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能源开发
黑龙江省是能源资源丰富的省份,特别是石油和煤炭,储量和产量在全国均名列前茅。
石油探明储量45.97亿吨,1985年产油5528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一半,居第一位;煤炭保
有储量115.8亿吨,1985年产量6246万吨,居全国第三位。大庆油田和东部煤田,都是国家
重要的能源基地。大庆油田是世界年产5000万吨以上的大油田之一。电力工业,1985年拥有
装机容量335万千瓦,发电186.8亿千瓦时,居全国第十四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6年来,黑龙江省的能源不断得到开发,发展速度较快。煤炭从19
49到1985年,平均年产2575万吨,总产量达92706万吨;“六五”期间,平均年产5156万吨;
1985年达6246万吨,为1949年的14倍。石油生产,从1960年到1985年,平均年产3100万吨,
总产量达79200万吨。其中,从1976到1985年,平均年产达5181万吨;年产最高的1985年达5
529万吨。电力工业从1949到1985年,发电量平均每年为59.4亿千瓦时,总发电量达2139.
9亿千瓦时;“六五”期间,平均每年发电126.9亿千瓦时,为1949年的98倍。
黑龙江省的石油约占80%以上,煤炭约占20—25%调往省外和供应出口,对保证国家和本
省生产建设、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电力方面,由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部分地区的
电力生产、供应由东北电网管理部门统一安排调度,黑龙江省发电量和用电量相比,属于电
力输入省。以1985年为例,黑龙江省电厂共发电187亿千瓦时,共耗电198.9亿千瓦时,相差
11.9亿千瓦时,均由东北电网输入。
黑龙江省还盛产天然气,从1961到1985年总产量达468.2亿立方米,绝大多数用作化工
原料,用作能源的极少。民用能源林区仍以枝丫劈柴为主,农村仍然普遍烧用秸秆。沼气、
太阳能用作能源,还处在试行阶段,未能普遍推行应用。
在经济建设历程中,既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也暴露出不少弱点,其中重要一个方面,
就是能源发展速度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影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目前,全省的工农业生
产和人民生活,普遍受到电力、煤炭、石油供应不足的制约,特别是电力供应不足,对生产
造成的损失和对人民生活带来的影响是十分突出的。
一、能源生产发展概况
(一)煤炭黑龙江省迹拢啤健煤炭资源丰富,蕴藏量大,煤质优良,品种齐全,埋藏较
浅,便于开采,产地相对集中,便于管理。截至1985年,总的勘探情况,全省76个市县中,
47个市县有煤炭资源,占全省市县总数的62%,保有储量115.8亿吨,主要矿区相对集中于黑
龙江省东部的鹤岗、双鸭山、七台河、鸡西4市。4市保有储量89.5亿吨,占全省总储量的7
7.29%。矿区的相对集中有利于实行大规模机械化开采,有利于形成大、中型煤炭生产基地
。黑龙江省迹拢啤健煤炭多属于挥发适中、胶质层厚度大、含硫低的褐煤、烟煤和无烟煤,
作为冶金、动力、化工以及民用等用途的煤种齐全。特别是炼焦用煤的比例更大,储量达71
.2亿吨,占总储量的36.5%,占东北三省炼焦煤总储量的70%。黑龙江省迹拢啤健煤炭的另
一特点是埋藏较浅,有的就在地表,可以露天开采,多数都在垂深1000米以上,井下开采也
都在800米以上,而且煤层赋存好,无论大规模机械化开采或土法开采都十分方便。
黑龙江的煤矿兴办于清朝末年。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中东铁路开办札赉偌尔煤矿,
1904年(光绪三十年)黑龙江官府派员开办铁力县金怀马煤矿。民国及东北沦陷时期,沙俄
及日本侵略者为了掠夺黑龙江省的煤炭,先后建设了一些煤矿,开采的煤炭大都运往日本和
俄国。但这些煤矿的规模都不大,技术设备比较落后,并在日本投降溃逃时,遭到了破坏,
生产基本处于瘫痪状态。人民政府建立后接管了鸡西、鹤岗等煤矿。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
府的领导下,矿山职工以高昂的斗志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投入矿山的建设工作,很快恢复了煤
