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建筑、卫生陶瓷

  黑龙江地区最早的陶瓷业属于瓦盆业,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却只有粗陶和日用陶 瓷生产,没有建筑陶瓷和卫生陶瓷的生产。
    1958年在全民大办小工业的高潮中,一些日用陶瓷厂开始转产建筑、卫生陶瓷。最早由 东宁县陶瓷厂开始生产陶瓷锦砖。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先后有玉泉、桦南、东宁第二、第三 陶瓷厂;牡丹江、鸡西、绥芬河、林口等陶瓷厂由生产民用缸、日用陶瓷转产或部分转产建 筑陶瓷和卫生陶瓷。到1985年,黑龙江省有建筑陶瓷、卫生陶瓷生产企业11个,生产墙地砖、 釉面砖、卫生陶瓷等产品,当年实现产值1176万元。
    一、建筑陶瓷
    (一)陶瓷锦砖
    陶瓷锦砖在60年代属于中、高档建筑装饰产品,具有耐磨、耐腐蚀等特点,适用于墙体 内外装修。
    1964年,东宁县建筑陶瓷厂采用9吨压力机压制成型、用倒焰窑燃制成功陶瓷锦砖(马赛 克),产品主要供应出口,到1966年形成3.08万平方米的生产能力。此后牡丹江市、宁安县 陶瓷厂也先后开始生产陶瓷锦砖。1975年,东宁县建筑陶瓷厂又利用当地原料生产出拼花彩 色锦砖,1979年该厂进行设备改造,把9吨压力机改造成30吨压力机;把能耗高的倒焰窑改 造为70米隧道窑,生产能力由原来的几万平方米提高到40万平方米,花色品种增加到40多个。 到1980年,全省有东宁县、牡丹江市、双城县等7家企业生产并出口陶瓷锦砖。省内各陶瓷 厂生产的“天鹅牌”陶瓷锦砖居全国陶瓷锦砖出口量的第二位。1984年,牡丹江市陶瓷厂引 进意大利锦砖生产线,桦南陶瓷厂引进数控切割机械,提高了产品产量和质量。1985年,东 宁县第二建筑陶瓷厂、绥芬河市陶瓷厂利用当地白砂、当地耐火土代替外地粘土,当地紫土 代替石湾红土,研制出利用地方材料配方烧制成功陶瓷锦砖。自黑龙江省生产陶瓷锦砖以来, 每年都向东南亚地区出口,仅东宁县建筑陶瓷厂1966~1985年其出口锦砖247万平方米,占 该厂总产量的56%。
    (二)“宝丽光”陶瓷锦砖
    “宝丽光”锦砖是陶瓷锦砖的一种,具有亮洁度高、不吸水等优点,表面光滑柔润、色 彩艳丽、图案清晰,为建筑物装饰的高档产品。
    1980年12月,双城县陶瓷厂通过香港合隆贸易公司转手引进台湾回转磨光机,生产“宝 丽光”陶瓷锦砖年生产能力达11~13万平方米。其后相继增加48台磨光设备、两座倒焰窑, 生产能力1985年增加到近20万平方米。该厂生产的“宝丽光”锦砖1981年出口到马来西亚、 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1981~1985年共出口18.9万平方米。
    1981年,东宁县建筑陶瓷厂开始引进“宝丽光”锦砖样品,1982年中试成功投入生产, 产品外观质量、单块尺寸都达到设计要求,年生产能力为20万平方米。该厂生产的“宝丽光” 锦砖由香港转口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1982年,东宁县陶瓷研究所开始研制尼龙网胶粘剂,以取代陶瓷锦砖长期采用的铺贴纸 传统工艺,改由尼龙网铺贴。1985年12月通过省科委技术鉴定,认定为国内、省内新产品, 当年由东宁建筑陶瓷厂生产3.2万平方米,在广交会上受到客户的欢迎。
    双城县陶瓷厂、东宁县建筑陶瓷厂生产的“宝丽光”陶瓷锦砖于1984年被国家建材局和 黑龙江省经委授予优质产品称号。
    (三)墙地砖
    1981年,东宁县第二建筑陶瓷厂自行设计了一条年产15万平方米燃煤一次烧成彩釉墙地 砖生产线,当年生产墙地砖近2万平方米。1982年,东宁县陶瓷研究所和东宁县第二陶瓷厂 合作,共同研制成功三箱式喷釉机,试验成功无光釉、结晶釉、朱斑釉面墙地砖,并研制出 用当地劣质材料蛇纹石、叶腊石等生产墙地砖,改进了原料配方。1983年,经黑龙江省科委 认定,东宁县第二建筑陶瓷厂燃煤一次烧成工艺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获得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其后,东宁县第二陶瓷厂、东宁镇陶瓷厂等企业也开始墙地砖的生产。到1985年黑龙江省生 产墙地砖59.2万平方米。
    (四)釉面砖
    釉面砖适于建筑内墙装饰,具有美观、整洁的特点。
    1977年,林口县建筑陶瓷厂采用80立方米倒焰窑和30吨压力机压制成型开始生产白色釉 面砖,1978年,又采用15米12孔多孔窑烧制成功白色釉面砖。
    1980年,集贤县建筑陶瓷厂用隧道窑,采用半干压制法试烧出釉面砖,日产达35吨。 1983年10月,绥芬河市陶瓷厂采用生料乳浊釉,用倒焰窑试烧成功并批量生产了釉面砖。
    1984年,东宁县陶瓷三厂采用丝网印刷法试制成功美术瓷片,填补了省内美术釉面砖生 产的空白。其产品新颖,有多种图案、适合于各种环境。同年,该厂利用储量大、易开采的 当地原料三棵桦树土,在坯料中烧制釉面砖获得成功,从而降低了产品成本。
    1985年,黑龙江省釉面砖产量达29.7万平方米。
    (五)卫生陶瓷
    黑龙江省于1970年由鸡西陶瓷厂试制卫生陶瓷,1971年开始小批量生产,1972年增加一 条隧道窑(85×17米)生产线,形成年产大便器16万件的烧成能力。1974年,林口县建筑陶瓷 厂试制成功。整体结合新产品蹲式大便器,具有结构简单、式样大方、冲洗性能好的特点, 当年生产0.77万件。1978年鸡西市陶瓷厂试制成功洗面具,1979年投产,但成品率只有60%。 1980年该厂用倒焰窑,采用浇注成型工艺开始生产低水箱、洗涤槽。1983年,又试制成功坐 便器、立式小便器、年产量约7 000~8 000件。
    1985年,黑龙江省生产卫生陶瓷达21.5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