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物质消耗与总产出

第三章 投入与产出

1952—1985年,黑龙江省累计创造社会总产7523.3亿元,投入在生产过程中的物质消耗 4010.8亿元,占社会总产值的53.3%(全国平均水平为53.9%)。创造国民收入3482.5亿 元,每投入1元物质的产品创造国民收入0.87元,总体经济效益比较好。从国民经济发展的 各时期的物质消耗与总产出的关系来看:
    一、“一五”计划时期(1953—1957年)
    黑龙江省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省份,工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全国的10.3%,除苏联早期援 建的哈尔滨亚麻纺织厂外,全国156项重点建设项目有22项在黑龙江省兴建,其中有19个项目 陆续建成投产。这一时期,主要指标大都提前超额完成,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9.6%, 经济效益比较好。共创造社会总产值322.3亿元,物质消耗153.6亿元,物耗率为47.7%( 物质消耗占社会总产值的比重)。每投入1元物质消耗,创造国民收入1.1元,净产值率占5 2.3%。从五大物质生产部门的物耗率来看,农业占27.3%;工业占63.6%。建筑业占66.5 %;运输邮电业占47.6%;商业饮食业占27.3%。这一时期由于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对工 业和建筑业的物质投入较大,一些主要物资消耗上升较快,如每年消耗钢材由16万吨,上升 到28万吨,增长75%;煤炭由340万吨,上升到580万吨,增长70.5%。
    二、“二五”计划时期(1958—1962年)
    由于“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激发了广大群众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一批大型 建设项目陆续发挥了投资效果。10万官兵转业开发“北大荒”,披荆斩棘,风餐露宿,在千 里荒野上开垦了大片良田。到1960年,黑龙江省已建成了92个现代化国营农场,以大量的商 品粮支援国家经济建设。但由于指导思想上的急于求成,盲目追求“大跃进”的高速度和“ 一大二公”的生产关系,大炼钢铁,大办“小土群”工业,仅1958年下半年全省就突击建设 简易小高炉2286座,小炼铁炉135个,小钢铁厂897个,小铁矿93处等。这些“小土群”工业 造成大量的无效劳动。这一时期投入物质消耗314.2亿元,物耗率占52.8%,比“一五”计 划时期提高5.1个百分点。每投入1元物质消耗,创造国民收入0.89元,比“一五”计划时 期减少0.021元。1958年、1959年、1960年社会总产值分别比上年增长53.3%、19.7%和5. 4%,但由于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调,产品质量下降,经济效益不好,加上连续3年自然灾 害和苏联背信弃义撕毁援建合同,使“二五”计划后两年不得不把速度降下来。1961年和19 62年社会总产值分别比上年下降44.3%和5.6%,整个“二五”计划时期的社会总产值增长速 度仅为1.7%,平均每年仅增长0.3%,比“一五”计划时期下降6.4个百分点。
    三、经济调整时期(1963—1965年)
    为尽快扭转“大跃进”造成的被动局面,理顺各项比例关系,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 、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黑龙江省对“大跃进”时期一轰而起的技术装备落后,产品质 量低劣、消耗浪费大的5100多企业坚决实行关、停、并、转,压缩了基本建设规模。国民经 济重新走上了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轨道。这一时期共创造社会总产值354.09亿元,平均每 年增长17.1%,比“一五”计划时期提高10.4个百分点,比“二五”计划时期提高16.8个 百分点。大庆油田的开发,推动了黑龙江省经济的发展。1965年与1962年相比,黑龙江省工 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20.6%;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2.2%,不少指标创造了历史最高 水平,经济效益回升。这一时期物质消耗投入180.35亿元,物质消耗率为50.9%,比“二五 ”计划时期的52.8%下降1.9个百分点。由于物质消耗降低,使这一时期国民收入多增加6. 61亿元。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文化大革命”使经济建设受到严重的冲击。由于“突出战备”,一方面投入大量资金 ,搞了不少得不偿失的“小三线”建设,从此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另一方面又将一大批大型 骨干企业一分为二、一分为三地迁至四川、广西、河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大三 线”地区,据第一重型机器厂、哈尔滨电机厂、哈尔滨汽轮机厂、哈尔滨锅炉厂、哈尔滨承 轴厂、哈尔滨电缆厂、哈尔滨量具刃具厂、哈尔滨第一工具厂、齐齐哈尔第一、二机床厂等 26个企业不完全统计,共迁走各种精密设备3800多台(套),以及上万名工程技术人员、管 理人员和熟练工人,使这些企业元气大伤,生产萎缩。在这一时期,大庆职工排除干扰,坚 持生产,使原油产量由1965年的834万吨,增加到1976年的5030万吨,平均每年增长17.7%。 虽然原油、木材、煤炭生产增长较快,但在“革命大批判”中废除了合理规章制度,搞乱了 正常的生产秩序,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浪费,这一时期物质消耗率达54%,分别比“一五”计划 、“二五”计划和“三年调整”时期提高6.3、1.2和4.0个百分点。由于物耗的增加,使 这一时期的国民收入比“三年调整”时期减少92.41亿元,平均每年减少8.4亿元,经济效 益大幅度下降,职工工资和农民收入减少,人民生活水平降低。
    五、“五五”计划时期(1976—1980年)“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的头两年,经济工作 的指导思想还没有从过去“左”的错误中解脱出来,低估了“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巨大损失 。由于急于求成,提出了不切实际的高指标,使经济增长较快,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 7.1%。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状况加剧,经济效益不见好转,物质消耗率高达54.4%,比十 年动乱时期高出0.4个百分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省把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 来,认真清理了经济工作中“左”的思想,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 逐步扭转了不合理的比例关系,经济效益开始好转。“五五”计划后3年,物质消耗率为52. 7%,比前两年降低1.7个百分点。整个“五五”计划时期共创造社会总产值1615.6亿元,平 均每年增长6.2%。物质消耗861.5亿元,物质消耗率为53.3%,比“四五”计划时期降低1 .6个百分点,低于全国56.1%的平均水平,但比其他.时期略高一点。
    六、“六五”计划时期(1981—1985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83、1984年粮食产量连续增长达到1500万吨和17 50万吨,人均占有粮食突破400公斤大关。城市改革紧紧围绕增强企业活力这个中心环节展开 。改变了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发展了多种经济形式。这一时期共创造社会总产值2546.1亿元 ,平均每年增长7.3%,比“五五”计划时期提高1.1个百分点。物质消耗1379.6亿元,物 质消耗率54.2%,比“四五”时期提高0.9个万分点。物耗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一是受价格 影响。改革开放后,国家逐步缩小了指令性计划产品的范围,市场调节价格的产品比重扩大 。黑龙江省指令性计划产品比重大,而生产指令性计划产品所需原材料有相当一部分要用市 场调节价格购买,从而增加了物质消耗支出。二是加工工业发展加快,比重扩大。“六五” 时期采掘工业产值增长17.3%,加工工业增长48%,加工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由1980年 的71.1%上升到73.2%,加工工业的特点是转移价值比重大,消耗高,所以增加了物耗投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