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国民经济在调整中前进
1962年10月下旬,全国计划会议提出,1963年要继续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
针,贯彻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总方针,把支援和发展农业放在第一位。1963年9月,
中央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将第三个五年计划推迟,从当年起,再用三年时间继续实行调整
、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作为今后发展的过渡阶段。黑龙江省1963年以后的调整工作,
与前两年不同。前两年调整主要是缩短战线,实行精简,协调关系。后三年的主要任务是巩
固、充实、提高,既要调整,又要有一定的发展。其具体目标是:农业生产达到或超过历史
最高水平,工业生产水平要在1957年基础上提高50%左右,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主要比例关系应
力争在新的基础上取得基本协调,工业各个部门要认真做好填平补齐,使之成龙配套,并要
搞好设备更新,改善经营管理,加强专业化协作。
按照这一调整方针,1963年经济形势持续好转,继续调整初见成效。1964、1965年,全
省国民经济已经全面好转,工农业生产接近和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农轻重比例关系基本平衡
发展,为1966年开始的第三个五年计划作好了准备。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963年,由于党的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各级领导和农村干
部作了大量有效的工作,农业生产有了显著恢复。从人力上看,1963年全省农村劳动力达到
353万多人,比1957增长9.5%,不仅劳动力的数量增加,而且人们的体质也有增强,青年农
民的技术水平也有提高。从畜力上看,耕畜下降的趋势已经停止,并开始有所回升,耕畜已
达到211.5万头,比1962年增加19.1万头,而且膘头比1962年提高一成到二成,免疫力有所
增加。从生产工具上看,拖拉机比1962年增加790混合台,新式农具也相应增多,小农具已满
足供应,质量有所提高,价格有所下降。各种作物的种子、社员的口粮、牲畜饲草料都比19
62年有显著改善。水利建设、植树造林及副业、渔业生产方面都做得比较好。因此,1963年
,尽管有些地区遭受了严重的旱灾和涝灾,全省的粮食产量仍然达到了105.4亿斤,比1962
年的90.4亿斤增长1.17%。主要经济作物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甜菜产量达62万担,比196
2年增长46.4%。在粮食、经济作物取得较好收成的同时,林、牧、副、渔各业也都有很大发
展。生猪年末存栏数达265万头,增加14.5万头。到1965年,农业总产值达24.93亿元,比
1962年的22.35亿元增加2.58亿元。粮食产量133.6亿斤,比历史最高水平的1958年130亿
斤增产3.6亿斤。主要经济作物油料、麻类、亚麻、甜菜等都比1962年有很大增长。造林面
积128.2万亩,比1962年的35.9万亩增加92.3万亩。国营农场主要经济指标也有很大提高
,牧副渔业都有相应的发展。
二、工业在结构调整中稳步上升
1962年以后,黑龙江省的工交企业数量显著减少,并且有40%发生亏损,因此,全省把工
业生产的发展,重点放在调整结构和提高生产效率上。
1963年各企业在提高生产率方面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1)严格实行定员管理,合理
确定各类人员的比例关系,彻底精简多余人员;(2)开展技术革新、技术革命,不断提高生
产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3)进一步改进工资、奖励制度,采取合理的工资形式和奖
励办法,克服平均主义现象。在奖励方面把综合奖和单项奖、集体奖和个人奖、物资奖和荣
誉奖很好地结合起来;(4)进一步提高工人的技术操作水平,进行“基本功”的训练和技术
教育;(5)改革企业管理,全面提高管理水平。进一步贯彻工业“七十条”,做到优质高产
,降低次品、废品率,加强安全生产。经过上述努力,全省工业战线,无论在生产管理和广
大职工的精神面貌上,都呈现出令人鼓舞的新气象。大庆油田工人的英雄代表,全国劳动模
范,被誉为“铁人”的王进喜,1960年参加大庆油田会战,任1205钻井队队长,大庆油田钻
井指挥部副指挥,打出第一口高产油井。1966年1205钻井队创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
。他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精神,成为全国人民的楷模。
在结构调整方面,1963年,在工业生产中,为适应工业发展对原料、燃料、动力等生产
资料的需要,特别加强了木材、石油、煤炭等采掘和采伐工业及炼铁、机械制造等工业的生
