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综合工业城市

一、哈尔滨市
    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位于黑龙 江省西南部,市辖7个行政区(道里、道外、南岗、太平、香坊、动力、平房)和呼兰、阿城两 县。市区面积1 637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区为156平方公里。1985年,市区人口262.5万 人,其中城市人口为225.2万人。
    哈尔滨市有密集的交通网:铁路,西到满洲里有滨洲线;东至绥芬河有滨绥线;南至大 连有贯通东北的哈大线;还有连接长图线和朝鲜港口清滨的拉滨线;北有通至边境城市的滨 北线,是国内集结干线最多的铁路枢纽之一。公路主要有哈尔滨至大连、哈尔滨至黑河、哈 尔滨至绥芬河、哈尔滨至同江、哈尔滨至满洲里、哈尔滨至呼伦贝尔盟等6条干线。松花江的 哈尔滨港,是我国八大内河港之一,有上通齐齐哈尔、下达佳木斯、富锦的航线。哈尔滨民 航机场也是全国重要航空港之一,已开辟通往沈阳、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地的国内航 线,通往黑河、佳木斯、牡丹江等地的省内航线,还有不定期的国际航班。
    据考古发现,大约在2万年以前,哈尔滨地区就有人类活动。金朝女真人发祥地离此很近, 元朝也在这里设过驿站,清朝哈尔滨属吉林将军管辖。在今香坊、顾乡、道外等地逐步形成 手工业作坊、酿酒厂、店铺和集市贸易集镇。1896年,沙俄胁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密约”, 攫取了在我国修筑铁路的特权,选定哈尔滨为铁路管理中心,在南岗营建新城,以火车站至 尼古拉教堂(现博物馆广场)为纵轴,东西大直街为横轴,两侧修建机关、商店和一些庭院式 住宅,使哈尔滨成为初具规模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城市,形成旧城(香坊)、新城(南岗)、傅 家甸(道外)和埠头(道里)等4个区,初步奠定了哈尔滨的格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哈尔滨经济发展迅速,城市面貌得到极大改变。在国民经济恢 复时期,正值抗美援朝运动,先后从辽宁迁来轴承、橡胶等16家大中型工厂,工业生产发展 很快。1952年城市人口增到94万人。“一五”时期,哈尔滨被列为重点建设城市,1953年着 手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1956年获国家批准。国家的156项重点建设项目,在哈尔滨建设的就 有哈尔滨汽轮机厂、哈尔滨电机厂等10项,并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和生活区。同时,地方还相 继新建了一批机械、食品、轻工等中小型企业,基本形成新的工业生产基地。由于大量招收 工人和家属跟随进城,城市人口迅猛增加,到1957年达到155万人。“二五”期间,哈尔滨 仍为重点建设城市之一,又新建哈尔滨第一机器制造厂、龙江电工厂等大型国防工厂和哈尔 滨林业机械厂、哈尔滨工程机械厂等大型工厂,相应建设了基础设施和生活居住区。同时, 地方的冶金、机械、化工、轻工和建材等中小型企业以及街道工厂也大量涌现。全市人口在 1960年达到175.1万人。1962年由于自然灾害,基建下马,对工厂实行“关、停、并、转”, 城市人口减到159.7万。1966年回升到179.4万。“文化大革命”时期,城市维护资金大量 被挪用,市政和公用设施得不到正常的维修养护,处于“吃老本”状态。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方针指引下,哈尔滨进入全面发展 新时期,调整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关系,全市工农业生产稳步上升,城市改造和城市建设 步伐加快,哈尔滨已成为以机电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城市。
    二、齐齐哈尔市
    齐齐哈尔市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是黑龙江省西北部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重 要的交通枢纽。
