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解放战争时期恢复生产,支援前线

  一、当时形势和任务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黑龙江省回到祖国的怀抱。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以及 投降时对黑龙江经济的严重破坏,使黑龙江地区经济衰微,人民生活陷于极端困难境地。
    当时,农业面临的形势是:在帝国主义长期掠夺和破坏下,农民生活极度贫困。根据黑 龙江地区的北安、庆安、绥化、克山、拜泉等县的调查,农村的土地占有情况是:占户数5% 的大地主,占有土地42%以上;占户数5%的富农,占有土地25%;占户数20%的中农,占有土地 20%多;占户数70%的贫雇农,占有土地不到12%。在日本投降前,除地主、富农和少数富裕中 农家有余粮外,占人口80%以上的贫雇农和中农中的下中农,家中粮食早被伪满政府搜罗一空 ,只靠土豆,野菜度日。伪满“配给”给农民的“更生布”极不耐用,多数农民衣不蔽体, 睡无被褥,生活已陷入绝境。
    工业面临的形势同样十分严竣,日本侵略者在败逃时对黑龙江地区的电力工业、煤矿工 业等进行了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的破坏。当时黑龙江省的鸡西发电厂、牡丹江发电厂、 镜泊湖发电厂、齐齐哈尔发电厂、佳木斯发电厂、鹤岗发电厂的发电设备和供电设备,都遭 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就连当时黑龙江最大的火力发电厂——哈尔滨发电厂,损坏也极其严 重。日本投降时,鸡西、鹤岗、三姓、双鸭山等地煤矿先遭日本人破坏,后遭土匪抢劫,大 部分矿井被淹,各种器材被抢劫一空。与此同时还炸毁了所有的采金设备。这就使黑龙江的 工业残破不全,广大的工人阶级生活在极端困难之中。因此,黑龙江地区当时面临的任务是 恢复和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的生活。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全国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一向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国民党政 府与美帝国主义相互勾结,疯狂掠夺抗日胜利果实。国民党派遣它的精锐部队,进入东北, 先后抢占山海关、沈阳、长春、直逼松花江,企图进犯哈尔滨。打退国民党的进攻,以致最 后战胜国民党,解放全东北,就成为全东北人民也是黑龙江人民的最根本的战略任务。
    当时的黑龙江地区,有松江、黑龙江、嫩江、合江、牡丹江5个省和1个哈尔滨特别市。 其战略特点:一是背靠苏联,进可攻,退可守;二是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特别是木材、煤 炭和粮食很多,工业也有一定基础;三是抗日联军长期在这一地区活动,党的基础工作好; 四是适合建立广大的农村根据地。正因为这样,建立与巩固黑龙江革命根据地,发动群众, 恢复和发展经济,支援解放战争,就成为黑龙江地区人民的首要职责。
    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以后,黑龙江地区经济的恢复工作十分艰巨。广大工人、农民在 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农村开展土地改革斗争,摧毁了封建土地关系和剥削制度,发展了农业 生产;在城市建立公营经济同时调动私营经济的积极性,发展工业、商业和交通运输业,改 善人民的生活,把本地区经济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不仅为支援解放战争作出重大贡献 ,而且为以后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农业生产
