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远古至渤海时期自然经济发展的高峰

第一篇 经济发展

第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经济状况

  一、早期人类的渔猎活动
    黑龙江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至少从距今4万多年前的旧石器 时代晚期起,这里就有了人类的活动。在五常县龙凤乡学田村发现了古石器。经确认,该地 是一处4.2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在此地活动的古人类是迄今所知黑龙江地区 最早的居民。他们过着集体围猎、共同分配的原始氏族公社生活。
    在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和呼玛十八站发现了旧石器遗址。这些被发现的旧石器以细石器为 大宗,其制作方法和一些石器的器形与华北地区某些旧石器晚期遗址中的器物相类似。黑龙 江地区的几处遗址的绝对年代要晚于华北地区的遗址。显然,这种细石器的制作工艺是随着 人类的迁徙而传到黑龙江地区的。细石器工艺和技术的出现,标志着黑龙江地区生产力的进 步和发展。
    大约距今6000年前,黑龙江地区的古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出现后,人类开始 了定居生活,早期畜牧业也随之产生。人类学会制造和使用陶器、磨制石器,大大促进了社 会经济的发展。在这一时期,由于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差异,黑龙江地区形成了新开流、 铜钵好赉、昂昂溪和莺歌岭下层4支不同的考古学文化,并在它们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黑龙 江地区最早的几支民族。
    新开流文化,是1972年在密山县新开流发现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约有6000年左 右。遗址位于大、小兴凯湖之间的一条湖岗上。一共发掘了32座墓葬。在新开流的出土文物 中,有带鱼鳞纹、鱼网纹、水波纹、菱纹、条纹等美丽而复杂纹饰的陶器;有鱼标、鱼卡子 、鱼叉、鱼钩等作为捕鱼工具的骨器;有以野猪獠牙为原料制成的小刀、束发器、牙器等; 有石镞、刮削器、石叶、石钻、石核等细石器;还发现了大量野猪、鹿、熊骨以及一批堆满 了鱼骨的鱼窑,农业生产工具发现极少。新开流文化带有浓厚的渔猎色彩。所有这些发现证 明先民人数还比较稀少,过着以捕鱼、狩猎为主的原始氏族生活。
    铜钵好赉遗址,位于新巴尔虎左旗铜钵庙以北一条干涸了的古河道西侧。遗址中发现了 大量的细石器,有石箭头、石刮刀、石核刮削器、石叶、石斧、石磨棒、石磨盘等,陶片发 现得极少。据推测,这处遗址比较古老,距今约有七八千年左右。从发现的磨石斧、石磨棒 、石磨盘看,原始农业已经出现。后来由于自然环境发生变化,农业在草原上消失,代之以 兴旺的畜牧业。从收集到的丰富的细石器推测,当时的人类过着以狩猎为主的原始氏族生活 。
    昂昂溪文化遗址,位于昂昂溪车站以西6公里五福南侧的沙丘上,是新石器时代的墓葬。 昂昂溪出土文物仍以细石器为主,其陶器有盆、钵、罐等。手制陶土未经淘洗,夹砂。陶器 的纹饰有附加堆纹、凸条纹、三角刻划纹、小长方格篦点纹等,其形状较简单。据推测,昂 昂溪文化距今大约有五六千年。从所有出土文物分析,那时的人类,男子从事渔猎活动,女 子捕杀飞禽、野兔等小动物,过着母系氏族的生活。
