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国营农业存款

  黑龙江地区国营农场存款的发展,主要历经以下4个阶段:
    1947至1957年。黑龙江地区解放初期,民主政权创办的第一批国营农场,即开始向银行 存款。但那时的农场多为“白手起家”,资金有限,存款数额不大。到1950年末,国营农业 存款为东北币85.5亿元。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在黑龙江地区新建农垦部 直属的铁道兵农垦局和合江农垦局。到1957年,国营农场达到72个,垦区初具规模。但由于 农场刚创建,生产建设占用资金较多,在银行存款较少。1957年末,全省国营农业存款为54 0万元,比1950年增长59倍。(1950年东北币已折成新人民币币值计算。)1950至1957年,国 营农业存款年末平均余额为1013.5万元。
    1958至1965年。这一时期,黑龙江省建立一批军垦农场,近10万名转业官兵和近5万名山 东支边青年奔赴“北大荒”,投身垦区建设。随着大型农场的建成,农场在银行存款逐步增 加。1960和1961年,由于“大跃进”中“左”倾错误和自然灾害影响,存款停滞和下降。19 62年起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后,农场经营管理加强,存款回升。1964和19 65两年存款增加较多。1958至1965年,国营农业存款年末平均余额为7469万元,比1950至19 57年增长6.3倍。
    1966至1978年。“文化大革命”中,农场秩序被打乱,国营农场、劳改农场绝大部分改 为生产建设兵团。在“左”的错误路线影响下,农场经济遭到破坏,亏损严重。但这一时期 ,国家对生产建设兵团的人力投入和资金投入增多。从1968至1973年的5年间,接收城市下乡 知识青年56万人,基本建设投资、耕地面积、拖拉机台数均有增加。随着生产规模扩大,资 金往来增多,存款相应增加。到1975年,存款达到61979万元,是全省历史上国营农业存款最 多的一年。1976年,存款下降。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的头两年,国营农场的生产仍然徘徊 ,经济效益差的局面仍未改观,存款仍呈下降趋势。尽管如此,1966至1978年国营农业存款 年末平均余额为37313万元,比1958到1965年仍增长3.99倍。
    1979至1985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营农场进入向商品经济转变的新时 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农场产业结构调整,场办企业增加。从1979年起,存款又有 回升。1981年农场遭受严重涝灾减产,存款下降。从1983年起,随着农场自主权扩大,以经 济承包为主要形式的多种责任制的推行,家庭农场的出现,农场实行财务包干,资金减少, 国营农场存款又有下降。到1985年,黑龙江省与银行有存款关系的国营农场有省农场总局所 属的101个农场,劳改局所属的10个劳改农场,畜牧局所属的7个农场,各市县的248个农牧“ 三场”(良种场、园艺场、种畜场)及渔场。这些农场分别在各市县农业银行建有存款户。 当年,全省国营农场存款余额为37802万元。1979至1985年,国营农业存款年末平均余额为4 8753万元,比1966到1978年增长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