    1945年底,黑龙江地区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实行减租和发展生产的指示,普遍 开展了减租和没收与分配敌伪开拓地的斗争。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清算减 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决定把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的政策改变为没 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实现“耕者有其田”。黑龙江地区是发动群众开展清算分地 较早的地区,结合肃清敌伪残余势力,在农村开展清匪反霸,没收敌伪统治者及汉奸恶霸地 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农民耕种,进一步打击了地主阶级,摧毁了地主阶级的封建经 济基础。
    1947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公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决定废除封建半
    封建的土地制度,彻底平分土地。1948年3月,中共中央东北局在《关于平分土地运动的 基本总结》中指出:“这次的运动范围空前广大,斗争空前激烈而深刻,内容十分丰富,封 建制度经过这最后一击,终于被彻底摧毁了”。还指出:“地主与富农全部失去了进行封建 半封建剥削的手段,……农民则已取得了独立进行生产的手段,主要是土地和牲口以及农具 、房屋、衣服等”。黑龙江地区在平分土地运动中取得了胜利。据当时松江、黑龙江、合江 、嫩江四省的不完全统计,共平分土地5000余万亩,牛马48.8万匹。在合江省,经过这次平 分后,农民人均分得7-12亩地,每40一70亩地即有一头项用的牲口,大多数贫雇农每家都分 有一头牲口,同时分得了房子和衣物。黑龙江省全省绝大多数贫雇农每家都有一匹马。地主 、富农过去的统治地位和威风随之扫地,广大贫下中农扬眉吐气。大多数地区以贫雇农为骨 干的贫雇农与中农,真正掌了权。
    经过这一伟大的变革,封建的剥削制度被彻底消灭,贫雇农成了农村的主人。这是我国 农村历史的空前变革,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能够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中国共产党人民政府在领导剿匪斗争和土改运动的同时,为了保证以充分的物力、财力 支援战争,保证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立即领导翻身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组织人民群众, 为保卫土改胜利果实,参军参战,支援前线。在发展农业大生产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从政策上鼓励劳动致富明确规定:承认分得的房地产和个人生产生活资料的私有权, 并予以法律保护。同时,还制定了奖励生产、鼓励致富和合理负担的办法。对土地改革中被 错斗的中农进行纠偏并给以适当补偿。这些政策的宣传贯彻,基本上解除了农民的思想顾虑 ,调动了广大农民劳动致富、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2.从物质上给予支持和帮助为了给开展大生产运动创造条件,党和政府还从物资上给农 民以支持及援助。1947年东北银行给当时的黑龙江省拨农业贷款3亿元,1948年又给折实贷款 8.7亿元,解决了一部分农民种子、饲料、畜力不足的困难。当年黑龙江、嫩江、合江三省 共发放农业贷款49亿元,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耕地面积迅速扩大,农作物产量有 所提高。原牡丹江省仅在1948年2月底到5月底的3个月中,就扩大开荒566745亩。原黑龙江省 20个县,1948年耕地面积(包括机关、部队、公营农场的451万亩)已达28890105亩,超过伪 满时期最高耕地面积2.2%。不仅耕地面积扩大了,产量也在逐步提高。据统计,全省1947年 每垧平均产量为1500斤,1948年增加到1920斤。