炭生产,为支援解放战争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作出了很大贡献。
在经济恢复时期,煤炭工业改革落后的生产方式,试行新的采煤方法,使生产能力迅速
提高,产量大幅度增长。同时,开始了新资源的勘探及新矿井的建设。这期间,相继建立了
勘探队,并于1952年建立了勘探公司。1950年9月,鹤岗矿务局组建建井队伍,开始建设东山
立井;同年,鸡西矿务局小恒山矿也开始动工;1952年,鹤岗矿务局还动工兴建年设计能力
30万吨的大陆一井和年设计能力为150万吨的兴安立井。到1952年,全省迹拢啤健煤炭年产量
达到614.7万吨,比1949年增长33.65%。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是黑龙江省煤炭工业投入较多、发展较快的时期。在此期间,国
家用于黑龙江省煤炭工业基本建设投资3.65亿元,新增固定资产3.12亿元,建成投产矿井
13处,新增生产能力531万吨。“一五”计划时期,根据勘探提供的可靠储量,鸡西矿务局建
成了现代化的小恒山立井;鹤岗建成了东山立井(即新一煤矿)、兴安立井、大陆一斜井、
大陆二斜井;双鸭山也建成了竖井和洗煤厂。与此同时,对原有的老矿如鸡西的滴道矿、城
子河矿、恒山矿、麻山矿,鹤岗兴山矿、南山矿、东山矿、双鸭山岭东矿、岭西矿等,进行
了一系列的技术改造,使这些老矿形成了规模,生产能力逐步提高,原煤产量由1952年的61
4.7万吨增加到1957年的1326.1万吨。
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由于“大跃进”的兴起,煤炭工业的发展也呈现出起伏不定的状
态。1958年,经过勘探,开始建设勃力煤田的七台河矿区,经过土法上马,艰苦经营,井巷
逐渐增多,产量日益上升,成为统配煤矿四大生产基地之一。在此期间,双鸭山自筹资金建
立了集贤矿、七星矿,鸡西建成平岗矿。各矿务局还对储量大、地质赋存条件好的矿井进行
集中改造,把恒山、滴道、城子河、正阳、富力、南山等矿的24处片盘斜井集中成6处大中型
矿井,简化了生产环节,为采煤机械化,提高生产能力创造了条件。但是由于当时浮夸风盛
行,盲目追求产量的增长,忽视矿井巷道的同步建设,严重违背了煤炭采掘的客观规律,造
成采掘比例失调,设备和巷道失修,矿区事故增多。结果,1962年产量不但没有上升,反而
比1959年下降38.5%。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煤炭生产部门认真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补掘巷道,维修设备,调整采掘比例,从而使煤炭生产又走上正常的轨道。这一时期,全省
共补掘巷道29万米,开拓煤量可采期由1961年的1.94年上升到1965年的3.75年,大修主要
设备1800多台,补充地质勘探11万多米,扭转了“大跃进”所造成的生产下降的局面。1965
年煤炭产量达到2049万吨。
“文化大革命”时期,煤炭生产系统被打乱,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被破坏,劳动纪律松
弛,生产秩序混乱,使得煤炭产量急剧下降。1967年下降到1512.85万吨,比1962年产量还
低,出现了产量第二次下降的局面。这一时期,国家重点建设大三线,对黑龙江煤炭工业的
投资相对减少,如“四五”计划期间对煤炭工业的投资为3.35亿元,比“一五”计划和“二
五”计划期间都少,因此煤炭工业的新井开发和新区建设基本陷于停顿,造成省内用煤紧张
,缺口加大的局面。为了扭转原煤生产大幅度下降,解决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急需,煤炭
战线的广大干部、工人、技术人员,顶住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压力,坚守岗位,恢复秩序,坚
持生产,大力引进综合机械化采煤设备,大搞县、社办矿的两条腿走路方针,使原煤产量逐
步回升,1975年达到2933万吨,1976年达到3138万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煤炭工业进入了一个稳
步、高速发展的新时期。由于采取了对老矿进行挖潜、革新、改造,新矿配套成龙,引进新
技术,实行经济承包等措施;加之国家对煤炭投资大幅度增长,1976至1985年共投资23亿元
,超过前26年投资的总和,这就使煤炭工业更有条件引进技术,进行设备更新,大搞机械化
采煤。采煤机械化水平达到72%(其中综合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24%),高于全国平均42%的水
