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发展地方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经过全省人民的艰苦努力,五年计划四
年完成。经济效果比较好。市场繁荣,物价稳定,城乡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改善。
一、基本建设
“一五”计划期间,全省工业建设发展迅速。5年中共建成2400多个项目,其中限额以上
的工程122个;属于苏联援建的156项中的22项重点工程已大部动工,有10项正式投入生产。
5年中共新建和改建315个工业企业,平均每一个月就有五座新厂矿投入生产。一大批大中型
企业相继建成。大型现代化工业的发展,使黑龙江省的工业生产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一五”期间,全省基本建设投资总额达35.81亿元,占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6.1
%,居全国第二位。其中:工业25.7亿元,农业3.38亿元,运输邮电2.39亿元,商业物资
0.53亿元,文教卫生1.92亿元,其他0.72亿元。在投资总额中,生产性建设占81.4%,非
生产性建设占18.6%。
“一五”期间,黑龙江省建成投产项目新增固定资产达31.3亿元。其中:重工业为19.
4亿元,占全部新增固定资产的62%。全民所有制基本建设新增生产能力,重工业:炼钢16.
6万吨,轧钢20.5万吨,煤炭开采749万吨,炼焦5.9万吨,铝加工2.65万吨,发电机组容
量7.9万千瓦,发电设备39.5万千瓦,电站用汽轮机13.1万千瓦,电动机26.4万千瓦,货
车183辆,机床264台,轴承37.3万套,木材325.9万立方米,水泥32.9万吨。轻工业:轮
胎28.4万条,棉纺锭5.8万锭,织布机200台,机制糖9.1万吨,机制纸5.85万吨。农业:
水库容量80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17万亩。文教卫生:大专院校学生席位15342个,中专学校
学生席位117336个,医院病床床位6735张。
大规模的基本建设使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实力显著增长,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到1957年
底固定资产原值在35.14亿元,比1952年增长1.94倍,社会劳动者人数达449.9万人,比1
952年增长19.4%。社会总产值达73.5亿元,比1952年增长38.7%,年平均增长6.7%。工农
业总产值达58.9亿元,比1952年增长32.2%,年平均增长9.6%。国民收入37.8亿元,比1
952年增长47%,年平均增长8.1%。人均国民收入为261元,是全国人均国民收入142元的1.
8倍。每个社会劳动者平均创造国民收入为840元,比1952年增长19.2%。物质生产部门劳动
者创造国民收入933元,比1952年增长21.9%。
大规模的基本建设,也调整和改善了黑龙江省的经济结构。黑龙江省在建国之初是国家
农业生产的省份之一。但是到“一五”时期,由于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迅速发展,使工业和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发生了变化。1952年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生产总值的52.2%,农
业占47.8%。到1957年,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9.4%,农业占40.6%。
“一五”时期的大规模的基本建设,是黑龙江省历史上建成投产项目最多,基本建设投
资效益较好的时期。这个时期,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87.4%,大中型建设项目投产率为58
.7%,房屋建设的竣工率为69.5%。每亿元基本建设投资增加的生产能力:煤炭开采20.9万
吨,森林采伐9.1万立方米,发电机组容量0.22万千瓦,机制纸及纸板0.16万吨,机制糖
127吨。
“一五”时期的大规模的基本建设,为黑龙江省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
二、农业
黑龙江省具有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的良好自然条件。“一五”计划期间以种植业
为主,发展多种经营,农、林、牧、副、渔各业全面发展。黑龙江省成为国家的重要的商品
粮基地和十大牧区之一。
全省耕地面积和播种面积逐年增加。1957年末实有耕地面积11255万亩,比1952年增加1
526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669万亩,比1952增加630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383万亩,比
1952年增加167.7万亩。
农、林、牧、副、渔业产值不断增长。1957年底,农业总产值达23.89亿元,其中:农
作物产值14.23亿元,林业产值0.18亿元,牧业产值1.7亿元,副业产值7.68亿元,渔业
产值0.1亿元,都比1952年有很大增长。
战胜自然灾害,使农业取得较好收成。1957年,粮豆薯总产量665.0万吨(比1952年减
少138.5万吨),其中:水稻425万吨,小麦68.5万吨,玉米163万吨,高梁59.5万吨,谷
子118万吨,杂粮28.5万吨,大豆150万吨,薯类25万吨。除水稻比1952年增长外,其余产量
都比1952年减少。主要原因是5年中有4年受到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1957年更遭到有水文记
