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电通信建设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特别是黑龙江省地处祖国东北边陲,幅员
辽阔,又是国家煤炭、石油、木材、机械、商品粮的重要生产基地,对邮电建设的需求更为
强烈。自解放后到1985年,在“人民邮电为人民”的方针指引下,黑龙江省的邮电事业有了
很大发展,邮电局所逐步增多,邮政电信业务日益扩大,邮电技术装备日趋先进,邮电业务
量稳步增长,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的发展。
一、邮电事业的发展
从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至1985年,黑龙江省的邮电事业在边建设、边发展中前进,走过
了网点由小到大,技术由低到高,经营业务由少到多,服务领域逐步延伸的道路。
(一)邮电恢复与发展状况
由1945年日本投降至1949年,黑龙江地区各省财政经济状况比较困难,直接用于邮电建
设的投资不多。为了迅速医治战争创伤,保证解放战争的需要,黑龙江地区各省积极组织广
大邮电职工开展收缴和献纳通信器材活动,抓紧抢修通信线路和恢复邮路。据黑龙江、合江
、牡丹江三个区域统计,1946年就收集各种皮线、铜线、铁线7.1万多公斤,还收集瓷头、
铁拉板等大量通信器材。到1947年春,东北解放区北满一带的电信线路已全部连接起来,长
途电信杆路达6415公里,线条长度为20677对公里;邮电局所达到270多处,其中办理电报、
电话业务的局所有160多处;邮路恢复到9240公里。《东北日报》发行量达到6700多份,全部
通过邮局发行。1947年夏至1948年春,根据东北邮电管理总局决定,黑龙江地区先后抽调67
名邮电干部职工奔赴解放战争前线,组织一支武装支前架线工程队,随军抢修线路,先后共
架设长途线路3970公里,解放长春及其以南各城镇的军事通信联络作出了贡献。这一时期的
邮电建设主要是以为解放战争服务为中心的恢复性建设。到1949年末,黑龙江省邮电局所达
623处,其中办理电报、电话业务的局所有504处,长途架空明线杆路4655杆程公里,电缆18
3.3波长公里,邮路达到9256公里。
1950至1952年,随着三年经济恢复和中苏友好往来的需要,黑龙江省的邮电建设开始转
入以服务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1950年开始由国家统一投资架设北京通往莫斯科的国
际线路,全长2478.5公里,其中新建杆路732.9公里,改造修补1747.5公里,补修改造交
叉线条10583公里,整修地下电缆800波长公里,芯线延长44800条公里。这项工程于1950年5
月开工,到1951年1月竣工,是由东北邮电管理总局领导,黑龙江地区与辽宁、吉林三省共计
9.4万多名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共同完成的。其中,黑龙江地区负责哈尔滨——齐齐哈尔
、齐齐哈尔——昂昂溪、昂昂溪——海拉尔、海拉尔——满洲里和哈尔滨——绥芬河区段的
新建、补修和改设工作,全长898公里。1951、1952年黑龙江地区邮电建设总投资166.6万元
。到1952年末,黑龙江地区长途电话电路由1949年的104条增加到170条,电报电路由112条增
加到133条,办理电报、电话业务的局所有695处,市内电话交换机容量由1949年的12500门增
加到19890门,邮路达到42281公里。
1953至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为了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黑龙江省的邮电事业
进入了有计划发展的新时期,全省邮电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这5年,全省邮电建设总投资为
1024.4万元,年平均投资为204.8万元,比三年恢复时期后两年平均增加161.5%。主要建
设工程有:(1)邮电办公用房由1952年的69534平方米增加到1957年的132561平方米,增长
90.6%。(2)汽车邮路由1952年的2746公里增加到1957年的8881公里,增长了2.23倍。(
3)农村电话杆路由1952年9496公里,增加到1957年的17523公里,增长84.5%。(4)煤矿地
区包括鸡西、鹤岗、双鸭山邮电局所由1952年的23处,增加到35处,增加了52%。此外,还重
点帮助22项重点工程通邮、通信,帮助这些企业解决通信器材和设备,培训技术骨干,开展
技术协作。在农村则推行“农业生产合作社邮递员制度”,全省9000多个农业合作社基本上