平,单产、单进水平大幅度提高,产量逐年大幅度增长。1981年为4190万吨,1982年上升到
4569万吨,1983年再上升到5047万吨,1984年、1985年又上升到5717万吨和6246万吨。
地方煤矿:在全省煤炭生产大军中,除了由国家管理的统配煤矿起着主力军的作用以外
,还有一支由省内组织管理的地方煤矿,起着重要的补充作用。为了发挥本省迹拢啤健煤炭
资源的优势,解决生产、生活用煤的急需,从1957年开始,省、市、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
及农村、集体、个体,先后办起了一批或大或小的地方煤矿,给中央统一管理分配的煤炭以
有力补充。地方煤矿是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1957年开始阶段,在地况不清、资
金缺少、设备简陋的情况下起步,采用锹挖镐刨、辘轳提升、人背肩扛的原始方法进行生产
,当年产出原煤20万吨。直到1966年10年中几经波折,虽然增加了一些井点,对一些条件较
好的矿井进行了初步的技术改造,但仍然未能改变生产系统不配套,采掘严重失调,机械化
水平低,安全生产条件差的落后局面。年产量虽然有所增长,但幅度很小,到1966年全省地
方煤矿产量仅有93.9万吨。为解决省内燃料缺口,黑龙江省积极发展地方煤矿,大搞县、社
办矿,到1976年地方煤矿产量猛增到589.4万吨,比1966年增长527.6%,弥补了统配煤矿生
产的不足,从此,地方煤矿开始成为一支提供能源的重要力量。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后,黑龙江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地方煤矿发展的经济政策,出现了国家、集体、个人
一起上的大好局面,促进了地方煤矿的发展。从1981至1985年,认真贯彻中央提出的“调整
、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对所属矿井进行整顿,适当投入资金,改造地方矿井18处,
增加能力80万吨;新建矿井24处,增加生产能力129万吨;新发展乡镇集体煤矿300多处,并
对一些矿井进行了生产环节补充、配套工作,从而使地方煤矿在产量、安全、技术、机械化
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个崭新的面貌。此外,根据国务院指示精神,省政府从1981年末在价格
、税率等方面对地方煤矿予以照顾:①提高上调煤补贴。凡是调给省统一分配的煤炭,对地
方国营煤每吨补贴从3元提高到6元,社队煤每吨补贴从2元提高到3元。②拨专款200万元解决
掘进失调、安全补贴。③提高维持简单再生产费用标准,省属矿实行亏损包干,超亏不补,
减亏留用政策。其他煤矿维持简单再生产费用每吨由2.5元提高到4元,地方煤矿税率由8%降
到5%。通过这些切实可行的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地方煤矿不但巩固了生产,而且得到了发展
,产量倍增。截至1985年末,全省共有省营煤矿9个,市、县营煤矿35个,城镇企业煤矿13个
,乡镇煤矿1665个。地方国营煤矿机械化程度达到22.2%,超过了全国地方国营煤矿平均机
械化程度。1985年,地方煤矿采煤1936万吨,为1957年的6.69倍,为1980年的1.7倍,跃居
全国地方煤矿年产量的第2位;占统配、地方煤炭总产量的31%,占东北三省地方煤矿总产量
的52.5%。“六五”期间,地方煤炭的迅速发展,不但缓解了省内煤炭供应紧张状态,并且
每年约有100万吨调出省外,支援兄弟省的经济建设。
(二)石油
1960年以前,黑龙江省迹拢啤健没有石油工业。在地质学家李四光的“陆相生油”理论
指导下,由石油部、地质部组建勘探队伍,集中技术人员,加强组织领导,在松辽地区展开
大规模的石油勘探工作,1959年5月,在黑龙江省西部安达、萨尔图一带松辽盆地陆相沉积岩
中发现了工业性油流。1959年9月26日,于肇州大同镇高台子的松基三井喷出了原油,预示松
辽大油田即将诞生。为了纪念建国10周年前夕松基三井出油的大喜日子,油田命名为大庆油
田,松基三井所在地的大同镇改名为大庆镇。
由于松基三井出油,中央批准了石油部《关于东北松辽地区石油勘探情况和今后工作部
署问题的报告》,集中优势兵力,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勘探开发大庆油田的石油会战。大
庆的干部职工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奋发图强,艰苦创业,仅用3年时间就探明了可采储量并
投入开发,以惊人的速度打出了1000多口油井,建成了原油储运、油田供水、注水、供电、
