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农业增长中的科技进步因素

  建国以来,随着土地改革和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以及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 特别是科学技术措施的推广应用,给黑龙江省农业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各个时期科技进步对 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如下表所示:      
    “一五”时期,经过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生 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1957年与1949年相比,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5.8%,其中三年恢 复时期平均每年增长13%。农业机械从无到有,机械化作业水平和田间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促 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这一时期农业的增长,是以扩大种植面积为主要特征的,外延因 素居主导地位。从50年代初到1957年,全省共建立72处国营农场和450多处移民新村,开垦了 106万多公顷荒地,使耕地面积由1949年的570万公顷增加到750万公顷,增长31.7%。“一五 ”时期农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3.9%,其中科技进步年平均增长1.3%,科技进步贡献率为33 .6%,资金投入、劳动力投入贡献份额分别为28%和38.4%。
    “二五”计划和三年调整时期,由于受“左”的思想的影响,片面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 ,过早地推行人民公社制度,生产上搞瞎指挥,“共产风”和“浮夸风”盛行,加之遇到严 重的自然灾害,使农业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1962年全省农业总产值比1958年下降36.9%, 平均每年下降9.2%。粮食总产量由1958年的878.0万吨下降到582.5万吨,下降36.6%。从 1958到1962年,全省农业增加值下降27.7%,平均每年下降6.3%,其中科技进步平均每年下 降6%。
    为了纠正“左”的思想对经济发展的严重危害,党中央及时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 、提高”的八字方针,将处于非常艰难境地的国民经济重新引向正轨。从农业生产看,一方 面鼓励农民抗灾自救,恢复生产;一方面增加对农业的资金投入,迅速恢复“大跃进”时被 毁坏的农业基础设施。从1963年到1965年,农业生产逐渐得到恢复。1965年粮食总产量达到 883万吨,比1962年增长26.5%,恢复到1958年的水平。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的全面恢复,不仅 仅表现在数量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农业与科技结合的效应已显现出来,并在农业生产中发挥 了重要的作用。1965年和1962年相比,农村用电量达到1.52亿千瓦时,提高1.2倍;化肥施 用量2.5万吨,提高2.5倍;农业投资占投资总额的比重达到21%,比“二五”时期提高10. 8个百分点,比“一五”时期提高11.6个百分点。三年调整时期农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15. 9%,其中科技进步年平均增长8.9%。但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对农业生产力的严 重破坏,整个“二五”时期和三年调整时期农业发展缓慢,农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1.8%,其 中科技进步年平均下降0.2%,科技进步贡献率为-9.4%,资金投入和劳动力投入贡献份额 分别为105.%和4%。三年调整时期创造的稳定发展局面没有延续很长,又遭到“文化大革命 ”冲击。这一时期,由于在生产关系上搞“穷过渡”、割“资本主义尾巴”,在生产指挥上 “学大寨”、“上纲要”、“过黄河”,并且片面强调“以粮为纲”等“左”的思想指导下 ,粮食产量虽有一定提高,但增长缓慢,农业内部比例的失调。这一期间,组织大批知识青 年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全省农业劳动力增长53.8%,平均每年增长4.4%,而资金投入 相对不足,科技进步作用难以显现出来。这一时期农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4.4%,其中科技进 步年平均增长0.7%,科技进步贡献率为15.9%,资金投入、劳动力投入分别占19.6%和64. 5%,劳动力投入占绝对优势。
    中共十一届三全会以来,随着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实施,使处于崩溃边缘的农村经济重 新得到恢复和发展。特别是通过科技攻关,广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增产技术,使全省农业 增长有了可靠的技术保证。在育种方面,先后培育出杂交玉米、小麦、大豆、水稻新品种38 个,推广面积达2000多万亩,比标准品种增产10%以上,水稻早育苗栽培技术的研究成功,亩 产由原来的150-200公斤提高到350-400公斤,1985年增产60万吨。在机械化栽培、科学施 肥、化学除草、生物防治、地膜覆盖等方面进行了广泛开发研究,建立起翻、耕、松、扣相 结合的一整套寒地耕作体系;化学除草剂的推广应用,有效地控制了小麦、水稻杂草的危害 。畜牧兽医科学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已形成一批适应黑龙江省自然条件的优良畜禽品种 。如东北细毛羊、黑白花奶牛、黑龙江马、哈尔滨白猪、滨白鸡等。黑白花奶牛每胎次平均 产奶5320公斤,超过国家标准的29.7%。黄牛改良率达到50%。猪、禽基本上实现了良种化, 马传染性贫血和牛羊布氏病已得到有效控制,禽的恶性传染病已基本消灭。
    在科技进步的作用下,对农业资源的利用,已由资源的广度开发转向资的深度利用。粮 食的增产因素。70年代以前(1949—1978年),主要靠扩大地面积(扩大耕地面积增产与提 高单产增产之比为71:29),而改革后(19791985年),则主要靠内函增长(二者之比变为 15:85)。1985年,全省有农业术推广站1121个,农村科技示范户9.8万户,机械化水平居 全国首位。加上步放开了农副产品价格,使这一时期成为建国以来经济效益最好的时期,这 时期农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3.9%,其中科技进步年平均增长1.7%,科技进贡献率为43.8% ,资金投入、劳动力投入分别占31.8%和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