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固定资产投资与效益
本节所列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都是按当年价格(现价
)计算的;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都是按可比价格计算的。
固定资产投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是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中华人
民共和国建立36年来,黑龙江省固定资产投资额达754.1亿元,其中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
额690.9亿元,占91.6%;城乡集体单位投资额24.3亿元,占3.2%;城乡个体投资额38.
9亿元,占5.2%。
在国有单位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额529.9亿元,其中“一五”、“二五”、“三五”
时期均占全国第3位,3年调整时期占第2位,“四五”时期占第6位,“五五”、“六五”时
期降到第7位。
黑龙江省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1983年以前一直快于全国,以后由于全国投资重点移
向东南沿海地区,黑龙江省投资增幅开始减慢,从1953年到1985年平均年增长10.0%,低于
全国平均年增长11.4%的速度,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年平均增长8.8%,也低于全国平均年增长
10.0%的速度。
从1950年到1985年全省新增固定资产达574.64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达76.1%,其
中基本建设新增固定资产391.2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74.3%,高于全国71.4%的水
平。
国有单位房屋竣工面积15437万平方米,其中住宅6766.4万平方米,占总面积的43.8%
。
建成投产大中型项目131项。新增加的生产能力工业方面主要有:煤炭开采4117万吨,发
电机组装机容量348.1万千瓦,原油开采5191万吨,原木采运1829万立方米,水泥497万吨,
化肥186万吨,机制糖52.4万吨,机制纸及纸板42.5万吨。在农业方面,已把全省建设成为
国家的重要商品粮基地,从根本上改变了昔日“北大荒”的贫穷落后面貌。在运输方面,已
基本形成铁路、公路、内河和民航相互连接的交通运输网络。通过新增大批生产能力,已把
黑龙江省建成了以煤炭、石油、木材、机械、食品为重点的国家重要工业基地和商品粮基地
,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发展。从1950年到1985年创造社会总产值达7589.4亿元,其中1985年
达629.8亿元,比1952年增长14.1倍。国有单位每亿元投资提供的国民收入为0.39亿元,
略低于全国0.40亿元的水平。人均国民收入,1985年达到843元,比1952年增长3倍,低于全
国增长5.5倍的水平,但绝对额比全国(672元)高25.4%。
一、恢复时期经济建设稳步发展
黑龙江省的经济恢复是在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装备落后、战争创伤严重的情况下进行的
。建国后从1950年到1952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4.79亿元,其中工业投资近3亿元,占总投
资的62.6%。新增固定资产4.3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90.0%。固定资产的增加,为
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到1952年,全省工农业总产值达34.3亿元,比194
9年增长82.3%,平均每年增长22.2%,高于全国增长73.8%的水平。其中工业总产值达17.
9亿元,比1949年增长1.6倍,平均年增长35.2%,高于全国同一时期的平均增长速度。国民
收入,从1950年到1952年,由12.9亿元增加到23.1亿元,每亿元投资新增国民收入2.12亿
元,低于全国2.95亿元的水平。
二、“一五”计划时期固定资产投资效果显著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黑龙江省被国家列为重点建设地区之一。从1953年到1957年,全
省固定资产投资达35.8亿元,比恢复时期增长6.5倍,平均年增长33.4%。这一时期,首先
是加强了工业建设,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25.7亿元,占总投资额的71.8%。在工业投资中
,机械工业投资额达9.1亿元,占总投资的25.4%,冶金工业投资达5.1亿元,占总投资的
10.9%。其次是农林水利投资达3.4亿元,占总投资的9.5%,已初步建成大型国营农场15个
。再次是运输邮电投资2.4亿元,占总投资的6.7%,已建成交付使用的汤林线33公里。这一
时期,投资效果比较显著,建成投产大中型项目44个,新增固定资产31.32亿元,固定资产
交付使用率达87.4%,除3年恢复和3年调整时期外,也是各个五年计划时期最高的一个。同
时也高于全国同期交付使用率83.6%的水平。这一时期,新增加的主要年生产能力有:炼钢
16.6万吨,煤炭开采749万吨,轮胎28.4万套,铝加工2.7万吨,发电机组装机容量7.9万
千瓦,发电设备制造39.5万千瓦,金属切削机床264台,滚动轴承37.3万套,原木采运325
.9万立方米,水泥32.9万吨,机制纸及纸板5.9万吨,机制糖9.1万吨,棉纺锭5.8万锭
,棉纺织机200台,水库容量0.08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7.8万公顷。生产能力的增加,
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1957年,全省社会总产值73.5亿元,与1952年比较平均年增长7.
