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日本帝国主义长期的殖民统治和战争创伤,黑龙江地区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工农
业生产水平低下,解放战争期间,一切为了前线,抓紧了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和重建。1948年
11月辽沈战役后,东北全境解放,大军入关,黑龙江地区,全力转向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东北全境已无战争,百万大军已入关,军费支出减少了,支前的人力
、物质负担减轻了,可以抽出人力财力投向生产建设;土地改革已经完成,战争取得胜利,
群众的劳动积极性空前高涨。黑龙江地区在东北人民政府领导下,在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具
体措施,克服了资金短缺、设备和原材料不足、技术力量薄弱、管理经验少等严重困难,工
农业生产迅速增长,商品供应增加,物价、金融相对稳定。据1949年统计,原黑龙江、松江
两省工农业总产值为21.05亿元(按1952年不变价格计算),其中农业总产值13.52亿元,
占64.23%,工业总产值7.53亿元,占35.67%。工业企业总数5227个,其中轻工业3436个,
重工业1791个,千人以上的企业有3个。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生铁0.15万吨,钢0.03万吨,
钢材0.22万吨,原煤461万吨,发电量1.9亿度,木材277万立方米,水泥7.1万吨,棉布1
342万米,食糖0.8万吨,机制纸及纸板1416吨。农业耕地面积8546.5万亩,粮豆薯总产量
577.5万吨,其中粮食438.5万吨,大豆108.5万吨,薯类30.5万吨。经济作物总产量:油
料1.81万吨,甜菜14.75万吨,烤烟0.01万吨。年末大牲畜存栏数:马168.3万匹,羊7.
9万只,猪233.8万头。交通运输:铁路通车里程3588公里,公路通车里程为5912公里,内河
通航里程3871公里,载重汽车827辆,载客汽车376辆,轮船228艘(13197马力)。商业:社
会商品零售总额39324万元,其中城市为37523万元,农村为1801万元。
1949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黑龙江、松江两省先后于6、7月份召开
了第一次党代表会议,认真贯彻中央七届二中全会决议精神,决定把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入城
市,建立新的城乡关系,两省分别确定了本省的经济工作方针及工作任务。中共松江省委提
出:“以发展工业为主,大力发展合作社,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以达到繁荣经济的目的。
”1950年3月提出农业生产要完成265.5万吨粮食,工业方面要巩固与扩大国营厂矿,有计划
有步骤地建立新厂,努力发展地方轻工业。中共黑龙江省委提出:“城乡兼顾,农业为主,
在可能和必要的条件下积极发展工业,切实整顿和发展合作社。”提出1950年农业生产完成
400万吨粮食的计划,同时要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根据本地土特产资源和军需民用,有计划
有步骤地发展现代化工业。这些方针对指导两省经济的恢复和建设起了重要作用。
一、两省为农业生产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组织起来,提高农业生产力
1949年松江省约有50%以上的农民参加了互助组,黑龙江省有85%左右的农户组织起来。
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提出:在农村着重生产粮食,政府要提供良种,兴修水利,发放贷款
,积极组织农民生产互助,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两省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坚持逐步地、慎
重地、积极地把农民组织起来。第一,认真贯彻政策,在提倡组织起来的同时,允许农民有
选择的自由,可以参加各种形式的互助组织,也可以单干;团结中农,逐步引导他们参加互
助组;对新富农实行不限制的政策。第二,在互助组中坚持自愿两利的原则,以小型为主。
1950年末,松江省共组织13.2万多个换工组,黑龙江省有10万多个互助组,包括“大型互助
组”、“常年互助组”、“季节性互助组”、“临时换工插犋”等形式。1951年2月25日中共
松江省委下发了《在1950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劳动互助运动》的文件,同年2月17日,中共
黑龙江省委在《黑龙江通讯》上发表了《加强领导,进一步开展互助运动》的文章。互助组
不断巩固与发展。到1952年末,两省共组织较定型的互助组21万多个,占总农户的80.3%。
互助组形式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插犋组,约占农户的25%;第二种三大季节换工组,约占农户
的50%;第三种农副业结合常年组,约占农户的20%;第四种有一定数量集体财产的初级农业
生产合作社,约占农户的5%。
(二)改良农具,提倡科学种田
从1950年开始推广改良

耙、除草机、洋犁,试用马拉机械农具、铲蹚机、收割机、圆
盘耙等。三年推广主要新式农具共3827部,其中:洋犁1523部,各种播种机699部,耙类637
部,收割机562部,镇压器406部。另有拖拉机552台。1952年黑龙江地区机耕面积达到162.