载以来最大的洪水灾害。只有1955年粮食获得大丰收,农业总产值达到22.42亿元,粮食总
产量达到820.5万吨,超过1952年,创历史最高水平。
1957年末大牲畜比1952年有所减少,农牧畜共减少19.8万头。
“一五”期间,黑龙江省共向国家交售商品粮165.24亿公斤,粮食商品率由国民经济恢
复时期的40.1%上升为1957年的47.3%。
三、工业
“一五”时期,国家对黑龙江省工业基本建设投资额为25.7亿元,占全国基本建设投资
额的10.3%。其中:重工业22.5亿元,占投资总额的87.5%。由于援建、新改建项目建成投
产,大中型企业不断增加:由1952年的21个,发展到1957年的58个,增加了37个。至此已初
步形成以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鸡西、鹤岗、双鸭山、伊春等市为中心的新
兴工业基地。到1957年末,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为35.14亿元,比19
52年增长2倍,足额流动资金平均占用额7.02亿元,比1952年增长74.19%。
随着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水平大幅度增长。到1957年全省工业总产值达37.46亿
元(1980年不变价),比1952年增长1.08倍),平均每年递增15.8%。主要工业企业发展迅
速,特别是重工业发展迅猛,冶金工业总产值0.95亿元,年平均增长82%;电力工业总产值
0.51亿元,年平均增长20.7%;煤炭工业总产值2.34亿元,年平均增长21.4%;机械工业
总产值7.58亿元,年平均增长28.7%。
“一五”时期,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特别是重工业产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
发展很快。工业产品的迅速增长,为全省其它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7年全省有工业企业4256个,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1151个,集体所有制企业2797个
,其它308个。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3614个,重工业642个。按大中小型分,大型企业29个
,中型企业29个,小型企业4198个。轻工业占全部企业的85%,重工业占15%。大中型企业占
1%,小型企业占99%。
随着工业生产规模、能力、产量、技术水平的扩大提高,经济效益和劳动效率也不断提
高。1957年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达6.1亿元,比1952年增长1.5倍。其中,利
润增长1.4倍,税金增长1.7倍。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1957年平均每人为
6.018元(按1980年不变价),比1952年提高33.44%。
四、交通运输邮电业
随着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黑龙江省的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
(一)铁路
“一五”时期,国家有计划地在黑龙江省修建新的线路,改建原有的线路,扩建枢纽车
站等工程,增加运输工具,使铁路运输能力不断提高。1957年铁路通车里程3740公里,比19
52年增加71公里;拥有机车497台,比1952年增加25台;客车768台,比1952年增加135台;铁
路客运量2916万人,客运周转量24.72亿人公里,分别比1952年增加1326万人和5.87亿人公
里。货运量达3673万吨,货运周转量151.1亿吨公里,分别比1952年增加1613万吨和65.9亿
吨公里。
(二)公路
“一五”时期,各级党政部门对地方公路运输和建设很重视,采取各种形式大力修养公
路,增添运输工具和设备,促进了公路运输事业的发展。1957年公路通车里程为16892公里,
比1952年增加7973公里;拥有载货汽车815台,比1952年增加602台;载客汽车208台,比195
2年增加142台。货运量1928万吨,客运量1308万人,分别比1952年增加1896万吨和1151万人
。货物周转量1.21亿吨公里,客运周转量2.41亿人公里,分别比1952年增长1.18亿吨公里
和1.74亿人公里。
(三)航运
“一五”时期,国家对黑龙江省投资整治内河,维修航道,改造船舶,增加驳船,提高
了运输能力。1957年内河通航里程4095公里,比1952年增加224公里;轮驳船267艘,比1952
年增加97艘;客运量91万人,客运周转量0.91亿人公里,分别比1952年增加56万人和0.49
亿人公里。货运量131万吨,货物周转量2.7亿吨公里,分别比1952年增加67万吨和1.4亿吨
公里。
(四)邮电通讯
“一五”时期,黑龙江省邮电通讯在资金不足,经营微利的情况下,积极进行邮电通讯
基础设施建设,使之得到了迅速发展。到1957年,全省有邮电局(所)906处,比1952年增加
了270处。邮路长度83403公里,比1952年增加41122公里,增长近一倍。邮电业务总量为197
5万元,比1952年增加870万元,增长78.7%。
五、商业、外贸
“一五”时期,为了适应大规模有计划经济建设的需要,对私营工商业采取了利用、限
制、改造的政策,从开始的加工订货、统购包销、代购代销,到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与此同
时,国营商业建立起二、三级批发站和十大专业公司,加强了经营管理,统一了全省商品批
发和销售业务,基本形成了以国营商业为主导,集体和个体商业为补充的社会主义商业市场
。
以国营商业为主导,集体和公私合营商业全面发展。1957年,全省商业零售总额为20.
