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地区对非金属矿产资源的调查最早始于清末。据吉林省图书馆藏《满洲的探险及
矿物资源地图》记载,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民国11年(1922年)、
17年(1928年)、20年(1931年)先后由清政府和民国政府5次派人沿穆棱河进行矿物调查。民
国19年(1930年)7月,当时吉林省政府农矿厅批准阿城矿商黄甫绅试探密山县老鞑子沟铅矿
(即今柳毛石墨矿)。东北沦陷后,1937年,伪满洲矿业开发株式会社雇用南满铁道株式会社
地质调查员日本人江川山男对柳毛石墨矿矿床地质作了比较详细地调查,1938年,日本人内
野敏夫到矿区进行调查,著有《东安省滴道村石墨产状》一文,论述了老鞑子沟(今柳毛石
墨矿)地质,交通与产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黑龙江地区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勘察主要
集中在石墨、水泥原材料的勘察上,对其他非金属矿种的调查不多,并且没有组织专门的非
金属勘探队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即开始组建地质勘探队伍。但因地质勘察工作任务量大,人力
不足,非金属矿产勘察力量还相对薄弱。1959年,黑龙江省建设厅在哈尔滨市及松花江、嫩
江、牡丹江、合江专署建设局等所属单位抽调干部和工人,充实建立一支非金属矿产地质勘
探队伍,从事非金属矿产资源勘探工作,但力量仍显不足。大面积非金属矿产勘探工作从
1961年才开始。
整个60年代,黑龙江省由于专业建材非金属矿产勘探力量薄弱,找矿工作主要依托于国
家地矿部门,但因有的年份地矿部门其他找矿工作量大,致使非金属矿产勘探工作比较被动。
黑龙江省处于半山区,土地面积较大,非金属矿产资源极为丰富,但因为缺乏勘探力量,全
省资源的普查勘探工作,基本上没有进行。因而严重地影响了建材工业的发展。省内一些急
需的非金属矿产品需要依靠其他省市供应,甚至本省储量最丰富的大理岩、石灰石、玻璃砂
等也没有勘探、开采,而不得不向其他省市求援。如龙江县、齐齐哈尔市、双鸭山市、五常
县拉林、德都县、克东县、绥化市、尚志县、安达县、肇东县等许多水泥厂因石灰石缺乏,
经常处于半停产状态。
70年代初,为了加速黑龙江省非金属矿山资源的勘探,解决省内水泥企业矿石需求和亟
待勘探的石棉、石膏、云母、珍珠岩、滑石、玻璃砂等空白矿种,1971年9月,经省“革命
委员会”批准,黑龙江省非金属地质队组建成立,在国家建委建设公司的支持下,装备大小
钻机8台,载重汽车6台和全套化验设备,国家建委从全国其他非金属矿地勘部门抽调了一批
技术骨干。黑龙江省非金属地质队从1972年开始承担国家和地方安排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勘探
任务。
一、专业队伍
黑龙江省于1971年9月正式组建非金属矿产勘探专业队伍。始称黑龙江省非金属地质队,
现称非金属地质公司。是一支为黑龙江省建筑材料工业服务的地勘专业队伍。1985年底共有
职工326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8名。该公司现设地质、地球物理、测绘、水文地质、探矿
工程、测试6个专业。
(一)地质专业
地质专业开展于1971年公司组建初,技术人员来自东北、西南、西北等建材工业部非金
属地质勘探公司。15年来共提交勘探地质报告3份、详查地质报告6份、找矿报告7份,计划
外报告4份。探明水泥用灰岩(大理岩)31 219万吨,其中工业储量11 907万吨;粘土1 442万
吨,其中工业储量1 040万吨;凝灰岩5 507万吨,其中B+C级2 036万吨;石墨6 791万吨,
其中B+C级433万吨。
(二)地球物理专业
