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边境口岸城市
一、黑河市
黑河市位于黑龙江省最北部、黑龙江中游右岸,属黑河行政公署所辖。黑龙江可通航大
型客货轮,上通漠河,下至佳木斯、哈尔滨等地。公路有哈尔滨至黑河、黑河至嫩江等线。
北黑铁路已通至龙镇,龙镇以北正在建设中。全市面积700平方公里。1985年全市人口13.5
万,其中城市人口7.7万。
黑河市原为瑷珲县的黑河镇,历史上曾称大黑河屯、安巴萨哈连。大黑河屯是为区别小
黑河屯而称,为汉语称呼;安巴萨哈连为满语称呼,“安巴”意为大,“萨哈连”意为黑,
安巴萨哈连即为大黑河的意思。
黑河历史悠久。原瑷珲城,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在黑龙江左岸西普奇屯南(属江东六十四
屯)修筑一城,取名忽里平寨。清朝在此建木城。1684年5月23日至8月6日,副都统穆秦率领
盛京兵与瑷珲官兵一起筑城,“城方圆一千零三十庹”,“内外设木栅”,“中实以土”,
城外还挖两道护城河。(①筑城时间和建城情况,见康熙二十三年(1684)黑龙江将军衙门
档案)。为第一任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的驻地,史称旧瑗珲,亦称黑龙江城。1685年(清康熙二
十四年),萨布素将其衙门从江左迁至江右,距离黑河35公里的黑龙江右岸重建一城,史称瑷
珲新城。瑷珲新城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置松木为墙,中实以土,高一丈八尺,周围一千
三十步,门四。西、南、北三面,植木为郭,南一门,西、北各二门,东面临江,周围十里
(②《盛京通志》卷三十二,城池)。1900年(清光绪二十三年),被沙俄侵略者焚为灰烬,
仅存一座魁星楼(1945年被日本侵略者炸毁,1981年修复)。黑龙江两岸的新旧瑷珲城是清政
府统辖黑龙江流域的战略要地,到民国初期,瑷珲城的中心作用转移到黑河。1913年(民国2
年),瑷珲厅改为爱辉县,为黑河道所辖。1933年,日本侵略军进驻黑河。1934年12月,伪满
洲国设黑河省。
1945年8月9日,黑河解放后,这里一直是黑河行署所在地。1980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
由爱辉县所属的黑河镇、幸福乡和西岗子煤矿组成成立黑河市。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
逐步建立了采金、电力、煤炭等地方工业,城市基础设施修建了万吨水厂,城市排水工程正
在施工,有两条城市路面已升级,房屋建设和改造进展迅速,现中心区沿江一带高楼林立,
市容面貌焕然一新。黑河市已成为乙级开放和边境口岸城市。
二、绥芬河市
绥芬河市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东南部,南西北三面与东宁县毗连,东面与苏联接壤。
铁路为滨绥线终点站,公路有5条,联结省内各地。全市面积460平方公里。1985年,全市人
口2.2万,其中城市人口1.4万。
绥芬河市是以绥芬河河名命名,“绥芬”为满语“锥子”的意思。
自中东铁路修建后,绥芬河被列为中东铁路附属地。1923年(民国12年)4月1日,成立绥
芬河市政分局,由过去的村屯一跃为重要的口岸城镇。1932年12月,日本侵略军侵占绥芬河,
断绝与苏联交通,关闭了口岸,地方经济急剧衰落。
1945年8月,绥芬河解放,曾为东宁县政府所在地。1951年10月设立绥芬河军政委员会,
负责口岸运输工作。1968年3月,原机构撤销,成立绥芬河区革命委员会;1973年5月,改为
绥芬河外事委员会。1975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绥芬河市。建市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一
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国家和省对边境城市的关怀下,绥芬河市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都有很
大发展。全市已有啤酒、建筑陶瓷、木器家具等中小型企业27家,商店10余家。绥芬河已成
为边境陆路口岸城市,成为国家、东北三省、内蒙古自治区对苏贸易的重要口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