1亿元,比1952年增长73.3%,平均每年增长11.6%。在商品零售额中,国营商业占52.1%,
合作商业占25.7%,公私合营商业占17.9%。
社会商品购销两旺,供略大于销。1957年社会商品购买力为20.7亿元,比1952年增加8
.9亿元,社会零售商品货源为23.8亿元,比1952年增加7.7亿元,1957年供需平衡差额为
3.1亿元,因而城乡市场呈现繁荣兴旺景象。
商业部门积极组织货源,满足市场需要。1957年全民所有制商业国内统购进货为14.8亿
元,比1952年增长55.8%,平均每年增长9.3%。在商品购进额中,工业品购进额为8.4亿元
,比1952年增长74.5%,平均每年增长11.8%。农副产品购进额为6.4亿元,比1952年增加
33.3%,平均每年增长5.9%。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对商品的需要,商业部门还从省外调人6
.9亿元的商品,比1952年3.4亿元增加了3.5亿元的货源。
1957年主要社会消费品零售量比1952年有很大增长。粮食151.8万吨,增加52.1万吨;
肥猪65万头,增加12万头;鲜蛋0.85万吨,增加0.38万吨;呢绒57.3万米,增加24.7万
米;针织内衣裤1057.7万件,增加656.1万件;毛线170吨,增加133吨;缝纫机1万架,增
加0.6万架;手表7.3万只,增加5.1万只;自行车2.3万辆,增加0.6万辆。
1957年全民所有制商业实现利润为9114万元,比1952年增加4000万元。由于全省认真贯
彻执行国家关于加强国营经济对市场领导的方针,先后对有些商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除19
53年物价上升幅度较大以外,其他各年物价比较稳定。1957年同1952年相比,全省零售物价
指数上升12.3%,平均每年仅递增2.34%。“一五”时期是黑龙江省市场物价最为平稳的时
期。
“一五”时期,黑龙江省的外贸业务只限于对苏联、蒙古、朝鲜和东欧一些国家。对外
贸易商品收购总值9.83亿元,其中农副产品7.28亿元,占74.1%,轻重工业产品2.55亿元
,占25.9%。1957年对苏联边境贸易进出口总值18万瑞士法郎,进口总值9万瑞士法郎,其中
生产资料8.7万瑞士法郎,消费资料0.3万瑞士法郎。出口总值9万瑞士法郎,主要是生活资
料。
六、财政、金融 “一五”时期,黑龙江省财政实行“统收统支”的管理体制。这个时
期国家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财政体制,财政收入大部分集中在中央,重点建设投资都由中央
主管部门直接拨付,国营商业、粮食企业的财务也由中央主管部门直接管理,因此地方财政
的收支范围比较小。1957年地方财政收入8.21亿元,比1952年增长73.5%,财政支出4.28
亿元,比1952年增长1.6倍。银行存款余额4.9亿元,比1952年增加0.57亿元。银行贷款余
额14.03亿元,比1952年增加6.9亿元。现金收入21.57亿元,现金支出22.09亿元。
七、人民生活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国民收入增长较快,人民生活得到了相应改
善。“一五”时期消费总额达113.74亿元,年平均增长10.56%,1957年居民年均消费水平
为178元,比1952年的137元增加41元,平均每年增长3%。农民消费水平为150元,比1952年的
126元增加24元,平均每年增长2.1%。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职工队伍不断扩大,工资不断增加。1957年全省职工达148.9万
人,比1952年增长79.2%,职工年平均工资比1952年增长45.2%。在职工总数中,全民所有
制职工人数为131.5万人,比1952年的82万人,增加48.5万人。工资总额为9.58亿元,比
1952年的3.63亿元增长1.64倍,人年平均工资由1952年的502元增加到1957年的758元,增
长51%,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平均工资提高36.3%。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购买力增强。1957年全社会商品购买力为20.7亿元,比1952年
增加8.9亿元,增长75.4%。
城镇居民住房条件不断改善。1957年人均居住水平,由1952年的平均每人3.2平方米,
增加到3.74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