    3.引导农民组织换工插犋土改中,农民分得的农具品种各异,数量不足。大多数贫雇农 由于劳动力少,牲畜、农具不配套,很难适时进行生产。中共各级组织和人民政府遵循自愿 两利的原则,及时引导农民换工插犋,初步组织起互助组。各地还发动互助组之间劳动竞赛 ,从而大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保证了及时播种、铲蹚和秋收送粮,保证了战争前线的 需要。
    互助组开始组织时,有的地方出现强制编组,而且人力畜力评分不够合理,有的组春组 秋散,很不巩固。根据这种情况,各地在组织互助合作中,要求贯彻自愿两利的原则,工价 、换工要公平合理,工帐要清,不侵犯财产私有权,坚持人组退组自由。按照这些原则,经 过整顿重新组合,到1949年,劳动互助组织迅速发展。据统计,原黑龙江省各县组织起来的 农民达85%左右。
    4.创建和发展公有制的农场从1947年开始,宁安、通北、赵光等第一批公营的机械农场 开始建立,到1949年底发展到17个,共开荒69万多亩。与此同时许多县还创建了一批县营农 场。当时,东北人民政府农业部为了加强对公营农场的领导,成立了机械农场管理局,确定 了机械农场关于加强管理、实行成本核算、提高生产效益等经营方针。这些农场的建立,在 技术指导、使用机械、培养农作物良种、推广家畜良种以及采用先进农业技术方面,对广大 农村起了指导和示范作用。
    由于农业大生产运动的开展,农民生产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战胜了各种自然灾害,黑龙 江地区粮食总产量1949年达到575万吨。甜菜、亚麻等经济作物也有所发展。农村经济开始上 升,不仅对支授全国解放战争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而且农民生活也有了改善。
    (二)工业生产
    黑龙江地区各级党和政府,在解决土地问题,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以极大的努力恢复 与发展工业,繁荣经济,支援解放战争。黑龙江地区工业的恢复,首先是修复那些被日本帝 国主义投降时大肆破坏了的电力工业、煤矿业、金矿业等,同时恢复和发展日用轻工业。
    1.电力工业1945年秋,各省人民政权一经建立,首先就组织电力工业职工,积极抢修发 电设备,尽快恢复生产。从1946年到1948年先后修复了哈尔滨发电厂、镜泊湖发电厂、牡丹 江发电厂、鸡西发电厂、鹤岗发电厂、齐齐哈尔发电厂等电力企业。还抢修了被国民党反动 派破坏的小丰满水电站向哈尔滨送电的线路。这些电厂的恢复生产,对保证军需民用,恢复 发展工农业生产,支援解放战争,发挥了重要的先行作用。
    2.机械和军需工业为了适应解放战争的需要,黑龙江地区各省人民政府将敌伪工业企业 收归国有后,将一些机械工业改为生产枪支、弹药的军工企业。1946年东北军工部以兴山( 今鹤岗)、佳木斯、鸡西、哈尔滨市为基地,建立了14家兵工厂,主要制造炮弹,供应前方 需要。1948年军工生产全部划归东北军工部领导,军工生产由分散逐步实现统一。据1948年 统计,担负军用被服生产的工厂企业有58家,制鞋企业138家,当年生产军衣50万套,军鞋2 3万余双;14家兵工厂生产“六○”炮1 323门,炮弹18万余发,爆破筒4000根,信号枪1000支 ,为支授前线贡献了力量。
    在此期间,还恢复了一批为农业以及人民生活服务的机械工厂。
    3.矿业日本投降后,日伪所经营的矿业全部收归公营。人民政府接管鸡西、鹤岗、三姓 、双鸭山等地煤矿后,大力组织煤矿职工,排除矿井积水,修复巷道及采煤、通风和运输机 械,恢复生产。煤矿人力不足,组织动员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城镇失业工人到矿山工作,并提 高煤矿工人的福利待遇,调动了煤矿职工生产的积极性。1949年仅鹤岗、鸡西、穆棱、双鸭 山四大煤矿就产煤460万吨。
    日本投降后,各地在接管金矿时,立即抓紧组织工人,进行手工采金。1947年成立了东 北金矿局,1948年成立了省局,下设分局,分别管理八面通、乌拉嘎、驼腰子、太平沟、黑 背、孟家岗等金矿。制止了乱采偷采,组织工人划分地段,有计划地开采,并采取公私兼顾 的方针,使生产逐步扩大。1948年东北金矿(主要在黑龙江地区)共产黄金50248两。