    齐齐哈尔市为一市多镇的结构,管辖龙沙、建华、铁锋、富拉尔基、昂昂溪、碾子山、 梅里斯7个区,区中心均为中小城镇。1985年1月实行市管县的新体制后,原嫩江地区的讷河、 龙江、依安、拜泉、富裕、克山、克东、林甸、泰来、甘南、杜尔伯特11个县划为齐齐哈尔 市领导。全市总面积为52 600平方公里,人口566万。市区面积4 300平方公里,人口126万。
    齐齐哈尔市是黑龙江省西北部的重要交通枢纽。滨洲铁路、齐平铁路、齐北铁路在此交 汇。滨洲线是全省重要的东西干线,富嫩、齐北、齐平线是东北西部的南北交通动脉。公路 交通十分发达,以哈满公路和齐富公路为骨干,形成了连结城乡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促 进了城乡交流,繁荣了经济,方便了生活。嫩江干流,上行可达嫩江县,下行可通哈尔滨, 水运前景可观。齐齐哈尔民航机场正在建设中,预计1987年可以通航。
    市区西南方的昂昂溪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说明,远在6000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栖息活动。 夏、商、周时,这一带是 貊族聚居的地区。到了汉、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的肃慎族—— 满族的祖先,在这里繁衍生息。唐代,唐玄宗在黑水
    地区设都督府,这里是它的属地。 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契丹族崛起建立辽朝,黑水
    改称女真。女真建立金朝,齐齐哈 尔属其所辖。到了元朝,元太祖分封领地,这里是乃颜大王分地,归蒲与路管辖。明嘉靖年 间,在这里设置拜苦卫。清朝初年,这里是达斡尔、锡伯各部落游牧弋猎之地,1682年(清康 熙二十一年)设卜奎驿站。1692年(清康熙三十一年)经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奏报卜奎站建城,乃 名齐齐哈尔,建成内外两城,内城挂木为墙,其中填土;外城随着沙丘起伏,用土垡子修筑, 周围10里。1699年(清康熙三十八年),黑龙江将军由墨尔根(今嫩江)迁来。从此,齐齐哈尔 逐渐发展成为北方重镇。1924年(民国13年),齐齐哈尔设黑龙江省城市政公所。1928年(民国 17年),市政公所所长改称市长,开始齐齐哈尔的市政建制。1931年沦为日本帝国主义殖民地, 1945年8月26日齐齐哈尔解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齐齐哈尔民主政府改为齐齐哈 尔市人民政府,为黑龙江省省会。1954年8月,黑龙江省与松江省合并,省会移到哈尔滨市, 齐齐哈尔市改为省辖市。
    齐齐哈尔在解放战争时期,兴办了一部分纺织、被服、皮革、机修工厂。抗美援朝和国 民经济恢复时期,这里成为战略后方,从辽宁等地迁来机床、车辆制造等5个大型工厂,同时 发展了一批地方工业。“一五”时期,全国156项重点项目中,有3项建在齐齐哈尔市富拉尔 基区,其中第一重型机器厂是国内少有的大型全能“母机”工厂;齐齐哈尔钢厂(原北满钢 厂),是全国第一座特种钢厂;富拉尔基热电厂是我国第一个高温高压热电厂。在建设国家大 型骨干企业的基础上,地方工业也得到了相应发展,使齐齐哈尔成为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的城 市。职工总数在5 000人以上的大型工厂就有lO多家。进入80年代以后,以较快的步伐向现代 化城市迈进,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旧城改造工作,仅对城市改造的五年投资额就高 达5亿元,是前30年的2倍。现已基本形成以北市区为中心,包括富拉尔基、昂昂溪、梅里斯、 榆树屯等一市多镇的城市格局,成为黑龙江省西部地区重要工业基地,以机械工业为主的综 合性工业城市。
    三、牡丹江市
    牡丹江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濒牡丹江西岸,是黑龙江省东南部的政治、经济、科技 、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滨绥、图佳铁路交汇于此,交通十分方便。由于城市依山傍水,风 景优美,气候温凉多雨,适于多种农作物耕作,素有黑龙江省“小江南”之称。牡丹江市是 市辖县的试点城市之一。辖l市(绥芬河)7县(宁安、海林、东宁、穆棱、林口、密山、虎林), 总面积5.7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07万。市区l 35l平方公里,人口61.8万。设4个城区(东 安、西安、爱民、阳明)和1个郊区。城区面积4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49.9万。
