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供水管网

  解放前,黑龙江省城市供水管网,分布不合理,供水区域小,管道数量少,安全可靠性 差,管网形式多采用树枝状网络。哈尔滨市解放前供水管道,直径300毫米以下的占89.3%。
    
    牡丹江市1938年10月建成的“黄花甸子铁路水源”,以供应机车用水为主,也向市民供 水。铺设管道17 590.74米,其中口径250毫米的888米,200毫米的4 015.06米,150毫米的 10 275.88米,100毫米的2 411.80米。
    解放后,省内在大中城市供水管网逐步向环状网络发展,并从实际出发,采取枝状管网 与环状管网相结合,即在主要供水区域采用环状网络,在边远区域或供水可靠性要求不高的 地方采用枝状管网。这样做既经济合理,又充分发挥输配水能力。哈尔滨市目前枝状管网和 环状管网分别占管网总长度的40%和60%。齐齐哈尔北市区到1981年铺设了东、北水源的输 水管3 599.3米,配水管网13 107.5米以后,实现了环状供水。佳木斯市到1985年共有5处 水源,其输水干线达到相互连接,并在各主要街道分出干线或支线,形成全市环状网络;供 水范围东到光复路炼油厂,西到三合大桥,北到江堤,南到双合屯;服务面积约38平方公里, 占建成区面积的90%。
    全省供水管道所用的管材,沦陷时期铺设的多为铸铁管,在特殊地段有少量的钢管。自 60年代起,部分城市开始使用自应力或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和聚乙烯塑料管等。1980年以后, 大口径的多采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或自应力钢筋混凝土管,小口径的多采用铸铁管和塑料 管。各类管材由于材质不同性能各有差异。铸铁管抗腐蚀性强,寿命长,安装方便,缺点是 性能脆,70年代曾一度出现供应紧张。自应力或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节省钢材用量,造价 低,能承受较大内压,寿命也较长,货源充足,缺点是接头连接复杂、笨重、运输困难。塑 料管,造价低,耐腐蚀,使用年限长,而且体轻、安装方便,货源逐渐充足,缺点是施工技 术较为复杂。牡丹江市1962年新建由取水头至一级泵站管道口径600毫米的导水管565.35米, 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管,开始打破该市过去一律采用铸铁管的局面。佳木斯市也采用了钢筋混 凝土管。
    黑龙江省地处高寒地区,全省铺设的供水管道的埋深一般在1.8—3.0米,以防冻害。 管道工程的设计与施工,一般由供水部门的专业队伍承担。在施工中管道接头是保证工程质 量的关键。接头方法,根据管材实际情况而定,一般以承插式接头为最多,但所采用的管材 必须有承插口。此外,有平接、法兰式接头,焊接和丝扣连接等办法。无论是铸铁管或是混 凝土管。,凡有承插口的都采取承插或刚性结合,接合时先将浸过油的麻绳堵塞在接头口缝 隙中打实,然后填入接合材料再分层打实。铸铁管使用青铅作接合材料为最佳,刚性及耐震 性能都较好,而且养护容易,施工方便,广为应用。但是,青铅成本较高。近期出现的以水、 石棉、水泥调配承接式合成材料,其重量比为1:3 :7。这种方法刚性比水泥接头小,可承 受少许弯曲,耐震性比水泥接头强,比青铅差,用此种接头材料比较经济,造价仅为青铅接 头的l/7,目前很受人们的欢迎。钢筋混凝土管平管接头,采用钢筋混凝土套管刚性结合, 在套管中填以油麻、石棉、水泥接头材料,分层打实。塑料管丝扣连接较为方便,但也有时 是平口套管连接,接头塞材料同上。
    在管网铺设中,部分地市还采用“顶管法”施工新 工艺。1955年,哈尔滨首先在道里区康安路穿越铁路铺设管网施工中采用“顶管法"施工。 1978年,牡丹江市从铁南平安街输水管起沿西三条路向北,经虹云桥西侧30米处,穿越铁路 线至新华路,最后达地明街,新设口径600毫米配水管道2 770米,穿越铁路时也采用“顶管 法”施工。这种新的施工方法不仅能减少土方量的施工,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而且加快施 工进度,为管网铺设闯出一条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