1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7%。
(三)推广优良品种,增施粪肥
普遍发动群众选种、试种、消毒、串换良种,提高种子的纯度和抗灾、抗病能力。优良
大豆种和优良小麦、水稻种子的播种面积逐年增长。1952年,黑龙江地区两省施肥的耕地面
积占总耕地面积的40%以上。
(四)提倡深耕细作,改良耕作方法
当时较好的互助组大部分都能做到两铲三蹚,部分地区互助组改

种为扣种,水稻插秧
与旱田密植在互助组中逐渐推广。开始改变了“靠山

”、“压外犁眼”和铲蹚一遍半,以
及不铲不蹚的粗放耕作方法。
(五)保护与繁殖耕畜
3年中松江、黑龙江两省大牲畜增加到253万头,是1949年的1.5倍。
(六)扩大耕地面积,实行深耕细作,整治排灌工程,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松江、黑龙江两省实有耕地面积9728.5万亩,农作物总播种面积9615万亩。国家共投资
468万元,用于修建堤防、灌涝工程,建成水库3座,库容量9.7亿立方米,灌溉面积203万亩
,保证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增长。
主要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有了显著提高。
农业经过3年的恢复和发展,到1952年末两省粮豆薯总产量达到803.5万吨,超过历史上
最高的1943年18.6%,比1949年增长39%。
(七)发展林业,满足城乡人民用材需要
两省造林面积达17.8万亩,迹地更新11.4万亩,育苗面积1.2万亩,封山育林面积38
0万亩。
3年中,农民对国家作出了很大贡献。按农业人口平均计算,每人向国家交售粮食2202市
斤。这不仅为发展本省经济,支援抗美援朝战争起到积极作用,而且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经
济恢复。3年共调往北京、上海、山东、河北、安徽、江苏、河南等地粮食57.2亿市斤,平
均每年调出粮食19.4亿市斤。
二、积极发展工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松黑两省基本上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当时仅有鹤
岗、鸡西两个主要煤矿,哈尔滨市、齐齐哈尔机车车辆厂和牡丹江铁路修理厂,哈尔滨、牡
丹江两个水泥厂,阿城、哈尔滨两个粮厂以及哈尔滨双合盛火磨、老巴夺烟厂、发电厂等10
几个较大的厂矿企业,还有一些小型的加工修理厂和油、酒、米、面等农产品加工厂。这些
大小工厂绝大部分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生产能力低下。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处于战争前线的辽宁工厂受到威胁,为保存工业的实力,中共
中央指示东北人民政府立即疏散在南满工业。据此,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立即组织在东北南
部的重点企业北迁。
1950年从沈阳、丹东、营口、瓦房店等地迁入黑龙江地区的企业共有23个(在解放战争
期间,从辽宁迁来两个纺织厂。南厂北迁工作共计25个)。到1952年末,南厂北迁工作全部
结束。这些企业分布在两省7个市县,为黑龙江地区的工业增加了活力。
①80年代后期,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在编写《黑龙江省志·大事记》时
,曾对抗美援朝期间,由辽宁省迁来黑龙江地区的24个工厂进行调查,以后将调查成果写入
《黑龙江省志·大事记》。90年代初期,在编写《黑龙江省志·经济综志》过程中,涉及南
迁来的各厂,重新组织调查。由于迁厂当时,处在战火逼进鸭绿江的情况下,有的整厂迁移
,有的一厂分为几厂、厂名几经变更,迁后的地址也有改变。经逐厂核实后,证明原调查中
,建华机械厂、哈尔滨林业机械厂、佳木斯防爆电机厂不是南迁来的工厂,应改为鹤岗矿务
局43厂、建成机械厂、松江橡胶厂;佳木斯针织厂复迁哈尔滨市,应改为哈尔滨针织厂;哈
尔滨电池厂遗漏,应增加进来;齐齐哈尔纺织厂、牡丹江纺织厂是解放战争时期迁入的;共
25个工厂。
