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几乎集中了所有的现代科技成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经过
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增加了大批现代化生产设备,形成了许多新的生产门类,创造和推广了
大量的新技术新工艺,试制并生产了许多高、精、尖、新产品,为自力更生建立社会主义现
代化工业,加速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奠定了良好基础。从1952年到1985年的33年间,全
省工业经济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工业增加值由1952年7.72亿元,增长到1985年的183.34
亿元,年平均递增10.1%。但由于复杂的结构性、体制性、政策性原因,以及受自然地理环
境的制约,黑龙江省工业的增长主要是依靠资金、劳动力的投入来实现的,科技进步的贡献
份额起伏较大。
如下表所示:
“一五”计划时期(1952-1957年),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国内
、国际形势要求中国必须迅速建立起自己强大的工业体系。这一时期,黑龙江省作为全国重
点建设省份,工业建设投资占全国的10.3%。承担了全国156项重点工程中的22项的建设任务
。这些项目建成投产后,大大改变了黑龙江省工业技术装备状况。煤炭工业拥有联合采煤机
91台,超过山西省,居全国第一位;钢铁工业拥有10吨以上电炉3台,仅少于上海(4台),
居全国第2位;机械工业拥有钻孔直径75毫米摇臂钻床78台、拉力40吨以上卧式拉床6台、10
00吨以上水压机14台、1000吨以上油压机2台,均多于辽宁、上海,居全国第一位。工业技术
装备水平的提高和先进生产技术的采用,脱胎换骨的改造了不少老产品,试制并生产了许多
高、大、精、尖、新产品。钢铁工业已能生产多种优质合金钢,多种优质锻压、热轧和冷轧
钢材,其中炭素结构钢、炭素工具钢、合金工具钢、高速工具钢、滚珠轴承钢、弹簧钢、不
锈耐热钢等材种在全国占有很大比重。机械工业试制和生产的新产品,冶金设备有1513立方
米高炉,500吨平炉,1150毫米钢坯初轧机,2300毫米中板轧机等。其中除高炉和平炉的容量
相同于当时的苏联、略低于美国外,2300毫米轧机已超过当时的美国。发电设备有20万千瓦
双水内冷发电机组、10万千瓦氢冷汽轮发电机组及与其配套的410吨高压锅炉、7.25万千瓦
水轮发电机组等。机床和段压设备有1.25万吨锻造水压机、最大加工直径5米立式车床、大
型龙门铇床、卧式铣床等。采矿设备有联合采煤机、大型挖掘机等。起重运输设备有25吨塔
式起重机、42吨桥式吊车、内燃机车等。农用机械有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大型牵引农具等
。精密工具仪器仪表有高精度齿轮滚刀、镜面块规、万能角度尺、精密计时继电器、精密轴
承等。据全国若干种产品统计,黑龙江省的产量居全国第一位的有30种,其中联合采煤机等
3种为全国独家生产,有10种占全国产量一半以上;居全国第二位的有32种;居第三位的有1
8种。在这80种产品中,机械工业产品占57.5%,冶金工业产品占5%,化工产品占7.5%,森
工产品占5%,纺织、造纸及其他轻工产品占22.5%。这些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对全省工业
增长起到重要的拉动作用,大大改善了工业生产的技术结构。这一时期,全省第二产业增加
值年平均增长18.4%,科技进步贡献年平均增长为5%,科技进步对第二产业增加值的贡献份
额达到27.5%。从科技、资金、劳动力三者对第二产业发展的贡献份额来看,分布较为合理
。
“二五”计划及三年调整时期(1957-1965年),由于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追求不切
合实际的高指标,造成工业生产大起大落,国民经济的物质技术基础遭到严重破坏。1958年
“大跃进”时,全省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一哄而起地办起“小土群”工业7.3
5万个,为1957年原有工业企业数(4256个)的17倍;1958年工业职工达到152.4万人,比1
957年增长89.8%,到1960年又增加到205.4万人,比1957年增长1.56倍。生产要素的这种
粗放式投入和不合理流动,虽然促使工业总产值1958年比1957年增长74.7%,1959年和1960
年又分别比上年增长41.4%和17.5%,但由于只讲速度,不顾效益,大搞“人海战术”,造
成大量的无效劳动,不但没有实现经济的有效增长,反而破坏了刚刚建立起来的工业技术基
础,造成巨大浪费。所以,“二五”时期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速度只有1.8%,是建国
以来最低的。由于投入多,产出少,淹没了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科技进步年平
均增长速度为-12.3%,科技进步贡献率为-335.7%,这是极不正常的现象。
为了挽回“大跃进”所带来的损失,从1963年开始,认真贯彻执行国民经济“调整、巩
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压缩了基本建设规模,对“大跃进”时一哄而起的技术装备
落后、产品质量低劣、亏损严重的“小土群”企业实行了坚决的关、停、并、转,精简下放
了多余人员,扶持了重点企业的发展,从此工业生产重新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经过3年调整
,全省工业企业数由1962年的6509个,减少到1965年的4971个,但产值却比1962年增长67.
