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城市防汛

  一、1932年水患
    1932年7月,嫩江和松花江流域阴雨连绵。哈尔滨7月份降雨26天,降雨量达500.7毫米, 接近全省年平均总降雨量。齐齐哈尔7月份降雨356.7毫米,是历年同期平均降雨量的2.5倍。 7月7日到8月6日齐齐哈尔的嫩江水位上涨了2.69米。由于嫩江干流高水位持续时间长,洪水 流量大,拉林河洪峰汇入松花江干流时,与上游下来的洪峰遭遇,加之哈尔滨区间连续大雨 形成的径流,造成哈尔滨8月12日出现的119.72米的历史最高水位。洪峰出现后,由于水量 大,且下游支流洪水不断汇入,形成严重的顶托现象,水位降落缓慢,流量持续在10 000立 方米/秒以上的时间达21天,持续在8 000立方米/秒以上的时间达35天。8月7日早5时半, 哈尔滨水位涨到118.45米。因哈尔滨市道外九道街堤防上部系砖砌,白灰勾缝,质量较差, 又受高水位长时间浸泡,当天溃决50米,随后又溃决20余处。顷刻之间,道外、道里一片汪 洋,水深最高达5米,一般在3米以上。全市受灾面积877万平方米,受灾人数达238 500人, 其中死亡1万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12万人。经济损失价值2亿元伪币。水灾一直延续到 11月5日,洪水回落到116.5米,人们才陆续返回被洪水洗劫一空的家园。
    1932年,齐齐哈尔市嫩江水位高达148.70米,江水出槽,水进市区,市内低洼地带水深 可以行船。城郊堤防多处决口,附近40多个村庄被淹,房屋倒塌,百姓遭难。
    1932年,佳木斯市9月11日松花江水位达80.07米,全镇被淹,镇内外几十里一片汪洋, 60%的农田被淹没。洪水过后,物价特别是粮价上涨,疫病流行,农民生存受到严重威胁, 有的背井离乡,有的沿街乞讨,景象悲惨。
    二、1957年洪水
    1957年,由于嫩江下游右侧支流和第二松花江出现解放以来的特大洪水,洪水相继汇入 松花江干流后,使松花江上游出现有史以来的最高水位。入汛以来,因受蒙古低气压的影响, 松花江流域多次出现局部性降雨。7月27日以后,连续十几天普降大雨。哈尔滨、齐齐哈尔等 地入汛以来总降雨量超过400一500毫米,致使各主要河流水位普遍猛涨。嫩江江桥站(齐齐哈 尔附近)水位32天超过警戒水位。哈尔滨市松花江水位8月31日上升到120.06米之后,9月2日 到9月6日上涨到120.30米的高峰,比1932年119.72米高出0.58米。佳木斯市接连两次形成 洪峰,9月11日达到80.34米的最高水位。
    为了战胜洪水,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仅几天之内全省即动员几十万大军 上堤,至8月底防汛人员达52万人。整个汛期共用工约110万个工日,完成上堤土方400余万立 方米,基本上保证了防汛斗争的紧急需要。哈尔滨市,在中国共产党哈尔滨市委员会书记任 仲夷、市长吕其恩的指挥下,全市人民于8月20日全面投入到防洪的战斗。从8月24日到9月上 旬,全市参加防汛的人员达116.5万人次;调用火车8 750辆次,汽车2 200台日,胶轮马车 9 950台日,船舶820只日;铺设铁道专用线3条,共3 560米;调用麻袋5l万条,草袋176万 条,苇席11万领;完成土方41万立方米,近百公里的长堤普遍加高1.2—1.3米,堤顶标高 达到121.7米。哈尔滨市松花江水位9月6日达到历史最高的120.33米,但哈尔滨市安然无恙, 秩序井然。为了展示哈尔滨市人民抗洪的伟大胜利,于1958年在松花江畔建成哈尔滨市防洪 胜利纪念塔。这座由哈尔滨市建筑设计院设计、哈尔滨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施工,高22.5米 由20根柱子组成的环廊拥抱的防洪胜利纪念塔已经成为哈尔滨市的象征。
    1957年7—8月间,松花江水位上涨,佳木斯市段水位高达80.10米,超过1932年最高水 位0.03米,洪水持续时间长达20余天,佳木斯市面临洪水的严重威胁。为了抗洪,成立以中 共市委书记任总指挥的防汛指挥部,率领防洪大军昼夜奋战在抗洪第一线上。经过20多天的 抗洪斗争,动员劳动力4l 672人次,出动汽车439台次,人力车及畜力车300余台次,大小船 只317艘次,调用草袋3万多条,抢修堤防土方67 500立方米,终于战胜洪水,确保了全市人 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牡丹江市,1957年8月18日到22日雨量集中,牡丹江水位上涨,到22日11时达到警戒水位 229米。22日23时水位达到229.69米,超出警戒水位0.69米,直到9月4日水位恢复正常。这 次洪水水位高,持续时间长,并未造成损失,主要是汛前做好了防险准备,如修筑迎水面的 险段护坡及部分堤段的加高增厚工程,共计土方7万立方米,修建重点险段块石和混凝土护坡 3.8万平方米,护根1 343立方米。
    4月,嫩江出现一次解冻前的特大春汛,水位达147.42米,但仅持续几天便回落,没有 造成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