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路灯照明
第四章 城市路灯
城市设路灯最早的是哈尔滨市,其能源是植物油和煤油。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上号
(今香坊区)出现民间采用的方形和三角形以植物油为燃料的玻璃灯,挂在路口、街门前或庭
院内照明。这是哈尔滨市较早出现的原始性路灯。1905年,俄国人兴办的中东铁路总工厂的
电灯厂发电后,首先在厂门口装设了3盏马路电灯。这是哈尔滨市第一次以电为光源的道路照
明灯。齐齐哈尔市以电为光源的路灯是在1909年卜奎电灯厂投产以后出现的。这时以电为光
源的路灯仅限哈尔滨和齐齐哈尔两市,其他城市的路灯仍以植物油或煤油为光源。直到1935
年以后,各市才逐步出现以电为光源的路灯。1945年前后,各县城也相继出现了以电为光源
的路灯。这时路灯主要以普通钨丝灯炮为主,式样简单。电灯杆全部用木杆,路灯仅架在主
要街道上,而且光度甚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市路灯有很大发展,光源和灯具也有很大变化。1953到1964
年期间,各城市普遍推广使用白炽灯;灯具以弯把伞式灯罩为主;灯杆排列大部分采用单侧
式,间距50—100米不等。1964年以后,哈尔滨市城市路灯部分改装为三管一组的单臂日光灯,
但因有不易点燃等缺点,逐步由汞灯代替了日光灯和白炽灯;灯具以单悬长臂式取代了原弯
把伞式,并采用部分混凝土灯柱。
1978年,高压钠灯开始试用,从1980年起各城市逐步推广使用。牡丹江市1981年在虹云
桥上第一次装设钠灯照明。1985年,全省各城市路灯光源的分布形式是:巷道使用白炽灯,
一般街道和次干道上普及汞灯,主要干道采用高压钠灯。灯具形式多样,造型美观,起到了
美化城市的作用。各大城市的广场、立交桥和主要干道大都装有棉桃灯、玉兰花灯、云雾灯、
波纹灯等。路灯排列方式有单臂的,也有双臂的;以混凝土灯柱为主,并出现了具有民族色
彩的新型装饰灯柱。佳木斯市杏林路采用双臂长杆式灯具,街心广场上设有组合花灯,受到
人们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