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城市供水有城市公用水源和各单位自备水源两个系统,分地下水和地表水两大
类,以地下水居多。
一、城市公用水源
由市政公用事业部门管理,为整个城市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服务的为公用水源。各地根
据当地的水量、水质和开发利用的不同条件,分别取地下水和地表水来建设水源地。从已建
起的水源地来看:齐齐哈尔、佳木斯取地下水,牡丹江、鹤岗、宾县取地表水(含江河和水库
水),哈尔滨、鸡西、大庆、黑河、宁安、穆棱、林口、德都、木兰为地下水和地表水兼用。
取地表水的水源地,设有分建式岸边取水构筑物或合建式取水构筑物。由于黑龙江为高
寒地区,一般岸边取水塔设两个窗口,以保证冬季供水的需要。哈尔滨四方台水源地(一厂)
取的是松花江水(始建于1942年,1978年进行改扩建,1982年改扩建工程竣工),设有岸边取
水塔,改建后取水塔断面净尺寸为6米×9米,内为两格,总高26米,埋入河床下约17.5米。
取水塔临水面设有进水窗两排,每排两孔,上层进水窗中心标高113米,下层进水窗中心标高
110米。经测量:这里枯水位为112.02米,最高洪水位为120.90米,常水位为114.47米。
正常水位时上下两排窗口可同时进水,当进水量达10万吨/日时,进水流速为0.6米/秒(格
塞堵塞系数为25%)。据1976、1977两年水位资料统计,水位高于上层窗口上沿标高的平均每
年有157天,占全年43%,水位低于上层窗口下沿标高的平均每年有30天,占全年8.5%。此
时,靠下层窗进水,进水流速约达1.2米/秒,其余每年178天时间,水位在上层进水窗口范
围内波动,进水流速介于0.6—1.2米/秒之间。下游的朱顺屯水源地取水塔形式、水位、
工作条件均与四方台水源相同。
为解决冬季冰絮堵塞,哈尔滨市1960年由潜水员用特制铁耙子将进水窗口凝聚的冰絮扒
开。1961年,曾研究试制一台除冰机,用电机带动连杆上下搅动排除冰絮,未获成功。1962
年,采用热气熔解冰絮,在进水窗口处安装一个“铁箅子”(用2寸钢管焊接制成箅子状的排
管),“铁箅子”温度一般达到30℃至40℃,冰絮自行熔化。经20多年的运行,效果良好,从
未发生过进水窗口冰絮堵塞问题。
鹤岗市由于市区位于丘陵地带,地下水贫瘠,利用附近大、小鹤立河及水库来建设水源
地。
取地下水的水源地,设有深井及泵房等构筑物。水源地的建设有取水、净化设施分建和
合建两种,采用合建式的较为普遍。1981年6月始建、1984年11月投产的哈尔滨菅草岭水厂,
采用深井水源井群取水的办法。深水井群分布在3个区域内,第一组位于王岗及三姓屯之间,
建深井12眼;第二组位于靠山屯,建深井14眼;第三组在菅草岭及靠山屯之间建深井6眼,共
计3组32眼。水厂建在菅草岭,占地面积3.8万平方米,供水能力7万吨/日。齐齐哈尔有地
下水源12处,打深井5l眼,日平均生产能力12.5万吨。佳木斯市地下水源5处,其中大口井
6眼,管井19眼,生产能力5.37万吨/日。
二、单位自备水源
早在东北沦陷时期,一些市的工商大户,就建有自备水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各项建设事业迅速发展,城市公用水源满足不了各方面日益
增长的用水需求,一些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自行建设自备水源。到1985年底,全省城市各单
位自备水源生产能力达118.5万吨/日,等于城市公用水源生产能力80%。县镇各单位自备
水源生产能力为23.69万吨/日,大于县镇公用水源能力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