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建筑玻璃及建筑陶瓷
黑龙江玻璃制造业,始于清末民初,这时开始出现以矿砂熔制玻璃原料,生产日用器皿
的作坊。
抗日战争胜利后,仅有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佳木斯市等地用人工吹制方法生产酒瓶、
灯罩、口杯等产品的小型企业。1949年以后,哈尔滨、佳木斯、肇东等地建立一些私营玻璃
厂,也都是生产日用玻璃器皿的小型企业。
黑龙江省建筑玻璃生产始于1959年。是年6月,哈尔滨市玻璃厂在生产日用玻璃的基础
上自行设计简易单机引上生产线,生产出省内第一块平板建筑玻璃,但因技术不过关,存在
许多质量问题,当年没能投产。后经改造,于1961年正式投产,但仍存在水纹、波筋、易碎
等质量问题,产品始终没有达到国家等级标准。
自1966年起,为解决平板建筑玻璃短缺问题,黑龙江省开始利用过去生产日用玻璃企业,
改造、扩建和新上马了一批建筑玻璃生产企业。到1979年,相继有佳木斯市、肇东县、依安
县、鹤岗市、双鸭山市、牡丹江市建立平板玻璃生产企业,但生产工艺技术较为落后。其间
除1975年国家投资475万元,在肇东县建有1条三机引上生产线外,其余17条生产线均为相对
落后的平拉工艺。上述企业也都因为技术不过关,产品存在水纹、波筋等质量问题。此外,
1966~1967年,佳木斯市玻璃制品厂和肇东县玻璃制品厂利用碎玻璃生产压花再生建筑玻璃。
80年代以来,省内建筑玻璃生产取得长足发展。1981年,哈尔滨市玻璃厂淘汰了生产多
年的简易单机窑生产线,改扩建六机引上生产线,于1983年6月投产。该生产线设计能力年
产平板玻璃80万标箱,比原生产能力提高7倍。1982年,佳木斯市建材机械厂经省计划委员
会批准转产生产建筑玻璃,建有1条六机引上生产线,由鞍山焦耐设计院承担全部设计,
1983年11月投产,设计能力年产88万标箱。1983年,齐齐哈尔第二玻璃厂自行设计1条年产
40万标箱的小型浮法生产线,于1984年3月建成投产,是为黑龙江省第一条浮法生产线。
1984年5月,经国家计委批准,齐齐哈尔玻璃厂九机有槽垂直引上法生产线开工建设,该生
产线设计能力为年产平板玻璃150万标箱。上述重点企业的兴建,使黑龙江省建筑玻璃的生
产改变了过去落后的单机窑生产的局面。生产工艺在1960~1985年的25年间,经历了引上、
压花、平拉、引上、浮法的发展变化,使得省内建筑玻璃生产达到国家等级品标准。黑龙江
建筑玻璃生产,1970年产9.6万标准箱,到1980年年产94.7万标箱,10年间增长近10倍。到
1985年,黑龙江省建筑玻璃生产企业发展到11家,年产建筑玻璃169万重量箱/1 065万平方
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