地球物理探矿组1974年组建,1975年从事试验,1976年正式投入生产。到1985年仪器设
备有:γ辐射仪1台、α辐射仪1台、甚低频仪1台、电法仪3台、磁力仪3台、PC—1 500型计
算器1台。
投入方法:(时间1974~1985年)有对称四极、联合剖面法、电测深等方法,到目前为止,
提交各类物探报告10份。
(三)测绘专业
1971年,由武汉冶金勘察公司调入两名技术人员组成测量组。现有测量工程师5名、助
理工程师5名、技术员2名、测工4名。以后陆续从外系统调入技术人员,承担各工地测量任
务。至1977年,技术科设1名测量管理人员,其余人员分别组成3个地测队及物探组的测量组。
从1971年至1985年完成1∶1 000地形测量5.05平方公里,1∶2 000地形测量31.79平
方公里,1∶5 000地形测量25.05平方公里,比例尺不等的地形测量5平方公里。
(四)水文地质专业
1971年由国家建材工业部东北公司601队调来1名水文地质技术员,1980年又分配来1名
水文地质技术员,负责矿床普查勘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有关水文地质报告的编写,提供
相应的找矿、详查、勘探矿山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料,为未来开采设计、生产,提供开
采技术条件的依据。现有水文地质工程师、助理工程师各1名,可从事野外普查、观测及室
内的测试。
(五)探矿工程专业
钻探始于1972年,当时没有探矿专业人员,由几名有经验的老钻工带领青年工人边干边
学。钻探机械有500型1台、300型1台,100型1台、50型1台,50米手机两用钻机1台。当年钻
进313.55米。
1976年增加油压600型钻机1台。
1977年完成机械岩心钻探2 031.79米,为全年计划钻探进尺的135%,是历史最高进尺
的2.99倍,接近于建队5年来钻进的总和。
1980年600型钻机增至3台,完成钻探1 188.19米,为计划指标的118.82%。
1981年探矿技术人员增至5人,年末完成钻探工作量1 511.98米,6项钻探标准基本满足
要求。
1982年又增添了600型钻机1台。上级下达钻探工作量2 000米,实际完成2 017.58米,
完成台月数5.64,台月数率为357.72米。
1983年上级下达岩心钻探工作量1 300米,实际完成1 348米。
1984年,上级调拨给XY—100型钻机1台,经过探矿技术人员和钻工赴山东队学习小口径
钻探技术后,回来首次采用了小口径金钢石钻探,圆满地完成了浩良河大理岩矿补勘。本年
度共完成钻探工作量为2 975米。
1985年2月成立探矿队,共有职工59人,其中探矿工程师1人、助理工程师1人、技术员2
人、钻工46人、管理人员5人、服务人员4人。配备钻机4台、汽车1辆。爬山虎1台。
(六)测试专业
公司化验室于1971年组建,1972年正式投产,隶属技术科领导。设有样品加工组、化学
分析组、岩矿鉴定组。配有技术员5人、培训化验工6人。
截至1985年底,化验室共有18人,其中化验工程师1人、岩矿鉴定工程师2人、其他技术
人员及化验工15人。
主要设备有分析天平3台、分光光度计2台、火焰光度计1台、显微摄影仪1台、偏光显微
镜3台、显微镜1台,单、双层振筛机1台,圆盘粉碎机2台、对滚式粉碎机1台、颚式粉碎机1
台、球磨机1台、三头研磨机1台、制样机1台、干燥箱4台、管式电阻炉2台、箱式电炉1个、
电蒸馏器1个、铂金坩锅31套、阿贝折射仪1台。
化验室基本能够全面承担建材非金属矿的化验任务。
二、地质成果
黑龙江省非金属地质队成立后即承担了大理岩、石棉、石英砂、火山灰等资源勘查任务。
1973年7月25日,黑龙江省基本建设委员会,对非金属勘探计划作了调整。1、将原计划
密山金银库大理岩矿找矿勘探改为普查,削减岩心钻探1 000米和井深100米的工作量,年
末提交普查报告。2、新增桦南石灰石矿老秃顶子普查找矿任务。并确定桦南石灰石矿为全
年工作的重点。
1974年8月24日,黑龙江省基本建设委员会向国家计委地质局并国家建委建材工业局,