    莺歌岭遗址位于镜泊湖的南端。它是一个伸入湖中的“嘴子”。三面环水,背后是逐渐 升高的山岭。遗址中出土了磨制石斧、打制有肩石斧和板状砍伐器,是砍伐树木的原始工具 。还有一件鹿角鹤嘴锄,是刨坑播种用的原始农具。在莺歌岭下层曾发现两处带有火灶的穴 居房子,残存面积一处为16.2平方米,一处为18.88平方米。除发现了骨针、骨锥、兽皮外 ,还发现大量纺轮等纺线工具。同时出土的还有大量的网坠、细石器、野猪和狍鹿骨骼。陶 器均为手制,器形简单,纹饰十分复杂,以“之”字篦点纹和“人”字形划纹为主,还有回 纹、锥刺纹。这个时期出现了原始的锄耕农业和纺织,但渔猎经济仍占有较大比重。
    二、商、周至隋代的农业与牧业
    从商、周至隋代的2000多年里,东胡、貊和肃慎三大族系生活在黑龙江地区。肃慎族 系包括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满洲。早期肃慎人以狩猎为主,已掌握了制作和使用弓箭 的本领,是先秦时代黑龙江地区东部先民。东胡族系包括鲜卑、室韦、契丹、蒙古。《史记 ·匈奴列传》称,到春秋时,“燕北有东胡”。东胡人以狩猎和游牧为业,其社会生产已有 相当发展,进入铜器时代的奴隶制社会阶段,并且建立了奴隶主专政的政权机构,是我国东 北西部地区的古老民族。貊族系包括索离、夫余、豆莫娄、沃沮。貊人起初以渔猎为业 ,后来逐渐发展了农业和畜牧业,是黑龙江地区中部松花江两岸的古老民族。肃慎、东胡、 貊三大族系的先人早在先秦时代,业已生息、繁衍、劳动在黑龙江地区,用自己勤劳的双 手,创造黑龙江的古代文明。
    在三大族系的发展中,首先建立政权是是夫余国。夫余人是居于东北的貊族系中的北 支之一,也是貊族系中立国最早的部分。关于夫余国建国的时间,史无明文,但鉴于出现 在两汉时代的夫余政权已相当强大,而且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都较高,在当时东北诸族系中 处于先进地位,所以人们有理由断言,其始建国的时间应早于秦汉之际,有可能在战国时代 。夫余国早就与中原地区有着较为密切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是一个奴隶制国家,于公元494年 ,为勿吉人所灭。
    夫余国地处松嫩大平原,“于东夷之域最为平敞,土宜五谷”,①(①《后汉书·东夷 传》夫余条为发展农业)生产的理想环境。同时,在丘陵、沼泽地区,畜牧业也颇有发展。 汉代,夫余人已经有了较为发达的畜牧业。文献记载,夫余“出名马……以六畜名官,有马 加、牛加、狗加……有军事亦祭天,杀牛,以蹄占其吉凶。”②(①《后汉书·东夷传》夫 余条)手工业,如制革、纺织、金银制作、兵器制造、制陶、城建与建筑都达到较高水平。 文献记载,夫余人“以金银饰帽”,③(③《后汉书·东夷传》夫余条《三国志·东夷传》 夫余条)以员栅为城,有宫室、仓库”,④(④《后汉书·东夷传》夫余条《三国志·东夷 传》夫余条)“以弓矢刀矛为兵,家家自有铠仗”,⑤(⑤《后汉书·东夷传》夫余条《三国 志·东夷传》夫余条)并盛产“赤玉、貂豽,大珠如酸枣”及黄金等。⑥(⑥《后汉书·东 夷传》夫余条《三国志·东夷传》夫余条)“食饮发用俎豆”,①(①《后汉书·东夷传》 夫余条《三国志·东夷传》夫余条)讲究起居行止揖让之礼。总之,夫余国的经济是当时东 北诸民族中最为发达的经济。有户8万。夫余经济的发展对东北其他民族的经济有着极其重要 的影响。