3%,其中工农业总产值58.9亿元与1952年比较,平均年增长9.4%。国民收入37.8亿元,与
1952年比较平均年增长8.7%,每亿元投资新增国民收入0.41亿元,低于全国0.52亿元的水
平。单位能力投资是:吨煤能力投资52元,千瓦发电能力投资1718元,一立方米木材采运能
力投资72元,吨糖能力投资711元,吨纸能力投资653元。
三、“二五”计划时期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差
从1958年到1962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达66.31亿元,平均年增长19.4%,略高于全国
平均年增长18.8%的水平。前3年由于盲目追求高速度,固定资产投资增势较猛,3年投资额
就达53.28亿元,年平均增长49.4%,高于全国年平均增长49.2%的水平。由于投资规模膨
胀,超过了农业生产力水平所能承担的程度,后两年不得不把投资规模降下来,1961、1962
两年投资额降为13.03亿元,比前3年下降75.5%,平均年下降73.6%,下降幅度略小于全国
年平均下降74.8%的幅度。整个“二五”时期,加强了农林水利、运输邮电基础产业的建设
。农林水利投资6.8亿元,投资比重由“一五”计划时期的9.5%上升为10.3%;运输邮电投
资6.8亿元,投资比重由“一五”时期的6.7%上升为10.3%;工业投资45.1亿元,投资比
重由“一五”时期的71.8%下降为68.0%,下降比较突出的是冶金工业,下降9.4个百分点
。这一时期大庆油田开始开发建设,完成投资6.2亿元,投资比重占9.4%,仅低于机械工业
居第2位。“二五”时期建成投产的大中型项目有10项。新增固定资产50.36亿元,比“一五
”时期增长60.8%,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达76.0%,比“一五”时期下降11.4个百分点,但
高于全国71.5%的水平,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有:铁矿开采171万吨,炼铁61万吨,炼钢48.5
万吨,轧钢23万吨,煤炭开采1538万吨,原油开采405万吨,化肥10.2万吨,化学农药1299
吨,发电机组装机容量39.9万千瓦,电站用汽轮机235万千瓦,金属切削机床5511台,滚动
轴承2595万套,原木采运565万立方米,水泥52.5万吨,棉纺锭2.7万锭,机制糖0.8万吨
,机制纸及纸板6.5万吨,新建铁路铺轨里程1428公里,新建公路5397公里,水库容量12.
1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2488万亩。1962年全省社会总产值90.2亿元,与1957年比较年增
长平均0.3%。国民收入总额达43.6亿元,与1957年比较年平均下降2.2%。每亿元投资提供
的新增国民收入0.09亿元,大大低于“一五”时期,但高于全国0.01亿元的水平。单位能
力投资是:吨煤能力投资36元,吨油能力投资135元,千瓦发电能力投资771元,1立方米木材
能力投资78元,吨糖能力投资392元,吨纸能力投资6499元。
四、三年调整时期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好
在“二五”时期后两年调整的基础上,继续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
字方针,在对工业企业实行“关、停、关、转”的同时,采取坚决措施,压缩固定资产投资
规模。从1963年到1965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29.05亿元,年平均投资额9.7亿元,低于
“二五”计划时期年平均投资额(13.3亿元)的27.1%。调整了投资结构,继续降低工业建
设速度,加强了农业、文教、卫生和科研建设。这三年农林水利投资6.1亿元,投资比重由
“二五”计划时期的10.3%上升到21.0%;文教卫生科研投资1.2亿元,投资比重由“二五
”计划时期的3.3%上升到4.1%。调整了工业内部结构,降低了冶金、煤炭,特别是机械工
业的建设速度,加强了石油和森林工业的建设。投资比重与“二五”时期比较,冶金工业由
4.8%下降为1.4%,煤炭工业由8.6%下降为5.8%,机械工业由22.9%下降为7.5%,石油工
业由9.4%上升到18.2%,森林工业由8.0%上升到17.5%。
投资效果比较好。建成投产大中型项目4个,新增固定资产27.07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
用率达93.1%。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有:煤炭开采104万吨,石油开采595万吨,石油加工430万
吨,化肥0.7万吨,化学农药500吨,轮胎10万套,滚动轴承37.9万套,原木采运91.8万立
方米,水库容量4.1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7.4万亩。1965年,社会总产值354.1亿元,
比1962年,年平均增长17.1%,国民收入达173.74亿元,年平均增长18.7%,都远远高于“
二五”时期的平均增长速度。每亿元投资新增国民收入0.8亿元,大大高于“二五”时期。