报送了1975年非金属勘探计划,如下表:
黑龙江非金属地质公司自1971年组队,15年来,共完成机械岩心钻探17 477米,槽探工
作量193 792立方米;检查非金属矿产28种、矿点319个(处);先后向国家汇交各类地质报告
33份,其中有4份勘探报告为黑龙江省建材原料大型矿山提供了可观储量,其余地质报告也
为中、小型矿山采用。
(一)主要地质报告
1.阿城县新明大理岩矿
该矿床位于阿城县山河乡新明屯东山。地理坐标:127°28′~33′,北纬45°25′~30′。
大理岩矿总为下二迭统玉泉组,呈北东—南西向延伸,陡倾斜,倾向南东,倾角55°~70°。
系海相沉积石灰岩,在动、热力变质作用下而形成的沉积变质矿床。分为东西两个矿体,均
属巨厚层状,呈单斜产出。东矿体:东西长520米,南北宽280米左右,最宽为346米。矿体
平均厚225.88米,最厚291.25米,最薄160.50米;西矿体:东西长1 400米,南北宽340米左
右,最宽可达375米以上,矿层平均厚277.46,最厚321.56米,最薄210.35米,埋藏深度:
一般均在340米标高以下,最深可达海平面以下100米,东西矿体矿石类型单一质纯,主要有
益、有害成份含量为:CaO最高55.63%,最低51.36%,平均54.85%;MgO最高1.63%最低0.05%,
平均0.38%;其它次要成分含量,除SiO2一项在1%左右外,均都小于1%。
1971年10月,由该公司对该矿床进行找矿工作,1972年4月~1974年8月,该公司第二地
质队进行地质勘探,施测1∶2 000地形图1.8平方公里,填绘1∶2 000地质图1.4平方公里,
槽探14 992.13立方米,钻探1 669.11米(其中深孔13个、浅孔26个),采样加工758件。提交
了《阿城县新明屯大理岩勘探报告》,经省基本建设委员会1974年12月会同国家建委、哈尔
滨水泥厂等有关单位审查,认为:“地质工作做的比较详细,矿体产状形态基本查清,质量
稳定,水文情况比较简单,储量较大,其工作程度比较可靠,基本上满足了国家和省对阿城
县新明屯大理岩矿勘探指标和设计要求。”因而批准该报告。哈尔滨水泥厂建矿后,于1975
年正式开采,沿着西矿体原Ⅰ、Ⅱ、Ⅲ号勘探线分为南、中、北3个露天采区,东矿体至今
尚未开采,矿石质量稳定,CaCO3一直保持在90%左右,满足了水泥生产的要求,为该厂生产
技术改造和扩建的主要原料基地。
2.哈尔滨荒山嘴子粘土矿
矿区属哈尔滨市太平区东风乡管辖。地理坐标:东经126°46′,北纬45°17′。距哈
尔滨水泥厂6公里,有专用火车相通。
该矿床为河流冲积相粉砂质粘土矿,两个矿层:底部粉砂质粘土为1号矿层,上部土壤
化粉砂质粘土为2号矿层,二者呈渐变过渡关系。两矿层均长 1 174.34~1 200米,平均宽
443米,厚34.25~38.16米。矿石化学成分平均含量为: SiO265.79~66.95%,
Al2O315.04~15.89%, CaO1.20~1.36%,MgO1.35~1.98%,Ls4.71~5.05%,K2O+Na2O
4.86~4.90%, Fe2O34.86~0.4%,SO3 0.05%。其它化学成分Cl、P2O5、 TiO2等有害杂质
的含量甚微,不影响矿石质量。
矿石储量(万吨):B级889.40、C级770.36、D级401.84、B+C+D级2 061.60,其中B+C级
1 659.76,B级在工业储量中占53.59%。
1964年,国家建材部地质总公司601队在矿区北段进行了地质勘探,施测1∶2 000地形
测量0.8平方公里,同比例尺地质测量0.3平方公里,坑探土方2 633立方米,人力回转钻探
461.8米,取样352件,探明B+C级储量646.18万吨,于1965年6月10日提交《哈尔滨市荒山嘴
子粘土矿勘探总结报告》,黑龙江省矿产储量委员会1965年第11号文审批B+C级646.18万吨。
1980年5月,黑龙江省非金属地质公司第一地质队对矿区南段进行扩充勘探,探明B+C+D
级储量1 441.50万吨。于1980年9月末提交《哈尔滨市荒山嘴子粘土矿扩充勘探报告》。