都通了邮路。到1957年末,全省邮电局所达到906处,邮路达到83403公里,长途电话电路达
到189条,电报电路达到145条,市内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31130门,分别比1952年增加42.4
%、97.2%、11.1%、9%和49.1%。
1958至1965年,随着国民经济“大跃进”与调整,黑龙江省的邮电事业也在发展中相应
作了调整。8年中邮电总投资为4291万元,年平均投资为536.3万元,比“一五”时期年平均
增加1.6倍。1958至1960年,黑龙江省自行研制了148部3路电话载波机,装备了长途通信。
1960年长途电话电路由1957年的189条增加到426条,增加了1.25倍,初步缓和了长途电路紧
张的状况。电报电路由1957年的145条增加到335条,增加了1.31倍。农村电话有了较大发展
,交换点达到832处,交换机容量达到25301门,分别比1957年增加了1.38倍和1.07倍。城
市用户小交换机也有了很大发展,容量达31330门,装有电话机23223台,分别比1957年增加
142.1%和137.5%。自1961年起,根据党中央提出的调整方针,1965年与1960年相比,除电
报电路增加57.2%,邮路、长途通信杆路、长途电话电路、市内电话交换机容量等略有增长
外,邮电局、所减少23%,农村国营交换点减少17.6%,杆路和线条分别减少37.5%和32.4
%,人民公社集体所有制的交换点减少46.4%,交换机容量减少18.3%。这一时期虽然在这些
方面数量上有所减少,但质量上有了较大提高。
“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广大邮电职工自觉抵制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干扰和破坏,基本
保证了通信生产和建设的进行。这一时期,黑龙江省邮电建设固定资产投资为8321.9万元,
长途电话电路、电报电路、市内电话交换机容量都有很大增长。1970年12月,北京——沈阳
——长春——哈尔滨微波干线正式投产使用。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全会以来,随着全党工作
重心转移,邮电通信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之一,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79至1985年,
全省邮电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239.3万元,相当于建国以来前30年固定资产总额的31.6%。
全省市内电话交换机容量增加67360门,总容量达到163570门,比1978年增加69.8%。全省电
话电路达到1658条,比1978年增加81.5%。用户交换机容量达到181595门,比1978年增加1.
04倍,话机总数达到229618台,比1978年增长77%。
到1985年末,黑龙江省共有邮电企业108个,其中有通信企业92个(其中有10个市局)。
除哈尔滨市分设电信局和邮政局外,其它市、县均设邮电局。全省按行政区划设立地区邮电
局4个、县局68个、邮电支局1483个,全省88.6%的乡、镇设有邮电机构。省内邮电企业还有
机要通信局、微波通信总站、长途线各总站,以及邮电科研所、邮电设计院、邮电学校等企
事业单位。全省邮电职工达39580人,其中生产人员29310人,管理人员4188人,工程技术人
员2572人。
全省拥有市内电话机229618台,农村电话机32915台。每百人拥有电话0.792部。邮电部
门拥有市内电话交换机容量163750门,装有电话机109833台。市内电话交换设备中步进制自
动电话交换机容量61200门,占设备部总数的37.4%;纵横制自动电话机68920门,占设备总
数的42%;准电子自动交换机24600门,占设备总数的15%;人工电话交换机9030门,占设备总
数的5.5%。用户交换机容量181595门,装有电话机119785台。
全省长途电话电路1658条,其中省际电路422条,省会哈尔滨与国内18个省会城市和17个
外省市县有直达电路,与省内93.7%的市县有直达电路。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等城市
对24个外省市县有直达电路,哈尔滨实现长途自动拨号360路。64路电报转报系统开通。电报
电路393条,其中省际电路35条,哈尔滨与全国14个省市和5个外省市县有直达电路;与省内
各市和地区所在地及松花江地区各县有直达电路。长途杆路8904公里,架空明线线条38957对