    4.轻工业各级人民政府建立后,接管了敌伪留下的企业,积极扶植民族工业的发展。到 1949年大部分轻工业产品产量已达到或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这一时期,根据军民需要,新建了哈尔滨电池厂、哈尔滨糖果厂、哈尔滨猪鬃厂、齐齐 哈尔陶瓷厂、牡丹江陶瓷厂等一批工厂企业。1949年,黑龙江地区公营轻工企业已达129家, 职工2万多人,固定资产5000余万元。主要产品产量:食糖7621吨,纸1416吨,纸浆1245吨, 酒精1684吨,白酒10128吨,啤酒103吨,肥皂76吨,火柴25.7万件,干电池14万支,日用陶 器12.6万件。轻工业总产值4278万元,创利税96万元。
    在公营工业企业发展过程中,突出地抓了企业化经营和民主管理。逐步建立了成本计划 、生产专责、劳动力组织、产品标准、工时标准、计件超额奖励等制度,生产管理趋向正常 化。同时,在企业中建立了职工工会,骨干企业成立了工厂委员会,定期召开职工代表会议 ,依靠工人阶级,实行民主化管理。这些措施,对恢复和发展工业生产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
    在重点恢复和发展国营工业的同时,对私营工业贯彻“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方针, 为恢复和发展也给予了一定的扶持。1949年初,哈尔滨市的私营工业,由伪满的(1940年) 的1546家发展到10865家(包括手工业作坊)。这对黑龙江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要 的补充作用。
    (三)交通运输业
    1.铁路运输东北全境解放初期,在东北铁路总局的领导下,组织铁路员工,抢修了通往 关内的主要铁路干线,使南北交通大动脉连接起来。组织铁路职工,到被拆除铁路沿线,收 集废旧机车、车辆、钢轨和各种机件、配件,用于旧车“复活”和通车线路的整修,增加了 运行车辆,保证了线路畅通。为了适应解放战争迅速发展的要求,铁路运输部门提出了在保 证安全运行的基础上,快装、快卸、多拉、快跑的口号,保证了军民运输需要。1949年黑龙 江、松江两省铁路运行线达5124.9公里,机车555台,客车722辆。设立了哈尔滨、齐齐哈尔 两个铁路局。全年货运量22亿吨,客运量5.9亿人公里。
    2.公路运输黑龙江地区公路交通基础十分薄弱。日本投降时,交通陷于瘫痪状态,70% 以上的线路不能通车。交通工具也很落后,日伪留下的200余辆汽车,大部分已经被破损,不 能行驶。在这种情况下,为完成军需民用运输任务,各地人民政府组织各方力量抢修公路、 桥梁、涵洞和车辆,同时积极组织农村马车拉运军需民用物资。东北全境解放以后,设立了 东北公路总局,下设各省公路管理局。1949年2月,东北公路总局派技术人员来黑龙江地区帮 助整修公路。当时整修的公路主要有哈绥线、哈长线、北黑线、牡敦线、富勃线等7条干线公 路。公路通车里程约5912公里,新建木制桥涵181座,修复木制桥涵105座。这是建国前第一 项大型公路工程。
    3.航运日本投降时,黑龙江地区的港口码头、航运设施、船厂工业等都遭到很大破坏。 黑龙江水系干支流机动船只绝大部分为苏军撤退时拉走,幸存的残破船只只有机动船7艘,驳 船8艘。1946年4月28日东北民主联军进驻哈尔滨市,成立了松花江航务局。同年在佳木斯市 成立了合江轮船公司,在齐齐哈尔市成立了黑河轮船公司。从此开始了在人民政权领导下新 的航运业。当时航运的突出矛盾是机动船舶短缺,因此,各航运企业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 下,积极打捞沉船,修复旧船。同时,积极恢复哈尔滨造船厂。经过打捞、修复、改造与自 制,船舶大大增加了,黑龙江地区的航运业有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1949年2月,黑龙江地区 成立哈尔滨航运局,直接经营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航运工作。运输能力已发展 到年40万吨,为建国后发展黑龙江地区航运事业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黑龙江航运业为支援解放战争做出了贡献。在支援解放吉林的军运中,支前 船队航行里程总计达4942公里,运输军需物资9588吨,运送解放军指战员及民工2.6万余人 次(东北航务局:《三年来东北交通事业简要报告》)。
    (四)商业和供销合作
