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中叶,沙皇俄国侵占西伯利亚东北部中国大片领土后,又入侵中国的黑龙江流域
。在黑河、漠河一带的中俄边境贸易中,沙俄卢布(纸币)开始流入黑龙江地区,民间俗称
其为“羌帖”。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7月,中东铁路全面动工。初期,华俄道胜银行曾用部分条银支
付路工工资及材料款。但不久即以羌帖支付。随着中东铁路工程的进展,羌帖的流入与日俱
增。中东铁路修建期间,来华俄人曾带来大批羌帖。俄国国内战争时期,俄国逃亡者携入的
羌帖,为数亦不算少。
羌帖的流入,一是中国东北乍经开发,通货需要异常迫切。以近代信用货币面目出现的
俄币羌帖,随着沙皇俄国对中国的入侵,乘虚而入。二是过去欧、亚各国来东北购买粮豆,
都要经过上海、营口等地用外汇兑进沪银或营炉银再转换成东北通用的官帖、制钱等才能应
用。当地商人去关内贩运各种工业品,同样需要辗转兑换,费时费力,十分不便。羌帖流入
后,通过华俄道胜银行可直接用羌帖通汇划款。三是沙俄在1897年实行金本位,并规定羌帖
为可兑换货币。当时在哈埠的华俄道胜银行声称:“卢布就是黄金”。不足五卢布的,一卢
布可向该行兑换一个银卢布(含银5钱8分,合现大洋0.8056元);满五卢布可兑换一枚金卢
布(当羌帖在华广泛流行后,该行即不再兑换。欧战开始后,帝俄法律公布羌帖为不兑换纸
币)。四是1903年中东铁路全线通车后,铁路规定,客货运价只收卢布,不收其他钱币。五
是在1892至1916年的24年内,帝俄对东北的出口总额为13897万卢布;进口总额则为55415万
卢布,入超达41518万卢布之巨。这一大笔入超,沙俄并不是以黄金或白银向中国清算,而是
全部通过在华的华俄道胜银行直接用纸币羌帖支付。
羌帖流入中国的数额,其说不一。马寅初说:“中国受羌帖的损失,有人统计过,说有
二万万至三万万之巨,数目虽不能确定,但至少总在二万万以上,是敢肯定的。”(《近百
年帝国主义在华发行纸币概况》第173-176页。)
中国银行总管理处1919年编印的《东
三省经济调查录》载,1917年,北满一带卢布流通额共为4亿;但就滨江一埠而言,一般观察
,其数约2亿;其他如黑河、满洲里沿边各处,大约有2亿。
1924年,中俄恢复国交会议时,中国方面调查,国人所存羌帖数额为82.87亿卢布。
1926年3月10日《北京日报》报道,据中俄会议筹备处专门委员会总核结果,中国各机关
、公私团体暨个人方面存俄钞总数为12677.2万卢布。
在黑龙江地区行使的羌帖,主要有以下4种:
罗曼诺夫票。罗曼诺夫票是沙俄罗曼诺夫王朝(1613——1917)在19世纪末叶发行的一
种以“金卢布”为本位的国家信用券,俗称“老帖”或“旧帖”。面额有1卢布、3卢布、5卢
布、10卢布、25卢布、50卢布、100卢布、500卢布8种。其中1卢布票面为黄色;3卢布为绿色
;5卢布为蓝色;10卢布为粉红色;25卢布印有亚历山大第三肖像;50卢布印有尼古拉一世肖
像;100卢布印有叶卡特琳娜肖像;500卢布印有彼得大帝肖像。这几种票子的正面,都印有
“国家银行对此券不限金额兑换金币(1卢布=1/15沙俄金币,含金量为17.424多两(“多
两”为俄国金衡单位,每多两等于4443毫克。)。发行权属于国家”(俄文)字样。票子背
面除双头鹰国徽外,并有3条声明:“1.国家纸币兑换金币以国家所有财产作保证。2.国家
纸币与金币同,在全国流通。3伪造本币者将剥夺公民权并处以放逐苦役之罪。”上述票子式
样,到1917年俄国革命前,一直没有改变。1914年7月27日起,俄帝国议会
协赞公布法律定为不兑换纸币。