通讯、机修、公路等八大系统工程,开发建设了100多平方公里的原油生产基地,高速度、高
质量地拿下了大油田。到1963年,大庆原油年产量达430万吨,占全国原油总产量的65%。3年
累计产油1069万吨,上缴利润10.7亿元,相当于同期国家投资的48%。
1964年开始,大庆油田进入全面开发阶段。这一时期,油田产量处在上升时期。在石油
会战基础上,经过两年的开发建设,到1966年,年产量上升到1300万吨。
“文化大革命”期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对大庆油田采取了特殊保护措施,特
别是广大干部工人对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倒行逆施进行了有力的抵制,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
顽强的坚持油田建设和生产,使石油产量逐年上升,1975年达到4626万吨,1975年,大庆从
长期高产、稳产着眼,提出从1976年起,“高产上5千万吨,稳产10年”的奋斗目标。特别是
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之后,大庆职工上下一致,齐心协力,为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而努力
。首先肯定了会战以来传统的岗位责任制等8项行之有效的专项制度,重新制定“五定一奖”
,全面推行经济责任制、经济承包责任制,大力加强科研工作,组织科技攻关,对老油田采
取了全面改造与局部改造相结合的措施,保证了老油田的稳定生产;另一方面积极钻探新井
,开发新油区。从1976年到1985年,10年间共完成探井486口,已探明和基本探明的油田有2
1个,并对喇嘛甸、萨尔图等7个油田进行开发。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使原油产量自
1976年开始,稳定在5千万吨,并有所上升,年年超额完成国家计划。1985年生产原油5528万
吨,占当年全国原油产量的一半,胜利实现稳产高产10年的目标。使我国石油年产量从解放
初期占世界第29位跃居第6位,大庆油田成为世界上少有的几个原油年产5000万吨的特大油田
之一。从1960年到1985年,大庆油田累计产油7.92亿吨,累计完成财政上缴623亿元,等于
国家对大庆投资总额的20.3倍,为全国上缴利税最多的企业。
(三)电力
黑龙江省发展电力工业具有十分优越的条件。在水电资源方面,黑龙江水系的黑龙江、
松花江、乌苏里江、嫩江、牡丹江5条大江联系着大小河流1918条。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844
万千瓦,可建水电站270座,已建电站32座,占12%;可建装机总容量612万千瓦,已建16万千
瓦,占2.6%;可开发水能资源的年发电量221亿千瓦时,已开发5.8亿千瓦时,占2.6%。水
电的发展具有很大潜力和广阔的前途。火电方面,黑龙江省具有火电需要的一次能源——煤
炭的充分保证。另外,全省具有雄厚的电力设备制造、电力设计及安装能力。全国最大的电
机厂、汽轮机厂、锅炉厂都在哈尔滨市,可以优先满足黑龙江省发展电力工业的需要。1983
年,国务院考虑到这些有利因素和当前缺电情况,把黑龙江列为“六五”、“七五”期间全
国火电建设重点省份,计划在此期间装机360万千瓦,仅次于山西省的火电装机数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黑龙江的电力工业十分落后,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时,全省发
电量只有17.1万千瓦,年发电量1.99亿千瓦时,11万伏以上输电线路只有149.5公里,11
万伏以上等级变压器总容量只有10万千伏安。供电范围只限于几个城市和城市周围的极少的
县镇。就是这些薄弱的发电设施,在日本帝国主义投降时都遭到很大破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黑龙江省被列为国家工业建设重点省份,为了适应工业发展的
需要,黑龙江省的电力工业也以较快的速度向前发展。36年来,国家对电力投资29.8亿元,
采取“水火并举,大中小结合”,“国家办、企业办、民办相结合”,多渠道筹集资金,高
参数大机组等方法进行建设。1953年,在富拉尔基兴建全省第一座高温高压热电厂,装机容
量15万千瓦。富拉尔基热电厂的建成,为国家大批兴建高温高压电厂提供了经验,造就了一
批技术干部和管理干部,随后又于1958年开工兴建全国第一座自己设计、自己制造设备、自
己安装的高温高压的哈尔滨热电厂。它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动力设备制造工业和建设事业达