    1945年和以后的三年中,黑龙江地区的经济特点是,粮食较多,缺少布匹、棉花、食盐 等物资。由于国民党占领南满,对北满封锁,粮食难销,日用品十分缺乏。为解决军需和群 众生活问题,积极兴办公营商业,开展粮食收购,进行与苏联、朝鲜的对外贸易,换回布疋 、棉花和食盐,解决军民的穿衣和吃盐问题。
    黑龙江地区的公营商业自1946年初开始建立。在哈尔滨市成立北满贸易公司和东兴公司 ,各省都创办了贸易公司,各县建立了分公司。1947年8月,东北贸易总管理局在哈尔滨市成 立后,进一步加强了对各省贸易公司的领导,开始了统一经营的新时期。1948年在哈尔滨市 成立的哈尔滨百货公司是这一时期规模最大的公营商业。此后各地公营商业也进一步发展起 来。1949年黑龙江地区认真贯彻东北商业部的指示,进一步确定了公营商业的中心任务是: ①根据人民的需要与公营经济力量,大量推销物资,满足广大人民的需要,回笼货币,稳定 物价;②以公营商业为领导,大力扶持合作事业,使商品经过合作社直接分配到消费者手中 ,减少中间剥削;③积极加强工矿区公营商店的建设。由于公营商业领导作用的充分发挥, 缩小了工业品与农产品的剪刀差,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逐步提高。
    黑龙江地区各省的供销合作社,是1947年土改后,农民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避免中间 剥削,在党的领导下集资创办起来的。供销合作社在配合农业大生产运动,解决群众生活困 难,帮助公营商业完成采购、推销业务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1949年又针对合作社的管理问 题,进行了整顿和改造工作,同时还发展了新社。1949年合作社已发展到3348个,并初步实 行了民主管理。城市也相应地发展了职工消费、城市手工业、农村服务、市民消费等四种合 作社。
    这一时期,在发展公营商业、合作社商业的同时,认真贯彻了党的工商业政策,保护私 人商业的合法经营不受侵犯,并帮助其发展。据哈尔滨市1948年4月统计,全市有商业企业9 951户,比1946年增加了3倍。此外,还有外侨商业企业,主要集中在哈尔滨市,包括朝鲜、 日本、苏联、美国、德国、法国等16国外侨经营的商业,据1948年4月统计共404家,占全市 商业总户数的3.9%,资本占26.2%(《黑龙江四十年》第134页)。
    (五)财政与金融
    1.财政方面解放战争初期,黑龙江地区各省财政各自独立,主要任务是接收敌伪财产和 物资,清算敌伪和汉奸经营的银行、商店等,筹粮、筹款、筹集物资,供给部队和地方行政 开支。随着解放战争的日益发展,要求财政工作逐步走向集中统一。1946年夏,各省先后成 立了省的财经委员会,加强了对财政经济工作的领导。成立省一级税务局,统一主要税目的 征收。1947年1月,东北局在哈尔滨市召开了北满各省财经工作会议,确定整理财政,首先在 黑龙江地区各省实现以省为单位的财政统一,克服过去各自为政的现象,逐步向统筹统支过 渡。1947年8月,东北解放区财经会议确定了“发展经济,支援战争,依靠群众,军民兼顾, 统一筹划,分工负责,精密计算,结成一体”的方针。当年基本上实现了以省为单位的财政 统一。黑龙江地区各省的财政收支基本上是平衡的。财政收入主要项目是:①没收敌伪财产 。②公粮收入。这是各省财政收入的大宗。1948年,各省统一实行了按常年产量征收的合理 负担政策。黑龙江省1948年征收公粮38万余吨,比1947年增长10万余吨。松江省1948年征收 公粮28万余吨,比1947年增长9万余吨。③税收。1946年各省废除伪满时期的苛捐杂税,实行 了新税。1947年开始实现全省范围的税政税制,税款解交国家统一分配。④企业收入。由于 各省创办的公营企业的发展,企业收入愈来愈成为重要的财源。黑龙江省1947年企业收入占 总收12.28%,到1948年增加到20.31%。除此之外,为解决财政困难,一些地方发行过公债 。如1946年哈尔滨市发行建设公债1亿元。发行公债对回笼货币、稳定金融起了一定作用。这 一时期的财政支出主要是军费开支。如合江省1947年12月至1948年11月统计,全省支出640亿 元(东北流通券),军费开支占56%,其它开支占44%。可见,财政为支援解放战争发挥了很 大作用。
