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的破坏
一、“造反”夺权使经济活动瘫痪
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发出通知(即《五·一六通知》),宣布“文化大革命”正式开
始,6月中旬,黑龙江省大专院校学生走出校园“造反”。接着,全省各地成立了各种名目的
“造反组织”,把矛头指向各级党政领导,上自省委书记,下至工厂里的工段长、农村中的
生产队长和街道居民委主任,遭到揪斗批判达98600人,有的甚至遭毒打致死。从而使各级党
政机关和行政管理部门不同程度地陷于瘫痪,许多工矿企业处于“停产闹革命”状态。物资
供应停顿,流通渠道阻塞。正常的生产秩序、社会秩序被打乱,陷入严重的无政府状态。
1967年,上海1月夺权风暴吹到黑龙江后,黑龙江省造反派23个单位的造反团在潘复生、
汪家道的支持下,于1月16日成立联合总部,发表“黑龙江省红色造反者联合接管省市党政财
文大权公告”,1月31日,宣告成立黑龙江省红色造反者革命委员会。此后,全省出现夺权风
暴。各专区、市、县相继建立起革命委员会,夺了各级党政机关的权。原党政机关的工作人
员除少数吸收到革命委员会工作外,其余人员有的进了“学习班”,有的下放劳动。经济管
理机构全部砸烂,科技人员被戴上“反动权威”、“白专道路”的帽子,大批被下放到农村
。许多工厂生产大幅度下降,商店商品不足,交通运输因学生无票乘车到全国各地“大串连
”而陷入极度紊乱。
二、两派武斗造成生产的严重破坏
1967年1月31日,黑龙江省红色造反者革命委员会成立后,全省出现了夺权斗争。从夺权
一开始,各造反派组织就在谁夺权、谁掌权的形式上,出现尖锐斗争。以后经过分化组合,
一派组成所谓“捍卫革命三结合联合总指挥部”,简称“捍联总”;另一派反对,组成“炮
轰派”。由此开始了全省范围的捍、炮两派的斗争。
捍、炮两派之争,从大专院校发展到厂矿企业和农村,从大字报、大辩论发展到大型武
斗,在全省各地造成一系列严重流血事件,许多企业停工停产,全省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1967年8月间,哈尔滨第一机器厂“炮轰派”动用坦克装甲车上街游行示威。10月12日,
哈尔滨市“捍联总”围攻哈尔滨第一机器厂,动用了机关枪、冲锋枪和炸药,这次全省最大
规模的武斗死亡5人,轻重伤100余人。哈尔滨第一机器厂由于两派武斗,造成部分厂房被毁
,长期停工停产。1967年全年该厂未生产1辆坦克,经济损失达2000万元。鸡西市的“红联”
(捍联总)与“三司”(炮轰派)发生大规模武斗,“红联”开动汽车冲撞对方,结果死亡
9人,重伤44人,造成一部分矿井停产,煤产量大幅度下降。
此外,鹤岗、佳木斯、齐齐哈尔、双鸭山、安达、汤原等市县也都发生了类似的武斗事
件。
由于武斗事件不断发生,影响所及,机关停止工作,工厂停止生产,两派都积极“备战
”,在办公室、厂房堆放大量石头、木棍,准备武斗。管理机构陷于瘫痪,无政府主义泛滥
,正常的生产秩序、社会秩序被打乱,各类事故不断发生,造成大量经济损失。
1971年4月19日,伊春木材加工厂制材车间,因长期失检,锅炉烟囱起火,引起火灾,将
车间主厂房及生产设备全部烧毁,直接经济损失24.8万元。死亡11人,受伤24人。全厂停产
65天。
双鸭山市在“文化大革命”中共发生各类生产事故450起,死亡550人,经济损失约500万
元。其中,双鸭山矿务局发生冒顶事故237起,运输事故98起,机电事故35起,放炮事故27起
,火灾事故6起,瓦斯事故6起。1971年1月,岭东煤矿3161采煤工作面冒顶1次,造成7人死亡
、6人重伤。1974年4月双鸭山铁路运输队工人违章在洞口点火烤饭,引起爆破管爆炸,当场
死亡4人。
牡丹江市纺织工业公司化学纤维厂,1966年1月建成投产,生产能力日产粘胶纤维5吨,
年产1600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两个造反组织夺权,由于两派对立,指挥不灵,正常
的生产秩序被打乱,设备维修无人负责,发生了粘胶在管道中凝固的大事故。这种混乱局面
一直持续了9个月。由于生产管理松懈,生产上不去,产量低、质量差、成本高。10年动乱,
9年亏损,共亏损119.9万元。
1974年5月21日,绥棱县发生特大火灾。起火原因是工人不按操作规程作业,电工班负责
人下班后没将粮食运输机拉闸断电,儿童游戏按了输送机转换开关,电缆线接火引燃,酿成
火灾。起火后又未能及时发现,加上扑救不力,时值7-8级大风,火势很快烧到绥棱林业局
,火场燃烧48小时,殃及面积5平方公里。一个建设了25年的林场的生产设施和仓库全部烧毁
。受灾居民2388户,烧毁住房6.25万平方米;烧掉粮食576吨,木材5万立方米;烧死1人,
重伤12人;直接经济损失3640万元。
“文化大革命”期间,森林资源损失严重。仅就黑龙江省第一森林调查大队统计,由于
