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城市道路

第三篇 市政基础设施

第一章 城市道路与桥梁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城市道路
    黑龙江地区很早就有人类活动,东胡、貊、肃慎等少数民族曾在这里创建古代文明。 上古时期的先民,在生产和生活中自然踩踏出道路。城市出现后,前人在一些屋舍之间往来 行走,形成了胡同道路。随着自然经济的发展,这些胡同道路逐渐形成胡同道路网。这些胡 同道路网就是后来城市道路的基础,如历史最久的齐齐哈尔市惠民街和北大街等,就是在古 老胡同道路的基础上经过多年改造修建而形成的。辛亥革命后,当时的军阀、士绅和城区商 人等先后设法募捐集资,修建道路,兴办运输业。1881年,哈尔滨市修建第一条土砂道路, 即道外太古街道路,全长1 955米,宽20米。1922年3月lO日,哈尔滨独立教区创立,专营土 木建筑业。同年5月,哈尔滨电业公司着手修建电车轨道。1924年,道里中国大街(今中央大 街)铺修石头道。1929年(民国18年),齐齐哈尔修建市区第一条混凝土路面道路,即由砖城南 门起至东车站道路,共1 188丈(折合3 960米)。这也是黑龙江地区城市最早出现的一条混凝 土路面道路。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按照《都市建设概要》,曾修建一些城市道路,但大 部分是碎石路面,高级和次高级路面虽有所增加,但标准低,质量差,且没有排水设施,每 到雨季,污水泛滥。这些道路到1945年东北光复时,大部分已严重破坏。
    1946年黑龙江省全省解放后,各城市的人民政府,为了恢复生产,支援全国解放战争, 全面开展道路修复工作,使断头的道路接通,狭窄的道路扩宽,不平的道路修平,方便了交 通,改变了城市面貌。到1949年,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和佳木斯4市,共有城市道路长 度769.6公里,其中高级路面道路长度122公里;城市道路面积798.8万平方米,其中高级路 面道路面积143.2万平方米。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城市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黑龙江省城市道路有很大发展,不仅对城 区古老道路进行了改造(扩宽、提高路面等级),并新建了大量等级较高的道路。现在各城市 的主干道已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这些道路,对于城市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黑龙江省的城市道路建设,大体经历4个发展时期:
    1949到1952年经济恢复时期。这个时期主要对城市原有道路进行扩宽和整修。新建的道 路以碎石路为主,维修的道路则以沥青路为主。但是,由于当时缺少施工机械,工艺落后, 再加上材料质量差,维修后的沥青路面曾出现龟裂现象。
    1953到1965年的两个五年计划和三年调整时期。这个时期已将道路建设列为城市建设的 重要项目之一,城市道路发展的特点是:高级和次高级道路数量显著增加。黑龙江省建设厅 于196l到1963年对城市道路和桥梁进行了全面调查,并根据调查的情况,先后提出黑龙江省 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各项城建工作发展纲要》、《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城市建设工作总 结及1963年工作要点》和《城市建设十年规划编制说明》等指导性文件。这些文件对城市道 路和桥梁建设作了全面规划。据1962年统计,全省共完成城市道路维修工作量43万元,维修 道路69.7万平方米。1963年,全省维修城市道路104.9万平方米,其中维修高级道路65.5 万平方米。这一时期的道路面层以沥青表面处治及沥青灌入式为主,其基础则以干砌碎石和 三合土为主;道路面层厚度一般2—3厘米,基础厚度一般为15—30厘米不等;道路修建以人 工为主,但已使用部分施工机械,如履带式拖拉机带铁滚和外燃式轮式压路机等。
