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现金出纳

  一 现金收付管理
    旧中国,黑龙江地区新式金融业兴起后,即有现金收付业务。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条 件下,哪家银行也难以行使金融管理的职能。加上处在竞争的环境中,搞好现金收付,成为 各家银行争取客户的手段,谈不上对收付现金的管理。东北沦陷时期日伪当局出于侵略战争 的需要,在不断扩大货币发行的情况下,更无对现金收付进行管理的必要。
    黑龙江地区解放之初,民主政权各地方银行的现金收付量较小,对现金收付尚无特殊要 求。直到机关及公私企业现金管理的实施,黑龙江地区东北银行才根据上级行的指示,对现 金收付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开办电汇业务和支票结算业务,以节省现金支出;在营业时间 以外设专人办理企业单位的现金收付,并建立流动收款小组,到现金收付量较大的单位办理 收付款,既方便客户,又加快现金回行速度;推广沈阳、哈尔滨两市“信用封包,统一出纳 ”(企业与银行相互之间当面点捆、把,均不点张数,事后发现在把中有长短款,相互找补 )的经验,以加快收付款速度。中国人民银行于1955年颁发《新出纳制度》,黑龙江省在哈 尔滨市道外南四道街办事处和双城县支行试点后在全省推行,收付款传票内部传递,先收款 、后记帐,先记帐、后付款,出纳秩序井然。1956年,为解决企业集中在午后来银行交款排 队拥挤问题,实行“企业定时来行制”。对现金收入量大,银行无力当时清点的,由银行与 企业签订“契约”,当面点大捆、卡把、记录,事后清点,长款退给企业,短款企业补齐。 同时,银行内部实行出纳工作记录制度,严密手续制度。1957年,黑龙江省银行现金收付总 量为43.7亿元。
    1958年“大跃进”中,一些行处废弃先收款、后记帐,先记帐、后付款的操作规程,推 广“前线入口、二线记帐”,即先付款、后记帐的作法。钱帐分管及收付款复点等基本制度 被破坏,使银行现金收付出现混乱。1961年9月起,逐渐恢复“帐要复核,钱要复点”及“先 收款、后记帐,先记帐、后付款”的基本核算制度。对现金收入量较大的单位,实行半日和 当日回笼制;对现金收入量少的单位,实行三、五回笼制(现金收入额够500元,即到银行交 一次款;现金收入额不足500元,但时间够3天也要向银行交一次款)。同年11月,牡丹江市 支行爱民办事处发生刘卫东伪造印模套取支票骗取8万余元巨款案。省人民银行发出通报,要 求各行接受教训,全面开展以揭露问题,堵塞漏洞,提高责任心为内容的自我教育运动。学 习大庆经验,于1964年建立会计、出纳岗位责任制。并在省人民银行陈铁之副行长倡导下, 开展以保证现金收付和帐务核算绝对准确为内容的“铁帐房”和“五好钱捆”(点准、墩齐 、挑好、章清、扎紧)竞赛,现金收付质量和效率均有提高。1965年,全省银行出纳人员年 平均收付现金326.6万元,发生差错是几年来最少的。
    1966到1976年,管理制度再次遭受冲击。“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制度被批判,银行现 金出纳一线人员减少,执行制度观念淡薄,收付款错、乱、压、慢现象严重,钱不准,库不 实,帐款不符,甚至有的任意动用库款。人民银行汤原县支行香兰营业所主任梁宝库和民族 营业所会计员车模彻,分别擅自从出纳库拿出3764元和5515元,借给公社、生产队和个人使 用。1971年第四季度起,全省银行系统对出纳工作进行整顿,省人民银行拟订《关于明确会 计出纳结算制度中的若干问题》在全省试行。并以依兰支行为试点行,于1972年4月在依兰县 召开整顿会计出纳工作的现场会。重新建立收付款复点、二人管库、双人押运、出入库登记 、岗位换人交接、当日对库、错款报告等基本制度。同年10月,省人民银行发出《关于切实 做好现金出纳工作的指示》,要求正确执行银行与企业的收款合同,认真查清错款。