1950年初,东北人民政府召开了地方工业会议,两省根据这次会议精神,把注意力转到
工业领导和城市管理工作方面来,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恢复和发展工业工作。
(一)加强经济计划管理机构,增强计划性
1949年9月30日,黑龙江省人民经济计划委员会成立。1950年3月1日,松江省成立了省人
民计划局,1951年改为省人民计划委员会。1950年上半年两省分别召开会议,要求各地从实
际出发,做出年度和3到5年的经济恢复和发展计划。黑龙江省提出:在国家计划下,有计划
有步骤地发展现代化工业,除办好现有纺织厂、玻璃厂、啤酒厂外,要发展农具厂、皮革厂
、麻袋厂、瓷窑厂、造纸厂和屠宰厂等。9月份通过了地方工业3年发展纲要。松江省提出:
要巩固与扩大老厂(矿),并根据原材料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新厂。努力发展地方
轻工业,组织与领导私人工业,为恢复和发展经济,为人民的生产、生活需要服务。计划恢
复牡丹江造纸厂,新建哈尔滨亚麻纺织厂、打蛋厂、麻袋厂、制磷厂、化学电料厂、小五金
厂、道林纸厂、铅笔厂等。
(二)实行干部和群众相结合,加强企业管理
1950年4月和9月,两省分别召开了工业整风工作会议,反对和克服领导工作中的官僚主
义。会后,厂矿企业的干部和工人都积极行动起来,参加改善企业管理的实践,调整与执行
定额管理,确定流动资金周转率,建立健全车间原始记录,审查与修正各种责任制度,制订
技术操作规程和产品规格标准,建立技术研究和学习制度。
(三)开展创新记录运动
1949年12月,东北局召开创新记录运动大会,要求把开展创新记录运动作为提高工业生
产的重要环节,提高劳动生产率10-15%。会议以后,两省分别召开了动员大会,表彰先进,
交流经验,使这一运动广泛开展起来,成为发展工业的重要一环。在工人中广泛开展了以发
明创造、节省材料、利用废物、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改善操作方法、缩短工作时间、改革
机器设备、消灭生产事故为主要内容的活动。1950年,沈阳第五机器厂的“生产竞赛模范”
马恒昌小组随迁至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当年出席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获劳动模范小组称
号。在该小组倡议下,全国掀起爱国主义劳动竞赛高潮,对推动黑龙江省创新纪录运动起了
巨大推动作用。
(四)贯彻“劳资两利”的政策,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劳资矛盾较大,有些工人觉得解放了,就要增加工资,提高待
遇,在生产上不服从资本家指挥。而资本家怕得罪工人,得罪政府,觉得反正无利可图,不
如休业不干,结果工人失业,影响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此,两省在哈尔滨、齐齐哈尔
、牡丹江、佳木斯等地的私营企业中采取签订劳资集体合同的办法。要求以发展生产为目的
,认真贯彻“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发展生产”的政策,克服与防止各种偏向。劳资合同的
签订,使当时的劳资关系走向了正常化。一方面调动了资方的积极性,使之主动购买原料,
多雇工人,发展生产;另一方面,提高了工人的工资,缩短了工时,保证工人不再被无故解
雇。
(五)打击封建把头
在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过程中,搬运和建筑业封建把头制度逐渐死灰复燃,在搬运业中
,一些大把头改头换面,钻进企业机关,以同乡、把兄弟的势力,控制一个地区或一部分车
辆,垄断货运,进行各种残酷剥削。在工程建筑部门,由把头招工代替基层行政组织,把头
以“抽份子”、“吃空股”等进行或明或暗的剥削。他们还在政治上制造谣言,破坏工会,
煽动工人包围公司,反对政府,使国家工厂和建筑公司等部门受到很大损失。针对这种情况
,两省为了维护工人的利益,保证运输和建筑的正常进行,采取了经济制裁和法律惩办等严
厉措施,有力地打击了封建把头的嚣张气焰。
三、加强对国营、集体和私营商业的管理
(一)加强国营商业工作
商业部门检查了在商品销售上的保守思想,在经营上的供给制思想,积极增大网点,扩