    1966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这个时期城市建设规划被打乱,中断了有计划地城 市道路建设进程。但是,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道路也有一定发展。这一时期修建的道 路,大城市多为混凝土高级路面,如牡丹江市的解放路和日照街等高级道路就是这一时期修 建的。而中小城市修建的道路,则多为沥青表面处治及沥青灌入式面层等次高级路面。
    1978年至1985年新的历史时期。这是城市道路建设大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城市道路建 设的特点是:
    计划性加强。1978年黑龙江省基本建设委员会在全省城市建设会议中,认真研究和讨论 了城市道路的建设方针、政策,提出在城市道路建设上要广开财源,要把全省的城市道路建 设成为高速、安全、美观、提高社会效益的城市基础设施。会后,各市均把城市道路建设列 为城市建设重要内容之一。有的城市提出每年要办几件好事的口号,其中就包括修建道路的 内容。伊春市1983年提出各区修建一条水泥路的要求。
    社会效益明显。这个时期修建的 道路,一般是按城市综合治理方案进行的,社会效益明显。佳木斯市的杏林路修建于原杏林 河道之上。它是一个排放工业废水及居民污水的自然河道,治理前臭气熏天,严重影响环境 卫生。建成后的这条道路,西起通江街,东至松花江边,全长3 785米。其中通江街至安庆街 2 485米,红线宽度80米,中间为街心公园,两侧为单行沥青混凝土路面,各宽12米。安庆路 以东红线为70米,中间21米为快车道,两侧各有9.5米宽绿化带,绿化带外为宽7米的慢车道 和8米宽的人行道,路下沿旧河道设暗管排放污水。这条现代化的道路已成为新型风景主干道。 它不仅方便交通,美化城市,而且成了居民活动的场所。
    道路等级上升。截止1985年止,全省城市道路结构大体有五种类型,而且高级、次高级 道路比重逐年上升。一是砂石路面。此种类型路面分为砂石和方石两种,结构形式不尽相同。 一般是上部为块石,下部为中细砂垫层。多为人工操作,造价低,使用年限短,行车不平坦, 已逐步被其他结陶所更替。哈尔滨市现只保留1924年铺设的长1400米的中央大街方石路面道 路一段。二是渣油或沥青表面处治路面。这种路面是由渣油或沥青和碎石结合而成,一般表 层为2—3厘米厚。用炉渣作垫层,块石作承重层,也有采用灰土作基层的。一般分层施工, 也有的将表层料拌合后直接摊铺而成的。这种路面1978年前大量采用。三是沥青灌入式路面。 这种路面一般以16—30厘米的块石为基础,灌入沥青厚度为7厘米左右。1979年曾大量采用, 后逐步被沥青混凝土所代替。但在中小城市仍普遍采用。四是沥青混凝土路面。这种路面分 细粒、中粒和粗粒3种形式,是由不同颗粒的矿料加碎石、石屑、砂、石粉等与沥青按一定比 例配合,经拌合成半成品后,再摊铺碾压成型的一种强度较高的高级路面。原料拌合和半成 品摊铺,开始由人工操作,后被机械所代替。1976年以后大量采用。牡丹江市3 300米长的大 庆路就是采用这种路面的典型。这条路1974年在原路基上改建时,只修4厘米厚的过渡路面, 1980年补强时,则采用15厘米厚块石基础,4厘米厚沥青稳定碎石,4厘米厚中粒式沥青混凝 土封面。五是水泥混凝土路面。这种路面在黑龙江省出现较早,但普遍采用则是1983年以后。 这种以水泥、碎石、砂和水按比例拌合并以现场捣制为主的高级路面,对路基要求严格,一 般路基采用粒砂垫层,施工要求严格掌握施工程序,合理预留膨胀缝,控制养生时间和封闭 交通。路面成型后,养生14—21天,30天以后方准重型车辆通行。多采取机械化施工。近年 来又采用真空吸水压淋工艺,使水泥混凝土路面更具有推广价值。牡丹江市的照庆街,原为 14米宽的砂石路面,1983年改建成29.5米宽,675米长的水泥混凝土路面。路面为原土压实, 采用10厘米厚粉石层,5厘米厚中砂找平层,25厘米厚300号水泥混凝土面层。施工时,机械 拌合,小翻斗车运输,插入式震捣棒与平板震捣器震捣,用手工型夯和搓板找平后,再用长 条形橡胶板拉毛成型。
