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七节 经济责任制

  在国家改革方针的推动下,建材工业企业大力进行改革。把改革的重点放到落实企业自 主权和推动经济责任制上,黑龙江省建材工矿企业,从1980年初开始经济责任制的落实。建 材企业事业以及各级建材主管部门的责任制,已经由过去的岗位责任制普遍发展到岗位经济 责任制,由只有责任义务发展为责、权、利相结合。
    各级建材主管部门对各级财政包干,主管部门对企业、企业对车间班组、或车间对班组。 部分企业把经济责任制落实到个人,都实行奖罚制度,签订经济合同。
    经济包干的形式,责、权、利结合,普遍实行指标分管,从上到下全面包干。主要形式: 以税代利、增长分成、超额分成、减亏分成、自负盈亏、自收自支、节余留用。齐齐哈尔市 建材工业局,全系统实行经济包干以来,1982年上缴利润190万元,比上年增长1.17倍。省 非金属地质公司,过去是事业费开支,1982年把岗位责任制改为经济责任制,公司对队实行 “五定一包”,(五定:定任务、定人员、定设备、定质量、定时间。一包:经费一次下达 包干使用)。以较少的经费完成了较多的任务。岩心钻探进尺比上两年分别提高69.9%和33.4%, 拿出4个地质报告,比1981年多1倍。哈尔滨、牡丹江水泥厂,由于落实经济责任制,连续克 服电力、煤炭、混合材料供应不足,铁路运输紧张的困难,超额完成了国家计划,分别超产 水泥2.5万吨和1.7万吨,得超产奖10万元和6.8万元。哈尔滨水泥厂推行了三级管理体系。
    一级——厂(科室)负责企业的各项经济指标全面核算和控制;
    二级——车间负责本车间成本核算,设专职成本员,建立台帐,核算指标分解到班组、 岗位,与奖金挂钩。
    三级——班组采取干那项管那项的办法,指标落实到人。
    通过三级管理,初步建立起全厂、全过程、全员的经济核算制,实行了目标成本管理。
    经过5年的改革,在企业管理上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是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全省建 材工业企业,有95%以上企业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从根本上克服了多年存在的领导班子 软、散、弱的问题,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同志走上领导岗位;二是企业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 型转变。企业逐步增强了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三是实行经济责任制。管理部门 与企业、工厂与车间、车间与班组层层落实经济责任,实现了责、权、利相结合,调动了干 部、职工的积极性;四是改变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大锅饭”。采取计件工资、浮动工资、 超额利润分成的分配办法,实现了奖勤罚懒;五是小型企业实行了“放开经营、独立核算、 照章纳税、自负盈亏”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