    2.金融方面在金融方面,解放战争初期,黑龙江地区金融极为混乱,不仅日伪币充斥市 场,苏军又发行了红军票。1946年,根据东北局的指示,除松江、黑龙江省设立东北银行分 行外,还成立了嫩江省银行、合江省银行和牡丹江实业银行等,并发行了地方流通券。同年 9月,东北银行总行迁至哈尔滨市,原北满分行并入总行。为了统一币制,取消了嫩江、合江 、牡丹江地方银行,成立了嫩江分行、合江分行和绥宁分行,并在一些地区设立了支行。为 统一货币,还妥善停用了苏联红军票和伪满币。1946年5月,苏军回国后,苏联票百元券遭到 国民党的抵制。根据东北行政委员会决定,黑龙江地区各省宣布停用苏军百元券,维持了货 币的稳定,粉碎了国民党捣乱金融市场的企图。根据伪满币流通日益减少的情况,东北行政 委员会于1947年1月15日宣布伪满币100元券、10元券、5元券、1元券停止使用,使黑龙江地 区货币基本上统一起来。
    在此期间,黑龙江地区各银行把扶植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的发展作为主要业务。农业贷 款包括农业生产、农田水利建设、马匹等多项。仅1948年,黑龙江、嫩江、合江三省共发农 贷49亿元。为把农贷真正发放到贫苦农民手里,各银行组织干部下乡直接与群众见面,分配 贷款,对农业生产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为了支持与促进工商业的恢复与发展,除贷款外,银 行也投资合营或自营了一批工商企业。
    1947年8月,东北银行总行统一了金银牌价,在哈尔滨市成立了“生金银处”,负责金矿 投资和生金银的买卖。同时,为了杜绝白银、银元私人买卖和防止出口,宣布白银、银元禁 止出口并禁止私人买卖,凡出售白银、银元者,一律到银行按规定牌价出售。为配合农村土 地改革运动,各银行开展了收购金银业务。嫩江省1948年1至6月,共收黄金足金86400多两, 原金18700多两,砂金13400多两;收白银45700多两。
    这一时期的保险业务比较单一,只办理火灾保险。据哈尔滨市统计,1949年承保总件数 9461件,总金额5863亿元,共收保险费8.9亿元,实际赔款36277万元,为承保总额的0.62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哈尔滨市分公司工作报告)
    (六)林业
    1946年,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黑龙江地区的林业发展也开始了新的一页。在党的领导 下,建立了新的林业机构:省林业局以及各林区一些县的林务分局。按照《中国土地法大纲 》关于“大森林归政府管理”的规定,宣布森林(包括林木、场地)均归国有。同时接收了 敌伪的林场、森铁、制材厂等财产。从1948年开始,在党和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有步骤 地着手林业的恢复和建设工作:筹建林业工会;组织群众开展以“反把头、反浪费、进行清 算斗争”为中心的林业工人运动;调动广大群众积极性,生产了大量的枕木、电柱、军用木 材,并动员林区工人拣回敌伪遗弃的大批木材,修复桥梁和森林铁路260公里,年运材量可达 33.5万立方米;开拓江运695公里,年运材量可达35万立方米。为国家运输了大量木材,保 证了前线军需用材,对支援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促进全东北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此期间,黑龙江地区林业战线,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主要完成了三方面工作:一是 加强重点林区的保护和管理,有计划地利用天然林。合理采伐、合理造材和合理利用,全力 保证解放战争和经济建设对木材的需要。二是开展群众性植树造林活动,绿化秃山、荒地, 并在铁路及公路、大道两侧、村屯周围植树绿化,改变自然面貌。三是规划防护林带,防风 固沙,抗御自然灾害,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田。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1.开展对林业资源的普查工作通过全面调查测量,基本上掌握了林业资源的数量、质量 及分布状况,为制定林业发展规划和编制年度计划提供了依据。原松江省于1948年5月对林区 进行了一次普查,根据普查资料与对木材的需要及采伐能力,决定年采伐木材63.5万立方米 ,烧木炭6500吨。同时为了保证解放战争及经济恢复的需要,省林务局还大量修复和增添了 各种设备,以开发新的林区。