    工程质量提高。为了提高市政工程质量,黑龙江省建委于1982年开始组织全省市政工程 质量全优评比活动。评比的内容包括工程质量、施工工期、材料消耗、经济效益和内业资料 等5个方面。通过评比,促进了工程质量和社会效益的提高,增加了企业的竞争能力,仅1983 年,全省就评出全优道路工程15项。
    截止到1985年,全省共修建城市道路2 419公里,其中高级道路l 068公里,分别是1949 年的3倍和8.7倍;城市道路面积2 113万平方米,其中高级道路面积l 12l万平方米,分别是 1949年的2.6倍和8倍。
    
    三、城市道路分布
    (一)哈尔滨市的主要道路
    中央大街 形成于1900年左右,是哈尔滨市道里区南起经纬街北至松花江畔之间商业中 心区的主要道路。路长l 400延长米,车行道1l米。1924年铺成块石路面,上层铺装18厘米的 方石,下层有25厘米的水泥混凝土基础。路面始终保持完整良好,解放后只作一般维护。
    兆麟大街 是哈尔滨市道里区经纬街至森林街的主要道路。路长l 200延长米,车行道宽 12米,面积16 447平方米,修建于1903年。原为石板路面,1979年改建为沥青混凝土路面。 兆麟大街原名水道街,1946年,为纪念抗日民族英雄李兆麟将军而改名。
    靖宇大街 是哈尔滨市道外区西起景阳街东至二十道街的主要道路。路长2 190延长米, 车行道宽9—11米,面积27 450平方米,修建于1890年。原为碎石路,1979年改建为沥青混凝 土路面。靖宇大街原名正阳街。1946年,为纪念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而改名。
    中山路 是哈尔滨市南岗区北起中山桥南至香坊大街的主要道路。路长3 250.8延长米, 机动车道宽17.50米,面积69 909.5平方米,修建于1898年。曾先后称通道大街、霍尔瓦特 大街、陆军街,1936年恢复中山路。原为碎石路面,1959年改建为沥青混凝土路面。
    
    西大直街 是哈尔滨市南岗区东起博物馆西至学府路的主要道路。路长4 570延长米,路 面宽37米,面积10 350平方米,修建于1898年。原为碎石路面,1983年改建为沥青混凝土路 面。改造后的西大直街快车道宽20米,慢车道宽6米,两侧绿地各宽3米,人行道宽5米。人行 道铺装水泥混凝土步道板。
    学府路 是哈尔滨市南岗区北起哈尔滨电表厂南至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大专院校集中区的 主要道路,路长2 660延长米,路面宽31.5米,面积82 600平方米。此地原为郊区,1942年 形成路基,随着50年代黑龙江大学等大专院校先后兴建,逐渐成为一条主要道路。原为碎石 路,1981年改建为三块板式的沥青混凝土路面。改造后的学府路快车道宽15米,慢车道宽6米, 人行道宽3米,快慢车道之间设绿地宽5.5米,人行道与慢车道之间设绿地宽2米。
    公滨路 是哈尔滨市香坊区西起中山路东至二三五处抽纱厂的主要道路。全长3 080延长 米,路面宽15米,面积56 820平方米。修建于1898年,曾称工兵路。原为碎石路,1985年改 建为沥青混凝土路面。1984年,对中山路至南直路段进行改造,新建慢车道,并将原5米宽路 面,扩建成新车行道宽21米。1985年,对南直路至二三五处抽纱厂段进行改造,将原9米宽路, 扩建成新车行道宽16米,车行道两侧各建绿地宽4.5米。
    和平路 是哈尔滨市动力区北起中山路南至大庆路的主要道路,全长2 650延长米,路面 宽10—12米,面积62 880平方米,修建于1949年。原为碎石路,1953年,改建为沥青混凝土 路面;1980年,又进行改造升级,改造后的和平路由柏油路和小方石路面组成。
    (二)齐齐哈尔市的主要道路
