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砖瓦生产,技术十分落后,由人工闷土、拌合、手工扣坯或模
压成型,经自然干燥,土窑焙烧制成。焙烧砖瓦的窑,大都用土围起来的半地下的马蹄窑、
方框窑、火烧心窑、罐窑等。燃料主要为秫秸、柴草、木木半等,后来才发展为煤炭烧成。
少量轮窑等较为先进的窑种则为日本侵略者把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急待改变落后的生产
工艺。因此,50年代初黑龙江各地与全国一样,相继出现了一批机械处理原料,成型制坯、
采用坯场或棚凉晒、35~60门的大轮窑焙烧的半机械化的砖瓦企业。
黑龙江砖瓦工业在50年代前,都是外燃法,具有简单的机械和手工作业。60年代后,较
大的砖厂已采用内燃法。
佳木斯市1964年由市科委投资10万元,建了1座隧道窑,上部烧瓦,底部烧砖,配合进
行,比例是每万片瓦配烧25%的红砖。
在生产过程中,不断进行工艺改革。一是砍掉闷土工序,由掺砂子改为掺30~35%的粉
煤灰,质量有了提高。二是改造干燥室,将晾瓦架拆除,改为干燥室洞,内铺轻便铁道,每
洞干燥车若干台,每台装12层瓦坯,每洞容量大约1.7万片瓦,利用隧道窑余热,抽入干燥
洞内加热干燥,节省了原煤。三是改造了轮碾机和制瓦机,延长了机器耐磨件使用寿命,提
高了效率。

制砖的生产工艺,自60年代以来发生了很大变革。由外燃烧结改为内燃烧结,自然干燥
转向人工干燥。60年代中期黑龙江省的内燃烧结砖已大批量投入生产;70年代初,出现了利
用砖窑余热人工干燥砖坯的方法。
60年代初,佳木斯制砖厂研究制作土压坯机成功。先后用50吨、80吨冲床、液压机等压
坯,压出的坯子经焙烧,红砖的物理性能达到300号以上,具有外观整齐、节省工序,减轻
劳动强度特点。干土压坯,土的湿度要求在8%以下,颗粒要求在2毫米以上。在干土压坯成
功的基础上,1964年4月开始制作专用机械,首先制作模型,经过鉴定,1965年加工样机,
先后有7个大小工厂参加协作。经总装第一台干土压坯机在佳木斯市诞生,受到国家与省领
导的重视,各省也派人来参观学习。1966年又制造了第二台干土压坯机。
现行制砖制瓦工艺:
一、制
砖
(一)工艺流程
(二)工艺要求
原燃料备制。在开机生产前必须将已备用的原燃料表面杂物除掉,避免因杂物混入而影
响产品质量或发生机电事故。各机台的原料必须备有足够的砂源,否则不准开机生产。春季
要求含砂量45%,夏季35%,并做到有一定的闷土时间,闷土时间要最低保持24小时;
内燃掺兑。各机台在开机前由技术部门对内燃进行化验分析,根据化验结果确定配比量,
一般保持600~650大卡/块坯。颗粒要不得大于3毫米。达到3毫米的颗粒不得超过10%,否则
不得使用;
成型工艺。在挤出成型前对原材料必须进行一次碾压破碎,两次搅拌,在搅拌过程中保
持有一次加水处理,调合泥料的软硬程度,不得在挤泥机和料箱处加水。成型水坯所含水份;
春季保持19%,夏季保持18%,秋季保持18.5%;
装窑点火。装窑时按体内的燃量发热量确定码窑方法和码窑形式,在点燃第一部火时尽
量做到稀码,窑底应铺一层颗粒在3毫米以下的粉煤以便解决窑房过凉。
(三)工艺改革
1.五五架坯法。50年代初架坯是双五双斜架法,50年代中期哈尔滨市二砖厂创造了五五
架坯法,对提高产品质量。加速干燥,减少劳动强度和便于操作起到了很大作用,所以这种
架坯法一直沿用至今。
2.内燃烧砖工艺。60年代,齐齐哈尔、哈尔滨两市砖厂及佳木斯制砖厂等,开展了烧砖
新工艺,即:内燃烧砖。以原料掺配方法以内掺为主,外投为辅的原则。平均每万块掺大约
7~8.5立方米炉渣。相当于热量400~500大卡/块。码窑方法按内稀、中次、外密,上密下
稀的原则。烧窑时强调四带(预热带、保温带、焙烧带、冷却带)平衡,并正确使用风闸。这
项工艺对节约能源,提高产品质量起了很大作用。
制砖生产工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0年发生很大变化,改进了生产工艺,由外燃
烧结为内燃烧结,自然干燥转向人工干燥。黑龙江省60年代内燃烧结砖就已大批量投入生产。
二、制
瓦
制瓦在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是用石膏模压制,从60年代中期,改为铁模压瓦,同时人工
配料、闷土改用搅拌机搅拌,山砂按比例掺入粘土中进行粉碎。瓦坯干燥除60年代初期前进
行自然干燥外,其后都是利用人工干燥。
黑龙江省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一部分砖厂建隧道式人工干燥室,变自然通风为强制通风。
到70年代初,干燥室热源变为热炉和轮窑混合烟热,利用窑内自身余热干燥水坯,干燥周期
在35小时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