    据考证,豆莫娄是公元410年由夫余国分离出来的势力,地处嫩江以东,与夫余一样是一 个奴隶制的政权。“其人土著,有宫室、仓库”②(②《魏书·豆莫娄传》),“地宜五谷 ”,③(③《魏书·豆莫娄传》)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有自己的城邑经济,手工业也占一 定的地位。同时,因“多山陵、广泽”,④(④《魏书·豆莫娄传》)畜牧业也相当发达。 “饮食亦用俎豆”,⑤(⑤《魏书·豆莫娄传》)“有麻布,衣制类高丽而幅大,其国大人 ,以金银饰之”。⑥(⑥《魏书·豆莫娄传》)沃沮人也应属于貊族系。其居地处兴凯湖 以南沿海,“土地肥美,背山向海,宜五谷,善田种”⑦(⑦《沦团结文化》,《北方文物 》1985年第1期),居民以农业为主,过着定居生活。沃沮又有南北之分,北沃沮人也经营畜 牧。在克罗乌诺夫卡等处出土的猪、牛、狗、马骨骼,证明其畜牧业已达到一定的水平。沃 沮人的手工业也相当发达,除制陶外,还掌握了纺织、建筑以及金属铸造等多种技术,曾修 筑了一批城市和邑落,所用的武器和工具多能自己制作。沃沮人发明了“烟道——火墙式” 取暖设施,其房屋结构较为复杂。“饮食皆用俎豆”。⑧(⑧《三国志·东夷传》沃沮条)
    鲜卑为东胡的后裔,也可以说是东胡人中的北方部落。鲜卑人走出大兴安岭丛林,进入呼伦 贝尔草原,在夫余文明的影响下,改变了历来的游猎生活方式,开始了亦牧亦耕或狩猎与畜 牧相兼的新型生活方式。鲜卑一支的拓跋部占有匈奴旧地,势力强大,逐大举南下,于公元 386年,建立魏国,定都大同,统一黄河流域后,迁都洛阳。史称北魏。
    乌洛侯,也为鲜卑中的一支,地处嫩江流域以西,东与豆莫娄相接,北与室韦诸部为邻 。它与夫余和豆莫娄的接触时间较久,故经济水平在室韦诸部之上。其“民冬则穿地为室, 夏则随原阜畜牧,多豕,有谷、麦”,“好射猎”⑨(⑨《见魏书·乌洛侯传 》),而农牧 生产出现了若干剩余,有可能“漫藏野积”,⑩(⑩《见魏书·乌洛侯传 》)储存起来。“ 其俗绳发,皮服,以珠为饰”。⑾((11)《见魏书·乌洛侯传 》)挹娄人为肃慎的后裔, “古肃慎之国也”。⑿(⑿见《后汉书·东夷传》挹娄条)“人形似夫余,而言语各异”。 ⒀(⒀见《后汉书·东夷传》挹娄条)其分布地域辽阔,“在夫余东北千余里,东滨大海, 南与北沃沮接,不知其北所极”①(见《后汉书·东夷传》挹娄条)。挹娄人以“善射,发 能人人目”②(②见《后汉书·东夷传》挹娄条)而称诸史乘。他们所用的弓,“长四尺, 力如弩”,“矢用楛,长一尺八寸,青石为镞,镞皆施毒,中人即死”③(③见《后汉书· 东夷传》挹娄条)。在黑龙江下游苏联境内,被认为是挹娄人遗存的波尔采文化类型出土的 铁镞、小铁刀等,说明汉时的挹娄人已开始使用了铁器。其所饲养的貂类,则以挹娄貂而闻 名海内。传统的渔业生产仍在继续。文献称挹娄人“有五谷、麻布”。畜牧业有了显著发展 ,不但继续大量养猪,“好养豕,食其肉,衣其皮”④(④见《后汉书·东夷传》挹娄条) 而且牧养牛和马。他们还掌握了采琢“赤玉”的本领,也有了自己的手工业生产,除纺麻织 布外,还能够制造舟船。一般人都居住在5×5米的半地穴房子里,而有势的“大家”,虽仍 以穴居,却“以深为贵”,“至接九梯”⑤(⑤见《后汉书·东夷传》挹娄条)。挹娄“自 汉兴以来,臣属夫余”。⑥(⑥见《后汉书·东夷传》挹娄条)从公元236年直接同魏晋建立 了从属关系,将中原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源源不断输入挹娄地区,加快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速 度。狩猎水平也大大提高,一次进贡给曹魏政权的貂皮达到400之多。猪除供食用、制革外, 其毛可“绩”以为布。显然掌握了早期毛纺织的技术。虽无井灶,但善“作瓦鬲,受四五升 以食”。⑦(⑦见《晋书·四夷传》肃慎条)贫富分化更加显著,马成了财富的标志,“有 马不乘,但以为财富而已”⑧(⑧见《晋书·四夷传》肃慎条)。