6%,平均每年增长18.8%。经济效益也是历史上比较好的,1965年全省所有制工业企业利税
总额达到19.3亿元,比1962年增长1.7倍,年平均递增39%。这一时期在第二产业增加值年
平均增长21.4%的情况下,科技进步年平均增长22.3%,科技进步贡献率为106%。三年调整
带有恢复性质。如果把“二五”时期和三年调整联系起来看,1965年经济发展刚刚走向正常
,8年平均,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8.8%,其中科技进步增长1.7%,科技进步贡献率为
19.4%,资金、劳动力投入贡献份额分别为35.2%和45.4%。
“三五”时期到改革开放前(1966-1978年),由于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运动,给全
省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损失,许多企业领导班子瘫痪,生产处于无政
府状态。当时为了突出战备”,把一批大型骨干企业一分为二、一分为三地迁往“大三线”
地区。就全局来说,可能是必要的,但就黑龙江省来说,削弱了刚刚形成的物质技术基础。
据对当时26个大型企业的调查,共迁走各种精密设备3800台(套),调走上万名熟练工人、
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文化大革命”期间关闭了很多科研院所,科研项目纷纷下马,科技
人员被迫下放,使刚刚经过调整崭露生机的科技进步被扼杀。值得提出的是,60年代末至70
年代初,全世界正处在以新技术革命为主要内容的第三次浪潮的冲击之中,新技术、新材料
被各工业部门广泛应用,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相比之下,中国在这方面则远远落后了
。然而在1966年至1978年的13年间,黑龙江省高水平、高质量地开发建设了大庆油田,大兴
安岭林区开发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整个工业生产的增长速度并不算慢,科技进步的作用也
有所显现,13年平均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9.5%,其中科技进步年平均增长3.1%,科技进步
贡献率为33.1%,资金投入、劳动力投入的贡献份额分别为32.6%和34.3%。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979-1985年),为了尽快扭转由于“文化大革命”给工业
发展带来的混乱局面,各级党委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其中突出的一点
就是认真贯彻中央关于“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
,把科学技术作为经济工作的先导,在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大力开展技术开发应用工
作。
“六五”期间,全省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8371项,有58项为国际首创,2342项达到国际
先进水平,1010项为国内首创,1266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有83.4%的科研成果得到推广应
用。国际首创、获全国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石油开采早期内部开发和分层开采、分层注水新工
艺,使大庆原油产量连续10年保持5000万吨的高产水平。冶金工业已能生产多种优质合金钢
和冷拉异型钢材,生产的材种由50年代的35种增加到500多种。机械工业已能生产60万千瓦大
型水轮发电机组、2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大型超高压锅炉、1000立米以上大型高炉、最大
时效780吨双滚筒联合采煤机、自动换刀数控式立式车床、三座标数控立式铣床、超重型立式
车床、重型自翻车等,大型精密设备。纺织工业已采用喷气纺自拈纺、尘笼纺、高温高压染
色、电光整理、树脂整理等新技术,开发出一系列麻、毛、绢、化纤等纯纺和混纺以及针织
新产品。制糖工业仿制了国外引进的立式助晶机、颗粒干粕机、甜菜堆机等,提高了食糖的
加工制造技术。日用陶瓷普遍采用了远红外线技术,产品质量明显提高。造纸和乳制品生产
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科学技术不仅加快了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开发了一系列新产
品,提高了工业的技术素质,而且开拓了许多新的生产门类,使石油化工、合成纤维、塑料
制品、微电子、生物制药、非金属材料等新兴产业迅速崛起,提高了省内资源的加工深度。
如亚麻二粗,过去作为麻纺工业的副产品,只能廉价出售,经过技术开发,突破了除杂、脱