公里,长途电缆132.5公里。电报电话载波机2660部、41架。微波有京沈哈和哈尔滨至大庆
、哈尔滨至牡丹江三个系统。全省有98.5%的乡(镇)和71.4%的行政村通了电话。全省乡
至县城电话电路达1679条,每个乡平均1.47条电路。
全省邮路达44264公里,其中哈尔滨至北京、上海、满洲里,齐齐哈尔至南京、北京,佳
木斯至大连等6条一级干线火车邮路,单程共10406公里;省内火车邮路单程6429公里,汽车
邮路单程22968公里;全省农村投递路线单程长度11601公里。
(二)主要地区发展状况 1.大中城市邮电黑龙江省是国家重点工业地区之一,城镇
人口约占全省人口的40%,因此在邮电建设上城镇特别是大中城市就成为重点。“一五”时期
末与建国初期相比,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鸡西、鹤岗、双鸭山7个大中城市
邮电局、所累计平均增长5.3倍,邮路增长了3.1倍,长途电话电路增长97.8%,市内电话
增长1.49倍。1958至1960年,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4个市局载波机由原来的
29端增加到84端,电路总数增长18.6倍,初步缓和了长途电路紧张的状况。1961年贯彻中央
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后,全省无线电路由原来的32条增加到103条,其中
大中城市占30%。1970年开通了北京—沈阳—哈尔滨960路微波通信系统,开始试转中央电视
台节目。1975年10月和1980年10月先后建成哈尔滨—牡丹江、哈尔滨—大庆微波电路,1982
年3月京沈哈干线开始传输长途电话、电报、传真电报、模号和国际电报电话。1976年与196
5年相比,长途电话电路增长50.1%,其中大中城市占43.4%。到1978年末,哈尔滨、齐齐哈
尔、佳木斯、牡丹江、鸡西、鹤岗、双鸭山7个城市的用户小交换机容量达到72775门,占全
省用户小交换机总量的77.9%,比1953年增长13.7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黑龙江省
积极贯彻中央有计划、分层次发展邮电的方针,进一步明确以大中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为重
点,使大中城市邮电得到迅速发展。以“六五”期间为例,黑龙江省邮电部门新增固定资产
累计达1.7亿元,相当于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7年末29年形成固定资产总和的68.5%
。其中哈、齐、牡、佳、鸡、鹤、双(鸭山)7个城市新增固定资产7700万元,占全省固定资
产增长额的40.9%。
2.林区邮电黑龙江省森林资源丰富。为支持林区经济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至1
985年相应加强了林区邮电网络建设。“一五”计划期间,先后在全省林区建立了80个邮电机
构,平均每一林业局有2.5个邮电机构,每一机构的服务对象为2600人。之后又在全省各个
林区普遍推行伊春邮电局自办与委办相结合的经验,即林区邮政网,由林区出邮递员,森工
局负责其工资福利待遇,邮电部门负责业务质量检查与业务指导,从而使林区邮电网络逐步
扩大。到1957年全省24个森工局有15个建立了林区邮政网,有邮递员230名,邮路达1300公里
。到1985年,林区邮电建设得到了迅猛发展。以伊春林管局为例,1985年已是拥有821名职工
的市邮电局,并辖有29处分支机构。邮路网由1952年的40公里增加到480公里,长途电话线路
由1952年的2条增加到10条,电报电路由1952年的1条增加到22条,市内电话容量由1952年的
100门增加到4330门。业务总收入比1952年增长17.6倍。
3.大庆油田邮电1960年大庆油田开始开发。当时的油田指挥部所在地萨尔图仅是一个只
有7名职工、一部50门交换机、一部简易单响电报机的邮电小支局。从1960年到1985年,大庆
市邮电局固定资产投资总和为1412.6万元,其中54%是邮电部门投资,46%是油田和化工部门
投资。经过26年的邮电建设,到1985年,大庆市邮电职工已由1960年的7人发展到856人,邮
电局、所由一处发展到72处,邮路由20公里发展到2347公里,长途电话由1条发展到61条,市
内电话由28部发展到1500部。用户小交换机数达1.1万部,基本建成以萨尔图为中心,明线
、电缆、微波、短波多种通信手段综合利用,公用通信网与油田专用通信网相结合的市内电
信通信网络。随着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方针的贯彻和大庆国际交往日益增多,又开办了各类
