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城市排水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城市排水设施
旧中国,全省只有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和佳木斯市有城市排水设施。
哈尔滨市于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在道里区东盛堂浴池(现江虹旅社)门前的“洋沟”内
铺设水泥排水管,成为黑龙江省最早的一条排水管道。以后外商经营的鸡鸭公司(现肉类联合
加工厂)修建一条下水道,将生产废水排入厂区附近的泡子。随着铁路编组站的形成,在哈尔
滨火车站建成“大瓦拉站”。后来又在侨民集居区内建一些排水设施。到1931年,全市共建
成排水管道31.3公里。1932年秋,哈尔滨遭受严重水灾。伪满政府1933年开始筹划排水设施,
到1940年先后建成道里、道外和南岗中心区的排水干道173公里,沿江建成排水泵站6座(新正
阳街、高谊街、井街、五道街、十八道街、二十道街),形成近1l立方米/秒的排水能力,从
而奠定了哈尔滨市合流制排水系统的基础。到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解放时,全市共有排水管
网204公里,排水泵站6座,机械排水能力近1l立方米/秒。
齐齐哈尔市1940至1944年在城区开凿3条排水明渠,全长约10公里;并在城西南葫芦头修
建排水泵站l座。城内污水和雨水通过明渠流入泵站,经提升后再排入嫩江。1944年开始修建
下水管道,到1945年东北光复时,全市共有排水管道6.42公里,排水泵站2座。
牡丹江市的排水设施始建于1937年,到19d5年东北光复时,全市共建排水管道48.8公里。
这些管道主要分布在日本人居住地区和日伪政府机关所在地。长安街以南中国人居住地区则
靠明沟排水。
佳木斯市1937年以前只有正大街两侧有阴阳排水沟,其他街道均无排水设施。到1945年
东北光复时,佳木斯市共有地下排水管道18公里。
截止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黑龙江省共建成城市排水管道278.4公里,其
中哈尔滨市204公里、齐齐哈尔市6.4公里、牡丹江市40公里、佳木斯市28公里。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市排水设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重点改造原有的城市排水设施。“一
五”计划以后,城市排水设施建设全面展开。经过几年有计划的建设,城市排水设施有很大
改观。“文化大革命”期间,城市建设遭到严重破坏,建设计划被迫中断。直到1978年中共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百业俱兴,排水设施建设才有重大发展。
哈尔滨市建国后首先改造安广街明渠和一面街明渠。1953年“一五”计划以后,先后新
建油坊街、共乐街、建国街、沟沿街、二十道街和中山路等排水主干渠,并翻建保障街排水
干线。1957年松花江发生特大洪水后,扩建了道里井街、道外五道街和十八道街排水泵站,
新建了“三不管”泵站和江北排水站。1961年前后,由重点建设单位出资修建一部分排水设
施,并更换了田地街、共乐街和安国街的排水管道。1963年,对道外区南北十六道街的排水
管道进行了改造。从1964年至1985年,先后建成10项重点排水工程。到1985年底,哈尔滨市
共拥有排水管网497公里,泵站17座,装机81台套,机械排水能力达54.85立方米/秒。
(一)哈尔滨市10项重点排水建设工程
1.东直路排水系统工程。此排水系统汇水范围包括太平区东直桥和跨线桥之间、船舶工
程学院围墙外、直至铁路干线广大地域,面积336公顷。1964年投资520万元,1965年竣工交
付使用,共建成直径400至l 500毫米的管道10公里和8.4秒公方合流式泵站l座。这是哈尔滨
市在居民集居区首先完成的较为完整的排水系统。它对解决市民集居区排水问题和完善市区
排水体制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2.沿江截流工程。哈尔滨市政府出自对污水下乡能代替化肥的认识,决定使用建化肥厂
投资的320万元建设污水下乡工程。计划第一期工程将城市污水截流输送至城市下游;第二期
工程将污水送到荒山一带进行灌溉。1964年秋设计,1965年春开工建设,1966年交付使用。
在新正阳泵站至马家沟河口上端300米处修建1条截流渠,全长9.55公里。在末端修建1座污
水站、1座污泥站、1个晒泥场和12座沉淀池。这项工程作为污水灌溉工程虽未如愿以偿,但
