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财务、物资

  一、财务管理
    建材企业大部分是在50年代初建立起来财务管理制度。“一五”时期,加强了以计划管 理为中心的各项管理工作,大中型企业,车间设了“五大员”(即:技术员、计划员、效率 员、材料员、成本员),推行车间月度成本作业计划,进行厂(科室)、车间两级核算,建立 固定资金、定额材料、定额流动资金、专用基金各项费用报销等管理制度,开展经济活动分 析。小型企业也相应的建立财务收支制度。
    1958年大跃进时,许多规章制度被废除,管理秩序被打乱,损失浪费严重,大部分企业 亏损。60年代以后,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恢复财务制度。财务执行财产收付记帐法与成本 核算法,既便于领导正确地指导生产,又便于群众监督,实行财务民主。财务人员还经常深 入第一线调查研究,协助解决具体问题。60年代中期,企业根据“勤俭办企业的方针”,依 据基本建设计划交工日期及设计生产定额情况,核定资金。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产品 质量下降,成本大幅度增加。1968年开始,有些工厂控制开支、节约经费,支出有所降低。 1971年开始,各地建材主管部门对企业固定资产活动资金进行清查,积压多余物资进行清理, 加速活动资金周转。大部分企业在1973年进行清产核资工作,并开展每人节约百元的运动, 使产品成本逐渐降低。
    1978年,有些企业为了降低消耗,开展了专项核算,让群众管家理财,改变了过去“一 锅粥”现象。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项管理工作逐渐恢复,1978年9月,国务院重新修订发布 了《会计人员职责条例》,各生产企业积极贯彻执行。同时有些企业制定超额奖的方案,在 实行过程中,以月定额为基础,结合产品优良品率,进行经济上的奖励。
    进入80年代,生产企业实行各科室指标分管,在部门分口分级包干管理,减亏分成,节 约奖励,促使各科室节约用款,大力压缩开支。在清产核资中,处理了多年来未清理的固定 资产和帐面盘亏问题。企业在承包上,与当地建材局签订财务包干合同,在此基础上,厂部 与各车间签订经济包干合同,分解指标,实行以标化分、以分计奖的考核办法。
    财务制度依照国家颁发的法规以及财政部门的文件,作为财务方面的工作依据。“文化 大革命”后期,各项财务制度逐渐恢复和建立健全起来,各地,市建材总公司,相继制订和 实施了《固定资产管理办法》、《流动资金管理办法》、《成本管理办法》、《专用基金管 理办法》。各厂也相继建立财务方面的各项手续制度,如:财务管理制度,经济核算制度、 成本管理制度、流动资金管理制度、会计报表分析制度、支票使用管理制度、非生产性开支 审批制度、药品报销制度、债权债务管理制度、指标分标考核制度、现金报销审批手续、材 料、产品保管、出库制度等等。这些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对促进生产发展,起到了极大作用。
    成本核算,包括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计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等5个主要方面。 其方法不断完善。
    以哈尔滨水泥厂为例:解放初期哈尔滨水泥厂只限于厂级一级核算,由于生产一种产品, 在计算产品成本上运用简单计算方法,财务处理上设置了一张成本计算单,按成本项目汇总 生产费用。1953年到1970年由于水泥品种增多,过去的简单计算方式已不适应连续式复杂生 产的需要,在成本的计算上运用了综合结构法,使成本计算还原,按比例地分摊成本。70年 代,哈尔滨水泥厂的成本计算克服了综合计算方法存在尾差、不准确的弊病,采用分步计算 法,按生产步骤汇总生产费用,有利于对每一个生产环节进行控制和考核。
    随着经济责任制的落实和企业整顿,该厂充实各车间的成本核算员、材料统计员、工资 核算员、仓库保管员。加强基础工作的建设,建立健全原始记录台帐,开展全面系统核算, 形成三级管理、二级核算、指标分解的管理体系。三级管理:厂级、车间、班组管理;二级 核算:厂级、车间核算;指标分解是根据目标管理的需要,把各项经济指标分解到单位、班 组。同时相应的建立各项成本管理、成本核算的经济责任制,成本指标由财务编制计划,统 一下达到车间,然后由车间分解到班组。
    二、物资管理
    建材企业在刚刚恢复生产期间,物资管理尚处于萌芽状态,只有生产用煤由国家按计划 调拨。从1950年开始,在国营企业里,全面推行计划管理,开始对所有材料、配件机具等都 实行计划供应。建立一系列的手续制度,同时编制物资申请计划。1950年下半年,东北人民 政府经济委员会组织第一次物资分配、订货会议。
    1951年开始,各国营企业开始对车间实行计划供料。由车间按月、季、年提出需求计划, 经供销部门(科、股、组)平衡后按计划供应。1958年“大跃进”期间,冲击了行之有效的管 理制度,出入库制度被废止,物资谁用谁拿。1962年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 字方针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开展了大规模的“清产核资”,各项制度亦重新建立了起来, 并在各系统内开展学习大庆物资管理经验,起到很好的效果。
    在60年代中期,工厂核定资金,为发展生产、保证供应、大力挖掘了内部潜力,积极处 理一批积压物资,把死物资变成活物,减少了不合理的资金占用。60年代末,工厂加强原材 料管理,重新制定了消耗定额、修改和建立了必要的管理制度,降低了原材料的耗用量。
    70年代初,有些工厂组织清仓查库活动,针对物资出库、领料手续不健全等漏洞,制定 新的规章制度。仓库建立物资卡片,保管员和记帐员经常核对各种物品和材料,实行严格的 领料单制度,从而加强了物资管理。随之,进一步开展清产核资活动,对所有的固定资产、 原材料、燃料、消耗材料、低值易耗品等库内外、帐内外物资进行盘点核实。所清出的积压 物资,支援了兄弟单位或参加资金周转,加速了资金的流动。并回收废钢铁和清理职工欠款。 在70年代末,工厂加强原材料的管理工作,重新制定消耗定额,实行严格的物资管理。物资 的供应采购按年、季、月分别编制。年度计划大多在10月份1次编报:季、月物资供应计划 按季、月生产计划和车间用料计划进行编制。1979年第二次开展清产核资,并通过企业整顿, 整章建制,物资管理逐步实现科学化管理。如哈尔滨水泥厂自1984年以来,先后应用“价值 工程分析”、“A、B、C分类”“目标管理”、“系统工程管理”等科学、先进的方法对物 资进行管理,现代化管理手段取得了明显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