削弱了调查规划设计和森林资源管理工作,造成乱砍滥伐林木,使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据估测,损失约为2000万立方米蓄积,按当时最低估测值,折合人民币为2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文化大革命”10年间,各厂矿企业发生大事故664起,死亡889人,伤
残130多人,直接经济损失24585.7万元,房屋、粮食、物资等损失严重。10年间,包括各种
事故,以及停工停产,原料材料的丢失,浪费等,全省总的估计经济损失高达100亿元以上。
三、批林批孔,经济再度陷入混乱“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的1966年下半年,黑龙江省的
各项生产建设事业还是取得一定成绩的。1967年开始的“全面夺权”,使生产指挥系统陷于
瘫痪,国民经济计划无法执行。1968年,连年度计划都未能制定,造成国民经济一系列比例
关系严重失调,市场供应紧张,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1971年“九·一三”林彪反革命集团事件发生以后,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把
批判林彪反革命集团的罪行和批判极“左”思潮结合起来,着手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1972-1973年,经过两年调整,各方面工作出现转机,虽然“左”倾错误未能根本纠正,
但经济冒进的危害得到较大程度的扼制。黑龙江省与全国一样,1973年国民经济计划主要指
标都完成或超额完成。
但是,纠极“左”工作遭到江青一伙的反对,并得到毛泽东错误的支持,又回到反对“
极右”,从而使纠正极“左”错误的努力夭折,经济整顿工作随之停顿。1974年1月,“批林
批孔”运动在全国掀起,攻击矛头直指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大反所谓“复辟回
潮”,使刚刚趋于稳定的政治局势和有所发展的国民经济,重新遭到严重破坏。
1971年8月,中共黑龙江省第三次代表大会,批判了潘复生的错误,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
共黑龙江省委员会。之后,一些经济管理机构相继重新组建,落实干部政策工作有了较大进
展,全省经济建设工作有了起色。但“批林批孔”运动一开始,结合到省革命委员会的一些
所谓“群众代表”,如牛成山、聂士荣等立即活跃起来,他们执行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旨意,
鼓吹“打倒当代的孔夫子”,并上挂下联,要揪黑龙江的“孔老二”等等。在工矿企业中,
煽动“不为错误路线生产”;在农业生产上,鼓吹“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
”;在铁路运输上,散布“宁要社会主义的晚点,不要资本主义的正点”等等。全省的经济
工作又陷于停滞、徘徊和十分困难的境地。
四、“反击右倾翻案风”,使经济整顿工作天折
1975年,周恩来总理病重,在毛泽东主席的支持下,由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
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面对纷乱复杂的局面,邓小平排除干扰,拨乱反正,主持召开了
解决经济、科技等方面问题的一系列重要会议,对工业、农业、交通、科技、教育许多方面
的工作进行大刀阔斧的整顿,使各方面的工作都有了起色。黑龙江省形势有了明显的好转。
这一年,社会总产值比上一年增长了10.0%。但是,到了年底,“四人帮”又搞了所谓“反
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大讲“资产阶级就在党内”、“老干部都是民主派,民主派就是走资
派”等。“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使整顿恢复工作又停顿下来,开始走向安定的社会秩序重
新陷入混乱,刚刚回升的国民经济又遭挫折。1976年,黑龙江省的社会总产值仅比1975年增
长0.37%。
这一时期,还由于经济指导方针上受“左”的错误思想的支配,在生产建设方面搞“穷
过渡”,“割资本主义尾巴”,批判所谓“资产阶级法权”和“唯生产力论”,造成思想混
乱,一些人以为“抓政治保险,抓生产危险,”只敢搞大批判,不敢讲农林牧,致使农业特
别是牧副渔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