    卜奎大街 位于齐齐哈尔市中心商业区,是贯通中心城区南北的主要干道,形成于1692 年(清康熙三十一年)。路面最初为土路,1929年,铺装为水泥混凝土路面。1939年,翻修为 沥青混凝土路面,路宽7米。解放后,几经改造维修,到1985年,道路长度为4 706延长米, 路面最宽处为12米,面积46 331平方米。但由于交通流量迅速增加,道路狭窄与交通流量大 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
    龙华路 是齐齐哈尔市中心城区的主要干道,东起齐齐哈尔火车站,西至中心广场,形 成于1929年(民国18年)。最初为水泥混凝土路面,1938年翻修为沥青混凝土路面。解放后, 几经改造扩建,到1985年道路全长2 552延长米,路面平均宽度为26米,面积66 107平方米。
    中华路 是齐齐哈尔市中心区东西走向的主要干道,东起曙光大街,西至江坎,全长 8 380延长米。分为中华东路、中华路和中华西路3段。其中中华路和中华西路形成于1800年 (清嘉庆五年),原名西大街;中华东路形成于1931年。解放后,1949到1952年,中华路和中 华西路至文化大街段铺装沥青混凝土路面。1983年,扩宽中华西路。1985年,投资64万元扩 宽中华路。中华路宽度为14—17米,总面积130 080平方米。其中中华西路的文化大街至江坎 段仍为砂砾路面,长1 240延长米,面积21 080平方米。
    站前大街 位于齐齐哈尔火车站前,南起民航路北至中华路,全长3 642延长米。原名太 平路,形成于1938年。1952年,铺装为水泥混凝土路面,路面宽7米。经多年扩宽改造,站前 大街以南浦立交桥为界分南北两部分。其中站前南大街为沥青混凝土路面,长1 782米,宽10 米,面积17 820平方米;北大街为水泥混凝土路面,长1 860米,宽18米,面积26 040平方米。
    和平路 位于富拉尔基区,是该区东西走向的主要干道。建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为 沥青混凝土路面。经多年改造维修,到1985年,道路全长达4 847延长米,路宽6—18米,面 积67 914平方米。
    红岸大街 位于富拉尔基区,北起安全路南至沿江路,全长3 267延长米,建于第一个五 年计划时期。从1980年开始改造维修,到1985年,该路已形成为沥青混凝土路面和水泥混凝 土路面两部分。其中沥青混凝土路面长为2 968延长米,路面宽lO米,面积30 312平方米;水 泥混凝土路面长为299延长米,路面宽7米,面积2 093平方米。
    向阳大街 位于富拉尔基区,北起向阳立交桥南至红岸大街,全长2 308延长米,建于第 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从1980年开始改造维修,到1985年,该路已形成为沥青混凝土路面和水 泥混凝土路面两部分。其中沥青混凝土路面长l 894延长米,路面宽16米,面积30 537平方米; 水泥混凝土路面414延长米,路面宽20米,面积8 335平方米。
    (三)牡丹江市的主要道路
    牡丹江市主要道路均呈直角交叉网式布局,南北方向称路,东西方向称街。
    太平路 位于牡丹江市中心区,北起火车站南至新安街,全长1 329米,是东北沦陷时期 铺装的道路之一。原为混凝土基础,沥青路面.车行道宽12米,两侧人行道各3米。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后,多次进行改造升级。1960年,对人行道重新铺装红砖;1963年,对车道进行 大修。1974年将长安街至新安街段改建成沥青路面。1981年,对牡丹江至新安街段进行找平 维修。1982年,对火车站至文化宫坡路一段进行喷油养护。到1985年,太平路路宽为18米, 面积2.7万平方米。
    大安路 自新安街太平路南端至牡丹江江滨,是通往江滨公园、游泳区、八女投江广场、 青少年宫和民族歌舞剧院等娱乐场所的主要干道,全长600米。1984年,将原碎石路面改建成 两块板式沥青混凝土路面,路面扩宽,中间分车岛绿带宽5米,两侧车行道各宽7.5米,总宽 20米。新建后的大安路宽阔平坦,中间绿带花草繁茂,路两侧长短臂路灯照明。