    1977年10月,为“医治”出纳工作“创伤”,建立正常秩序,全省银行工作会议提出抓 好“三个基础建设”,即基层处所出纳工作基础建设、点钞技术基础建设和整点票币社会基 础建设。经全省各行积极贯彻,到1979年,出纳基本制度逐步健全起来。1981年起,省人民 银行开展出纳“最佳质量行”和“最佳出纳员”活动(简称“双佳活动”),当年人平均收 付现金850.9万元,现金收付管理明显加强。同年,推广齐齐哈尔市支行昂昂溪办事处业务 终了“合并收款尾箱,收付款券种登记”的办法,出纳工作由偏重操作技术转向业务素质的 提高,“五好钱捆”达到81.5%。人民银行、工商银行于1984年分设后,工商银行市、县支 行和城市办事处、分理处设置收款专柜、付款专柜和综合专柜,收付量大的行采取“一条龙 ”的收款方式,即出纳人员按券种从整点、复核到封包负责到底。省工商银行于1985年总结 推广哈尔滨市分行大直街办事处和营业部“以收抵付”、双鸭山市支行营业部“收款分段结 帐”、尚志县支行“中午结帐”、集贤县支行“按券别收付款结账”及专柜承包办法。同年 ,省工商银行为基层行处核定库存限额,提高当日收入现金的抵用率,使全省库存占款较上 年减少近2000万元,节约利息支出86.4万元。这年,全省农业银行现金收付额为152.6亿元 ,比1980年增加1.75倍。
    二 收付质量
    黑龙江地区解放初期,由于地方银行制度不健全,执行制度不严,出纳收付款差错多, 效率低的情况比较普遍。1950年,东北银行黑龙江地区分支机构发生出纳错款事故3299次, 金额14.8亿元(东北币,下同)。其中,长款1588次,金额0.93亿元;短款1711次,金额 13.87亿元。当时,对错款按“多者交公,短者自补”的原则处理。特殊情况,报东北银行 总行批准,方予核销。在银行机构增多、业务量增加的情况下,1954年全省银行收付款差错 2.49亿元(旧人民币)。1955年在发行新币、回收旧币抽查及收付款中,发生差错7207次, 金额3.5万元(新人民币,下同);弥补短款67次,金额0.76万元。1956年7月,省人民银 行下发《关于变更各行核销出纳错款权限规定的通知》,扩大各支行处所核批错款的权限。 1957年10月,省人民银行下发通知,要求抓好营业所的出纳工作,减少差错。当年,现金收 付差错下降。
    1958年“大跃进”中,制度被批判,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现金收付差错屡有发 生。1960年,全省现金收付错款7049次,金额16万元,为1957年的8倍。1961年上半年,现金 收付差错3035次,金额8.7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7倍。1962年,逐渐恢复各项规章制度 ,现金收付差错降至3240次,金额0.73万元。1964年错款率下降到现金收付总额的0.0003 89%。1965年上半年下降到0.000085%,“五好钱捆”增多,付款准确,银行信誉开始恢复。
    “文化大革命”中,银行机构被合并,现金收付的正常秩序被打乱,差错增多。1971年 ,全省现金收付差错增长率上升为全国第一位。1972年银行机构恢复后,强调执行规章制度 ,错款率明显下降。哈尔滨市分行北头道街办事处、齐齐哈尔市支行营业部现金收付差错率 已降到0.00001%以下。1975年,全省现金收付差错率为0.000482%;1976年,降为0.0040 5%。
    1977年5月,省人民银行组成查库小组,检查部分行处库存,有69个处所实际库款多于帐 面755元,96个处所实际库款少于帐面2378元。当年,由于现金出纳的基础工作开始加强全省 现金收付差错率降为0.000305%。1978年,又降为0.000224%,低于年初规定的0.00025%指 标。1979年,在现金收付业务量增加21.5%的情况下,差错率下降为0.000169%。1980年, 全省人民银行现金收付差错率比上年下降31.8%。全年无千元以上大额错款。全省农业银行 现金收付总额为55.56亿元,差错1.33万元,差错率为0.0024%。1981年,全省人民银行收 付款现金总额比上年增加29%,而差错率却下降23.3%,超过历史最好水平。全省农业银行现 金收付总额90.95亿元,差错额1.16万元,差错率降为0.000127%。1982年,全省人民银行 有82个支行(处)全年现金收付无差错,占行处总数的53.2%,现金差错率降到0.000033% 。全省农业银行全年收付现金总额97.74亿元,差错额1.87万元,差错率为0.00192%。