    北朝时,挹娄称为勿吉,据夫余之地为己有,积极发展与中原关系。在夫余人的影响和 参与下,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大大超过了挹娄人的时期。农业方面“佃则偶耕”、“有粟及 麦、穄,菜则有葵”⑨(⑨见《魏书·勿吉传》),农作物除五谷外,还出现了蔬菜。“嚼 米酝酒,饮能至醉”⑩(⑩见《魏书·勿吉传》),说明已可用粮食制作酒类,以供饮用。 畜牧业也有了新的发展,“多猪”,产马。其中马的产量极为可观,仅太和(孝文帝年号, 当477至484年)初,一次进贡给北魏朝廷的马即达500匹之多。史称勿吉人“善射猎,弓长三 尺,箭长尺二寸,以石为镞……”⑾勿吉人渔业生产发展很快,他们不仅在江河湖沼中作业 ,甚至远涉海洋进行捕捞。勿吉人造船业已有较大规模,有的船可以乘之出海。车有推的小 车和马拉的大车,可以看出其手工业发展的程度。在“筑城穴居”⑿方面,迄今为止在黑龙 江东部、南部各地已发现了数以百计的勿吉城堡,集中地反映了勿吉社会经济发展所达到的 水平。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私有制及两极分化进一步明显化,“邑落各自有长”,地域性 组织完全取代了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氏族公社组织。掠夺成为勿吉人经常的职业。随着 勿吉的强大和掠夺性增强,开始不断进攻和掠夺夫余,并终于在公元5世纪灭掉了夫余王国, 而成为“东夷”中最强的部族之一。
    从商至隋代黑龙江地区各民族有的已处于奴隶社会,有的正向奴隶社会过渡。农业上, 粮食已有剩余并会酿酒饮用。除五谷外已有蔬菜生产。畜牧业除养猪以外还养牛和马。生产 已从渔猎为主向以农牧业为主过渡。人们已从游牧转向定居生活。随着与中原交往的扩大,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提高。
    三、唐代渤海国自然经济发展的高峰
    隋唐时勿吉称靺鞨。粟末靺鞨的酋长大祚荣在征服控制了靺鞨各部后,于公元698年建立 了“震国”。公元713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 于是改震国和靺鞨号,专称“渤海”,成为从属于唐朝的藩属政权。
    渤海国建立后,统治集团重视经济发展,特别注意大力吸收盛唐文明成果,促进了社会 经济的发展,使整个经济出现了一片繁荣景象。渤海国曾被誉为“海东盛国”。
    在农业方面,渤海已跨入了犁耕阶段,较普遍使用了牛耕。铁器已广为使用,铁镰、铁 铧是当时先进的生产工具。与中原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渤海人掌握和采用了中原地区先进的 历法和水利灌溉技术。农作物有黍、麦、稷、菽、麻、稻、豆类等。在发展粮食作物的同时 ,渤海人十分重视经济作物的生产,东京龙原府(在今吉林省图们市以东)盛产大豆,而上 京和南京(在今宁安县东京城和朝鲜咸兴附近)一带的许多居民已将养蚕缫丝作为重要家庭 副业。麻类种植在中京(今吉林省和龙县)一带。蔬菜品种除原有的葵菜外,又出现了葱、 蒜、韭、芥及瓜果类。据苏联学者考证,至今在滨海地区夹皮沟一带生长的野杏、樱桃、山 植、梨是渤海时留下果木的野生遗迹。不但如此,渤海山区居民已掌握了养蜂酿蜜技术,并 将采集药材作为重要的家庭副业。