    新华路 自虹云桥至烈士塔为新华路。1977年和1979年,先后对东西两侧路面加宽,将 地明街至海林街段由碎石路改建成一块板沥青路面,全长l 845延长米,宽为16—18米,面积 2.5万平方米。
    西三条路 是牡丹江市的由小立新街至西条路南端的主要干道,形成于东北沦陷时期。 1960年,将小立新街至西四条路段改建成块石路,1971年,维修一次。到1985年,已改建成 沥青混凝土路面,全长2 200延长米,路宽为9—14米,面积2.05万平方米。
    光华街 位于牡丹江市铁路南市区最北侧,是西起虹云桥东至铁岭河大桥的主要干道。 此路阳明桥洞东段曾称“汉人街”或“汉阳街”,是牡丹江市允许大型货车行驶的交通量最 大的道路之一,也是过境车辆必经之路。原为砂石基础,中间为混凝土路面,两侧为砂石路。 1952年,加宽东一条路至阳明桥洞两侧的砂石路。1957年,对道路中间部分进行沥青混凝土 罩面。1960年,加宽了东一条路至东四条路段沥青路面和桥洞两侧砂石路。1972年,又扩宽 沥青路面,其中最宽的解放路至东一条路段路面扩宽为26米,最窄的东四条路至桦林道口段 路面扩宽为10米。1982年,将虹云桥至阳明桥段改建为三块板式沥青混凝土路面,快车道宽 14米,两侧慢车道各宽6米,两侧分车带各宽2米,总宽30米。分车带绿地以混凝土道边石围 砌,上焊低栏,内种花草树木,两端停车站处方砖铺地。光华街全长4 800延长米,总面积为 5.9万平方米。
    平安街 是牡丹江市自东四条路至西二条路的主要干道。1979年,续建西五条路至西十 条路段,路面采用沥青混凝土。1983年,将东一条路至东四条路砂石路改建为高级路面,快 车道为水泥混凝土路面,慢车道为沥青混凝土路面。到1985年,全线改建为沥青混凝土路面, 全长25 220延长米,路面宽度为9米、12米和18米,面积3.5万平方米。
    长安街 是牡丹江市东起东四条路西至西五条路之间的主要干道。1962年,将原部分碎 石路面改建为沥青混凝土路面;到1985年,全线道路均改建成沥青混凝土路面。道路长度2 020 延长米,宽度为11.5米,面积2.4万平方米。
    (四)佳木斯市的主要道路
    友谊路 是佳木斯市东西走向西起玛钢厂东至红旗路的主要干道,形成于1934年到1937 年之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断进行改造升级。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由碎石路改建为 渣油路,路面宽度改建为6米。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又由渣油路改建为沥青路,路面宽度改建 为8米。到1985年,全长5 854延长米,全线快车道宽10米,两侧慢车道宽7米,道路面积达 9.95万平方米。
    长安路 是佳木斯市东西走向西起红旗路东至音达木桥的主要干道,形成于1934年到1937 年之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断进行改造升级。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将长安路中和平 街到铁道之间段由碎石路改建为沥青路。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将长安路两端由碎石路改建 为渣油路,路面扩宽为8米。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由渣油路改建为沥青路,同时将长安路中 从长安街至长青路之间两侧路面各加宽5米,达到18米宽的路面。第五个五年计划时期,将长 安路东段改建为沥青路。到1985年,长安路全长5 259延长米,快车道全线均改建为沥青路 面。路面宽度14—18米,面积为8.52万平方米。
    站前路 是佳木斯市中心区西起凤阳桥东至安庆街的主要干道,形成于1934年到1937年 之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断改造升级。1977年,将站前路中通江街至中山路段由碎石 路改建为沥青路。1980年,将中山路至和平路段改建为沥青路。1981年,将和平路至安庆街 段改建为沥青路。1984年,将凤阳桥至通江街段改建为沥青路,全长3 302延长米,路面宽度 为14米,面积5万平方米。
