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科研成果

  一、建筑材料研究
    (一)水
    泥
    1.油井水泥 1960年哈尔滨水泥厂为满足大庆油田固井的需要,开始油井水泥的研制。 此后于1961年,用硅酸盐水泥熟料加入适量石膏,研制成功75℃热井水泥。1963年6月,研 制成功22℃冷井水泥,并批量生产。直到1978年12月开始执行国家油井水泥标准时停止生产, 按新标准生产45℃油井水泥。
    此外,此类研究成果还有:
    1961年,对特快硬矾土水泥研究试制并小批量生产。
    1964年,对中深井95℃油井水泥研究试制并小批量生产。
    1969年,试制防潮水泥,小批量生产,并交付使用。
    1984年,对美国APTA级油井水泥开展试制工作,并进行小批量生产,交付大庆油田固井 试验。
    2.煤矸石水泥 黑龙江省基本建设局于1972年6月组织省低温建筑科学研究所、玉泉、 佳木斯、双鸭山等水泥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具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在合江地区建设局支持 下,组成三结合科研小组。在合江地区研制无熟料水泥已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对利用煤矸石 生产水泥进行试验研究。经过多次反复试验,使其强度基本稳定在300号以上。
    在试制过程中,试制了水泥瓦,其抗折强度平均每平方厘米在65公斤以上,最高达到每 平方厘米90公斤。为了给这种水泥开辟广阔的使用途径,当时还做了井管、人行步道板、过 梁、空心楼板及水泥电杆等水泥预制构件,其中采用蒸气养生的空心电杆为最好。
    3.超早强水泥 1975年,牡丹江特种水泥厂郑幻伦等人牵头,在省、市科委领导的关怀 下,对超早强水泥进行试验研究。在试验室试验成功的基础上。1976年用小型普立窑(φ2× 8米)试制成一天耐压强度(1:3硬炼)每平方厘米330~450公斤,28天每平方厘米450~655公 斤的硫铝酸早强水泥,获全省科学大会优秀科研项目奖。
    4.白水泥 1982年初,牡丹江市建材工业公司开始对白水泥进行调查和研究工作,1982 年下半年,公司选定利用地方材料生产白色硅酸盐水泥的科研项目,由牡丹江市建筑材料研 究所承担该项目的研制试验工作。张可祥工程师带领全所工程技术人员及职工齐心协力、艰 苦奋斗,经过百余次试验,取得大量数据,又连续不断在试验窑试烧,历时1年多终于找出 一条利用牡丹江地方材料生产白色硅酸盐水泥的生产工艺方法。产品经过国家建材院3次检 测,都符合国家白色硅酸盐水泥一级品标准。
    1983年8月29日,牡丹江市建材研究所试验的白色硅酸盐水泥通过技术鉴定。该科研项 目的试验成功,填补了黑龙江省生产白色硅酸盐水泥的空白,并荣获1983年牡丹江市科技成 果二等奖。
    5.硫铝酸盐水泥 该水泥熟料Al?O?含量大于15%,必须用矾土配料,省内又没有矾土资 源,因而试验小组把目标转向当地原料。经过5年艰苦努力,在中试工艺线试制出同时含有 氟铝酸钙和硫铝酸钙两种早期矿物的超早强水泥熟料,经过施工单位的使用证明该水泥具有 快硬、早强,特别适用于快速抢修工程,而且该水泥具有较好的抗冻和抗渗性能。1985年3 月该水泥通过省级鉴定,又一次填补了黑龙江省的空白。
    6.R型水泥 1985年国家建材局批准全国10个水泥企业试生产R型水泥。其中文件中规定: 牡丹江建设水泥厂试生产普通525号R型水泥和火山灰425号R型水泥。牡丹江建设水泥厂于 1985年4月试生产出普通525号R型水泥和火山灰425号R型水泥。R型水泥的特性是:(1)凝结 硬化快,强度检查期以3天为主;(2)早期强度高,R3/R2×100%>50%;(3)体积膨胀性小; (4)抗冻性和抗硫酸盐性较强;(5)和易性好,具有加快施工进度,缩短工期,加快横板的周 转,经济效益好等优点。该厂1982年9月20日还生产出625号硅酸盐水泥,具有早强、快凝等 优点,填补了东北三省高标号水泥的空白。
    (二)玻
    璃
    1.依安县玻璃厂助理工程师王福采自行设计了一条2.7米全国最宽板面大平拉机组,采 用了4对小炉,石旋顶吹风、气封门、汽油气化退火先进技术,于1980年顺利投产,在1981 年12月建工部召开的京丰平拉玻璃全国生产技术座谈会上,做了典型介绍。