    早在西周时期,满族的祖先肃慎人就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女真族建立金朝,牡丹江 属胡里改路所辖。元朝在牡丹江设置军民万户府。明朝牡丹江是毛邻卫辖地。清朝牡丹江市 郊区乜河(古称尼叶赫河),是宁古塔将军管辖的边防重镇。根据“中俄密约",沙俄修筑的中 东铁路于1903年正式通车,在今市中心文化宫广场处设立了牡丹江站。由于牡丹江站的出现, 从宁古塔、乜河、哈尔滨等地来了一些商贾富户,在站旁盖起一些房屋,开辟修建第一条街, 称“兴隆街”。同时站前兴起粮栈、码头和杂货商贩。到1931年全市人口3 549人。东北沦陷 时期,日本帝国主义把这里作为军事要地。1935年7月,图佳铁路在牡丹江交汇通车,城市人 口增加到2.7万人。1037年7月,在此设牡丹江省,12月建市,城市人口增到9.8万人。1943 年,改为东满总省,下属东安、牡丹江、间岛等3个省。总省公署设在牡丹江市,城市人口达 到24万。伪满政府制订的《牡丹江都邑计划》,安排市区道路骨架呈棋盘式加放射线式。现 市中心区和铁北铁路住宅,是伪满官吏办公居住用地,长安街以外的低洼区和边缘地区是广 大劳动人民居住的贫民区,多是低矮简陋房屋。当时的工业,除木材、纸浆外,多是米面油 酒等食品加工作坊及部分修理业,是典型的殖民地消费城市。
    1945年8月12日,牡丹江市获得解放。“一五”时期,由沈阳等地迁来和新建了牡丹江纺 织厂、牡丹江造纸厂等骨干企业。按照1956年初步规划和1959年城市总体规划,开辟碾子沟、 两家子、西山等5个工业区。碾子沟是以化工为主的地方工业区。两家子工业区已建成有牡丹 江矿山机械厂、牡丹江拖拉机厂、牡丹江二电厂、牡丹江毛毯厂、牡丹江化纤厂。正在建设 的有牡丹江制药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牡丹江市工农业生产蒸蒸目上,新建扩建了 电视、钟表、经编、啤酒等一大批工厂,市区国民经济总产值接近30亿元。随着改革、开放, 乡镇企业得到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城市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新建了东四条路立交桥(光 华桥),加宽了虹云桥,新建了520米长的牡丹江大桥,畅通了南北铁路。城市供水、排水能 力成倍增长,集中供热开始列为国家试点城市。城市绿化利用环山临水的优势,城市公园已 增加到4个,市容卫生获得全省卫生评比“五连冠”,已成为北国工业新型城市。 四、佳木斯市
    
    佳木斯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松花江下游南岸,是三江平原的政治、经济、科技、文 化中心。1985年1月实行市管县的新体制后,原合江地区的富锦、桦南、依兰、集贤、桦川、 宝清、汤原、绥滨、萝北、同江、饶河、抚远、友谊等13个县划为佳木斯市领导。市区辖永 红、向阳、前进、东风、郊区5个区。建成区面积49平方公里,市区人口65万,其中城市人口 43万。佳木斯市是黑龙江省东北地区较大的铁路、公路、水运枢纽。佳绥、佳牡、佳鹤、福 前铁路交汇于此。公路发达,东北可到边防重镇同江、抚远、饶河,南与牡丹江、哈尔滨等 地相通。松花江上夏秋两季有水上客、货运输。还有佳木斯到依兰、哈尔滨等地的民用航空 线路,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
    据史料记载,清初,赫哲人居此甚多,主要从事渔猎。此时,佳木斯乃是松花江畔的一 个渔村,称“佳木寺屯”。清末,汉满两族人民迁移此地,开垦荒地,发展农业,使佳木斯 逐渐繁荣。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依兰旗属在佳木斯屯西侧放街基,时称“东兴镇”。1895 年(清光绪二十一年),商户渐开,始有商人来此经商。1910年(清宣统二年)1月,依兰府在东 兴镇设站,成为桦川县公署所在地。当时有居民3 534人,建成区面积约1.5平方公里,有商 号50余家,粮油加工、制酒、食品工业和铁匠炉等小手工业作坊逐步发展,镇街已初步形成。 1927年,佳木斯电灯厂(发电厂前身)建成,进一步促进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和镇街的繁荣。1930 年3月,东兴镇奉命与佳木斯正式合一,改称为佳木斯镇。此时,人口已达27 700人,建成区 面积约3平方公里,开始成为周围文化娱乐中心和粮谷集散地。1932年5月,日本侵略者占领 了佳木斯。1934年12月,成立伪三江省,佳木斯为省会所在地。1935年,日伪统治者制订《佳 木斯都邑计划》,分两期工程实施。1937年12月1日,佳木斯设立伪市公署,正式成为市的建 制。在日军占领时期,大肆兴建军事建筑,随之大批移民,使典型的殖民地经济畸形发展。 1942年,人口达到11.6万多人。但到后期,随着日军的失败,经济萎缩,城市遭到严重破坏, 1945年日军溃逃时,人口锐减到8.3万人。