    胜利路 是佳木斯市中心区西起新华街东至音达木河的主要干道,形成于1934年至1937 年之间。第五个五年计划期间,胜利路作为8条主要干道之一被改建为沥青路。到1985年, 胜利路全线均改建为沥青路,全长5 147延长米,路面宽度为10—12米,面积为5.65万平方 米。
    杏林路 是佳木斯市中心西起通江街东至松花江边的主要干道,原建于排放污水的杏林 河道一侧,路面窄,标准低,影响交通。1985年,根据城市规划的要求,作了彻底改造。改 造后的杏林路,建于原杏林河道之上,通江街至安庆街红线宽度为80米,中间为街心花园, 两侧为单行沥青路,各宽12米;安庆街以东红线宽度为70米,中间为21米快车道,两侧各有 9.5米宽的绿化带,绿化带外为7米宽的慢车道和8米宽的人行道。全长3 785延长米,面积为 10.5万平方米。
    和平路 是佳木斯市南北走向、北起沿江路南至站前路的主要干道,形成于1934年到1937 年之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将碎石路改建为沥青路。第五个五 年计划时期,将和平路南段两侧铺装成沥青路慢车道。到1985年,和平路中沿江路至杏林路 段红线宽度为40米,杏林路至站前路红线宽度为60米,杏林路以北单线沥青路宽19米,两侧 为人行道和绿化带。路以南为三块板道路,快车道宽19米,两侧慢车道各宽5米,人行道和绿 化带宽10.5米。和平路全长1 524延长米,面积为3.5万平方米。
    中山路 是佳木斯市南北走向、北起沿江路南至中华路的主要干道,形成于1934年至1937 年之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将此路的西林路至沿江路和中山桥至 站前路两段由碎石路改建为沥青路,以后不断进行改造升级。到1985年,沥青路面长度为4 160 延长米,其余为碎石路。沥青路宽度:站前路以北为18米,站前路以南为7—13米。中山路全 长4 973延长米,面积为6.1万平方米。
    
    (五)鹤岗市的主要道路
    红军路 是鹤岗市区中心干道,位于向阳区中部,东起矿务局,西至团结桥。此路开辟 于东北沦陷时期,路面形成于1940年。原称南大街,1946年,为纪念解放鹤岗而牺牲的苏军 将士,改名为红军街。1981年,经鹤岗市政府命名为红军路。原系砂土路,路宽8米,1954年, 改铺块石路面。1959至1960年,扩宽路面至12—14米,并铺装沥青路面。1965年,红军路的 二马路、五马路、七马路和九马路等街道改建为沥青路面。1982年,扩宽红军路,形成三块 板,将原人行道扩成复线。1984年,形成路岛。到1985年,这条路全长l 300米,道路红线宽 度为40米,分为快车道、慢车道和人行道。道路两侧高楼林立,商店集中,是鹤岗市向阳区 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也是全市繁华街道之一。
    振兴路 位于向阳区中部,北起粮食局门前与红军路相接,南至振兴路商场东折至水泥 洞子,建于1938年。原为砂土路,1952年改建成沥青路面。1983年,将西山大楼东侧土坎削 去长120米、宽2米、高1.2米,土方量达288立方米,拓宽了振兴路北段交通口,并铺装成人 行道。1985年,将振兴路南段煤城路南端至水泥洞段的土坎削去,土方量近200立方米,并将 此段及振兴路北段铺装成沥青路面。此路全长为l 300米。它是鹤岗市过境车辆必经之路。
    解放路 位于工农区东部、中部和西部,北起团结桥,南至煤城商场折向西与鹤伊公路 相接。全长5 790米,道路红线宽度为40米。1978年,开始改造解放路东段,并逐渐形成为快 车道、慢车道和人行道的三块板路。解放路两侧机关相接,商店栉比,全市l、2、3、4、8路 公共汽车皆由此通过。解放路是鹤岗市最繁华的地区。