    2.《中国玻璃》杂志1985年第2期,刊载由佳木斯工农玻璃厂工程师郜永政和省建材工 业总公司工程师司育才合写的《玻璃熔窑冬季烤窑的几点经验体会》论文,该文章介绍的北 方冬季气温低,温差大、耐火砖内水分处于冰冻状态时,烤窑、升温的办法,解决了冬季烤 窑安全可靠性,给全国同行业提供了经验。
    3.齐齐哈尔市第二玻璃厂在秦皇岛玻璃研究所协助下,1985年自行独立设计一条小浮法 玻璃生产线(国内第二条),浮法工艺是现代最先进的平板玻璃生产工艺,生产出玻璃平整度 好,光洁度好,内应力小,透光性能好,无钢化彩虹优点。该浮法玻璃生产线的投产填补了 省内空白,经齐市科委鉴定评为省内新产品。
    (三)玻璃纤维
    1.管道包扎布 哈尔滨玻纤厂生产科科长马纯信、技术员朴山镐于1961年采用中碱45支 纱研制成功石油管道包扎布。该产品具有耐高温、耐腐蚀、施工维修方便等优点,用于大庆 油田,每年节约棉布500平方米。社会经济效益好。1964年获建材部新产品奖。
    2.多排多孔漏板 哈尔滨玻纤厂拉丝车间技术员司育才和技工宁可进于1963年采用设计 200孔、300孔多排多孔铂漏板拉丝新工艺,代替苏制100孔坩埚拉丝工艺方法,提高了玻璃 纤维产量,减少退并工艺,降低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在1965年全国玻璃纤维会议上司 育才做了典型发言。
    3.玻璃纤维增强橡胶胶管 1970年,由哈尔滨玻璃纤维厂技术室和哈市北方橡胶厂共同 研制成这种新产品,采用玻棉交织布代替棉帆布做骨架制造农用胶管。该产品具有体轻、移 动方便,透湿率小、附着力强、成本低等特点。
    4.用合金漏板拉制玻纤 1976年兰西、青冈、林口玻纤厂引进推广应用代铂坩埚拉丝新 技术。这种合金坩埚除漏板外,其余部分全采用刚玉白泡石材料,每个代铂坩锅的白金用量 只有原来坩锅的20%,可节约大量稀有贵重金属。
    (四)建筑陶瓷
    1.陶瓷锦砖 1964年,东宁县建筑陶瓷厂采用9吨压力机压制成型。陶瓷锦砖在60年代 属于中、高档产品,这种产品耐磨、耐酸、耐腐蚀、美观整洁,适合于一切建筑群体。1984 年,牡丹江陶瓷厂引进意大利生产线生产锦砖。1985年,东宁县第二陶瓷厂、绥芬河市陶瓷 厂利用当地产白砂生产锦砖,又用东宁耐火土取代外地粘土,利用紫土代替红土,研制利用 地方材料配方烧制成功锦砖,取得了较好效益。
    2.墙地砖 东宁县第二建筑陶瓷厂王振铎、孔文玉等11人攻关组,自行设计了一条年产 15万平方米生产线,于1981年研制成功彩釉砖、墙地砖。该产品具有遮盖能力强、美观大方 特点,产品用于高级宾馆内外墙地装饰。1983年4月2日经省科委鉴定认为:燃煤一次烧成工 艺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该产品获得1983年省科技成果二等奖,牡丹江市小发明创造三等奖。
    3.宝丽光锦砖 1981年,东宁县第一建筑陶瓷厂从台湾引进宝丽光样品,由厂长王德、 技术员孔金龙、李明组成试制组进行试制,1982年中试成功,投入生产。产品外观质量、单 块尺寸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国内第一家生产。该产品优点是易清洗、光泽强。1985年12 月20日通过省科委技术鉴定,认为属国内、省内新产品。
    (五)砖
    瓦
    1.内燃烧砖法 1961年10月,齐齐哈尔第九制砖厂在齐齐哈尔市建工局试验室配合下, 开始试生产内燃烧砖,到1962年2月中旬,生产出内燃砖420万块,经过几次化验分析和试生 产,基本取得成功。为此1962年3月17日省建设厅在齐齐哈尔第九制砖厂召开了内燃烧砖技 术鉴定会。内燃烧砖法的优点是:(1)节煤,这种方法是将炉灰渣按一定配比掺入粘土和砂 土混合制成砖坯,砖坯经过干燥,在窑内点火后,外部焙烧与坯内炉渣引起共燃,可节省生 产耗煤47%;(2)内燃砖密实、体轻、火色均匀、质量好;(3)减少烧砖用土,可节省用土±10% 左右;(4)减轻劳动强度,改善粉尘污染环境。鉴定小组认为内燃烧砖法主要技术环节基本 过关,可以组织推广内燃烧砖经验。
    2.煤矸石制砖 1970年8月,鸡西市制瓦厂隋德贵、王德元、周绪坤、冯铁成到辽宁省 北票和八道壕矸石砖厂参观学习制矸石砖技术,同年9月初回厂后,立即进行矸石砖的试制 工作,王德元用铁板制造成了小球磨机1台,周绪坤进行人工粉料、人工扣坯和机械压坯, 用自然干燥和人工干燥,冯铁成建成1个试验小倒反焰窑进行烧制矸石砖,1971年5月经省低 温建筑材料科研所测试,生产矸石砖符合部颁标准,同意生产,并在黑龙江省新产品会上展 出。
