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平原广阔,山地坡缓,江河纵横,土质肥沃。全省农业资源结构为“五林一草
一水三分田”。地貌类型、地域组合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南北两大林区(大、小兴安岭林
区和张广才岭、老爷岭林区),东西两大平源(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由此形成全省农区
与林区相间,农、林、牧业相结合的农业生产布局。由于农业生产的自然、经济条件,农林
牧副渔各部门和各项农业技术改造措施等因素互相影响、互相联系、综合作用,在一定地域
内形成具有鲜明农业特征的综合农业区。根据农业地域分异规律。全省农业划分为4个一级区
和14个二级区。见下表。
一、松嫩平原农牧区
(一)范围
松嫩平原农牧区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包括北安、嫩江、德都、五大连池、龙江、甘南
、讷河、依安、克山、克东、拜泉、林甸、富裕、杜蒙、泰来、安达、绥化、海伦、绥棱、
肇东、肇州、肇源、望奎、庆安、明水、青冈、兰西、双城、呼兰、巴彦、宾县、阿城、五
常、木兰,以及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36个市县。土地总面积15.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
34.8%。总人口为1994.9万人,占全省的62.3%,其中农业人口1379.6万人,占全省的68
.6%。耕地面积678.9万公顷,占全省的61%,人均耕地5.1亩。
(二)概况
松嫩平原农牧区气候温和,地形平坦,黑土、黑钙土壤占耕地总面积的60%以上,是全国
主要黑土区,也是全省农、牧、副、渔业主产区。年平均气温0.7—4.2℃,积温2400—28
00℃,是全省温度最高,积温最多的地区,年平均降水400-500毫米,土壤、气候条件有利
于发展农业。全区开发较久,垦植率高达47%,亩产超过350公斤的高产田占全省高产田的89
%。尽管人均占有耕地在全省比较少,但粮食商品率多年保持在30%以上。松嫩平原的广大区
域气候温和湿润,土质肥沃,昼夜温差大,对甜菜生长十分有利,甜菜含糖率多在17%左右。
黑土地带尤其适宜亚麻种植。在半干旱和轻盐碱的粮食低产区,发展糖料、油料与商品粮生
产矛盾不大,经济效益高。松嫩平源西部草原是我国三大草原之一,草原面积3806万亩,占
本区土地总面积的16%,对畜牧业的专业化生产很有利。在草场集中分布的地区,甜菜、葵花
子经济作物比重大,粮食生产也有一定基础。西部干旱地区潜水分布广,补给量充沛,有发
展井渠灌溉的条件,15个县市有效灌溉面积占全省的1/4。
(三)二级区分述。
本区分为4个二级区:
1.小兴安岭、张广才岭西麓山前台地农林区本区是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向松嫩平源的过
渡地带,包括嫩江、德都、北安、绥棱、庆安、木兰、宾县、阿城、五常9个县。土地总面积
588.1万公顷,耕地面积173.6万公顷。全区属于半湿润地区,年降水量450一700毫米,北
部温凉,南部温和,无霜期110—170天。积温为2100—2700℃,水土热配合较好,有利于大
豆、小麦、杂粮、马铃薯等作物生长。全区人均耕地8.3亩,粮豆商品率36.5%,是全省重
要产粮区。大豆种植有明显优势,大豆商品量占全省1/4,居全省各二级区之首。小麦多生
长在绥棱县以北4个县,庆安县以南5个县适于水稻种植。全区各县多为半山区,林地面积占
松嫩平原林地的91%,森林后备资源较多,农业生产以农为主,农林结合。
2.松嫩东北部高平原农业区本区包括讷河、克山、克东、依安、拜泉、海伦、望奎、绥
化、巴彦、呼兰、双城、哈尔滨等12个县市。土地总面积395.2万公顷,耕地面积267.1万
公顷。全区属黑土地带,年平均气温0.7—2.6℃,无霜期120—130天,积温2350—2800℃
,降水量为450一600毫米。全区以农为主,农牧结合,是全国粮食、大豆、种薯生产基地和