    工厂路 位于工农区西南部,东由煤泥沟桥,西南至牧养厂,接庆丰路,是贯穿鹤岗市 地方工业区的主要运输干线。原称南大营,1967年改为反帝大街,1981年更名为工厂路。为 沥青路面,全长2 550米,道路红线宽为40米。 (六)大庆市的主要道路 东风路 东起团结路口,西与卧里屯相接,是萨尔图通往龙凤的主要道路。全长8.6公里。 1961年建成,为碎石路。1966至1967年进行扩建,加铺沥青,并扩宽路面为7米。1979年、1982 年和1983年将东风路改建为沥青混凝土路面,路面宽度为18—24米。
    萨大路 从团结路口至大同区丁字路口,是萨尔图通往大同区的主要道路。全长68.7公 里。1961年建成,为砂石路面。1978年,改建为沥青灌入式路面,并扩建路宽为14米。1982 年,先后对团结路口至杏四路段进行改建,宽为16—18米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车行道,5—7 米宽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自行车道。路基宽度为23—26米。
    中七路 从团结路口至西干 线,是萨尔图至让胡路的主要道路。全长14.2公里。1962年建成,为砂石路面。1980至1984 年改建为沥青混凝土路面,道路宽度为16—24米。
    中央大街 从庆虹桥至四医院路口,是让胡路的主要中心道路。全长为3.12公里。1962 年建成时为砂石路面。1982年,政建为水泥混凝土路面,道路宽度为16—22米。
    (七)鸡西市的主要道路
    中心大街 南起红旗路,北止鸡西大桥,是该市南北向最长的主要干道。此路北段建于 1937年(当时称协荣街),其余均为建国后开辟,分南段、中段和北段。到1985年,中心大街 全长2 500米,车行道宽9—12米;中段两侧自行车和人行道各宽3.5米。车行道面积2.8万 平方米。
    兴国路 东起鸡钢桥,西止市果品公司,是该市东西向最长的主要干道。该路形成于1937 年,长约700米。原称大野路,1946年鸡宁县民主政府成立后,改名为兴国路。兴国路从1958 至1983年先后经过6次改建,由砂石路改建成沥青路。全长3 047米,车行道宽12—14米,中 段两侧建有4米宽的自行车道和3.5米宽的人行道。车行道面积3.9万平方米。
    
    红军路 东起穆棱河,西止卫校水源地。修建于1937年,当时为砂石路。原名市场街、 鸡宁路。1946年鸡宁县民主政府成立后,为纪念苏联红军进驻,改名为红军路。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后,对红军路进行多次整修和改建。1956年将东起广益街、西止新华街约800米长的 一段改建为沥青路。这也是鸡西市有史以来第一条沥青路。1979年和1982年又先后进行两次 改建,使红军路均变成沥青路。红军路全长1 750米,路宽7米,面积1.2万平方米。
    (八)伊春市的主要道路
    新兴中路 位于伊春市区,南起八大局北至食品厂。原为砂石路,1973年和1974年先后 改建为水泥混凝土路和沥青混凝土路。全长l 985米,宽14米,面积2.78万平方米。
    新兴四路 位于伊春市力明路至河西一中之间。原为砂石路,1985年改建为沥青混凝土 路。全长l 852米,宽14米,面积2.59万平方米。
    (九)双鸭山市的主要道路
    新兴大街 位于双鸭山市中心,南起尖山区中心站北至交通局。原为砂石路,980年改建 为沥青混凝土路。全长2 200米,宽15米,面积3.3万平方米。
    一马路 位于双鸭山市中心,东起26中学,西至新兴大街中心站。原为砂石路,1981年 改建为沥青混凝土路。全长1 300米,宽13米,面积1.28万平方米。
    (十)七台河市的主要道路
    大同中路 位于七台河市中心,东自一转盘街西至二转盘街。原为砂石路,1985年改建 为沥青混凝土路。全长1 000米,宽22米,面积1.29万平方米。
    山湖大街 位于七台河市中心,南起铁路立交桥北至水库。原为砂石路,1985年改建为 沥青混凝土路。全长558米,宽12米,面积6 696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