单位能力投资是:吨煤能力投资164元,吨油能力投资57元,1千瓦发电能力投资2161元,1立
方米木材能力投资513元。
五、“文化大革命”期间经济建设发展缓慢,投资效益明显下降“文化大革命”期间,
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反映在固定资产投资上,一是投资增长忽高忽低;二是投资结构不
合理;三是投资效果下降。从1966年到1975年固定资产投资额达111.19亿元,年平均增长速
度只有2.1%,低于以往任何一个时期,也低于全国8.5%的平均增长水平。其中“三五”计
划时期投资41.20亿元,平均年下降6.1%,而全国平均年增长3.6%。“四五”计划时期加
快了建设速度,投资达69.99亿元,比“三五”计划时期增长69.9%,平均年增长9.8%,高
于全国平均年增长7.2%的水平。10年动乱期间,投资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在能源工业、运
输邮电、城市建设等投资比重下降,与3年调整时期相比,能源工业投资下降10.5个百分点
,运输邮电投资下降0.6个百分点,城市建设投资下降0.6个百分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欠
帐较多,居民生活改善不大,有的方面还有所下降,如城市人均居住迹拢啤健面积,从1965
年到1978年只增加0.4平方米,城市自来水普及率由1965年的57.4%下降到1978年的43.4%
。这一期间,农业投资比重由3年调整时期的21.0%上升到22.8%,上升1.8个百分点,森工
、化工、轻工投资比重分别上升1.9、3.3、2.3个百分点。
这一时期投资效果较差。10年建成投产大中型项目22个。新增固定资产73.01亿元,固
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65.7%,低于以往任何一个时期。新增加生产能力主要有:铁矿开采94
.4万吨,炼铁33.5万吨,炼钢7.6万吨,煤炭开采573万吨,炼焦38万吨,石油开采2973万
吨,石油加工220万吨,硫酸16.2万吨,合成氨20万吨,化肥40.2万吨,农药0.9万吨,轮
胎19.2万套,发电机组装机容量79万千瓦,汽车制造552辆,拖拉机制造480台,机制糖2.
4万吨,机制纸及纸板12.9万吨,新建铁路铺轨里程152公里,新建公路2885公里,水库容量
1.13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242万亩,大专学生席位0.2万个,中专学生席位30.6万个。
虽然10年增加一大批生产能力,但投资效果比较差。1975年社会总产值达271.1亿元,与19
65年比较年平均增长7.2%,国民收入121.2亿元,与1965年比较年平均增长6.6%,大大低
于3年调整时期。每亿元投资新增国民收入0.49亿元,大大低于3年调整时期。10年平均单位
能力投资,吨煤能力投资78元、吨油能力投资25元、千瓦发电能力投资705元、1立方米木材
能力投资281元、吨糖能力投资1008元、吨纸能力投资2324元。总之10年“文化大革命”期间
,投资规模增长缓慢,结构极不合理,致使能源、交通运输紧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留下较
多的欠帐,经济效益明显下降,人民生活改善不大。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1976—1978年
,固定资产投资56.21亿元,年平均增长2.4%,略高于10年“文化大革命”时期。1978年社
会总产值317.2亿元,与1975年比较年平均增长4.0%,国民收入151.5亿元,与1975年比较
,年平均增长5.4%。这一时期由于急于求成,大干快上,致使国民经济发展失衡状态没有解
决。
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民经济开始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投资效益显著提高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认真清理经济工作中“左”的思想,贯彻执行“调
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投资效益显著提高。从1979年到1985年固定资产投资
额达450.77亿元,年平均增长21.9%,其中国有单位投资达388.99亿元,占总投资的86.
3%,相当于前29年(1950—1978)投资总额的128.2%,比“文化大革命”10年增加2.5倍;
城乡集体单位投资23.8亿元,占5.3%;城乡个体投资37.7亿元,占8.4%。
在国有单位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232.10亿元,这7年的投资比“文化大革命”10年的
投资增加1.1倍,年平均增长11.0%。调整了投资结构,加强了能源建设,7年用于能源建设
的投资达58.6亿元,相当于前26年(1953—1978年)投资的96.9%,投资比重由前26年的2
0.6%上升到25.8%,特别是电力、煤炭,7年投资分别超过前26年的4.2%和5.6%。建成投