    3.浮珠耐火保温砖 鸡西市建材科研所赵树兴、刘福基、张利、李则顺及老工人共同研 究,用电厂的粉煤灰提取的“浮珠”作骨料配入适量的耐火胶结材料和充实材料,经粉碎配 料、加水搅拌、闷料压实成型、干燥烧成等工序制成各种形状的砌块。这种保温砖用在中温 电炉上比普通粘土耐火保温砖节电60%,比硅酸铝耐火保温材料节电20%,而且具有性能稳定、 使用寿命长、价格便宜等优点。这项成果于1984年3月20日通过省经委、省科委鉴定。
    二、非金属矿产开发研究
    (一)石墨颗粒保护渣
    1979年3月,鞍山钢铁公司技术考察组向柳毛石墨矿提出研制石墨颗粒保护渣的建议。 1979年10月用沥青做粘结剂的石墨颗粒保护渣研制成功。1982年10月28日由冶金部钢铁技术 司组织通过鉴定。鉴定认为:石墨颗粒保护渣研制方向对头,制做工艺可行。
    (二)硅线石选矿技术   1982~1984年,鸡西市冶金公司科研所与省冶金研究所,在省地矿局地质实验测试中心 小试基础上,采用脱泥M50酸性介质浮选、干式磁选工艺进行了中间试验。这项试验成果于 1984年10月通过省级技术鉴定,并获得鸡西市1985年科技成果一等奖。
    (三)地质科学研究   1982年在建材部地质公司研究所的直接领导下,对水泥灰岩分布的研究,由省非金属地 质公司编制出黑龙江省水泥灰岩矿产分布图及说明书。此图展现出全省水泥灰岩分布规律, 指出水泥灰岩资源远景,为进一步开展找矿勘探、合理布局开发水泥灰岩提供依据。这项成 果于1983年7月正式提出,于1984年缩编在正式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泥灰岩矿产分布 图集》,该图集在1984年12月获建材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三、复合材料研究
    (一)耐烧蚀玻璃钢材料   1961年,哈尔滨玻璃钢科研所接受该任务。利用国内外资料,于1961年9月压制成功230、 470、600毫米的玻璃钢块,机械加工后制成耐烧蚀端头部件,经试验达到技术要求。1964年 正式投入小批量生产。1964年,国家科委、计委等部门联合授予哈建工学院玻璃钢研究室和 其它合作单位新产品一等奖。
    (二)纤维缠绕技术   1964年,哈尔滨玻璃钢研究所,从事纤维缠绕成型技术研究,当时为了研究设计纤维缠 绕机,首先研究总结出螺旋缠绕基本规律,并设计制造了几种机械式缠绕机,使用这种设备 研制了各种类型的压力容器。1965年10月21日,国家科委和国防科委联合召开全国玻璃钢专 业会议,并举办了展览会,哈尔滨玻璃钢研究所在会议上提出纤维缠绕基本规律的研究报告, 并在展览会上展出了缠绕成型直径1.6米的大型容器,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好评。
    1966年,国家决定将固体发动机玻璃钢壳体研制生产任务责成建材部组织实施。由于 “文化大革命”,国家决定研制生产任务改由使用部门承担,建材部协作完成。当时使用部 门的科技人员已调入哈玻所,这样哈玻所参加项目攻关,直到1970年,初步解决了大型压力 容器的成型工艺、芯棋设计、开孔补强和色复脱粘等技术难题,先后研制成大型壳体15台, 为大型玻璃钢壳体的研制,奠定了技术基础。
    在1970~1975年间,哈尔滨玻璃钢研究所进行了中小型发动机壳的研制工作,共研制成 20台,通过使用部门的技术鉴定,正式投产。研制工作中总结出显形制品缠绕规律,在1975 年第一届全国玻璃钢年会上提出学术报告。此外还完成了国家下达的HN—5耐烧蚀衬套的研 究任务,并通过了部级鉴定,在所内建成小批量生产线。
    同一时期,对大型纤维缠绕玻璃钢发动机壳体的制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系统研究, 解决了缠绕工艺、树脂系统选择、芯模设计、仓复工艺、芯模工艺、裙部胶结及结构试验方 法等一系列问题,成功地进行4次试车。
    (三)纤维缠绕成型玻璃钢化工贮罐
    该罐可用于化工、农业、管道,具有耐腐蚀、重量轻等优点。可生产直径在2.5米以下, 长度9米以下的各种规格,内衬为0.5毫米的富树脂层,富树脂层外为耐腐蚀层,厚为2~2.5 毫米,再外层为结构层,最外层为0.5毫米的保护层。在工作压力下,罐体变形率为ε<0.1%。
    直径为286毫米玻璃钢发动机壳体于1977年开始研制φ286毫米发动机壳体,研制玻璃钢 发动机壳体成功地进行各种考核,于1982年通过了部级鉴定。
