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砖瓦窑
砖瓦窑是焙烧砖瓦的主要设备,黑龙江地区有砖瓦生产历史以来出现过5种主要类型。
一、方框窑
方框窑是黑龙江地区出现的最古老窑种,1980年发掘的渤海古窑址,都属方框窑型。此
种窑可根据砖坯数量大小来确定窑室的大小,可修建成1次焙烧7万块红砖的窑,也可修建成
再大些的窑室。这种窑是从烧瓦盆的窑改建的。焙烧的过程是把窑室内全部装入干坯,进行
封闭点火焙烧,烧结好以后,大烟排火4小时,在窑上封闭,不漏孔隙,加水浸泡,加水量
视产量、气候而定。每焙烧1窑红砖需时12天。
建国后,仍保留了一批方框窑,但这种窑红砖出窑周期长、能耗高、每万砖耗煤2 .5吨
左右,到60年代末方框窑逐步被淘汰。
二、马蹄窑
19世纪60年代,黑龙江地区砖瓦业开始兴盛,大都采用这种马蹄窑,所以近代所称的窑
业即是泛指马蹄窑生产砖瓦行业。
窑体积不大,底座是圆形,称“马蹄窑”。以底座外圈计算,圆面积不过30~40平方米。
窑高度3~4米。窑门狭窄而低矮,窑内用砖砌成墙,顶部为拱形,中间有圆孔,砖墙外用土
培成馒头形状,窑墙外有台阶,可从地面上到窑顶。小土窑烧出的青砖,一般要3昼夜出1窑,
每窑只能烧1 000~2 000多块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部分企业仍采用马蹄窑生产,
到50年代末被淘汰。
三、串
窑
串窑的形状为坡式,17门以上的为两部火,第一部火烧到12门时,再点第二部火。每个
窑洞可烧1.8万块红砖。焙烧周期为34~38小时。
串窑在黑龙江地区大量出现时间是在东北沦陷时期,1936年日本开拓团柜头汤本在牡丹
江市西郊卡路屯开办窑业组合,称石井窑业。建成两排15门串窑窑场,招收中国人当扣坯匠
和小杠(力工),年产红砖100万块。串窑由多个窑室串连在一起,窑室单独设门和排烟系统。
串窑改变了马蹄窑每次只烧1窑砖的方法,实现半连续性烧成,但仍为手工生产。现在省内
已不多见。
四、轮
窑
轮窑是继串窑之后出现的新窑种,仍属半间歇窑。1939年,日本石井窑业在牡丹江卡路
屯建了一座18门轮窑。又于1942年将18门轮窑改建成36门轮窑,并开始机械制坯,年产红砖
达300万块。轮窑是黑龙江省50年代至70年代末近30年来砖瓦企业的主要生产设备,现在仍
是乡镇企业砖瓦生产采用的最普遍窑型。大多数企业一般采用的是24门轮窑。
黑龙江省的砖瓦企业在轮窑的焙烧技术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牡丹江一砖厂,1953年
研究试验成功的“立腿码窑”方法,解决了红砖焙烧中通风不良、走火慢的关键问题。使红
砖质量与产量大有提高。该厂还总结出轮窑红砖焙烧的“七分码、三分烧”的操作经验。多
年来,坚持码窑与焙烧密切配合,码窑要为焙烧创造“烧好砖”的条件,焙烧要主动与码窑
取得联系。还总结出“里稀外密”,“风道畅通”,“上下垂直”,“顶子码满”等操作经
验,以及“勤看火、勤添煤、少添煤”的焙烧操作规程。
到1984年末黑龙江省县以上砖瓦企业采用轮窑生产红砖22.9亿块,粘土瓦2 949万片。
五、燧道窑
燧道窑是7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它是在轮窑的基础上,改建成双筒燧道窑。这种窑室是
现代化的红砖焙烧设备,与轮窑比其优点颇多。一是节约劳动力,不象轮窑每班得20名工人
推车装坯入窑,隧道窑可直接码坯上车进窑。二是码窑与出窑工人的劳动条件得到改善,由
窑内转变为窑外作业,摆脱了轮窑内高温达摄氏50~60度的艰苦作业环境。三是隧道窑焙烧
红砖的焙烧工人由过去绕着轮窑转的操作方式转变为定点操作。在产量保持均衡的情况下,
窑内的保温、焙烧、冷却三带基本上是固定的。四是由于码好干坯的大窑车定点进窑,在干
坯内燃均衡的情况下,隧道窑内的温差曲线变化不大,所以,引用大窑余热干燥砖坯的热风
温度变化也很小,保证了干坯的干燥质量。
到1984年末,全省县以上砖瓦企业有17个采用隧道窑生产砖瓦,产量红砖3.4亿块、粘
土瓦2 933万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