    人民银行与工商银行于1984年分设后,当年全省工商银行系统有120个行(处)实现全年 现金收付无差错,占出纳机构总数的77.4%;“五好钱捆”达81.7%。同年,全省农业银行 系统开展竞赛、“岗位练兵”,出纳工作质量明显提高,全年收付现金总额157.47亿元,差 错0.68万元,差错率降到0.000043%。1985年,全省工商银行系统现金收付总额较上年增加 20%,现金收付差错率为0.000029%;全省农业银行系统现金收付总额为152.62亿元,差错 额0.56万元,差错率为0.000037%,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三 整点技术
    东北银行时期,货币的整点量较大,黑龙江地区东北银行开始注意对出纳人员整点技术 的培训。1949年,这一地区银行出纳员的单张点钞为平均每小时42把(每把100张,42把合4 200张。),集体点钞最高时速72把,个人最高时速96把。1955年推行《新出纳制度》后,对 票币的整理、清点、封装等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技术规程。出纳人员按制度规定学习、锻炼 整点技术,工作质量不断提高。
    1958年,黑龙江省开始试用点钞机点钞。至1963年,全省人民银行试用机器点钞的有哈 尔滨市分行,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市支行。
    1965年,齐齐哈尔市龙沙办事处出纳员何笑蓉用“扇面点钞法”,点纸币时速达35000张 。哈尔滨市分行南四道街办事处出纳员秦淑芳等人创造拆卷、点数、封卷、盖章“四快硬币 整点法”。“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点钞技术被说成“走白专道路”,无人再练基本功, 使点钞技术水平下降。1972年,人民银行机构恢复后,开始抓业务技术学习。当年,牡丹江 市支行太平路办事处出纳员高金华,单张快速点钞时速13800张,扇面点钞时速23000张,是 全省双项点钞的最好成绩。何笑蓉扇面点钞一指一次按14张,时速32800张,为当时全国最好 成绩。1973年4月,省人民银行在齐齐哈尔、哈尔滨、牡丹江3地举办点钞学习班,由何笑蓉 、秦淑芳、高金华面对面辅导,向来自全省的160余人传授点钞技术。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全省银行出纳干部冲破学练业务技术是“走白专道路”的束缚 ,纷纷学练点钞技术。1978年6月,省人民银行举行会计、出纳业务技术表演大会。随后,各 地、市行举行表演赛23次,参加人数达1400余人,选拔出地、市点钞能手155人。在业务技术 表演赛的推动下,各类点钞技术明显提高。同年,何笑蓉改进扇面点钞,创“四指交替扇面 点钞法”。到1979年,全省人民银行有170个行处装配1600多台点钞机。1980年,省农业银行 举办出纳技术比赛。1981年9月召开的全省人民银行出纳工作会议制定《银行出纳业务技术考 核标准》,规定出业务技术水平、工作质量标准。
    1982年4月28日至5月6日,全国人民银行系统业务技术比赛,黑龙江省代表队获点钞团体 第10名;省农业银行代表队获全国农业银行系统单指单张点钞团体第9名。省人民银行所属支 行、办事处的各种点钞不断突破新纪录,单张点钞最高时速达17000张,硬币工具整点时速7 1000枚,机器点钞每捆4分20秒,“四指四张”点钞时速接近3万张。1984年,农业银行县一 级行处首批装配点钞机40台。
    1985年8月,省工商银行举行首届业务技术比赛。富锦县支行蒋正坦工具硬币时速67700 枚,哈尔滨市分行冯雪杰多指多张点钞时速29400张,均破全国纪录;克东县支行赵波单张点 钞时速16020张,齐齐哈尔市支行冯亚荣扇面点钞时速38450张,均破黑龙江省纪录。省农业 银行举办的出纳技术比赛设单指单张、多指多张、扇面、手工硬币、机具硬币、机器点钞等 项目。同年辽、吉、黑、冀4省农业银行业务技术邀请赛,黑龙江省农业银行点钞队名列第一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支行侯喜昌,单指单张点钞4000张,以15分21秒的成绩打破16分19 秒5的农业银行系统全国纪录;齐齐哈尔市农业银行孙宝林多指多张点钞6000张,以14分38秒 的成绩获单项第1名;齐齐哈尔市农业银行胡义权工具整点硬币1万枚,以7分31秒9的成绩获 单项第1名。当年,省农业银行系统人平均点钞量943万元,比1980年提高1.2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