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石灰
石灰的用途很广,在建筑工程中以石灰为原料可制成石灰石砂浆、石灰水泥砂浆,用于
建筑和抹面工程。制造三合土或四合土,可用于基础、地面、堤坝等。是最常见的建筑材料,
石灰的原料是石灰石。
石灰分两种:一是气硬性石灰,一是水硬性石灰,建筑工程上习惯称的石灰,原指气硬
性石灰而言。它是用含碳酸钙较多的石灰石,经800~1 000℃高温燃烧而成的气硬性胶凝材
料。
在建筑材料工业中,用以制造无熟料水泥,是一般水泥的代用材料。用石灰、矿渣、粉
煤灰、炉渣、砂子等材料配合,经蒸压、蒸养处理,制造各种硅酸盐材料及碳化制品,如磷
化瓦、灰砂砖、粉煤灰砖、粉煤灰硅酸盐砌块、碳化砖等。石灰除用于建筑外,并可用于做
农用肥料。
烧制石灰的窑大部建于原料产地,采凿称便。其采凿方法大都为手工操作,先在岩体上
凿孔后放置炸药,使整岩爆炸后,经以手工或机械破碎,运窑烧制。建国前制灰窑结构简单
一般用土砖砌成围窑,窑身较小,每次装料8吨左右,用枝柴5天烧成1次。
黑龙江石灰生产历史,最早可追逆到古渤海国时期,考古发现在渤海古城遗址中建筑已
用石灰作为胶凝剂。在清代黑龙江地区已能大量生产石灰,当时石灰窑是用木材烧窑。
黑龙江省石灰石资源丰富,分布很广。主要分布在北部官马河(嫩江地区),东部密山的
大云山、金银库,牡丹江的凤凰山,西部的浩良河(伊春地区)南部哈尔滨建筑材料厂的阿城
玉泉镇等地,矿石储量较大。哈尔滨市阿城玉泉石灰厂(现称哈尔滨建筑材料厂)现有6处矿
山作为该厂的原料基地,贮量约有石灰岩935万立方米,花岗岩石460万立方米,其他有待开
采的建筑石材42.3万立方米。最早开采石灰石矿的为阿城的玉泉镇(旧时俗称三站),1900年
(清光绪26年)沙俄侵入黑龙江地区时期,为了加紧对铁路沿线的掠夺,出于在哈尔滨建设其
基地的需要,派人到三站开矿,建生产建筑材料的工厂。1901年(清光绪27年)沙俄侵占牡丹
江凤凰山的矿产资源,先将凤凰山石灰石的样品取走带回俄国化验,然后开发生产。当时有
中国工人100多人,年产石灰1万吨。没有任何生产设备,只凭工人的手工劳动。当时用山上
的树木做燃料,建起20多座小明窑。沙俄在三站,当时租用旧山主赵常富和关云武两人所占
有的东西两大山。经2年的开探和修建,1902年(清光绪28年)建成了5日1次产16吨、以枝柴
为燃料生产石灰的直焰窑5座。
1915年5月,由于沙俄受其国内、国际形势影响,在开矿生产15年之后被迫停产。经山
权占有者转卖给姜凤声和孙显文,在原基础上又新增建了5日1次产3万斤的直焰窑9座,继续
进行生产。
东北沦陷后,1933年6月,日军占领了三站,并把三站地区改名叫“玉泉”。日本人合
田伙同三站的伪商务会会长栾康侯合建了1座以煤炭为燃料生产石灰的竖窑,命名“合田”
大窑。这是黑龙江地区历史上第一座烧煤连续生产石灰的竖窑。矿山资源皆被日本帝国主义
所侵占,1934年,在牡丹江的凤凰山又建起了两座竖窑,每日生产石灰20吨,持枪的日军强
迫矿工用钢钎、大锤开矿,用大筐扁担肩背人扛,由于超负荷的劳作至使许多中国劳工累病
死亡。
从1933年至1945年8月,曾有一些私人经营的石灰窑与日伪的所谓“官窑”并存。在三
站有于静轩建的两筒烧煤竖窑,“刘四麻子”办的两筒烧柴直焰窑,伪满洋灰株式会社建的
烧煤竖窑和后来日本人办的“福昌公司”、“小西公司”等。直至抗日战争胜利,于1946年
由阿城县第十一区人民政府接管这些窑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30多年来,该厂共生产石灰
311万吨、白云灰27.3万吨、石灰石253万立方米、建筑石材716.3万立方米、水泥115.8万吨,
上交利润1 483万元。
鸡西市碱场地区白云石储量极其丰富,以含镁量高而著称。其矿体距地表仅2米左右,
个别地段不需剥离即可开采,构成了得天独厚的白云灰生产条件。伪满时期已经有人在这里
开山取石,烧制白灰,经穆棱河水路运往外地。
由于60年代的经济建设发展需要,逐步形成了白灰生产商品化。鸡西市梨树白灰厂,到
60年代中期矿山机械和粉磨机械基本完备,已经发展为拥有固定资金59.4万元、年产量1.45
万吨规模的白灰厂。
到1985年鸡西市梨树白云灰厂年产5.4万吨,为全省之最。所生产的200目特细灰年产1 000
吨。一级品率60%,二级品率40%。
1985年全省石灰产量达44.2万吨,其中乡镇企业生产11.2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