    2.制定林业法规为了使林业的管理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当时东北人民政府林业部曾先 后制定颁布了《东北区国有林管理暂行条例》、《东北区国有林采伐暂行条例》、《关于林 业采伐与经营的决定》、《东北区采运作业技术保安暂行条例》、《东北国有林育林费征收 暂行办法》、《东北区森林更新工作试行作业规程》以及《东北区狩猎管理暂行办法》等。 当时的黑龙江、合江、松江等省,还根据上级政府的规定精神,结合地方的特点,作出了本 省的一些规定。1949年初,原合江省林务局,作出了《关于合江省森林管理上的暂时的决定 》。这些法规,对于加强林业法制建设,加强经营管理,促进林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3.广泛开展群众性植树造林活动1948年春,原松江省政府指示各县,发动农民普遍植树 ,并且提出四点要求:在群众中认真宣传植树造林对农业生产的好处;聘请有植树造林经验 的人作技术指导;植树造林日期应在4月5日至20日进行;做好植树后的管护工作。同一时期 ,原合江省政府也发出“关于植树护林工作的指示”,要求各级政府与农会组织农村每人要 栽活一棵树,在自己分得的土地上,房前屋后进行栽植。还要以村屯为单位,集体动手,在 不能耕种的空地上造林。
    4.积极培养技术人材原黑龙江省成立了农业专科学校,这是当时全省唯一的一所农业高 等学校。创建在克山县,后迁至北安县。学员一部分从社会青年中招收,还从省委举办的政 治干部训练班学员中输送100多名。被录取的学员一律实行供给制。学校设农艺、林业、水利 、畜牧四个专业,并分大专、中专、初职三部分。林业专科2个班,共40人,学制3年,毕业 后分配到各大林区,这是人民政权建立后黑龙江省自己培养的第一批林业大专毕业生。各地 还举办了一些短期的干部训练班。1948年,原合江林务局开办了培养各县保送学员和应聘人 员共百余人的训练班。1949年原松江省农林厅在省行政干部学校附设短期林业技术训练班, 除了学习《苗圃经营学》、《造林学》、《森林保护》等课程外,还注重提高学员的政治思 想水平。
    5.改进经营管理林业生产虽然还处在起步阶段,但为了适应当时客观形势的需要,省和 各级林务局都注意了改进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如木材运输,为加强机台车周转率, 实行日夜行车、定点行车和日夜装卸制度。牡丹江森林铁路局推行新的调车法,直接整运, 缩短各站、段中转时间,提高运转率33%。有些包车组由于提高了司机操作技术,采取高提把 手、大开汽门、多拉快跑的操作法,大大提高了行车速度。同时,整修林区河道、堤坝,进 行刨冰作业,充分利用桃花水流送木材。这些都有效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当时伊春林区由于 实行定点流送,计件集体包工制,提高劳动效率48%。
    (七)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这一时期,党和人民政府,颁布并施行了一系列的保护人民利益的政策和法令。在城市 和工矿,废除封建把头制,建立了工会,工人是企业的主人。在农村,摧毁地主阶级的封建 统治,建立了以贫雇农为骨干、团结中农的农会和区、村政权。广大妇女不仅翻身解放,并 取得了同男子平等的一切权力。
    根据东北行政委员会1948年颁布的《东北公营企业战时誓行劳动保险条例》,黑龙江地 区对公营企业职工的疾病、伤残、生育、老死等生活最感困难的问题,实行劳动保险,给以 适当物资保证。在私营企业中,工人参加监督和管理,并有权分得红利。广大工人除基本工 资能得到实物保障外,还有附加工资和劳保福利待遇。城市和工矿大都建立了为职工服务的 澡塘、食堂、托儿所、医务所、理发室、俱乐部、休养所等福利设施。
    在农村,广大翻身农民,得到了土地、牲畜、农具、衣物等,解决了生产和生活资料的 困难,生产积极性高涨。由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大多数农民经济状况开始上升,生活 水平有了显著提高。1949年,据松江省调查,上升户占总户数的60%至70%。随着农民生活水 平的提高,农民的购买力普遍上升。以1948年的购买力为100,1949年克山县民主村为136。 该村1948年平均每人买布16.3尺,到1949年增至27.8尺。