胶等技术难关,使全省每年生产的1.4万多吨亚麻二粗全部加工成亚麻纱、亚麻棉等,成为
出口创汇的畅销产品,提高了资源综合利用率。科技进步给工业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
了工业的健康发展。
然而,作为黑龙江省支柱产业的煤、木、油工业,由于受资源边际效益递减规律的影响
,在资源衰减的情况下,无论资源开发所需投资,还是投产后的生产成本,都随着开采难度
的加大而大幅度上升。如每吨原油生产能力所需投资,开发初期由于原油自喷,平均只有54
.4元,“六五”时期需要加大注水,抽出的原油中,含水量提高要进行油水分离,平均达到
357元,增长6.6倍;每吨原油生产成本也由开发初期平均18元,1985年上升到88.6元,平
均每年递增28%;每吨原煤生产能力所需投资,“三五”、“四五”时期平均78元,“六五”
时期,由于巷道延伸,运输线延长增加到249元,增长2.2倍;每立方米,木材生产能力所需
投资则由281元提高到1220元,增长3.3倍。这就使改革开放以来,占全部工业投资42%的采
掘工业,只能维持1.7%的平均增长速度(制造工业投资占58%,年均增长11%),而利润总额
则由35.9亿元下降到14.7亿元,下降60%(制造工业由10.5亿元上升到21.8亿元,增长1
.1倍)。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制造工业和采掘工业是两种不同的工业。采掘工业要受效益递减
规律的影响,而制造工业不存在这一问题,因此,对采掘工业所采取的加大科技进步投入的
效益,就不能仅仅从增加产量、提高利润来衡量,而应从更多的方面来认识这一方式。
1.对一般产业部门来说,科技进步所追求的是以尽可能少的资金投入和劳动力投入,通
过科技进步的作用,获取尽可能多的产出效益(即更高的经济增长速度)。而对采掘工业来
说,科技进步所追求的则是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采收率,保持较长时间的高产稳产期。
大庆油田开发以来,一直把科技进步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首创早期内部注水
和分层开采、分层注水的新工艺,采用一系列促进老井增产的技术措施,使原油产量在1976
年登上5000万吨台阶的基础上,连续10年保持了高产稳产,体现了科技进步在提高油田开发
水平,促进原油增产中的突出作用,创造了世界采油史上的奇迹。
大庆原油产量1976年达到5030万吨以后,出现了老井产量逐年递减的问题。1977年自然
递减率为2.01%,1985年达到8.87%,平均每年增加接近1个百分点,减少产量200万吨左右
。如不采取措施加以补救,1985年老井产量则会由1976年的4958万吨(5030万吨减当年新井
产量72万吨)降到3221万吨,下降35%。为了保证原油高产稳产,除每年打一部分新井,增加
一部分原油产量外(1976-1985年共打新井3588眼,累计增加产量1192万吨,占累计原油产
量的2.3%;1985年打新井1120眼,增加产量277万吨,占当年原油产量的5%),主要是通过
加大注水量(1985年注水量增长1.24倍,综合含水率由37.6%上升到73.2%),利用表外储
层、压裂酸化、老井转抽、井泵升级等一系列驱油增产措施,从而保持了老井的生产能力,
产量连续10年不减。1985年老井产量达到5252万吨,包括当年新井产量共计5529万吨,比19
75年增长19.5%,比1976年增长9.9%。增产措施贡献率由1977年的2.4%,1980年的11.2%
,上升到1985年的38.7%。
2.原油开采难度的增大,科技投入力度的加大,带来了油田改造所需投资的增加和采油
成本的上升,从而引起了资金利税率、产值利税率和成本利润率的大幅度下降。但大庆油田
经济效益始终是全国同行业最好的,也是全省各行业中最高的。1985年大庆石油管理局产品
销售收入58.1亿元,销售成本26.3亿元,销售税金8.6亿元,销售利润23.2亿元,利税总
额31.3亿元;资金利税率52.8%,产值利税率54%,成本利润率88.2%。吨油成本47.4元,
低于全国36.6%。
1985年原油产值、销售收入都是按全国统一调拨价格计算的,每吨100元。如按国际价格
计算,销售收入和利税额都将更多。
上述情况表明,大庆油田能在资源递减的情况下实现较长时间的高产稳产,是与科技进
步的作用分不开的;是通过增加科技投入,抵消了自然递减因素的影响。科技投入虽然带来
了资金投入的增加和采油成本的上升,但既使在执行调拨价格的情况下,经济效益仍很好,
如果油价放开后提高到国际市场价格水平,经济效益则会更加可观。
3.大庆油田开发初期,探明地质储量26亿吨,可采储量10亿吨。80年代以后,随着外围
油田的开发和对薄贫油层的利用,地质储量达到52亿吨,可采储量增加到20亿吨,采收率达
到40%以上,高于33%的世界平均水平。下一步,大庆将运用世界上最先进的三元复合驱采技
术,可使可采储量再增加10亿多吨,达到30亿吨,采收率还会有较大幅度提高,可使大庆保
持更长时间的高产稳产,这将充分显示出科技进步在高质量、高水平地开发大庆油田中的巨
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