    (四)地面雷达天线罩的研制
    1975年有关部门将雷达天线罩的研制任务下达哈尔滨玻璃钢研究所承担。经过几个月的 奋战,顺利地完成了全部玻璃钢罩无机材料的制造工作,1975年,在空军基地一次安装成功, 并投入运转。该项目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2年,国家科委将直径17米的玻璃钢天线罩的任务,作为“六五”期间攻关项目下达 给哈尔滨玻璃钢研究所。1983年该所完成第一部,经有关部门组成的产品质量评审会审定, 认为满足设计性能要求,要求继续试生产。
     除上述地面雷达天线罩外,1970年起,该所先后试制成功直径3.2米、15米的抛物面天 线反射面,使用效果良好。
    (五)玻璃钢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中的开发应用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玻璃钢逐步转向为民用工业服务。
    玻璃钢在化工防腐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如可用于制造在石化、制药、食品加工、水处 理工程中各种管道、槽罐、贴衬等各种防腐制品。应用于机电、纺织、医疗器材等方面,效 果良好。
    (六)基础理论研究
    从1960年起就进行了理论研究试验,编写的《玻璃钢老化和防老化》一书对玻璃钢耐候 性和耐水性有了较清楚的认识,得出了可靠的结论,对我国玻璃钢制品的设计、研制和生产 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此外,还参加技术期刊、论文集活动,这些活动对促进技术信息、技 术咨询起到积极作用。
    四、其它成果
    (一)水泥速凝剂
    1966年12月,鸡西市水泥速凝剂厂研制成功水泥速凝剂。水泥速凝剂是1965年8月国务 院在成都召开西南战备工程协调会议上,提出采用新技术,其中一项为喷射混凝土,必需解 决水泥速凝问题。会议决定由中国科学院工程力学研究所研制,由龚家森所长负责。1966年, 国内第一个生产水泥速凝剂的工厂,在黑龙江省鸡西市筹建,全部技术资料是中国科学院工 程力学研究所工程师黄柏宗等提供,并在鸡西市试制成功水泥速凝剂,转入生产。经过三门 峡工程试验及沈阳下马唐山里开洞工程试验,实践证明这项科研是成功的。其主要技术指标 均已达到和超过日本和西德的速凝剂标准,从而填补了我国建材工业的空白。1966年12月在 哈尔滨召开科研成果鉴定会,会上确定“115速凝剂”为定型产品,命名为“红星—1型”。 水泥速凝剂除供应国家计划外,还部分应用于援外工程。
    (二)加气混凝土抗冻方法   黑龙江省建筑材料科研所马玉亭、朱庆华1980年研究成功 JC—272—80加气混凝土抗冻 方法,获国家建材局科技成果三等奖。
    (三)煤矸石砌筑水泥   1984年初,由省建材科研所王惠民、方兴、隋仲仁等着手研究用煤矸石生产煤矸石砌筑 水泥,经过试验确定出生产砌筑水泥的适宜配比,并使其耐久性满足国家规定。通过试验室 试验及中间试验,在双鸭山水泥厂试制出煤矸石砌筑水泥,经双鸭山市第二建筑公司、电影 机配件厂、集贤县高峰工程队、汽车公司等单位施工使用证明,使用该水泥配制的砂浆和易 性好,使用方便。使用该水泥配制的砌筑砂浆每立方米可比普通425号硅酸盐水泥节约资金 3.75元。该水泥1984年11月通过省科委成果鉴定,并获省优秀科技成果四等奖。
    (四)饲用石粉  1985年3月由牡丹江石灰厂研制成功。饲用石粉(即矿物微量添加剂)是采用含钙量在88% 以上的石灰石加工而成,规格是60~200目,是猪、鸡、牛、马、羊、鱼的配合饲料添加剂 的一部分,在配合饲料中,营养成份以钙为主,这种饲料可以促进畜禽的生长发育,提高产 蛋率,防止软骨病,节约饲料,对降低饲料成本方面有着明显的经济效益。东北农学院、省 饲料公司、哈尔滨市饲料公司、省化工研究所、省建材工业总公司、省地质研究所、牡丹江 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等单位鉴定,钙质石粉容易被畜禽吸收、对动物适应性强,与骨粉有同等 效力,为全省饲料工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1985年3月10日,全省饲用石粉学术讨论会 在牡丹江石灰厂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