到一个新的水平。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电力工业陆续新建、扩建和改造一批电厂,发电量不
断上升,截至1985年,国营电力系统已拥有火力发电厂10座,水力发电厂1座,容量270万千
瓦,发电156亿千瓦时;全省企业自备电厂65座,容量53万千瓦;地方县镇电站32座,容量1
1.3万千瓦;社队自建电站5座,容量0.61千瓦。全省拥有发电设备装机容量335万千瓦,年
发电量186.8亿千瓦时,分别为建国初期的20倍和93倍。与此同时,还累计架设110千伏及以
上的输电线路近5000公里,装设110千伏及以上的变压器370多万千伏安,分别为建国初期的
29倍和36倍。此外,在发电设备及发电量增长的同时,对省内分布的4条电力网与东北主网进
行了联接,结束了北部、西部电网独立运行的局面。
二、能源短缺制约经济发展
(一)能源短缺状况
多年来,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能源供不应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因缺乏能源而影响经济
建设发展的现象日益严重。黑龙江省生产的能源,是由国家按计划进行统一分配的。由于能
源短缺,由国家分配给省的配额,远远不能满足全省生产及生活的需要。“六五”期间,全
省平均缺电约20%以上(约20到25亿千瓦时),平均缺煤约10%,石油也因供应紧张而压缩需
求。由于缺电,全省约有20%的工业设备不能充分发挥生产效能。对地方工业,只能实行“停
三开四”或“停四开三”的轮流供电办法,造成企业间歇性停工待电状态。黑龙江省虽盛产
煤炭,但也经常发生电厂停机待煤、工厂停产待煤等不正常现象。据粗略统计,“六五”期
间由于缺电,全省迹拢啤健每年要减少工农业总产值50到60亿元;仅由于缺煤一项,每年要
减少工农业总产值20—30%。
(二)造成能源短缺的主要原因
1.对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认识不足在宏观决策上,没有把能源生产安排在优先和重要的
位置上。在安排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在家用电器兴起的时期安排人民生活的投资同时,没有
安排足够的能源投资,加上能源生产基本建设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因此只注意把力量
投放到投资少、见效快的加工工业项目上去。这样,就造成能源的增长落后于国民生产总值
的增长,经济发展越快能源越紧张的恶性循环局面。
对能源建设投入不够,是造成我省能源短缺的主要原因,从全省各个时期对电力、煤炭
工业的投入来看: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省基本建设总投资35.82亿元,其中电力工业投
资1.36亿元,占投资总额的3.8%;煤炭工业投资3.9亿元,占投资总额的10.9%。第二个
五年计划期间,电力工业投资占总投资额的4.63%,略有上升;煤炭工业投资占总投资额8.
61%,下降2.29%。3年调整时期,电力工业投资占总投资额4.61%,下降了0.02%;煤炭工
业投资占总投资额5.92%,下降2.69%。“文化大革命”10年及其后两年,电力工业投资占
总投资额的7.93%,上升3.3个百分点;煤炭工业投资占总投资额5.97%,上升0.05个百分
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六五”计划期间,电力工业投资占总投资额7.46%,下降0.4
7个百分点;煤炭工业占投资总额8.92%,上升2.95个百分点。从以上几个时期投资情况可
以看出:电力工业投资占总投资额比重不是逐期稳步上升,而是有升有降;煤炭工业投资占
总投资额比重从“一五”计划以来,几乎是一直下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和“六五”计划
期间虽上升到8.92%,但仍比“一五”计划时期的10.89%下降了1.97个百分点。
2.能耗高,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我国能源有效利用率普遍很低,平均大约为30%,仅相
当于发达国家的一半。黑龙江省的能耗又高于国内先进地区,如发电厂平均每度电耗457克,
比全国平均高0.2%,比苏联高38%,比美国高18%;机制糖平均吨耗煤680公斤,比国外先进
水平250公斤高1.8倍;工业锅炉,全省平均热效率为60%,国外先进水平达80%以上。黑龙江
省工农业总产值每万元耗能,1980—1982年三年平均为11.8吨,比上海每万元产值耗能2.
