、完善。进入 80年代,工厂内改变几十年产品“一贯制”的单一状况,进行新产品研制,先后试验成功石 膏天棚板、人行步道板、水泥承插管、水泥预制构件等新产品,并投入生产,取得了较好的 经济效益。
    到1985年,该厂生产石膏板19 046平方米,水泥瓦299万片,总产值达到99万元,实现 利润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