省内商品猪生产基地。适于种植玉米、大豆、亚麻、甜菜、马铃薯,是省内主要玉米产区,
粮豆商品率达32%,上交玉米量占全省的40%。生猪生产在全省地位突出,上交量占全省的33
%。
3.松嫩中部低平原农牧区本区处于松嫩高平原向低平原过渡地带,包括明水、青冈、兰
西、肇东、肇州5个县市。土地总面积143.3万公顷,耕地面积86.3万公顷。农业发展以农
牧并重,农林牧结合,建立粮、乳、糖生产基地。全区地势低平,土壤组成为黑土、黑钙土
、草甸土及碱土。积温2600—2850℃,年降水400—500毫米,地表水与地下水贫乏,适于喜
温耐旱的玉米、谷子、高梁等作物生长。在粮豆总产量中,玉米占62%,谷子占13%,高梁占
10%。区内西部多盐碱土,适宜种植甜菜,甜菜产量占松嫩平源的21%。草场集中连片,利于
发展食草家畜,畜牧业发展潜力较大。
4.松嫩西部平原牧农渔区本区包括甘南、龙江、富裕、林甸、泰来、杜蒙、安达、肇源
以及齐齐哈尔、大庆10个市县。土地总面积450.7万公顷,耕地面积152万公顷。农业发展以
牧为主,牧农结合,建立肉、毛、乳、糖、苇、渔商品生产基地。全区草原面积187.8万公
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2%,以碱草为主。畜牧业以细毛羊、肉牛、奶牛为主,畜牧业产值占农
业总产值的20%,为全省比重最高的地区,牛、羊、猪、马存栏占松嫩平原重要地位。全区气
候干燥,积温较高,井灌条件好,适于耐旱作物生长。粮食生产主要是为畜牧业提供饲料,
甜菜、葵花子产量较大,占松嫩平原总产量的41%和31%。区内湖泡密布,拥有大型国营渔场
,水面达17.7万公顷;苇塘面积10.7万公顷,年产芦苇27万吨,是全省重要的芦苇生产基
地。
二、三江平原农牧区
(一)范围
三江平原农牧区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包括牡丹江市属的密山、虎林县,佳木斯市属的萝
北、汤原、绥滨、桦川、集贤、桦南、勃利、依兰、宝清、富锦、同江、抚远、饶河县,鸡
西市辖的鸡东县,以及佳木斯、七台河、鹤岗、双鸭山4个市,共计20个县市。土地总面积1
0.0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9.1万公顷;总人口605.4万人,农业人口381.3万人,每平
方公里59人。三江平原农牧区是黑龙江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二)概况
三江平原农牧区地势低平,海拔50—100米,并有大片沼泽,气候温和湿润,积温2400—
2500℃,年降水量500—600毫米;土壤类型多样,暗棕壤占30.5%,白浆土占21.5%,草甸
土占20.4%,自然肥力较高,人均耕地12.6亩。农业生产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粮食商品率
高达46.8%,是全省上交粮食较多、商品率最高的地区。农、林、牧、副、渔业产值分别占
全省的30%、11%、20%、25%、25%。区内农业结构以农为主,占77%,林、牧、副业各占7-8
%,渔业占0.2%。农业生产的突出特点是国营农场经济地位突出,农业总产值占全区41%,耕
地面积占32%,粮豆总产量占50%,上交粮豆占全区74%。麦豆生产在本区具有明显优势,麦豆
播种面积占全省的43%左右,产量占46%,上交麦豆量占全省的50%以上。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
,农村已达60%,农场基本实现耕作机械化。本区是全国少有的后备土地资源数量较多而又集
中的地区。拥有各类荒地208.3万公顷,占全省荒地的1/2,宜渔、宜副,经过治理有相当
一部分可垦为农田。全区可供放牧和割草的牧用荒地总共93.3万公顷,水源充足,牲畜饮水
方便,利用部分仅占20%;有苇塘近10万公顷,储量40万吨;可渔水面10万公顷,可利用37%
。
(三)二级区
本区可分为5个二级区:
1.小兴安岭东麓低山丘陵农林区本区是小兴安岭向三江平原过渡带,包括萝北、汤原及
鹤岗市。土地面积153.1万公顷,耕地面积42.4万公顷,人均耕地13.4亩。土壤以暗棕壤