65吨高3.5倍,比日本高4倍多。
黑龙江省企业能耗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设备陈旧,技术落后。
经济发达国家,设备更新快,新技术引进也快,美国生产的机电产品,每4年更新20%,苏联
近10多年来,也对机械工业设备进行了大规模的更新。而黑龙江省1.5万多个企业,大部分
是50、60年代的设备,甚至还有40年代的设备,如哈尔滨发电厂有几台机组是日本昭和年代
的产品(1945年以前);鸡西、佳木斯、镜泊湖等电厂也是40年前的机组,80年代仍在运行
;牡丹江桦林橡胶厂的大部分设备是新中国成立以前制造的。设备陈旧,必然使能耗增高,
效率降低。二是小企业多,耗能高。如小化肥、小水泥、小钢铁、小糖厂等,单位产品耗能
都比大型企业高一倍以上。三是我省气候严寒,供暖时间长,生产、生活采暖面积大,而供
暖设备大部分是分散的小锅炉。据统计,全省约有生产、民用锅炉3.4万台,多数都是4吨以
下的小锅炉,平均热效率只有55%,如果换成35吨以上的锅炉集中联片供热,热效率可达80%
以上。如果大电厂实行热电结合的流程,采用联片供热方法,热能利用率更为可观。目前这
种办法在齐齐哈尔、哈尔滨、密山等市县一些单位实行,效果虽好,但为数太少,成千上万
吨能源,仍在夜以继日的白白消耗。四是能源管理不善,损失浪费严重。我省普遍存在能源
生产贮存中的粗放,加工转换环节中的浪费,输送过程中的损失,企业使用过程中的跑、冒
、滴、漏现象。每年造成的损失,约占总量的10%以上。
3.能源工业布局不合理,造成运输上的困难和损失黑龙江省大型煤矿多在东部地区,约
占全省总储量的77%,而用电大户和电厂多在西部,这就要长途运输煤炭。由于铁路货运力量
不足以及某些地方装运能力和站台设施还不适应要求,影响车皮的周转率等原因,使得东部
地区煤炭不能及时运出,造成大量积压,部分煤炭自燃,损失浪费严重。1985年全省积压煤
炭已达600—700万吨。电厂布局不合理,造成东北电网北煤南运和南电北输的浪费现象。从
东北供电区来看,辽宁电厂装机容量大,发电量多。发电用煤,辽宁又不能自给,多数从关
内及黑龙江调入。黑龙江省每年运往辽宁、吉林7个电力系统的用煤380万吨左右。黑龙江电
厂装机容量小,发电量少,所缺电力又由东北电网从辽宁、吉林输入。1985年,黑龙江省从
南网输入电量13.1亿千瓦时。北煤南运和南电北输除加剧铁路运输的紧张状况以外,还造成
煤炭运输及电力损耗的双重损失,每年浪费约为1千多万元,损失电力约1亿千瓦时。如能改
变电厂的布局,设置坑口电站,向外输出的不是煤炭而是电力,那将减轻运输的压力,消除
运输的损失,并收到增加电力、降低电力成本的效益。
4.汽车、拖拉机和家用电器的急剧增长,要求增加能源供应1980年,黑龙江省有各类汽
车86089台,到1984年底,就增加到122000台,5年增加35900台,平均每年增加7182台。198
0年全省有各种类型拖拉机101367台,1985年增加到240418台,5年增加139051台,平均每年
增加27810台。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普遍提高,家用电气销量在急剧增长。1981年,全省
职工每百家平均拥有电扇0.6台,洗衣机7.1台,彩色电视机0.71台,黑白电视机11.3台
。到1985年,就增长到每百家拥有电扇10台,增长16倍;洗衣机56.35台,增长7.9倍;彩
色电视机18台,增长25倍,黑白电视机70台,增长6.2倍。汽车、拖拉机的增加,家用电器
成倍增长,这是好事,是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的表现,但也使电力、煤炭扩大了缺口
,给本已短缺的能源,增加了更大的压力。这几年来,为了补上经济建设中的能源“短腿”
,缓和能源供应紧张局面,党和政府除了采取多种措施解决当前能源的生产和供应外,首要
的是大力筹集资金,加快能源工业的建设,从根本上解决能源短缺问题。1982年,党中央、
国务院决定对国营企事业、机关团体、部队和地方政府的各项预算外资金以及这些单位所管
的城镇企业缴纳所得税后的利润,按当年收入10%征集,作为国家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1
983年又决定将征集比例由10%提高到15%,并确定“六五”期间在东北抓好几个大型煤矿及电
厂的建设,这些工程完成后,将缓解黑龙江省的能源紧张状况。与此同时,全省还大力提倡
和推动能源的节约和合理使用工作:一是逐步建立和完善了能源管理体系;二是完成了一批
节能基建和技术改造项目;三是改革了分配方法,实行定量包干;四是广泛开展企业节能管
理升级活动;五是大力推广节能新产品、新设备和新技术。“六五”期间,对节能基本建设
和技术改造投资共5.16亿元。由于措施得力,资金有保证,收到了很大效果。“六五”期间
,共节约标准煤523.78万吨,每万元国民收入消耗标准煤由1980年的16.27吨下降到1985年
的14.43吨,年均节能率为2.37%。其中工业部门累计节能454.04万吨标准煤,万元工业产
值耗煤由1980年10.06吨下降到1985年的8.6吨,年均节能率为3.09%。其它主要产品的能
源单耗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这些措施,对解决全省的能源短缺及缓和当前能源紧张状态都
起了重要作用。但全省能源的利用,和国内先进水平相比,特别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
仍很大,节能工作还需要长期下去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