作为进行污水处理的截流系统是有益处的,为缓解城市对江面的污染起到了截流作用。
3.公滨路排水工程。1972年投资300万元,在香坊区公滨路修建l条主干渠4公里。该工
程采取由下游向上游分期建设的方法施工。这项管渠承担汇水面积220公顷,解决了原香坊区
小北屯飞机场以南地区的排水出路问题。
4.康安街排水系统工程。于1973年投资67万元建成,是一座秒公方合流式中继泵站,全
长2公里,汇水面积30公顷。与此同时,还先后建成民强泵站和通河泵站。这里是东直桥头马
家沟河两端的两个小盆地,地势低洼,逢雨成灾,居民深受其害。两泵站建成后,彻底解决
了两个小盆地的被淹问题。
5.马家沟截流工程。1978年提出此项新建工程,主要工程有:污水截流渠16.2公里、
导虹管6处、支线7公里、7.3秒公方东大坝泵站l座;扩建东直路泵站和新建污泥泵站。计划
总投资l 77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l 400万元,省自筹资金370万元。国家要求5年建成。工程
计划任务书经国家计委和国家建委1978年4月批准,当年11月动工兴建,1980年,转入重点截
流渠的施工。此后处于陆续投资陆续建设的状态,到1984年末,共完成投资l 775万元。因国
家投资已经超拨,1985年国家计委“销号”。共完成新建哈东泵站1座、改建污泥场泵站1座、
扩建东直路泵站7座,建成输水渠3.3公里、截流渠4公里和截流坝l座。基本上解决了马家沟
污水截流问题。
6.化工区排水系统工程。哈东化工区是1958年以后形成的化工新区,一直没有排水设施,
环境污染逐年严重。1981年由哈尔滨市化工局集资120万元建设排水设施。先在先锋路东端化
工堤建成污水泵站,以后逐年安排部分资金或组织集资,由下游开始陆续建设污水干管,至
1982年已基本形成污水排水系统的主干渠,但排放雨水系统尚需配套。
7.白家堡排水工程。自家堡地区原无排水设施。1984年,哈尔滨市政府,根据当地企业
单位和居民群众的普遍要求,组织排水工程建设。工程总投资85万元,其中市政府补贴35万
元,社会集资50万元。修建成直径1.2米—1.4米×2米石砌方渠1.8公里。这条方渠的上端
在用户区,通过东北林业大学实验林场进入马家沟河,从而解决了这个地区的排水出路问题。
8.道里区城乡结合部的排水工程。这个城乡结合部位于道里区顾乡屯一带,原排水无出
路。哈尔滨市从1984年开始,用两年多时间,投资265.7万元,先后在城乡路和工农大街建
成排水工程,计建成直径1.2米至1.5米的排水管线4.5公里,基本上解决了这一地区的排
水问题。
9.菅草岭排水工程。这个地区原是排水设施空白区。1985年,哈尔滨市动力区政府组织
受益单位集资,并由政府补贴部分资金,共投资90万元,建成直径0.8米—1.8米×2米的方
渠4公里,解决了这一地区的排水空白问题。
1 0.新一街排水工程。新一街地区是以龙江电工厂为中心,地处哈同公路和水泥路之间
的三角地区,两面高、中间洼,排水无出路。1985年,哈尔滨市筹资260万元建排水设施。新
建跨线桥以东的排水管渠2.5公里,建成通向阿什河的2.5秒公方的合流式泵站l座,从而解
决了这一地区的排水问题。
(二)齐齐哈尔市的排水设施
齐齐哈尔市是一市多镇的城市,排水管道主要集中在齐齐哈尔市中心区和富拉尔基区,
昂昂溪、碾子山和梅里斯3个区至今尚无城市排水设施。为适应城市发展需要,国家从1954
年开始投资兴建齐齐哈尔市中心区和富拉尔基区的排水管道,到1985年,该市排水工程建设
投资累计达3 655.7万元,城市排水管道增到142.25公里,排水泵站22座。其中污水管道
78.95公里、泵站14座;雨水管道63.3公里、泵站8座。加上各企业单位自建的排水管道,
齐齐哈尔市现有排水管网密度达到4.23公里/平方公里。污水管道服务面积为32.48平方公
里,普及率为28.3%,排水能力为25万吨/日;雨水管道服务面积为23.17平方公里,普及
率为20.5%。
1.雨水管渠。1954年,国家投资建设城市下水管道,先后建成商埠路、龙华路、劳动路、
正阳街、永定街、南大街等9条干支线,全长10.8公里。1963年,开始兴建东南区雨水排放
工程,到1965年共铺设管道6公里,修建明渠1.49公里。到1976年末,雨水排放工程投资约
300万元,建设管道27.05公里,管道服务面积为13.18平方公里,占建成区面积的18.3%。
城市雨水主要还得靠明沟排放,1978年7月,国家投资497万元改造西部明沟。198l到1985年,
国家投资144.92万元,治理了太阳委、天齐庙、劲松委、农机八委、江岸胡同、新华委、建
工委和湖西区等5l处局部易涝区,到1985年,齐齐哈尔市中心区共建雨水管道83.9公里,其
中地下干线31.5公里、明沟干线18公里;雨水泵站8座、雨水调解池22座。管渠服务面积为
15.11平方公里,基本上形成东南区、西北区、中心区、西部文化区、东北区和西南区等6个
排水系统。到1985年,富拉尔基区共建成新华路、太平路、黎明路、红岸大街和交通街等5条