为主,占46%,草甸土次之,占20%,适宜发展林业的土壤比重大。森林资源较多,森林覆被
率达30.5%,有林地蓄积4904万立方米。积温2380-2530℃,无霜期135天,年降水550—60
0毫米。平原地区多草甸土、白浆土、沼泽土、水源丰富,适宜种植麦豆,又适于发展水稻生
产。
2.松花江下游平原农牧区本区位于三江平原中部,属松花江下游地带,包括绥滨、桦川
、集贤3个县及佳木斯市。总面积108.6万公顷,耕地面积62.6万公顷,人均耕地12.2亩。
本区大部属于松花江冲积平原,地平土肥,平原面积占80%左右。土壤以黑土和草甸土为主,
黑土层厚30—100厘米,基础肥力高。积温、降水和无霜期等自然条件都可满足麦、豆、稻等
作物生长需要。这一地区历来有养羊习惯,已利用牧地占三江平原的24%,养羊数占三江平原
25%,集贤、桦川两县是半细毛羊生产基地。
3.同抚低平原农林牧渔区本区位于三江平原北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汇流的
三角洲,包括同江、抚远、饶河、富锦、宝清5个县。土地总面积381.9万公顷,是三江平源
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区,耕地面积106.5万公顷,人均耕地18.5亩。全区土、水、热条件好,
后备资源多,尚有荒地136.2万公顷有待开发,占一级区荒地的65%,适宜建设以麦、豆、稻
为主的商品粮基地。区内水域面积87.8万亩,占一级区的24%,捕捞渔业发达,大马哈鱼是
本区特产。林地面积大,木材质量好,有林地蓄积6087万立方米,是三江平原地区的主要采
伐区。
4.完达山南麓低山平原农林牧区本区位于完达山脉南麓,穆棱河中下游,包括鸡东、密
山、虎林3个县。土地面积202.3万公顷,耕地面积54.2万公顷,人均耕地12.8亩。全区平
原面积占70%,适于种植业土壤多,全年降水570毫米,是三江平原热量条件最好的地区。穆
棱河谷平原水资源较多,适宜发展稻、豆、麦作物。区内有林地362.1万公顷,蓄积量2559
.7万立方米,森林资源及山产资源丰富,以小叶樟为主的宜牧草地13.3万公顷尚未充分利
用。水面占三江平原总水面58.2%,特产兴凯湖大白鱼,并有19万亩苇塘及大片沼泽,适于
发展渔苇生产。
5.倭肯河低山丘陵农林区本区位于三江平原西南部,包括勃利、依兰、桦南3个县及七
台河、双鸭山2个市。土地总面积156.4万公顷,耕地面积53.3万公顷,人均耕地7.5亩,
是三江平原开发较早,人口比较稠密的地区。本区土壤以暗棕壤为主,土壤、气候适于林木
生长,有林地面积38.3万公顷,蓄积量2779万立方米。耕地多为黑土、草甸土,热量、降水
都有利于玉米、大豆生产。
三、张广才岭老爷岭林农区
(一)范围
张广才岭、老爷岭地区位于黑龙江东南部,包括方正、延寿、尚志、海林、林口、宁安
、穆棱、东宁8个县和牡丹江、绥芬河、鸡西3个市。土地总面积576.6万公顷,耕地面积67
.6万公顷。总人口379.2万人,农业人口199.3万人,农业人均耕地5.1亩。林业用地面积
471万公顷,占全区总面积的82%。
(二)概况全区地貌类型复杂,立体气候明显,植被种类繁多,农林交错,多种经营发
达,是省内开发较早的地区。全区山地丘陵面积占82%,暗棕壤广泛分布,表土具有较高肥力
,是林业生产的良好土壤。年平均气温3.4℃,积温2400—2800℃,年降水492—692毫米,
气候温和湿润,适于林木生长。区内有松花江、牡丹江、乌苏里江、绥芬河水系的众多河流
分布,水量丰富,加上热量充足,土质肥沃,水稻播种面积占全省40%左右,是黑龙江省水稻
主产区。本区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有可食的野生植物上千种,其中野生酒料蕴藏量约占全
省总蕴藏量的80%,可发掘利用的中药材261种,年蕴藏量占全省50%。但资源分布比较分散,
实行人工培育,搞园艺式的集约经营在全省占重要地位。人参保存面积占全省总面积近一半
,是省内主要人参产地。木耳收购量占全省52%,东宁县、海林县是本区主要木耳生产基地。
(三)二级区
本区可划分为2个二级区:
1.张广才岭低山丘陵林农区本区包括方正、延寿、尚志和海林4个县。土地总面积250.