    1945年8月,佳木斯市获得解放。到1949年建国时,城区人口9.78万人,建成区面积为 24.8平方公里。工业主要有发电、纺织、制材、制砖、粮油和食品加工等,年工业总产值 l 700多万元。“一五”时期,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佳木斯造纸厂、热电厂和友谊糖厂先后兴 建;发电、电机、制材、纺织等企业的生产规模也有所扩大,使佳木斯市的工业有了迅速发 展。与此同时,按照初步规划,建设了一批市政、公用设施,新兴的工业城市骨架初步形成, 城市面积发生很大变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中央“对内搞活,对外开放”发展 国民经济总方针的指引下,佳木斯市经济建设出现前所未有的好形势,在改革开放中,各行 各业蓬勃发展。现已形成以生产棉麻毛和化纤产品为主的纺织业;以木材综合利用为主的造 纸、人造板和木制品加工工业;以制糖为主的糖系列食品工业;以麦豆为主要原料的食品精 加工工业;以农机修造为主的农机工业;以水泥、玻璃为主的建材工业等工业体系。1985年 末,市区拥有各类工厂495家。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建设也取得突破性进展。房屋改造和建 设速度加快,一些新的生活区建设起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园林绿化建设尤为突出,沿江 公园得到发展,新建的杏林路,成为全省第一条公园化的园林路。集中供热面积也是全省较 多的城市之一。佳木斯已成为以轻纺工业和机械工业为主体的综合性新兴工业城市。
    五、北安市
    北安市位于黑龙江省中北部,属黑河行政公署所辖。铁路有滨北、齐北、北黑线;公路有 5条干线通往各地,交通方便。全市面积7 124平方公里。1985年全市人口44.1万,其中城市 人口19.9万。
    北安市区原属海伦县,因处在海伦县的北部,取北部安定之意,命名为北安。
    大约在250年前,从齐齐哈尔一带来了鄂伦春族人、达斡尔族人、满族人和汉族人到此狩 猎游牧。1911年(清宣统三年),设龙门稽垦局开始放毛荒。1913年(民国2年),称北安村。1914 年,筑起土城墙,修建了道路,称北安镇,开始办起旅店、商店。到1931年,增加了铁木行 和粮米加工业,人口发展到500多人,成为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和附近的物资集散地。1932年 6月,日本侵略军进入北安,一个偏僻小镇成为军事要地。同年12月,伪龙镇县政府迁到北安 镇。1935年,先后建成滨北线(海伦到北安)、齐北线(依东至北安)和北黑线(北安至黑河)3条 铁路及北安飞机场,北安成为黑龙江省北部的交通枢纽、商品的中转集散地。1938年,建成 北安火力发电厂,同年12月,伪满政府将龙镇县改名为北安县。1939年6月,成立伪北安省, 北安成为省会所在地,人口达到3.6万多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11月16日成立中共北安中心县委,11月24日成立县民主政府, 并且是当时中共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所在地,北安县成为黑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在支援解放战争、指导土改运动以及发展生产等方面都起过积极的作用。1960年1月,国务院 批准成立北安市。1963年6月,撤销北安市,恢复北安县和德都县。1983年5月,国务院批准 重新成立北安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较快,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庆华工具厂、新生机械厂、北安发电厂等大中型工厂有新发展,又建立了近200家全民、集体 所有制小型企业。到1985年,机械、电力、食品、建材、轻工等工业已有初步基础,城市建 设也初具规模。北安市已成为以机械工业为基础,以农、林、牧产品为主要加工工业的区域 性中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