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主辅币调剂

  民国末期和东北沦陷时期,市场流通的主币与辅币因比例关系不相适应而影响货币正常 流通的事是常有的。私帖、临时存票、金融救急券等临时性货币多为主辅币比例不协调时出 现的,有发行权的银行常用增加辅币种数或换发新票来调整主辅币不协调的关系。
    黑龙江地区解放之初,东北银行发行地方流通券后,为照顾人民群众的利益,适应市场 流通之需,也曾准许小额伪满币在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内流通。其后,东北银行通过不断增发 新面额东北银行流通券的办法,适应市场货币流通的需要。
    1951年4月收回东北币发行旧人民币后,6月,松江省市场流通的人民币,小票奇缺。中 国人民银行松江省分行下发文件,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各行对调剂货币券别重视不够;部分 出纳人员图省事,付款多用大票;银行机构少,代兑网点不普及;在银行取款的多系大户, 为查点携带方便,不愿要小票。据此,松江省分行在全省有计划地调剂市场人民币券别,主 动向需用小票的公私企业单位供给小票,并严格整理回笼券,损伤券不再付出;酌设代兑所 ,代办小票和损伤券兑换;向各企业、机关做宣传,请他们大力协助。1953年6月和1954年1 月,中国人民银行原黑龙江省分行,对市场流通的人民币券别比例进行两次调查,发现:一 万元大票少,主要是外流多,大都因购买生活资料和原材料流往吉林、辽宁和关内;五千元 券损伤券多,达14%以上;一千元以下小票,虽然总体看尚能满足需要,但有的地方分布不平 衡,多的主要是私商、烟酒批发部和城乡合作社,缺的主要是国营商店和机关企业;小额券 损伤券过多,占流通量的30~50%。
    
    针对上述问题采取的措施:一是申请调入一万元、一千元新票,以调剂流通,收回损伤 券;二是加强损伤券兑换,把这项工作列为淡季出纳部门的中心工作;三是适当调剂小票, 对需要单位按计划供应,对小票多的单位及时收回整理。
    1955年3月兑换新人民币后,1956年,市场上又出现大票多,辅币缺,不适应商品流通需 要的情况,5月末全省流通中主币占95.55%,辅币只占4.45%。其中三、五元券占全部流通 中货币的64%以上。6月,省人民银行下发《关于加强市场主辅币流通调剂的指示》,要求各 行做好调剂,适当增加一、二元券和辅币的比例,减少三、五元券的发行。7月,组织各行调 查发现:(1)单位交易额小,流通票子面额大。据典型调查,单位销售平均交易额,每笔在 1元5角左右。海伦县南河供销社一天的交易,每笔1元以下的占79.2%,3元以上的占3.1%。 讷河县老莱、讷南等供销社,一天收进的三、五元券占64.4%;一、二元券占28.7%;五角 以下的占6.9%。(2)辅币缺乏。6月末,绥化、依兰、密山等县的辅币流通比例,分别只占 4.28%、4.18%和3.14%,低于全省水平。一些供销社反映,辅币少,找零不便。针对上述 问题,省人民银行要求各行对外付款做好券种搭配;银行各营业机构,包括城市办事处、分 理处、储蓄所、农村营业所、信用社,普遍开办大小票兑换业务;继续适当控制三、五元券 的投放;如回笼券抵用,券种不适合付出,可到发行库兑换。经过有组织的调剂,市场主辅 币比例渐趋合理。到10月末,市场流通的主币降为94.06%,辅币上升到5.94%。
    1959和1960年,主要是辅币偏少。1959年6月末,全省市场主币与辅币的比例为95.78: 4.22,辅币供应紧张。省人民银行于1960年5月下发《为加强市场辅币流通调剂工作的通知 》,要求各行认真调剂,加强辅币回笼;做好小票整点,提高辅币周转次数。到6月末,全省 市场主币与辅币的比例为95.64:4.36,辅币比例虽仍偏低,但比上年同期提高0.14%。随 着银行加强调剂和硬分币的扩大投放,辅币紧缺有所缓解。
    70至80年代初,由于“文化大革命”中放松对主辅币调剂管理,以及硬分币沉淀而形成 市场辅币紧缺,商业部门不得不用信封、糖块、火柴等小商品找零钱。对此,除申请增加调 入硬分币外,还相继采取一系列措施。省人民银行于1972年1月下发文件,调查各行处硬分币 库存,要求将多余部分集中保管,以便调拨调剂。1975年1月,转发中国人民银行通知,要求 各行做好宣传,加强硬分币回笼。针对硬分币一般是由城市流向农村的特点,省人民银行于 1979年7月颁发《硬分币调剂调拨办法》,积极组织回笼,并根据各行硬分币库存,由业务库 渠道,以联行划拨方法直接调拨,调剂余缺。1981年6月,省人民银行与省农业银行发出《关 于积极组织硬分币回笼的联合通知》,各级人民银行、农业银行密切协作,摸清硬分币流向 ,疏通回笼渠道,广泛组织回笼;帮助供销社和分销店制订回笼措施,规定送存银行营业所 的时间和库存限额;帮助重点回笼单位解决实际困难。同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通知为解决硬 分币紧缺问题,在增加硬分币生产量的同时,恢复发行纸分币。但黑龙江省根据当时的实际 情况,没有申请调入纸分币,而是通过加强回笼和余缺调剂来缓解硬分币紧缺状况。1982年 11月,省人民银行和省农业银行下发联合通知,农业银行营业所把回笼的硬分币及时上缴或 到人民银行兑换。由于硬分币实无法满足流通需要,省人民银行于1983年3月决定恢复发行纸 分币。纸分币与硬分币在市场同时流通后,分币紧缺问题得到解决。
    1984年起,黑龙江省市场又出现大票不足。省人民银行1985年1月调查:随着经济体制改 革的深入,多种经济形式的发展,货币流通量成倍增加,对大票的需要量增加。表现在:( 1)商品交易规模扩大,大额交易增多,要求多投大票。据对41个商店(柜)调查,在31.1 万笔交易中,平均每笔金额12.60元。其中每笔50元以上的交易,虽只占总笔数的4.29%, 却占总金额的48.53%。(2)农副产品收购结算改为户交户结后,现金投放量增加,农民要 求多给大票。据对9个收购点调查,收购1.9万笔,平均每笔金额688元。(3)汇款和储蓄金 额上升,对大票需要增加。调查4个邮局和4个储蓄所,1985年1月与1978年同期比较,邮局汇 款、活期储蓄取款,笔数分别增长39.7%和189.6%,而金额却增加1.5倍和8.6倍。(4) 携现金出省采购、旅游的增多,大票大量外流。携现金出省对象除出差、旅游者外,主要是 个体商贩去京、沪、穗等大城市进货。据抽样测算,1984年全省现金净外流4.3亿元,其中 十元券占96%。(5)银行现金收付券别比例,大票付出多于收入。对15个城市行16万笔、3亿 元的现金收付券别调查,十元券占收入量的51.06%,付出量却占68.90%;五元、二元、一 元券占收入量的48.08%,付出量占30.5%;角券、分券收入量占0.86%,付出量占0.60%。 针对这一情况,省人民银行增加调入大票数量。1984年调入十元券11.7亿元,1985年调入1 4.95亿元,分别比1983年增加95%和1.49倍,使大票紧缺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