9万公顷,耕地面积30.1万公顷。农业生产以林为主,林农副结合。林地面积占本区土地面
积81%,有林地蓄积量1.6亿立方米,是红松、云杉、水曲柳等珍贵树种的集中产区,是全省
重要的林业基地。全区无霜期130—140天,积温2200—2600℃,降水量600—800毫米,地表
水丰富,适于种植玉米、大豆、水稻。山前台地盛产烟草和麻,尤以亚布力烟著名。畜牧业
与农业结合紧密,以养猪为主,牛马为辅。
2.老爷岭低山丘陵林农副区本区包括林口、穆棱、宁安、东宁4个县和绥芬河、牡丹江
、鸡西3个市。土地总面积为325.8万公顷,耕地面积37.3万公顷。农业发展以林为主,林
农牧副相结合。本区宜林的暗棕壤比重大,占各类土壤的71%,水热条件好,积温2400℃以上
,降水量500毫米左右,适于林木生长。森林资源丰富,有林地蓄积量1.5亿立方米,占全区
总蓄积量的48%。河谷盆地的气候适宜,土质肥沃,以种植玉米、大豆、小麦、水稻作物为主
。畜牧业以牛、猪为主。本区山产品资源最为丰富,养、种、采、编等项副业有相当基础。
四、大小兴安岭林业区
(一)范围大小兴安岭林业区包括大兴安岭地区,黑河地区的黑河市、孙吴县和逊克县
,伊春市以及松花江地区的通河县,共计11个县市。土地总面积13.8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52.3万公顷。总人口209.5万人,农业人口50.7万人。该地区地广人稀,每平方公里只有
37人。
(二)概况
全区山体浑圆广阔,多为中低山或低山丘陵,山势和缓,河谷宽浅。气候冷凉湿润,年
平均气温—6—2.3℃,积温1600—2400℃,降水量500-600毫米。森林覆被率高达63%,林
地面积占全省的52%,有林地总蓄积量7.5亿立方米,占全省的55%。树种大都具有耐寒、耐
瘠薄的特点,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有红松、兴安落叶松、樟子松、云杉、冷杉、胡桃揪、水
曲柳、黄菠萝及榆、椴等30多种,适于商品性木材生产,每年生产商品木材约占全省的64%,
林业产值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72%,占全省林业产值的49%。农业人均耕地15.5亩,居全省之
首,人均生产粮食比较多,每个农业人口产粮1867斤,粮食商品率高达34%,仅次于三江平原
。尽管提供的商品粮占全省比重不大(占3.2%),但对区域内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是一重
要支柱。本区无霜期短,气候冷凉、湿润,土壤比较肥沃,为发展小麦、大豆提供了良好条
件。小麦播种面积占全区总播种面积的50%,大豆占20%,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2%。山
产资源种类较多,蕴藏量丰富,可食用山产品有1000多种,年总蕴藏量13万吨,占全省的28
%;可发掘的中药材250多种,小兴安岭山前台地是全国龙胆草主产区之一。
(三)二级区
本区划分为3个二级区:
1.大兴安岭北段中低山林业区本区位于大小兴安岭林业区的最北端,包括呼玛、塔河、
漠河县。土地总面积645.7万公顷,耕地面积5.3万公顷,农业人均耕地20.4亩。林业生产
占绝对优势,林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94%。这里是我国唯一的寒温带区域,积温少于1600℃
,棕色针叶林土壤占61.3%,除局部地区适宜栽培早熟作物外,主要适宜针叶林生长,森林
覆盖率为69.9%,总蓄积量约3.9亿立方米。
2.小兴安岭北段低山台地林农区本区包括黑河市、孙吴县、逊克县、嘉荫县。土地总面
积416万公顷,耕地面积30.1万公顷,农业人均耕地22.8亩,是全省农业开发较早,人均占
有耕地最多的二级区。农业生产林农并重,各占农业总产值的45%和48%。这里是大小兴安岭
林区的粮食主产区,麦、豆产量分别占一级区的75%和55%。地处黑龙江南岸,是大鳇鱼的主
要产地。
3.小兴安岭南段低山丘陵林业区本区包括伊春市和铁力、通河共3个县市。土地总面积
320万公顷,耕地面积16.9万公顷,农业人均耕地9.4亩。农业生产以林业为主,占农业总
产值的71%,以盛产红松闻名,是全国主要用材林基地。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1%,麦
、豆产量分别占一级区的13%和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