雨水排放管道,全长9.4公里;修建幸福路、解放路、太平路和全运街等4条明渠,从而基本
上解决了该地区雨水排放问题。
2.污水管网。1954年开始修建市区南部污水排放干线,1965年竣工,共建排水干线7.3
公里,排水能力为3.5万吨/日,主要承担排放车辆厂等5个工厂和南部地区部分居民的生产
和生活废水。1960至1965年,先后修建商埠路和永定街干线,续建安顺路干线,并翻修军校
街和平安路等部分旧管线。1966到1 976年期间只补充部分管道,其中1974年建成的铁东污水
支线,将铁东地区的生产废水截流向南经江东治涝明渠排入南湖。1980年11月,根据国家和
省政府批准的《齐齐哈尔市排水工程初步设计方案》,计划总投资2 505.7万元(其中国家和
省政府投资2 240万元,市政府投资265.7万元),修建东水西调、西水东调、南部截流干线和
新立屯终点泵站等4个主要工程。截止1985年末,市中心区共建成污水管道237.9公里,其中
排水干线55.1公里,初步形成以文新干线、中心区干线、平安街干线、铁东干线等4条南北
干线和解放门合流干线、南部干线、西南工业区合流干线、民航路截流干线等4条东西干线为
主体,连接数百条支线的完整的污水排放系统。管道服务面积为19.03平方公里,排水能力
达20万吨/日,普及率为25.5%。富拉尔基区,从1956年开始,先后建成太平路、黎明路、
红岸大街、光明街、富江路、和平路西段和向阳大街等14条污水管线。1980,年,国家投资又
补建部分污水管线。从1983年开始,又新建兴隆街、向阳路、龙江街和建设路等4条管线。到
1985年末,全区共建污水管线19条,长23.83公里,排水能力为5万吨/日。
(三)牡丹江市的排水设施
牡丹江市的排水体制采用污水和雨水合流排放制。排水依照西北高东南底的地势,充分
利用金龙溪、银龙溪、青龙溪和北安河的天然水系,由北安河汇集污水、雨水后流人牡丹江。
市内沿街由西向东铺设排水干管,并以干管为中心向南北辐射排水支管,共建管道66公里,服
务面积18平方公里,占建成区面积的45%。由于地形有利,全市只建光华地道桥和东新荣街
两座泵站,基本上满足了动力排水需要。
牡丹江市已形成3个排水区,即牡丹街以南为铁南排水区、牡丹街至光华街为铁中排水区、
铁道线至地明街为铁北排水区。位于市区南端的南泡子,是牡丹江市区污水雨水的主要排放
处,是泄洪排涝的天然场地。因此,牡丹江市曾于1956年、1966年和1984年3次治理南泡子。
1984年4月,牡丹江市政府动员全市人民利用义务劳动治理南泡子,计划挖填运土方28万立方
米,修筑护坡3公里,建护栏3公里,修建主干道路3条,共4.3公里,设截流污水管道3 780
米。一期工程自1984年4月到同年12月,主要治理东三条路以西到大安路之间的两个泡子。共
动员8万职工,32万个工日,完成土方9.4万立方米,建筑护坡1 017米,建成管渠1 607米、
检查井21座、进出口4处、雨水口6处。二期工程自1984年12月到1985年10月。第一阶段重点
治理了三号泡和三号暗渠,共组织12个施工单位,用工1.8万个工日,动用运土等机械1 207
台班,完成土方4.2万立方米,建筑泡内护根400米,护坡438米,修筑排水暗渠227米,雨水
口10处,第二阶段重点治理最大的四号泡,规划储水面积7公顷,共组织25个单位,用工6.7
万个工日,动用各种机械5 737台班,共挖填土方16.3万立方米,砌筑护坡和护根各1 058米。
南泡子治理工程竣工后,不仅完善了牡丹江市的排水系统,改善了南部市区环境面貌,而且
为建设江滨公园奠定了基础。
(四)佳木斯市的排水设施
佳木斯市的排水体制采用污水和雨水合流排放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加强了城市排水设施建设。到1985年末,建成排水管道107公里,
服务面积为12.15平方公里,占建成区面积的27.4%。其中,1953至1977年,排水管道建设
投资349.9万元,增加排水管道38公里,总长度是建国前的3.1倍。1978至1985年末,由国
家投资、地方投资和企业集资共达711.8万元,是1978年前28年的1.8倍,平均每年新建管
道6.75公里。已建成的佳木斯市的排水管网是以横贯市区的杏林路南北两侧排水干渠和通江
街、中山街、和平街、解放路排水渠为主干线,另有lO条次干线和数百条街巷排水支线相连
接而构成的;建成排水泵站两座、雨水井3 276座、检查井2 866座。
(五)大庆市的排水设施
大庆市城市排水大部分采用分流制,少部分采用合流制。市各区之间距离较远,城镇居
民点分散,因而形成各自独立的排水系统。到1985年,全市共建成排水管道总长250公里。其
中,较大的排水工程有:萨尔图地区排水管道长11.6公里、雨水支管长1.76公里,中央大
街排水管道长12.4公里,中七路排水管道长3.65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