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开发油田,开垦荒原
一、大庆油田的开发50年代初期,在松嫩平原开始进行石油地质普查。1959年9月26日,
在庆祝建国10周年“大庆”的前夕,位于大同镇附近的一口探井喷出了有工业价值的油流。
为庆祝中国第一座大型油田的开发,油田命名为“大庆”。为迅速开发大庆油田,1960年2月
,中共中央批准石油部在大庆地区组织勘探与开展石油大会战,从玉门、新疆、青海、四川
等地石油管理局和30多个石油厂矿、院校抽调了几十个优秀的钻井队、几千名科技人员和4万
多名职工及转业官兵,参加会战。
全省支援大庆油田开发的任务是相当繁重的。公路、铁路、水源、发电、房屋、邮电、
城市建筑和粮食与商品供应等项工程,都必须全面开展工作,项目繁多、工程量大。当时正
值国家困难时期,财力和物资极其紧张。但是,在省委领导下,全省人民千方百计克服困难
,从建筑物资到生活用品都给予全力支援;从各条战线抽调大批干部和职工,奔赴油田,掀
起了建设石油基地的热潮。铁路部门担负修筑大同镇与滨洲铁路线连接的铁路支线的任务;
电力部门修筑富拉尔基至大同镇的输电线路和一座年发电量30万千瓦的电站;邮电部门建设
以大同镇为中心同各井位连接的电话线路;水利部门进行松嫩干渠的开发工作;财贸部门在
安达县城设立办事处,担负起大庆地区的物质供应工作;全省几乎每个县都给油区装备起一
个或几个商业服务网点;农业部门在油区建立副食品生产基地,迅速建起了制油厂、制糖厂
、糕点糖果厂等副食品加工网;文教、卫生、科研等部门也都积极作贡献,建立起了1座石油
学院和1个石油科学研究所。
在各方积极努力下,油田开发工作进展得非常迅速。1960年已完成钻井358口,探清油田
面积520平方公里,同时在外围也展开了钻探,并发现了新的工业油流。油田的各项附属工程
建设速度也很快,修复公路1000多公里,电话线路1000多公里,输油管线万余里,建成30多
万平方米的房屋以及其它生产设施。
1960年6月1日,第一列车原油从大庆开出。到8月底,原油日产量达3000吨,月产量10万
吨,已相当于当时经过几十年开发的玉门油矿的生产水平。到1960年底,共生产原油97.1万
吨,有57万吨运往全国各地。1963年大庆炼油厂(现称大庆石油化工总厂)年处理100万吨能
力的第一期工程建成投产,从此,结束了黑龙江省无炼油的历史,使黑龙江省成为国家一个
重要的石油基地。大庆油田的开发和建设,为国家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北大荒”的开垦
黑龙江省地域辽阔,可垦荒地很多。从1947年开始,就在荒原,开垦荒地,建立农场,
至1955年,包括荣军农场和农建二师农场在内,已有农场54个,耕地336万亩。1956年铁道兵
1.7万人,开赴黑龙江建设农场。1958年3月在农垦厂长王震率领下,10万转业官兵(转业官
兵共81500人,连同随军家属和非军籍工薪职员,共10万多人)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分批开进
三江平原,展开了大规模的垦荒战斗。
转业官兵按着“边开荒、边生产、边建设、边积累、边扩大”的“五边”方针,以顽强
的毅力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克服生产上和生活上的重重困难,在千里荒野上开垦出大片良
田,发展了国营农场,在生产建设上取得了很大成绩。1960年与建场前一年的1957年相比,
耕地面积增加了近558万亩,增长了63%;生产队增加了770个,增加了101%;联合收割机增加
了596台,增长75%;拖拉机增加1981台,增长了91%;汽车增加396台,增长了67%。粮豆总产
量和生产总值也大幅度增长,总产量增加了10亿多斤,增长了142%;生产总值增加了2亿多元
,增长了183%;经营性亏损由4543.8万元,转为盈利546万元。多种经营为国家增加了农牧
产品出口量,1959年到1960年,仅据合江农垦局的统计,两年就出口猪肉1517吨,禽肉191吨
,蛋134吨,大豆6.4万吨。
在技术革新方面,许多农场制造了新机具,提高了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的机械耕作水平
;进行了机具起垄播种技术改装,提高了农作物播种质量;推广大豆的机械除草新技术,提
高了田间作业的机械化程度。在多种经营方面,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由过
去单一经营粮食和畜牧,向农、林、牧、副、渔和工业多方面发展。到1960年工副业总产值
已占农场全部生产总值的60%。
三、其它建设事业的发展 (一)工业到1960年,苏联在黑龙江省援建的项目又有8项
建成投产(含“一五”期间共计18项建成投产),加上其它工程相继建成,全省已由原来工
业基础薄弱的省份变成了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有了相当强大的机械工业,能够制造成
套的发电设备、冶金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及精密工具、轴承仪表等;有了现代化采煤设备的
采煤工业,原煤产量达3078万吨,比1957年增长133.6%;1960年原木产量达到1273万立方米
,比1957年增长70.4%。全省已有千人以上的工厂250多个,万人以上的工厂17个,工业企业
单位总数10017个,比1957年增长136.7%。工业总产值由1957年的332400万元,发展到1960
年的1057000万元,3年中增长169%。其中轻工业总产值1960年达到338500万元,比1957年增
长217%。在1959年大搞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运动中,各行业创造了一些先进技术和先进经验
,如机械工业的自动控制仪,电力工业的“四合一环形供电”,基本建设的热风采暖,冷作
施工新技术,煤炭工业的掩护支架等。
(二)农业
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业技术改造,建立了强大的国营农场群,为机械化打下了良好基础。
粮豆产量1959年达到1483000万斤,比1957年增长27.9%。1959年大牲畜总头数达到210.3万
头,比1957年增加3.2万头;生猪523.3万头,比1957年增加97.3万头;1960年羊达到71.
3万只,比1957年增加28.5万只。1960年造林面积107万亩,比1957年增加64.8万亩。农业
总产值1959年达到22.88亿元,比1957年增长25.4%。
(三)交通运输
1957—1960年,铁路通车里程由4153公里增加到4501公里,运输量由3673万吨增加到72
14万吨;公路由16892公里增加到23324公里,运输量由4033万吨增加到8045万吨;内河航运
由4095公里增加到5049公里,运输量由131万吨增加到292万吨。
(四)教育、文化、体育、卫生事业也有所发展
1958年7月,黑龙江省召开教育工作会议,贯彻中央有关教育革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
精神。仅在1958年,全省就新建了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工学院、哈尔滨体育学院、齐齐哈尔
医学院、黑龙江省教师进修学院等高等院校和一批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大学招生人数和中小
学入学率都有显著增长。此外,各地还兴办了民办、职业、成人、幼儿、自学、夜校等方面
的教育。
全省的文化面貌有很大改观,文化机构日益增多,相继成立了黑龙江省图书馆、省电影
新闻摄影站、广播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各种类型的广播站、文化馆、俱乐部、图书馆(站)
、业余剧团遍及城乡。到1959年,平均每4.3户就有一个广播收听工具,平均每7人有1份报
刊。体育事业发展也较快,到1959年,全省已有200多万人参加了体育协会,113万多人通过
了体育锻炼标准,出现了15.91万名等级运动员,其中有40名国家级运动健将。卫生保健工
作也取得较大成绩,基本形成了省市有中心医院、专科医院、卫生防疫站,县有医院、妇女
保健站,公社有卫生院的全省城乡卫生保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