国际邮电业务。1985年计费业务总量达到454.7万元,为国家上缴129.4万元。
二、邮电事业与经济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85年,黑龙江省邮电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保证工农
业生产、促进商品交流、加快城乡建设、沟通内外联系、促进改革开放等方面发挥了“千里
眼”、“顺风耳”和“传书鸿雁”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建设的发展。但是,邮电
发展还远远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邮电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的状况一直存在。
从上表可以看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黑龙江省邮电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与基本建
设投资完成总额增长速度比较,除“二五”计划时期超过60.2个百分点,“三五”计划时期
超过250个百分点,“四五”计划时期超过9.2个百分点外,其它各期均低于基本建设投资完
成总额的增长速度。“五五”时期邮电基本建设投资比“四五”时期下降了2.9%,和全省基
本建设投资完成总额增长45%相比,低了47.9个百分点。“六五”时期邮电基本建设比“五
五”时期虽然增长了59.1%,但和全省基本建设投资完成总额增长速度相比,邮电只有0.8
%,比基本建设投资完成总额增长速度低14.4个百分点。
从上表可以看出,电报电路和长途电话电路增长不适应工农业总产值增长速度。电报电
路增长速度除“二五”时期高于工农业总产值增长速度外,其余各期均低于工农业总产值增
长速度。1963—1965年调整时期和“五五”时期还出现负增长,与同时期工农业总产值大幅
度增长形成显明的反差。长途电话电路增长速度除“二五”时期、“四五”时期高于工农业
总产值增长速度,“五五”时期比较接近外,其余各期均低于工农业总产值增长速度。
从上表可以看出,黑龙江省邮电局、所的增长速度落后于人口增长速度,除“一五”时
期、“三五”时期增长速度超过人口增长速度外,其它时期均低于人口的增长。1949至1985
年,全省人口增长2.27倍,邮电局、所只增长1.51倍。
从上表可以看出,长途电话电路的增长与长途电话业务量增长很不适应,长途电话电路
呈超负荷运转状态。1953年至1985年长途电话电路增长87.5%,长途电话业务量却增长了21
.5倍。建国后至1985年,除“一五”、“三五”两个时期电话电路增长超过长途电话业务量
增长外,其它各个时期都低于长途电话业务量增长,最低的“二五”时期电话电路增长幅度
比长途电话业务量增长幅度低150个百分点。
从上表可以看出,电报电路的增长与电报业务量的增长也很不适应。1953至1985年,电
报电路增长95.5%,电报业务量却增长了15.2倍。在各个时期中,除1963至1965年电报电路
下降幅度低于电报业务量下降幅度外,其余各期电报电路增长幅度均低于电报业务量增长幅
度。最低的“二五”计划时期,电报电路增长幅度比电报业务量增长幅度低134.8个百分点
。
从上表可以看出,邮电局、所的设置远远满足不了邮件、报刊、电报、长途电话的需要
。从1949至1985年,邮件、报刊、电报、长途电话分别增长了7.45倍、7.64倍、15.2倍和
21.5倍,而邮电局所只增长了1.5倍。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至1985年,黑龙江省的邮电设备状况虽然逐步得到改善,但邮电设
备技术水平仍远远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邮电业务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全省主要通信设备
都很陈旧,而且其中有一部分是日本侵华时期遗留下来的,如哈市道里区电话分局的8000门
电话交换机是1936年安装的,已运行半个世纪尚未更新。全省有长途传输线路9000公里,其
中地下电缆只有94公里,占1.04%,其余全是明线,既不能扩大通信容量,又不能抗御自然
灾害。省内虽已有了两条微波干线(哈尔滨至牡丹江、哈尔滨至大庆),但只能传送电视,
尚不能开放电话和电报业务。在1600多条长途电话中,90%还是人工交换。由于通信设备陈旧
落后,电话装不上,已装上的电话往往通话故障多,等待时间长。这些问题长期以来未能解
决,严重影响人民生活和社会交往,制约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