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银元

  一大银元
    大银元(俗称大洋)为大型银质铸币的通称,是银本位制铸币中的主币 。黑龙江地区最初行使的大银元,一说“均来自关内”(万福麟:《黑龙江志稿》第21卷“财 赋篇”“钱币”第2页。),另一说“始自甲午以后,因战争结束,日满间商业骤见繁昌,日 本银元渐渐流入”。(侯树彤:《东三省金融概论》,太平洋国际学会1930年出版,第57页。 )黑龙江地区没有自铸的银元。据《黑龙江志稿》记载:光绪中叶1885至1894年,黑龙江将军 曾购置机器,准备设立制造局自行鼓铸。正兴办间,因俄人侵境,机件均被劫毁而未如愿。
    1905年10月,商人史寿昌、刘廷玺、赵束魁联名申请招集商股创设银元制造公司,又被 黑龙江将军以“银元归户部承办”为由而驳回。
    同年,广信公司董事杨文新鉴于地方银元缺乏,决定自备现银请吉林银元局代为铸造。 后因道路阻塞无法起运,于是派人去吉林农安县接收杜尔伯特盟的荒价银,就近解运吉林搭 铸。这一年搭铸的有:大银元(即1元)105000元;中元(即5角)140000元;五开元(2角) 147000元;十开元(1角)9470元;二十开元(5分)28000元;加发津贴车价银500两合五开 元3448元,共计150500两,交广信公司呼兰分公司验收。
    1906年又先后两次由吉林运到搭铸的大银元54600元、中元117600元、五开元113911元、 十开元3072元,共计10万两。
    黑龙江地区流通的银元,除由吉林代铸的以外,尚有关内流入的“龙洋”、“袁大头” 、“船洋”以及墨西哥“鹰洋”、西班牙“双柱洋”和日本银元等。
    黑龙江地区大银元主要流通在中东铁路沿线和松花江沿岸。随着当地羌帖、金票及银元 票的日益充斥,市面上逐渐少见,到1921年,市场不见流通。
    二小银元
    小银元(俗称小洋)是大银元的对称,原来是指足值的银角(旧中国的 银本位制以元为单位,银元1元等于银角10角,后因各省滥制,造成贬值,需11角或12角才能 兑银元1元,致使人们又称不足值的银角为小洋)。
    1890年(光绪十六年),清政府颁布的造币条例规定:
    
    1910年(宣统二年)度支部颁布的《则例》对1元以下银角的重量、成色改为:
     1914年(民国3年)又降为:
     由于规定的小银元含银量比大银元低,致使造币厂铸造小银元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据财政部 钱币司调查,截至1913年,东三省造币厂所造大小银元共6043万元,其中:大银元1464万元 ,占总量的24%;小银元4579万元,占总量的76%。此后小银元铸造总量更有增无减,致使小 银元在流通中需11角或12角才能兑大银元1元。从而使小银元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通货。
    清末民初,小银元是黑龙江地区市场上通用的主要货币,官民交易皆用,连三省间的银 钱来往以及和关内的资金划拨,也常用小银元。
    小银元的市值和季节变化关系密切。每当秋冬粮豆上市,小银元需求骤增,价格陡涨。 春夏时节,粮豆南流转淡,需求锐减,价格下跌,有时甚至低于小银元鼓铸成本。
    1914至1915年间,不兑现的广信公司官帖流行黑龙江全境,小银元被民间收藏而日益少 见。加上欧战期间国际银价陡涨,小银元不断被熔化运出境外。
    到欧战结束后,黑龙江市间小银元已基本绝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