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科研机构
一、哈尔滨玻璃钢研究所
1960年8月,国家建工部在哈尔滨建工学院建立玻璃钢研究室,对外称哈尔滨建筑工程
学院科研所。1965年12月,国家正式批准建立哈尔滨玻璃钢研究所,归国家建材部领导。
1969年,该所归省科学院领导,后归省建委领导。1977年以后,又归国家建材部直接领导。
该所设有第一、二、三、四、五研究室,机加车间、中试车间、情报资料室、器材科、
检验科、附属工厂、总工办、开发部等研究部门。
该所研究方向是纤维增强的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应用开发和通用技术。建所初期,主要从
事复合材料作为耐烧蚀材料的研究,自1964年起,开始转向专门研究纤维缠绕复合材料,主
要是通过典型制品深入系统地研究作为结构材料的定向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原材料,在制造
工艺、成型设备、性能测试、产品设计和有关的应用基础理论及产品的标准化等方面也有研
究。1966年,国家为发展配套材料,将配套材料研制生产任务责成建材部实施,建材部将任
务落实给该所,该所便侧重进行纤维缠绕技术研究,并取得一批科研成果。
1970年,该所走科研与生产相结合道路,在所内建成中试生产线,投入小批量生产。
1974年,为了提高我国的大型压力容器和化工容器的生产技术水平,国家计委批准,从西德
引进WE—250型大型液压伺服数控缠绕机。这一引进,对科研起到推动作用。1976年以后,
玻璃钢工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哈尔滨玻璃钢研究所试制和批量生产取得明显进展。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和建材科技大会召开时,该所有17项科研成果授奖,一些科研人员受
表彰。
1985年,在国家计委、经委、科委和国防科工委联合召开的国防军工科研协作奖励大会
上,该所荣获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1985年,该所又开辟民用制品的研究领域,开发了一批拉挤、铺放和手糊复合材料制品。
所内建立新产品开发部,与省内外玻璃厂和使用单位广泛建立联系。办了职工玻璃钢中专班,
短训班及专业产品技术咨询班,还参加哈尔滨市经协办组织牵头的以该所为技术中心的哈尔
滨市玻璃钢技术开发中心,该所负责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初步打开了民用产品开发的新局
面。
建所以来至1985年,共开展项目205项,其中:上级下达51项,协作79项,自选75项。
取得成果132项,其中:获国家奖励8项,获有关部及省有关部门奖40项,推广应用31项。
1985年,该所有职工237人,其中技术人员140人,高级技术人员3人,中级人员53人。
固定资产1 064万元。主要设备18台,重要仪器17台。科研费用由国家下达。
二、黑龙江省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所
黑龙江省建材科学研究所成立于1979年7月。所内设置水泥研究室(包括小型水泥厂设计)、
地方材料研究室、新型材料研究室、综合试验室、机电室、科技办公室、办公室和建材科技
情报室。主要任务是应用地方资源及工业废渣进行水泥、地方建筑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的研
究、应用,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技术的应用开发研究,各种建材产品(包括原材料)物理、化
学性能检测,建材企业窑炉热工标定分析,小型水泥厂的工程设计及上述各专业的技术咨询
服务,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省标准计量局委托,指定本所代行省地方水泥质量监督检
验中心及建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
1985年,全所职工总数为56人,其中工程师6人、助理工程师9人、技术员2人。在科技
人员中,大学文化23人、大专9人、中专5人。
该所于1984年加入“哈尔滨市科技联合咨询服务公司”,成为该公司的分公司。对外实
行科技咨询、科技情报咨询及建材质检方面的检验和仲裁等。
该所针对水泥工业耗能高的特点,为了提高省内小型水泥企业热效率、节约能源,从
1982年对水泥窑在工作状况下,进行热工测定。1982年热工标定4台机立窑,1983、1984、
1985年也对部分水泥厂进行热工标定。
1984年,经省建材工业总公司批准,该所成立设计室。1985年1月25日,省建委设计管
理处发给勘察设计证书:黑建科设证字192号,可以承担小型水泥企业设计。几年间,先后
为巴彦县兴隆水泥厂技术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密山县兴凯湖水泥厂年产5万吨工艺设计、
哈尔滨化工二厂农工商联合公司水泥厂建厂可行性研究及工艺设计。
1980年9月初,成立技术情报站。当时只有1人,主抓报刊、图书订阅等工作。1985年增
加到5人,业务范围逐年扩大。组成水泥、水泥制品和砖瓦、玻、陶及新材料3个专业情报网。
1981年5月,该所成立建筑材料质检站,内部设置水泥物理试验室、化学分析试验室、
力学试验室。主要质检方向和工作任务是:1.对水泥产品进行定期监督检验;2.对企业申报
的优质品进行检验,对已获优质品称号的产品进行定期复查;3.对企业列入质量升级规划的
产品进行考核;4.承担新产品批量投产前的质量监督检验;5.承担供需双方对产品质量争议
的仲裁检验;6.帮助企业解决检验中存在的问题,培训质检技术人员;7.完成标准计量局下
达的指令性和临时性交办的检验任务;8.对下级同类产品质量检验站的监督检验业务进行技
术指导。1981年5月,对全省计划内水泥企业的水泥产品进行定期质量监督检验。
1985年开始进行科技体制改革,改变科研所单一搞科研的局面,增加了开发经营业务、
科技咨询业务及小型水泥企业设计业务等。
三、市、县科研机构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黑龙江省为了加快建材科技进步的步伐,在充实和加强省级
科研机构的同时,在一些建材工业集中、技术条件成熟的市、县先后组建了一批市县级建材
科研机构。
(一)佳木斯市建材工业研究所
该所始建于1980年6月,共有职工14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7人。该所以地方建筑材料,
新型建筑材料开发、应用为研究方向,推广扶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解决生产中的技
术问题,同时进行各种建材产品质量检测,原材料化学成份分析。
(二)牡丹江市建材科学研究所
该所始建于1980年9月,共有职工28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7人,从事新型水泥品种、地
方建筑材料、硅酸盐制品、技术开发、物理性能检测、化学分析等科研活动。该所1981年开
始早强水泥的研究,1985年初试验成功,同年5月转入牡丹江水泥厂生产。1982年开始研制
白色硅酸盐水泥,经国家建材工业研究院3次检验,均符合国家白水泥一级品标准。为黑龙
江省填补了一项空白。1983年12月,白色硅酸盐水泥获牡丹江市科技成果二等奖。1983年11
月,牡丹江建材科研所开始对水泥熟料速烧新工艺项目进行研究,1984年2月,省科委将此
项目列为省重大科研项目。
(三)鸡西市建材科学研究所
该所始建于1984年,共有职工25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8人。该所以应用技术为研究重
点。主要研究方向是:非金属矿产品开发,硅线石、石墨制品、新型保温材料浮珠的综合利
用,煤矸石墙地砖、粉煤灰制品、化工建材产品的研制等。该所研制的耐磨材料,在建材、
电力、冶金等部门的各种破碎机、球磨机耐磨零件广泛应用;该所研制的浮珠耐火保温砖,
1985年经省经委组织鉴定认为具有节能、利废效果,可以推广。
此外,其他市、县建材科研所也获得一批较成功的科研成果。到1985年,黑龙江省建材
科研机构,基本上形成了省、地(市)、县三级科研网络,为全省的建材科技进步做出重要贡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