    为减轻人民负担,人民政府宣布废除日伪时期的苛捐杂税,并积极进行扶贫工作。1946 年黑龙江省民主政府为解决北部寒冷地区人民缺少棉衣的困难,发放救济费420万元,对德都 、克东、克山三县进行救济。
    发展卫生事业。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发展地方卫生事业,各省在大城市设立省中心医院。 在哈尔滨市设松江省第一医院,佳木斯市设松江省第二医院,牡丹江市设市医院等。这些属 于甲级医院,都设有100到300张病床。其它各县设有乙级医院及诊疗所。松江、黑龙江两省 共有卫生机构213处,医务人员约有2000人。
    这一时期,教育事业也有了较快发展,据1949年9月底统计,黑龙江省、松江省中等学校 增至54所,在校的中学生比前一年增加了323%,人数达2.2万人。小学校10100所,在校人数 89.4万人。除普通中小学外,各类专业学校也有很大发展,共有师范学校6所,其它中等专 业学校11所。大学由解放前半个世纪以来的3所发展到5所,在校生达4700人。大中小学校教 师队伍发展到22900人。
    黑龙江地区各省群众性的文化娱乐活动也蓬勃地发展起来。各市县根据群众需要,成立 了专业性的剧团、俱乐部、电影院。黑龙江地区的各市、县的文化馆也相应建立起来,1949 年6月,仅黑龙江省即办起文化馆27处,图书馆11处,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三、支援解放战争
    土地改革的胜利完成,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支援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为了建立巩固 的东北根据地,支援解放战争,黑龙江地区广大青年响应党的号召,积极报名参军。根据《 东北日报》的报道,绥棱、富裕两县青年在1947年2月中旬的10天内,就有1107人参加主力部 队。由于党实行了正确的扩兵方针,坚持群众路线,开展有效的宣传教育,启发了广大农民 青年的阶级觉悟,各地普遍出现志愿报名的热潮。许多青年、农民把参军参战看作是“打江 山,坐江山,保江山”的实际行动。不论是在砍挖运动中,还是在平分土地期间,都有包括 汉、满、蒙、回、朝鲜、鄂伦春、达斡尔、鄂温克等民族在内的大批青年踊跃入伍。据1948 年统计:从1946年到1948年,松江、合江、嫩江、牡丹江、黑龙江5省和哈尔滨市,直接补充 主力部队新兵达41万人。连同地方武装和“二线兵团”参加主力部队的人数计算在内,黑龙 江地区共动员参军人数为689920人。合江省当时的人口是1307560人,而参军的人数就达562 33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比重为4.3%;嫩江省当时人口是2568769人,而参军人数就达9108 6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比重为3.38%。
    黑龙江地区人民,为了支持战争的胜利,还积极承担了包括运输、担架、医务护理等各 种战争勤务。据1948年不完全统计,黑龙江省动员大车910辆,马匹4144匹,担架9105副。嫩 江省动员大车2555辆,马12135匹。担架3900副,两省出动的民工,3年中达130万人次。松江 省的双城县是动员民工战勤最多的,占全县人口的22%。此外,各省和哈尔滨市还动员医生6 29人,护士1226人,护理员1345人,司机727人,参加战勤。
    广大翻身农民,还把缴纳和运送公粮视为打败蒋介石、争取解放战争胜利的实际行动。 1948年11月30日《东北日报》报道:松江省各县农民在“支授前线,打倒老蒋保翻身”等口 号下,将马车组织起来,昼夜送公粮人仓,从11月15日到25日仅10天送人仓粮食1.2亿斤以 上。兴隆一仓库就接受3000万斤以上。木兰城通往东兴区的汽车道上,运送公粮大车整天整 夜络绎不绝。该县仓库收粮员分成黑白两班过秤,每日至少入仓粮食400大车,最多时竟达7 00多车。双城县城、五家、周家三仓库,平均每天接收300万斤粮食。此外,还捐献干菜,做 军鞋,送慰问品,捐款,为烈军属代耕土地。黑龙江地区人民以恢复和发展经济的实际行动 ,为支援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突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