    在中原先进技术的影响下,手工业发展相当快。各种矿藏的开发和冶炼达到了较高的水 平,尤以冶铁业最为发达。铁州成为著名的铁产地。“位城之铁”①(①《新唐书·北狄传 》勃海条)种类繁多。并大量应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各地出土的渤海铁器有铧、 铲、镰、刀、凿、刨、矛、剑、镞、盔、甲片、镳、锅、盆、盘、函、香炉、门饰、户枢、 钉、剪、锁、车绾、风铃、造象等,或为生铁铸造,或为熟铁锻制。这些充分表明渤海已进 入了铁器时代。冶铜业也达到了一定规模,境内先后设置的铜山郡、铜州,都是采铜和冶铜 的主要产地。从黑龙江东宁县大城子渤海遗址发现的铜锭和铜矿石渣看,率宾府一带也是重 要的冶铜场所,而且铜锭的质地相当纯净,证明其冶铜技艺相当高超。金银开采受到朝廷重 视,在渤海后期曾向唐朝进贡金、银佛像。纺织业也取得显著的发展,除麻纺织外,还出现 了丝织行业。据记载,当时麻布的种类已有粗、细布之分,丝织品的种类尤多。本世纪70年 代在上京龙泉府遗址出土的舍利函中发现的丝织物,竟有锦、罗、绸、缎、绢、刺绣等10余 种。陶瓷业吸收和继承了靺鞨传统、高句丽风格和唐人三彩技法,从手制发展到轮制。随着 城邑建设的发展及人口增长的需要,作为建筑材料的砖、瓦制造业也日趋兴旺,各种砖、瓦 种类规格十分齐全,如各类鸱吻、兽头、覆瓦等相当华丽壮观。一般砖、瓦火候甚高,质地 相当坚硬。在上京遗址附近杏山窑群址发掘的20余座渤海窑址,皆并列成排,式样雷同,均 作长方形,平底袋状,长4至5米,宽约2米,由烟筒、窑室、窑床、火膛、火口等部分组成, 与内地唐窑大体相近。瓷器主要有碗、罐等,多为白、紫颜色。此外,造船、粮食加工、木 材加工、皮革、乐器及文具制造等手工业,也都已出现并有一定发展。
    畜牧和渔猎业仍在渤海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良种猪“鄚颉之豕”①(①《新 唐书·北狄传》渤海条)闻名于世。马的饲养相当普遍,又以率宾府一带的良马最为著名, 成为出口贸易的大宗。因为农耕的需要,牛的饲养数量较大。从文献记载得知,当时的渔民 可以乘船到远海水域从事捕鲸的作业,并掌握了人工养鱼技术,著名的“湄沱湖(今兴凯湖 )之鲫”②(②《新唐书·北狄传》渤海条),则是人工养殖的产物。此外,对虾、蟹、龟 、贝、昆布等水产品也被大量捕捞以供食用。因为铁镞的大量使用,狩猎水平大大提高。貂 皮、虎皮及鹰类的“海东青”最为名贵。
    商业在渤海朝廷重视和扶持下,其内外贸易日益繁荣。首先同中原的官私贸易相当频繁 和活跃,运往山东半岛一带出售的“名马,岁岁不绝”③(③旧唐书·李正已传》),熟铜 也受到当地官民的欢迎。据不完全记载,渤海先后向唐朝及中原政权朝贡达140多次,再加上 其它形式的官、私贸易,可看出其贸易规模之大。渤海输出品主要是各种毛皮、药材、矿产 品、布、绸、牲畜、鹰及其它土特产品,从内地输入渤海的则有丝织品、工艺品、图书、文 化用品、粮食、药材及各种生产、生活用品等。
    渤海与日本的贸易也很活跃,主要以官方贸易为主,有所谓“交关”、回易、互赠、市 易、交易等各种形式。贸易使团的人数常在100人左右,最多两次达300多人。私人贸易也达 到了空前的规模,如大兴十年(746年),海人与铁利人竟有1100人到日本列岛,其中以商人 居多。双方交易的数额很大,以咸通十三年(872车)渤海与日本官方贸易为例,一次竟获得 日本官钱40万之多。输往日本的商品同运往唐朝的相似,从日方进口的主要是丝织品及朝廷 、贵族所需的各种奢侈品等。
