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结构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坚持从实际出发,纠正了过去脱离生产力水平,片面追求“ 一大二公”的错误作法,在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同时,发展了作为公有制经济必要补 充的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实现了由单一的公有制向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份 和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改变。在农村,改变了“政社合一、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 社制度,推行了多种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形成了一种新型的集体所有制形式。这是 所有制结构的历史性变革。经过几年的发展证明,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既优越于中华人民共 和国建国初期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又克服了单一公有制的诸多弊端,是符合社会主义商品经 济发展需要的新型所有制结构。
    一、农业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及变化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将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 来。1979年以后,省委、省政府从全省农村实际情况出发,在改革单一的农村产业结构,促 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如扩大农民自留地,取消对家庭副业的 数量限制等。从1983年开始,全省农村普遍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而形成了一个以 土地公有制为基础,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为主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农村所有制结构。这一新 型农业生产经营形式的推行,突破了过去集体劳动、共同分配、统一经营的旧模式,克服了 生产上的瞎指挥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形成了大型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和家庭经营相结合的新 的经营方式,从而大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家庭生产经营的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农 业生产的迅速发展。1983年与1982年相比,全省粮食总产量由1150万吨增加到1549万吨,增 长34.6%,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51.9元增加到387.5元,增长53.8%。1984年粮食总量又提 高到1757.5万吨,比1983年增长13.5%,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使农村的 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变革,拓宽了生产门路。许多农户在经营土地的同时,成了养猪、养牛 、养鸡的专业户,并组成各种经济联合体。全省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1985年末,全省已兴 办乡镇企业26.1万个,其中工业企业10.3万个,工业产值达21.8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 的6.4%,实现利税3.3亿元,占全省工业实现利税的4.1%   
    二、工业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及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对国有工业企业,在不改变所在制性质的前提下,实行简政放权,积极 推行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调整国家和企业的利益关系,进行企业内部配套 改革,开始形成了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经营机制。与此同时,积极扶植非国有工业的发展 。城乡个体工业,1978年几乎是空白,到1985年已发展到23229户。全民与集体联营、集体与 个人联营等其他经济类型的工业也有所发展。在全省工业总产值中,集体、个体和其他经济 类型等,非国有工业所占比重已由1978年的13.3%上升到1985年的20.5%。多种经济成分和 多种经营方式的出现,推动了全省工业生产的发展。1985年与1978年比较,全省工业总产值 增长65.7%,平均每年增长7.5%,其中集体、个体和其他经济类型等非国有工业增长1.56 倍,平均每年增长14.3%,拉动全省工业增长2.3个百分点,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占31 .3%。      
    三、商业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及变化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对流通体制进行了多种经济形式、多条流通渠道、多种经 营方式、减少流通环节即“三多一少”的改革。在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同时,积极恢 复和发展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全省零售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网点由1978年的2.66万个增 加到1985年的27.9万个,从业人员由36.16万人增加到111.5万人,分别增长9.5倍和2. 1倍。城乡居民每万人口拥有各类零售网点由8.5个增加到84个。多种经济成份发展很快,个 体零售网点1985年发展到22.2万个,从业人员达到29.7万人,分别比1978年增长81倍和58 倍,集体零售网点发展到5.2万个,从业人员达到64.1万人,分别比1978年增长3.8倍和5 .3倍。开放了集市贸易,取消了农副产品的统购派购和工业品的统购包销制度。农副产品上 市量大幅度增加,一些日用工业品、农业生产资料、建筑材料等也都大量涌向集市,1985年 城乡集市贸易市场发展到1345个,集市贸易成交额达16.87亿元,相当于当年社会商品零售 总额的9.8%。集贸市场平均为每个城镇居民提供的商品是由1978年的3元增加到1985年48. 7元,增长1.5倍。多种经济成份的发展和流通渠道的畅通,大大地方便了群众的生活,活跃 了市场。1985年全省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比单一公有制时期的1978年增长1.4倍,平均每年增 长11.5%。其中国有经济平均每年增长3.9%,集体经济平均每年增长46.2%,个体和私营经 济平均每年增长1.3倍,农民对非农业居民的零售额平均每年增长6.1倍。
    1985年与1978年相比,各种经济类型占社会商品零售额的比重发生很大变化“国有经济 由93.8%下降到50.5%,集体经济由5.7%上升到33.2%,个体和私营经济由0.07%上升到1 0.9%,农民对非农业居民的零售额由0.5%上升到5.4%。    事实证明,在所有制结构变革的三个阶级中,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 经济形式,最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情况,它可以充分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促 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多种所有制并存,也推动了作为社会主义主体的公有制经济,包括 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内部的改革,打破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 ,实行各种责任制,使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充分发挥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改善经营 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发挥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