克林斯基票。克林斯基票是1917年俄历2月18日俄国二月革命时,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克林
斯基内阁在同年5月开始发行的一种纸币。面额有1000卢布和250卢布2种,俗称“大帖”。同
时发行的还有40卢布和20卢布两种小面额纸币。由于其大小、形式和啤酒瓶上的标帖相似,
故俗称“啤酒牌子”。
克林斯基大帖沿用沙俄时代的货币单位,在票子正面印有“本券为国家银行发行,不限
金额兑换金币(1卢布=1/15俄金币,含金量为17.424多两纯金),伪造者将依法惩处”(
俄文)字样。
该项纸币在1917年8月间即流入中国境内,当时哈尔滨华俄道胜银行曾故意把罗曼诺夫票
收起来,以推行克林斯基票。驻北京俄使库达聂夫,于同年10月31日在中国报纸上用中、英
、法三国文字登载公告声称:“此等纸币以政府全国产业、税捐款以及各种进款担保,与旧
式纸币同一效力。”但在流通中,罗曼诺夫票价始终高于克林斯基票。
鄂木斯克票。俄国十月革命后,沙俄反革命叛乱军头子之一、原海军上将高尔察克,于
1918年11月,在外国武装干涉者的支持下,于西伯利亚鄂木斯克建立军事独裁政权,并随即
发行“鄂木斯克票”(见图1-3-3),以应军政各费需要。
鄂木斯克票实际上是一种短期国库债券。分巨额、小额2种。巨额有25卢布至25000卢布
多种,俗称“黄条子”。其中流入中国境内的以500卢布、1000卢布、5000卢布、10000卢布
4种最多。
鄂木斯克政府小额国库债券面额分1卢布、5卢布、10卢布3种,俗称“西伯利亚临时帖子
”。该券正面文字标明:“西伯利亚临时政府国库券”、“国库券在西伯利亚国家银行可兑
换国家钞票”。背面印有4条声明:“1.国库券以西伯利亚临时政府管辖的所有国家财产担
保。2.本国库券同国家钞票通用。3.所有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都必须受理。4伪造者
依法必究”(均为俄文)。
鄂木斯克票在流入中国境内时,就受到中国人抵制。1919年5月由俄人控制的哈尔滨市董
事会,虽曾布告:“西伯利亚国库券在哈与罗曼诺夫老帖等价流通”,但在实际行使中,华
商均折扣收受。每100卢布的黄条子约合老帖65卢布。1919年10月,中东铁路运价实行虚金卢
布本位时,规定每100卢布鄂木斯克票合1个虚金卢布,而罗曼诺夫票每10卢布就可折合1个虚
金卢布。
1919年底,西伯利亚叛军被红军击溃,次年1月,首领高尔察克被擒。从1920年起,鄂木
斯克票连在华俄商也停止了使用。
霍尔瓦特票。霍尔瓦特票是在哈华俄道胜银行接受中东铁路局长霍尔瓦特授意而发行的
一种纸币。该纸币系美国钞票公司所印,面额有50戈比、1卢布、3卢布、10卢布、100卢布5
种。总额为2000万卢布。票子背面印有:“本券在所有的中东铁路收款处和在哈尔滨、海拉
尔、宽城子的华俄道胜银行分行均可接受,并与1917年以前包括1917年流通的国家钞票通用
。伪造者依法必究”等俄文字样(见图1-3-4)。
霍尔瓦特票于1918年12月间开始发行。哈尔滨华俄道胜银行曾在同年12月31日《满洲消
息报》上登载发行广告:“本行因东铁界内零票极感缺乏,为此根据下列各条以卢布为本位
发行兑换券:(一)此项兑换券在哈尔滨、宽城子、海拉尔、满洲里各道胜银行及东铁各收
款处,无论数目多寡,均应收受。(二)此项兑换券以上列各银行库存国币担保。(三)此
项兑换券分100卢布、10卢布、3卢布、1卢布、50戈比5种。(四)该项兑换券在50戈比券上
应印道胜银行行长铺其洛夫及东铁局长霍尔瓦特之押;在1卢布、3卢布、10卢布券上除印铺
其洛夫及霍尔瓦特之押外,并印有哈尔滨分行行长皮灭诺夫以检查员名目之押;在100卢布券
