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煤炭工业城市
一、鸡西市
鸡西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为一市多镇、以煤炭生产为主的工矿城市。铁路有林密、
城鸡、鸡恒3条线贯穿市区,公路四通八达。1985年全市人口80.7万,其中城市人口63.7万。
建成区面积60.6平方公里,原煤产量2 317万吨,工业总产值15亿元。
鸡西市是因地处鸡冠山以西而得名。
据兰岭乡永台村出土文物考证,鸡西一带早在2100年前就开始有人类活动。城子河区小
城山的古城遗址,就是金末元初的土城,为鸡西一带最早的城池。1914年,有人在梨树沟一
带挖陷鹿阱时,挖出“露头煤"。1921年,吉林省政府与白俄资本家谢结斯合议开矿,定名
“穆棱煤矿”,这是鸡西最早的煤矿。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鸡西后,将原中俄合办的穆
棱煤矿变成日俄合办的“满洲炭矿株式会社”。1934年,日伪修筑林口至虎林铁路,设四甲
站(东站),因车站位于鸡冠山西,遂名鸡西驿,始有鸡西之称。
1945年“8·15”光复后,鸡西得到新生。1946年5月,鸡宁县临时民主政府成立。1949
年8月,原鸡宁县改为鸡西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鸡西进入飞速发展的新时期。1957年
4月,经国务院批准,将东海、平阳镇、下亮子、哈达等地划归密山县,兴农等划归勃利县,
分别从林口、穆棱县接收了麻山和梨树镇,成立了鸡西市。当年生产原煤590万吨。1958年以
后,新建二道河子煤矿、正阳煤矿、大通沟煤矿,并在矿山附近建设了相应的生活区。钢铁
工业、纺织工业和文教卫生、商业服务和市政建设都有了发展。1964年,新建张新煤矿;1965
年,新建东海煤矿;1970年,新建平岗煤矿。1978年原煤产量达l 330万吨,洗煤、发电量等
也有较大提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鸡西市制定了城市总体规划,1982年,省政府批准了《鸡西
市城市总体规划》。几年间,市中心大街两侧,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也
有很大的发展。鸡西市已初步形成一市多镇、以煤炭生产为主的工矿城市。
二、鹤岗市
鹤岗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铁路南通佳木斯,北至鹤北;哈萝公路穿过市区,鹤伊公
路直通伊春市,形成较为方便的对外交通。全市总面积4 551平方里,市区面积108平方公里,
建成区面积27.85平方公里。1985年,全市人口58.8万,其中城市人口47.8万。
鹤岗城市的形成,始于清末。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5月,东三省总督徐世昌等具奏,
拟定江省添设民官,增改道府办法,朝廷批准的原奏折中提到:“……添设诺敏、鹤岗、林
甸、通北、铁骊五县。”鹤岗地名始见于此。
19l4年7月,汤原县鹤立镇人曹凤阳入山砍柴,发现“露头煤”。1918年,鹤岗商人沈松
年与士绅马丙午等人合资组建兴华煤矿公司,开始采煤炭,时称“兴山”。1926年,兴山街
基初具规模,商店、饭馆、澡塘、诊所等出现于街市。1945年8月9日,鹤岗解放。同年12月
2日,成立鹤岗矿务局。1946年7月,经中共合江省委批准,兴山镇改为兴山市。1949年11月
24日,经东北人民政府核准,将兴山市改为鹤岗市。
中华人民共和同成立后,鹤岗煤炭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来,在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指引下,煤炭工业、地方工业和各项事业又有新进展。到1985
年,鹤岗矿务局已建成为年产千吨以上生产能力的大型矿区。鹤岗市为煤炭工业和人民生活
服务的地方工业初具规模,城市基础设施较为齐全配套,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煤炭工业城市。
三、双鸭山市
双鸭山市位于黑龙江省东部、三江平原南端。铁路是佳富线的端点站,公路可通往集贤、
友谊、宝清、七台河、佳木斯等地。全市总面积l 6l4.2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52平方
公里。1985年,全市人口42.7万,其中城市人口34.8万。
双鸭山市是以市内一座有两个山峰的山,远远望去如同一个丫字,故称双丫山。后来以
讹传讹,叫成双鸭山。大约距今600年前,在今市区北部称为滚兔岭的地方留有女真人生活居
住的遗迹。1927年,由狩猎者发现“露头煤”,同年开始了采掘活动。1930年,有富锦人段
有银在岭东经营“富华煤矿”,桦川人景祥在岭西经营“富华煤矿”,依兰人杨鹏山在小岭
西经营“星华煤矿”,每个矿不过一二百人,冬季采掘,夏季停产,年产原煤3 000余吨,
大部分运往富锦销售。1938年,伪满的“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所属抚顺矿,强行收买3个
小矿,扩大开采规模,矿工最多时3 000多人,开始在现岭西竖井矿所在的出汗岭下,修建了
一些茅草房,形成两个居民点,这就是后来的岭东与岭西区。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矿山回到人民怀抱。1947年7月,正式成立双鸭山矿务局。
1949年9月,矿务局办公大楼建成,双鸭山矿务局由岭东迁到尖山,为双鸭山城市的发展奠定
了基础。
1950年,煤矿归国家统管后,陆续建设一些住宅、学校、商店、医院、俱乐部以及简单
的道路及供排水设施。1956年5月,撤销双鸭山矿区,设立双鸭山市,人口为8.2万人,当年
产煤192万吨。1958年以来,开始建设了四方台、宝山、集贤、七星煤矿,地方工业建成双鸭
山造纸厂、啤酒厂等一批中小企业,初步形成了一市多镇的城镇体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来,城市建设取得较大成绩,市中心区面貌发生较大变化。1980年开始,改造了旧给水系
统,增加了新水源;按照已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建设了新的生活居住区;新建了站前广场、
北秀公园和新体育场等,双鸭山已成为新兴煤炭工业城市。
四、七台河市
七台河市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倭肯河南岸。公路与邻近市县相通,铁路有勃七线可通往
佳木斯、牡丹江等地。全市面积826平方公里。1985年,全市人口31万,其中城市人口16.6
万。
七台河市以城东一条小河的名字七台河而得名。
1913年开始有人来此定居。东北沦陷时期,建立了小煤窑,形成了300多户人家的村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煤炭生产逐年发展。1958年,修建了勃利至七台河铁路,土法
上马的小煤窑陆续投产,人口增加到1万多。1960年,成立七台河镇。1961年,建立七台河矿
务局。1965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政企合一的七台河特区。1970年,国务院批准由特区改为
地辖市,行政归合江行署管辖。1972年,政企分开。1983年,国务院批准由地辖市变为省辖
市,并把勃利县划归七台河市管辖。以炼焦煤为主的煤炭开采,到1979年已达到年产255万吨
的生产能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又建成4对皮带井,采煤能力增加282万吨。1985年,
全市工农业总产值达5.5亿多元;原煤年产量已超过l 100万吨。七台河市已成为黑龙江省东
部新兴的煤矿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