大销售,主动为城乡人民生产和生活服务。
(二)整顿提高供销合作社
两省对城乡合作社进行分类排队,分期分批进行整顿。健全了规章制度,建立了理事会
。经过一年的时间,整顿了城市和农村合作社2235个,使合作社工作逐步走向正轨。
为了改进合作社的经营,针对当时合作社在经营思想上存在着重生活资料供应、轻生产
资料供应,重供应、轻推销,重大宗粮食商品、轻小土产小商品的错误倾向,1951年1月和3
月,两省分别召开了合作社工作会议,按照东北局提出的“农村供销社的任务就是为农民服
务,就是搞好供销”的指示,开展了“农民需要什么,就经营什么,需要什么服务,就开展
什么服务”的活动,加强生产资料供应,满足农民需要。
为了摆正合作社与国营商业的关系,两省根据东北局商业合作工作会议精神,强调合作
社要当好国营商业的助手,要求绝大部分商品必须经过国营商业。在国营商业商品不足的情
况下,允许合作社开展自营服务。两省的国营商业也注意扶助合作社的发展,做到先满足合
作社的要求,并给予各种方便和实行优待的办法。国营商业和合作社的密切合作,保证了农
民需要,促进了城乡物资交流。
(三)积极引导私营商业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两省对私营商业认真贯彻党的工商业政策,保护其合法经营权不
受侵犯。一方面适当帮助其发展,利用私商渠道,扩大商品流通,另一方面限制其消极作用
,控制批发。
商业的恢复和发展,基本上形成了以国营商业为领导,以供销合作社为助手,以私营商
业为补充的商业流动网,为城乡物资交流,扩大商品流转,建立了组织基础。社会商品流通
不断扩大,贸易额日益增长。到1952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117.255万元,比1949年增
长近2倍。
四、增加生产、厉行节约,打击经济领域犯罪
东北局于1951年9月作出了《关于开展反对贪污蜕化倾向、反对官僚主义作风的决定》,
同年1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精兵简政,增产节约,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
的决定》。从此,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在全国开展起来。两
省在总结前段反对贪污蜕化倾向,反对官僚主义作风的基础上,从1952年1月开始开展“三反
”斗争。到3月底,两省的“三反”斗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黑龙江省在“三反”运动中,受
刑事处分者355人,其中定为“老虎”①(①“老虎”。在1951年“三反”运动中,揭发出来
的贪污犯。依照贪污数额和情节轻重,分别定为大“老虎”、中、小“老虎”。)的292人;
受行政处分者1741人,其中定“老虎”的311人;免予处分者4490人。
在“三反”运动中,暴露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的贪污盗窃行为,大多数是和社会上不
法资本家勾结起来进行的。这些不法资本家肆无忌惮地进行行贿、偷税漏税、盗窃国家资财
、偷工减料、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等“五毒”活动。为打退不法资本家的猖狂进攻,1952年1月
26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城市中限期展开大规模的坚决彻底的“五反”斗争的指示》。
2月上旬,松黑两省在“三反”运动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基础上,又开展了“五反”斗争,到1
952年9月结束。两省在大城市对私人工商户分类审查,其中守法的、基本守法的、半守法半
违法的占95%左右,严重违法和完全违法的占5%左右。根据中央处理违法工商户“过去从宽,
今后从严;多数从宽,少数从严;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工业从宽,商业从严;普通商业从
宽,投机商业从严”的原则,教育和改造了大多数,打击了少数,保证了“五反”斗争的最
后胜利。
根据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关于开展“精兵简政、增产节约”运动的精神,自1951年两省