产,通过调整工作,进行填平补齐,充实和加强了薄弱环节。
1963年工业战线关、停、并、转的调整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工业生产稳步上升,全省工
业总产值达56.62亿元,比1962年增长11.8%,原油、木材、煤炭、发电量、电站设备、棉
纱、机制纸、自行车等绝大多数产品,都完成和超额完成计划。同时,产品质量提高,成本
下降。1964年,全省工业继续在调整中发展前进,并且开展了工业学大庆运动,到1965年取
得更为显著的成绩。工业总产值达88.54亿元,比1962年增加33.85亿元。一些主要产品产
量比1962年大幅度增长,其中钢增长52.3%,钢材增长70.1%,原油增长2.35倍,在实现我
国石油基本自给的任务中,贡献了很大力量,使我国进口“洋油”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此
外,化肥、农药、水泥、食糖、卷烟等主要产品产量都有很大增长,经济效益达到历史最好
水平。
三、基本建设投资在调整中增长
从基本建设投资上看,农、轻、重比例关系基本平衡,呈稳定协调发展之势。1965年全
民所有制单位基本建设投资9.92亿元,其中,生产性建设8.29亿元,非生产性建设1.63亿
元,总投资额比1962年的5.71亿元增加4.21亿元。农、轻、重基本建设投资7.87亿元,其
中,农业2亿元,轻工业0.23亿元,重工业5.64亿元,分别比1962年增加1.03、0.17和1
.55亿元。1963年至1965年,农、轻、重基本建设投资23.50亿元,其中,农业6.09亿元,
轻工业0.60亿元,重工业16.81亿元。三年农业基本建设投资接近“二五”时期对农业投资
6.77亿元的水平。1965年施工项目2178个,建成投产项目1663个,分别比1962年增加1475个
和1326个。建成投产率1962年为47.9%;1965年为76.4%,比1962年增长28.5个百分点。新
增固定资产9.85亿元,比1962年增加4.97亿元。基本建设竣工房屋面积301.1万平方米,
比1962年增加175万平方米。
四、商业市场好转,物价稳定
1965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0.7亿元,比1962年的28.9亿元增加1.1亿元。社会消费品
零售额29.2亿元,比1962年增加1.8亿元。国营商业农副产品收购总额20521万元,比1962
年的7505万元增加13016万元。全年收购粮食61.9亿斤,食用植物油11270万斤,分别比196
2年增加20.2亿斤和5452万斤。1965年收购猪193.6万头,菜牛2.72万头,菜羊2.37万只
,分别比1962年增加144.4万头、2.55万头和0.71万只。1965年粮食销售量44.7亿斤,食
用植物油销售量12111万斤,分别比1962年增加3.4亿斤和5744万斤。鲜蛋、卷烟、棉布、呢
绒、针织品、火柴、肥皂、手表、自行车等零售量都有很大增加。商业、饮食业、服务业机
构和人员都有了相应的发展,物价稳定,各种物价总指数趋于回落,高价商品改为平价,农
贸市场价格也日益接近国营牌价。
五、社会事业相应发展
1965年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和普通中学虽然比1962年减少了,但招生人数都超过了
1962年的水平。高等学校减少了10个,但招生人数增加了0.24万人;中等专业学校减少了3
5个,招生人数增加了1.01万人,普通中学校减少了7个,招生人数增加了5.8万人。农业、
职业中学和小学有很大发展,全省有职业中学1863所。在校学生17.51人,招生11.11万人
,分别比1962年增加1253所、14.36万人和8.63万人。1965年有小学2.77万所,在校学生
372.5万人,招生100.30万人,分别比1962年增加1.24万所、96.51万人和38.79万人。
1965年医疗卫生机构有5921个,比1962年增加1492个;床位5.15万张,比1962年增加0
.49万张;医疗卫生人员8.27万人,比1962年增加0.27万人;医生3.19万人,比1962年增
加0.92万人;平均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20.95张。
六、地方财政收入略有节余
1965年地方财政收入9.91亿元,地方财政支出7.96亿元,收支相抵,略有节余,比19
62年收支都有增加。银行存款余额17.36亿元,比1962年增加3.84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
余额1.8369亿元,比1962年增加5520万元。
城乡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据统计,城市全民所有制企业职工工资总额1965年为16.54
11亿元,比1962年的15.4232亿元,增长7.2%;年人均工资1965年为754.61元,比1962年
的720.0元,增长4.8%。农村社员人均年收人,1965年为71.6元,比1962年的71.0元,增
长0.85%。住房条件有所改善,吃的、用的消费水平有很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