产的大中型电厂有:大庆二电厂20万千瓦、佳木斯电厂20万千瓦、富拉尔基二电厂60万千瓦
、伊春电厂5万千瓦、牡丹江电厂20万千瓦,共计125万千瓦,超过以往任何时期新增加的发
电能力,大大缓解了电力供应紧张状况。新增煤炭开采能力774万吨,比“二五”时期以外的
任何时期都多。油田开发建设投资20.4亿元,相当于过去总投资的84.6%。加强了轻工业建
设,7年轻工业投资15.4亿元,相当于前26年投资的93.9%,投资比重由前26年的5.6%上升
到6.8%。这7年建成投产大中型糖厂12个,新增年产糖能力13.7万吨,是历史上生产能力最
多的一个时期;新建3个大中型造纸厂,新增造纸能力9.4万吨,接近“三五”时期所达到的
最高水平;新建黑龙江乳品厂,乳制品生产能力7500吨。7年间,非生产性投资86.9亿元,
投资比重由前26年的19.6%上升到38.3%。其中住宅投资46.6亿元,投资比重由前26年的8
.9%上升到26.5%,7年住宅竣工面积达2415万平方米,相当于前26年的72.5%。人均居住迹
拢啤健面积由1978年的2.8平方米,增加到4.2平方米。7年城市公用事业投资达8.1亿元,
投资比重由前26年的2.0%上升到3.6%,大大缓解了城市乘车难、吃饭难等问题。文教、卫
生、科研建设也得到了加强,7年投资达17.2亿元,投资比重由前26年的3.7%上升到7.6%
。新增各类学生席位107.8万个,新增病床位1.9万张。但运输邮电建设相对滞后,投资比
重由前26年的7.0%下降到5.7%。
加强了老企业的技术改造。从1979年到1985年,技术改造投资达74.1亿元,年平均增长
23.5%,高于基本建设11.0%的增长速度。其中生产性投资72.0亿元,占97.2%。主要用于
冶金、煤炭、石油、森工、机械、化肥、建材、制糖、造纸、纺织等行业的技术改造。投资
效果比较显著,7年来建成投产或交付使用的技术改造项目共6692个,形成固定资产72.0亿
元,交付使用率达97.7%。进行技术改造的大中型企业有:哈尔滨亚麻纺织厂、哈尔滨锅炉
厂、哈尔滨汽轮机厂、佳木斯友谊糖厂、佳木斯造纸厂、齐齐哈尔造纸厂、牡丹江造纸厂等
。新增加主要生产能力有:煤炭开采148.3万吨,发电机组装机容量5.88万千瓦,合成氨5
.15万吨,化肥17.1万吨,水泥90万吨,平板玻璃186万标箱,棉纺锭12.7万锭,毛纺锭1
.49万锭,机制糖17.9万吨,乳制品2.8万吨,机制纸及纸板4.2万吨。技术引进工作取得
可喜成果,从日本、德国、美国等16个国家和地区引进项目78项,引进项目总投资达2.2亿
元,其中使用外汇6500万元(折合人民币)。平均每个项目建设工期1.4年,产值、利税均
比改造前有显著增长。这78个项目的工业总产值比改造前增长1.2倍,实现利税增长94.5%
。黑龙江涤纶厂1980年投产时年产涤纶丝1.6万吨,从1981年开始,先后从西德、法国等4个
国家引进了具有80年代先进水平的设备,经过4年改造和扩建,生产能力增加到2.84万吨。
产品品种由1种增加到20多种,产品质量名列全国同类企业之首,吨丝利润居全国领先地位,
各项经济指标均创全国一流水平。1984年实现利税4100万元,同上年相比,产量翻了一番,
利润增长2倍多,仅用3年多一点的时间就收回了全部投资。哈尔滨亚麻纺织厂是建国初期苏
联援建的大型企业,长期以来产品品种单一,档次低,竞争能力差,远远不适应国内外市场
的需要。该厂从1979年开始,投资2107万元,先后从罗马尼亚引进细纱机22台,并条机10台
,到1983年3月底全部交付使用。新增生产能力5000锭,增产亚麻布51万米,产品质量提高,
80—90%销往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1984年实现利税2123万元,比改造前增长42.7%,不
到一年就收回了全部投资。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城乡集体和个体经济也有较大发展,从1979年到19
85年城乡集体投资达23.8亿元,主要用于生产建设;城乡个体投资达37.7亿元,主要用于
住房建设。对于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起了积极的作用。
这一时期投资效果比较显著。建成投产34个大中型项目,新增固定资产352.96亿元,固
定资产交付使用率78.3%。新增生产能力主要有:煤炭开采能力922万吨,原油开采能力913
万吨,发电机组装机容量171万千瓦,原木采运能力137万立方米,水泥288.9万吨,机制糖
38万吨,新建铁路铺轨里程136.1公里,新建铁路复线铺轨里程332.4公里等。1985年,社
会总产值629.8亿元,与1978年比较年平均增长6.7%,国民收入281.8亿元,与1978年比较
年平均增长6.0%。每亿元投资新增国民收入0.34亿元。除低于三年调整时期外,高于其它
历史时期,单位生产能力投资,“五五”、“六五”时期(1976年—1985年)吨煤能力投资
239元,吨油能力投资153元,千瓦发电能力投资1091元,1立方米木材采运能力投资859元,
吨糖能力投资1476元,吨纸能力投资3458元,开采难度加大。由于资源递减,煤、木、油单
位生产能力投资大幅度上升,“六五”时期与“三五”时期比较,吨煤投资由55元提高到24
9元,吨油投资由25元提高到316元,每立方米木材由224元提高到1220元。这是影响投资效果
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