作出了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部署。在工厂主要是改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量,节省
原料,降低成本;在基本建设方面主要是提高工程质量,根据施工计划保证按时完工,贯彻
建设用材的新标准,克服浪费现象,节约原材料,降低成本。通过增产节约运动,国营工业
加强了车间管理,贯彻了质量检查制度;地方工业则着重于确定合理定额,改善经营管理。
各部门在增产节约运动中都及时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及时奖励职工中的先进人物和发明创
造者。
农村的爱国增产竞赛运动,主要是启发广大农民的政治觉悟和增产的热情,通过培养和
宣传先进典型,发动爱国增产竞赛。两省在农业劳动模范的带动下,掀起了订立爱国增产计
划、参加竞赛的高潮,从而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国营农场贯彻示范和经营有利的方针,
改善经营管理,体现大生产的优越性,并联系周围互助组和生产合作社,在技术上起指导示
范的作用。随着竞赛运动不断深入发展,绝大多数互助组与合作社都进一步得到巩固与发展
。
国营商业的增产节约运动是充分发动广大职工店员提高劳动效率,大力组织加工订货,
扩大粮食和土产的收购,积极开展商品推销,做好城市粮食供应,活跃城乡交流,加速商品
流转。合作社系统则以大力供应生产资料,积极推销土产,调剂农村吃粮、马料,扩大供销
。农村信贷工作,在增产节约运动中也有发展。
实践证明,爱国增产节约竞赛运动,在当时情况下,是组织动员群众,推动生产发展的
有效形式。
五、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
由于两省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了中共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并结合本省
情况,采取了一系列坚决而有力的措施,国民经济得以很快恢复,提前完成了全面恢复和发
展国民经济的任务,到1952年底,两省合计完成社会总产值41.8亿元。(当年价下同),工
农业总产值34.25亿元。农业总产值16.37亿元,比1949年增加56.3%;工业总产值17.88
亿元,比1949年增长1.5倍。1952年,全省有工业企业单位5769个,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78
2个,集体所有制企业442个,其它企业4545个。按轻重工业划分,轻工业企业3373个,重工
业企业2396个。按企业规模划分,大中型企业21个,小型企业5748个。各类企业所占比重:
轻工业企业占58%,重工业企业占42%;大中型企业占0.4%,小型企业占99.6%。在工业总产
值17.88亿元中,冶金工业0.05亿元,电力工业0.31亿元,煤炭及焦炭工业0.90亿元,化
学工业0.97亿元,机械工业2.39亿元,建筑材料工业0.44亿元,森林工业5.28亿元,食
品工业4.42亿元,纺织工业1.38亿元,缝纫工业0.16亿元,皮革工业0.07亿元,造纸工
业0.20亿元,其它工业1.31亿元。
经过国民经济恢复,主要工业的产品产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到1952年末,国家对重工业基本建设投资为3.66亿元。其中:采掘工业0.98亿元,原
材料工业0.69亿元,加工工业1.99亿元,工业生产能力有很大提高。
随着生产和其他各项经济事业的发展,广大人民的生活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1952年松
、黑两省城市全民所有制职工已达82万人,比1949年的38.4万人增加43.6万人。全民所有
制职工的年平均工资达502元,并且还有劳保福利和医疗方面的待遇。在农村,农民人均消费
为126元。由于收入增加,城乡人民购买力大大提高。3年中,主要消费资料销售额从1949年
3.9亿元增加到1952年初的1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