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两在中国充当货币流通时间较长。黑龙江地区使用过的银两有:
一“承安宝货”
“承安宝货”是金朝的一种银质货币。金人于1115年建国后,用辽宋旧钱,随着生产的
发展,开始用铜钱,继为钱钞兼用。后因交钞发行日滥,专用白银。
据《金史》记载,“承安宝货”是金人为支付官兵俸饷而改铸的1两至10两的小银锭,每
两折钱2贯。彭信威在《中国货币史》中说:“承安宝货”没有遗物留下来,钱币学家和收藏
家所见过的“承安宝货”,都是铜钱,而且是方孔钱。
1980至1981年间,黑龙江省人民银行金银收兑部门在整理基层行缴来的旧银中,首次发
现4枚1两半重的“承安宝货”。是出土的?还是民间储藏的?以及从何处收购的?未曾弄清
。
1985年8月,黑龙江省阿城县杨树乡富勤村后马神庙屯农民张怀志,在离其屯北半里左右
的责任田里挖出一枚“承安宝货”。(出土处是一古墓址,东距金上京会宁府遗址约10公里
左右)这枚“承安宝货”为亚腰形,两端宽,中间细,通长4.7厘米,端宽3厘米,腰宽2.
1厘米,重59.3克。锭表周围有水波纹,首端中部横凿右读楷书汉文“承安”二字;腰部竖
凿楷书汉字和押记两行:右为“宝货壹两半”5字;左为2押记(见彩页“承安宝货”)。
“承安宝货”自1197年(承安二年)12月开始铸造,到1200年因私铸者多杂以铜锡而停
用为止,先后流通3年。
二“大翅宝银”
“大翅宝银”为黑龙江广信公司铸造,在黑龙江地区通用。
清朝,关内对东北的协济款项除部分由票号汇解外,每年尚运入现银数十万两。年复一
年,流入渐多,凡官府出纳,商家大宗银钱往来,都用宝银。光绪后期,东北盛行小银元,
流通中比价超过其工料所值,于是东北三省的宝银,因逐渐被熔铸成小银元而不见其踪迹。
各地的宝银由于成色分量各不相同,一流入异地均须贴水。为此,经营银炉业的,对外
来宝银多半加以改铸,经当地公估局鉴定后,便成为本地通用的宝银。
黑龙江通用的“大翅宝银”其形似鸟翼而伸长成翅状,每锭重量为53.5两。据广信公司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给副都统程德全的呈文记载:呼兰市面行使银两,五方杂聚,成色
不一,均以大翅宝银作价,遇有兑换,往往因成色高低发生口角。为此,在公司院内设一银
炉,熔化银两,一律改铸为大翅宝银992成色。“大翅宝银”面印戳左角“江省广信公司”,
右用光绪年月,并戳匠人姓名,以免因成色争论。
海林县曾出土华俄道胜银行铸造的“大翅宝银”,锭长12厘米,宽7厘米,通高7.5厘米
,重1860克。锭面阳刻三行楷体字,左竖行为“俄国道胜银行”,右竖行为“光绪二十四年
”,横行为“同源义记”。
辽宁省的营口、沈阳、丹东、辽源和吉林省的吉林、长春行使的宝银也在黑龙江地区流
通,其成色和黑龙江的“大翅宝银”相近,但交易时仍互有找补。
三虚银本位——江平银
中国旧时各地市场授受银两用的衡量标准,各不相同。黑龙江省城齐齐哈尔使用的银两
计值标准叫“江平银”,每千两所含纯银两数为992。东北各主要城市宝银多在黑龙江地区流
通,交易时按各自重量、成色相互换算。
①侯树彤:《东三省金融概论》,太平洋国际学会1930年出版,第55页。
四虚银两——过炉银
过炉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东北三省商业上习惯使用的一种簿记信用——过帐筹码。它
虽以银两为单位,但并无现实宝银,只是银炉所出的支取凭证。
1858年(清咸丰八年)中英《天津条约》开营口为商埠后,营口成为东三省与关内各地
以及海外贸易的主要口岸。初期各货交易,都以制钱为媒介。1862年(同治元年)以后,开
始改用营银(992成色营平现货)。由于当地商户平日陆续收入的零星银块,不便运往外地办
货,外地商人带来营口的现宝,又因形式、成色不同,不能在当地通用,于是商人常将零星
及外来的银块,委托当地银炉改铸成营银。但因要求改铸者多,非经相当时日不能铸就,而
商家又往往等银交易,于是银炉为便利流通,在收银过秤之后,扣去银质亏耗和手续费等,
折合成营银分量,开给一张营银凭条,商家用凭条在市上交易。如需现银,也可用凭条照付
。随着商务的发展,商家在交易中都感到银炉凭条的便捷,而反觉得授受现银麻烦,于是纷
纷和银炉开立往来户,有银就存入银炉,甚至没有现宝银也可凭信用要求立户领取空白凭条
。这样,各银炉就逐渐立于调剂金融的地位。当双方交易涉及现银借贷时,只要通知银炉,
由购方交纳铸造现宝的工钱,卖方负担“加色”(亏耗)后,由银炉在彼此往来户上划转一
笔,完成交易。“过炉银”即就此形成。
炉银在平时,往来划拨,不付现银;但每年以农历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初一日为
结帐期,届时对往来户进行决算,称为“卯期”。一到卯期,凡有存欠关系的,须以现款(
如奉票、金票、正金钞票等)按照市价折合炉银清结。称为“化卯归实”。
炉银对当地现宝价格,称加色。1862至1874年间,每锭炉银53.5两加色2两左右。后因
现宝渐少,到1867至1868年间,升到5两。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最高升到32两。战后现银
缺乏,未能开卯,由公议会决议,每过炉银1000两合现宝银850两,即每锭加色8.025两进行
清结。此后,涨落频繁:1899年9月1日每锭加色跌至2两;1900年12月1日每锭加色涨至15.
5两;1904年12月1日每锭加色涨至25两;1905年1月10日每锭加色涨至36两;1905年3月1日每
锭加色跌至13两;1907年大部分银炉已破产倒闭,炉银每锭仅值小洋56元。总商会及道署出
面维持,以小洋66元价格结卯。从此以后,炉银对现宝银价格逐渐拉开。
1908年,日本占据大连港后,营口商务日渐衰落。黑龙江与关内及海外贸易汇兑,大多
改在大连进行,炉银用途日见狭窄。1912年(民国元年),炉银每锭对现宝加色14两,对小
洋每锭跌至47元。1919年,营口银根奇紧,官方出面维持,发行银炉债券500万元后,过炉银
对现宝银价格下跌更多,几乎有行无市。
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时,过炉银虽尚可行用,但价格惨落,市场萎靡不振。
1933年11月,伪财政部公布《过炉银清理纲要》规定:在营口立即设置普通银行,以活
跃营口金融市场;在银行开业同时,停止银炉营业,并禁止过炉银流通;过炉银的债权债务
,一律按公定价格,换算成(伪满洲)国币进行清算。是月7日,伪满洲中央银行成立过炉银
清理委员会。当时,营埠尚存的银炉有:永茂号、世昌德号、公益银号、永惠兴号等4家。银
炉间的借贷约4000万两,银炉以外借贷约9000万两。长达70余年历史的炉银,从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