    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渤海的城邑也随之增多并日趋繁荣。在一些水陆交通码头所 在地。出现了新的城邑和集镇。各府、州、县治所也逐渐由军政中心而发展为地区性的经济 中心。至渤海后期,境内的城邑达到上百座之多。上京忽汗城周长16公里,有数10个坊市, 已成为当时东北地区最大都会之一。
    政治、经济和境外交往频繁,促进了水陆交通的发展。以忽汗城为中心,有6条主要干线 分别通往中原地区、黑水靺鞨所在的黑龙江中下游、契丹所在的内蒙古昭乌达盟地区及新罗 、日本各地。此外,境内各京、府、州、县之间有大路相通,形成了连接各地城乡的水陆交 通网。
    总之,黑龙江地区自然经济的发展,在渤海国形成第一个高峰。渤海经济的繁荣,促进 了当时黑龙江地区生产的增长。
    渤海以北的黑水靺鞨因地处北方,同外界联系较少。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为落后,仍以传 统的渔猎和畜牧经济为主。他们“居无室庐,背山水坎地,梁木其上,覆以土,如丘冢然” ①(①《新唐书·北狄传》黑水靺鞨条),虽仍住在半地穴式的地窨子里,但居住条件较挹娄 时期有所改善。黑水靺鞨人“人车马,田偶以耕”②(②《新唐书·北狄传》黑水靺鞨条), 显然出现了早期农业活动,种植粟、麦等农作物。他们“善射猎”、“畜多豕”③(③《新唐 书·北狄传》黑水靺鞨条),夏则出随水草,冬则人处穴中”④(④《新唐书·北狄传》黑水 靺鞨条)。考古资料证明,当时黑水靺鞨人已使用了铁锛、铁刀、镞、矛、带扣、马镫等铁 器⑤(⑤《新唐书·北狄传》黑水靺鞨条),其生产力水平较北朝时期的靺鞨有了明显的提 高。在此基础上,私有现象进一步发展,贫富两极分化更加明显,以家庭拥有的猪的数量为 例,“富人至数百口”①(①《新唐书·北狄传》黑水靺鞨条)唐代黑龙江地区西部的室韦诸 部,经济发展水平较隋以前也有提高。当时的室韦诸部多已出现早期农业活动,但由于“土 少金、铁”,②(②《旧唐书·北狄传》室韦条),限制了农业的发展,人们“剡木为犁, 不加金刃”,并且是“人牵以种,不解用牛”③(③《旧唐书·北狄传》室韦条),以至于 “田获甚褊”④(④《旧唐书·北狄传》室韦条),产量极低。但是他们占有大片宜牧草原 ,所以传统的畜牧生产以及渔猎活动,仍在社会经济中占有主要的地位,“滨散川谷,逐水 草而处”⑤(⑤《旧唐书·北狄传》室韦条)。“畜宜犬豕、豢养而瞰之”⑥(⑥《旧唐书 ·北狄传》室韦条),有良马,多养牛,并使用牛拉车,“其皮用以为韦,男子女人通以为 服”,成为衣食之用的重要来源。主要的工具和武器“有角弓、楛矢,人尤善射”⑦(⑦《 旧唐书·北狄传》室韦条)每到夏季则“西保貣勃,次对二山、山多草木鸟兽”。⑧(⑧《 旧唐书·北狄传》室韦条)从事狩猪和畜牧。他们还善于养貂,并掌握了制作皮革的技术, “为服若席”⑨(⑨《旧唐书·北狄传》室韦条)。室韦人“蘧蒢为室”⑩(⑩《旧唐书· 北狄传》室韦条),“或为小室,以皮(牛皮)覆上,相聚而居,至数十百家”⑾(⑾《旧 唐书·北狄传》室韦条),“或屈木以蘧蒢覆,徒则载而行”⑿(⑿《旧唐书·北狄传》室 韦条)。其交通工具则“率乘牛车”,“渡水则束薪为桴,或以皮为舟”⒀((13)《旧唐 书·北狄传》室韦条),“马皆草鞯,绳羁靮”⒁(⒁《旧唐书·北狄传》室韦条)。随着 经济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产生,已出现了个体家庭和私有现象,甚至有了早期的两极分化。 富人“以五色珠垂领”而区别于其他人。“豪杰”地位高于普通部众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