1980年12月经省储委会审查批准B+C级储量1 039.6万吨,D级401.5万吨。
该矿床岩性单一,无非矿夹石、无剥离量、无塌陷地段。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地下水赋
存在矿层下部,对1、2号矿层均无影响。
荒山嘴子粘土矿由哈尔滨水泥厂露天开采多年,质量一直很稳定。该厂原水泥年产量为
83万吨,粘土年需要量为18万吨。今后计划水泥年产量为100万吨,粘土年需要量为23~30
万吨。
3.伊春市浩良河大理岩矿床
为适应本省水泥工业发展的需要,满足佳木斯市扩建年产60万吨的水泥厂生产对石灰质
原料的急需(后改为伊春市浩良河新建年产60万吨的水泥厂),1983年省建材工业总公司发文
以黑建材生字41号文件将黑龙江省伊春市浩良河大理岩矿床补勘任务下达给该公司,要求:
1、工业储量要求不少于5 000万吨;2、按水泥原料规范和工业指标要求进行补勘;3、1984
年底以前勘探完毕并上交补勘报告。
在此之前,1979年黑龙江省冶金七○七队为满足会龙山钢铁厂所需要铺助原料,对矿区
大理岩做了较系统的地质勘探工作,完成实物工作量:钻探5 065米;槽探土石方8 379立方
米;基本分析5 652元素;1∶2000地质测量1.07平方公里,水文地质测绘1.07平方公里;投
资地质专业费763 158.52元,共探求B+C+D级熔剂大理岩矿石储量1.8亿吨。1980年提交《黑
龙江省伊春市浩良河大理岩矿地质勘探报告》。报告业经省储委会审查批准,共批准270米
标高以上B+C+D级熔剂大理岩矿石储量1.0299亿吨。
该报告为本次补勘工作奠定了基础。此次补勘工作主要是为满足设计部门做为水泥原料
矿山专门需要而进行的。
浩良河大理岩矿区位于黑龙江省伊春市南岔区浩良河镇北22至23公里间,行政区划属南
岔区管辖,地理座标:东经129°22′20″~129°23′40″,北纬46°49′55″。沿走向长
600~800米,出露宽900~1 200米,厚700~1 000米左右。矿层向深部延伸以4线和6线最
大,在零米标高以下仍有延伸,其余各线也均在200米标高附近。
矿石类型单一质纯,矿物以方解石为主,占95~99%,次为云母及绿帘石,还有微量矿
物、独居石等,星散分布于矿石之中。矿石结构为粒状变晶结构,矿物粒度0.1~0.5毫米,
一般0.3~0.5毫米。矿石结构简单,以块状为主,次为微条带状。矿物化学成分,经各勘探
工程系统采样化验结果证明,矿石氧化钙的含量较高,绝大多数在50%以上,一般CaO
52~54%,最高55.96%,最低小于48.40%,平均53.75%,MgO0.3~0.5%之间,最高2.38%,最
低小于0.3%,平均0.97%,其它次要组分,经组合分析了解,SiO2多数在1%,平均1%左右,
Al2O3:<1%,Fe2O3:<1%,SO3:<0.03%,K2O3+Na2O:<0.2%烧失量40%,其它微量
元素经代表样全分析及单元素(Cl)组合分析结果表明含量甚微,一般Cl:0.001~0.004%,
P2O5:0.001~0.04%,MgO:0.01~0.05%,TiO2:0.01~0.08%,SiO2:0.08~3.71%。
矿石化学成分较稳定,沿走向、倾向均无明显变化,且自地表向下质量变好。
矿床成因属沉积变质型大理岩矿床。矿层较集中,矿石质量好,已探明可供水泥用大理
岩矿石储量B+C级7 992.07万吨,属中一大型矿床规模,按年产60万吨水泥厂生产规模,可
供服务60年以上。
此报告经省储委会于1984年11月27日审查批准。
4.桦南县老秃顶子大理岩矿
桦南县老秃顶子大理岩矿是做过地质工作的老矿区,早在1959年,合江专署地质局第五
区测地质队进行区域地质测量时发现本矿点,并进行初查工作。1967~1969年,建筑材料工
业部地质总公司601地质队在老秃顶子东部(K1~K5)及猴石进行了找矿勘探工作,评价侧重
于猴石,编有《黑龙江省桦南县老秃顶子石灰石矿勘探报告》。
1973~1975年,黑龙江省非金属地质队一分队在全区进行找矿勘探工作。重点放在中、