上应印皮灭诺夫个人之押,或下列哈尔滨分行副行长之一,即:秋列灭夫、保保夫、柏夫洛
夫、吉米库斯、马切沃司或沃洛达夫”。
霍尔瓦特票出笼时,黑龙江督军鲍贵卿于1919年1月15日分电奉、吉两省一致拒绝收受,
并通令各商会一律拒用。但终因中东铁路各站和哈尔滨华俄道胜银行全力推行,在哈尔滨道
里和铁路沿线曾勉强行使。
流入中国境内的羌帖,除上述主要的几种外,尚有沙俄在国内战争时期南俄罗斯方面的
戴尼根政府、乞瓦政府、爱克退具纳政府、高加索政府;北俄罗斯方面的埃尔漠格尔政府、
爱斯脱尼亚政府、立陶宛政府、来德政府等发行的纸币,以及海参崴远东共和国1918年起发
行的卢布纸币等等,多为逃亡的白俄来华时所携入。种类之多,不胜枚举。1919年哈尔滨市
辅币奇缺期间,沙俄控制下的哈尔滨市董事会曾发行1、3、5卢布小面额纸币,共20万卢布。
滨江商会及公共管理局等也发行过少量的卢布券。
羌帖在1903年中东铁路全线通车后的近10年时间里,1卢布一直保持着相当于中国现大洋
1元上下的价格,有时竟值现银八钱有零。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帝俄一方面宣
布卢布为不兑换货币,另一方面,又因战费需要,大量增发。仅在1916至1917年俄国二月革
命时止的14个月里,平均每月发行额即达3.1亿卢布。随着政治、军事形势的变化,发行日
滥,币值迅速下跌。至1920年间,羌帖已成废纸。
1919年10月16日,中东铁路当局鉴于羌帖币值低落不堪,经陈奉财政总长批准,以第21
2号通令规定:自1919年11月1日起,应收客货运费,实行金本位卢布核算。今后,所有中东
路各站搭运客货运费,一律照原定费用标准收俄国金钱,或照铁路规定行市,收用1917年以
前的纸币及铁路、华俄道胜银行的辅币。
羌帖的大量流入和发行使黑龙江地区经济和广大人民蒙受巨大损失。
1898年沙俄在哈尔滨开设华俄道胜银行以前,1卢布只当中钱2吊,尚不能与现大洋平等
。后来铁路通车,俄货输入,凡购买俄货和铁路运费,非羌帖不可,数月间,1卢布几乎等于
中国银1两价值。
1895至1914年间,沙俄对华贸易共入超88.7亿卢布,平均每年入超4440万卢布。沙俄对
华贸易的巨额入超,全是直接以卢布在中国支付的。当时由沙俄出口来华的货物,主要是一
些质量低劣难以进入国防市场的轻工业品,而从中国东北进口的,则是载誉西欧和俄国市场
的粮豆和畜产品。
羌帖从“等于黄金”变成废纸的过程中,给东北人民带来的灾难,连中东铁路的喉舌哈
尔滨《远东报》也不得不承认当时的现实:“本埠劳工多隶籍直、鲁两省,往年若辈均春来
冬回。今岁因卢布跌落,每人辛苦之所积,难敷回里旅资,势不得不郁郁居此。然冬令无所
事事,寄身客栈,消费亦不得了。昨日若辈谈及此情,相对泪下,令人为之频唤奈何!”(
哈尔滨《远东报》1919年10月26日。)
“近年傅家甸(今哈市道外区——编者注)之繁盛,不意因卢布低落影响,一败涂地。
闻代理店共一百二三十家,皆宣告歇业。地方银行约20家,极力收缩。预备改营他业者约三
分之一。苦力人等,因每日所获不能一饱,纷纷逃往他处。”(哈尔滨《远东报》1919年11
月30日。)
羌帖的迅速贬值,曾激起广大商民的罢市抗议。据黑河道尹张寿增1920年6月24日给省长
的报告中说:“漠河商号,近因受俄币影响,五月间全行罢市。经派科员高士于五月十六日
搭轮北行,因华俄两岸均无灯照,夜间不能航行,至六月初一始抵漠河。当即会同县署代行
科员罗隆阿招集各商再四苦口劝导,速为开市营业,几至舌敝唇焦,并无效果。最后该商等
提出:除非将漠河现存老帖兑得华币,俾可购买货物,否则万难照常营业。”(黑龙江省档
案馆档案:62全宗5目539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