西部(K5~K14),最终提交《黑龙江省桦南县老秃顶子大理岩矿地质勘探报告》。此次工作
由于工程控制程度差,地质研究程度低,钻探质量未达到国家要求,基础资料存在较多问题,
审查时将B级降为C级。
1978年,公司第一地质队进行了补勘工作。在进行部分地表地质工作中发现,1975年度
地质资料与实际出入较大,如探槽,部分未挖至基岩,在残坡积层中取样,并新发现较多的
脉岩、夹层等,由于矿山地质条件复杂,只适于小型地方手工业开采。为此,终止补勘工作,
次年提交了《黑龙江省桦南县老秃顶子大理岩矿补充详查地质报告》。
1983年4月25日,黑龙江省建筑材料工业局下达了黑建材生字(83)81号文件《关于桦南
老秃顶子大理岩矿勘探任务的通知》,要求“按勘探全面查清桦南老秃顶子大理岩矿床……”。
令公司再一次对该矿山进行地质勘探工作。后又以黑建材生字(83)82号文件下达勘探工业指
标,指定勘探范围Ⅱ-Ⅸ线,首采地段Ⅱ~Ⅴ线,B级储量15~20%,如果按第Ⅱ类型网度进
行控制仍求不出B级时,可不求B级储量,但1983年度补勘后,通过室内综合整理初步圈定出
4个孤立矿体,补勘工作不能达到预期目的。至1984年为符合矿山实际情况,省建材局又以
黑建材生字(1984)20号文下达补勘修整目标 ,使之更符合矿山地质实际情况,同时去掉了
对B级储量的要求,从而补勘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截止到1984年,补勘工作历时两年,于
1984年12月完成勘探地质报告编写任务。
老秃顶子大理岩矿位于黑龙江省桦南县石头河子乡向阳屯北0.5公里,地理坐标:东经
130°48′37″~130°50′21″北纬46°09~46°10′08″。矿区距桦南火车站31公里,储
量8 117万吨。
1985年2月15日,经黑龙江省矿产储量委员会审查批准,220米高程以上所探明的可供矿
山建设设计依据的储量,能利用的C级储量:2 066.63万吨;能利用的D级储量:1 179.13万
吨(其它D级可作为矿山建设远景规划依据的储量);能利用的C+D级储量计:3 245.76万吨。
该矿山为扩建并生产水泥25万吨的桦南县水泥厂和邻近市、县水泥厂的水泥原料基地。
(二)资源调查与综合研究
1979年下半年省非金属地质公司成立了资源组,由3人组成。开始搜集、整理编写各种
矿点资料卡片。并进行了部分矿点检查工作,在此之前的1973~1974年,曾安排过1人搞编
图工作,参与由省地质科学研究所主编的《1∶100万黑龙江省非金属矿产分布图》及《黑龙
江省矿产资源概况》的编制工作,同时参加编制《黑龙江省矿区简况》(非金属)及附图,还
参加编制《东北地区矿产资源概况》及1∶100万《东北地区非金属及建筑材料矿产资源利用
情况图》,该项成果曾获黑龙江省科技成果奖。
1981年因编图工作需要,资源组分别进行资源调查和综合研究。当年接受了国家建材工
业局地质公司下达的“水泥灰岩”的编图任务。该公司亦安排《黑龙江省大理岩矿点分布图》
(1∶100万)编制,于年底完成蓝图。
1982年初,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泥灰岩矿产分布图集》其中黑龙江省部分的研究。
按要求将文字说明及图纸资料于1983年5月提交给主编部门国家建材工业局地质公司地质研
究所。1984年底正式出版,获国家建材地质系统科研四等奖。
1983年继续进行编制《黑龙江省水泥资源图册》,于当年9月将成果上交国家建材地质
公司。
1984年进行《黑龙江省玻璃原料(石英砂)矿点分布图》(1∶100万)及说明书的编制,于
年底提交成果。
1985年进行全省陶瓷原料的调查研究,于年底提交了1∶100万《黑龙江省陶瓷原料矿点
分布图》及说明书。
到1985年底,已掌握矿产地549处,调查矿种24种,建立矿点卡片280张,为黑龙江省进
一步找矿工作打下了基础。
(三)地质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