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公共汽车

  一、车 辆
    黑龙江省城市公共汽车早期的车辆是从国外购进的,牌子杂、型号多、维修不便;后来 经过改装和采用国产客车等,车型逐渐趋于统一。哈尔滨市汽车公司的车辆变化可分为3个阶 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46至1950年,主要使用东北沦陷时期遗留下来的客车,车型有“金刚”、 “日产”、“同合”等,通称为小蓝车,共有48辆。这些车辆技术状况差,修复费用高,营 运效率低,只能勉强使用。第二个阶段是从1951至1957年,为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 国家调进从东欧国家(苏、匈、捷)进口的各种型号的客车和用美国货车底盘、由上海改装的 客车,共26辆。这对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第三个阶段是从1958至1985年, 大量采用国产客车。1958、1959年,启用哈尔滨伟建机器厂利用解放牌载重汽车发动机和底 盘装配的松花江57型、58型客车,后来启用哈尔滨公交客车厂装配的铰接式大客车。1973年, 进口客车全部被淘汰。1985年,实有客车599辆,其中铰接车338辆。齐齐哈尔市汽车公司1951 年仅有12辆旧客车;50年代不仅车辆破旧,而且厂牌复杂,有15种之多,其中外国生产厂家 就有9个,直到1963年才有国产解放牌新型客车进市,逐步淘汰进口车。牡丹江市汽车公司 1948年只有3辆,“日产"、“通河”、“福特”牌旧客车各1辆,这种车脖长、棚小,运客量 少。1957年,仿照捷克“斯克达”牌客车式样,自行改装成功第一辆客车;到1960年共改装ll 辆,改装后称“红牡丹"牌。至此,对东北沦陷时期遗留下来的旧客车全部改装完毕。佳木斯 市汽车公司1957年将购入的4辆旧货车改装为铁棚客车,1958年后陆续购进国产客车运营。
    
    
    二、营 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车辆的增加,营运线路和运客人数逐年增加。哈尔滨市汽 车公司在解放初期,仅有1条线路运行;经过恢复建设,到1949年,增加到5条线路,线路长 度22.3公里;1953年,营运线路发展到12条,线路长度122.4公里;又经30多年的建设和 发展,到1985年底,营运线路已达到34条,线路长度690公里。同时,开辟郊区线路,组成联 系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的纽带,促进生产,繁荣经济,活跃了城乡交流。齐齐哈尔市汽 车公司1951年只经营6条线路,全长仅有15公里;1953年后逐年增开市郊线,并调整市内线, 相继创建了富拉尔基和华安区两个办事处,富拉尔基开7条线路,华安开8条线路;到1985年 末共经营线路34条,营业里程l 118公里,300多个站点。牡丹江市汽车公司1948年只有l条 线路;至1957年一直是以汽车修理为主,客运为辅;1956年营运线路还只有2条;1957年修理 厂改为保养组,汽车公司经营方式变为以客运为主,修理为辅;1959年营运线路发展到7条; 1978年为15条;1984年为2l条。其中市区9条,郊区12条,线路总长度276.97公里。佳木斯 市汽车公司1957年经营市内公共汽车西线,次年增加东线及市区线,到1985年不仅市内线路 发展到9条,而且还开辟郊区线路6条,营运线路总长度发展到239公里。大庆市公共汽车公司 是由中直企业大庆石油管理局兴办的,在会战初期(1960—1961年)开辟线路4条,停车站32个, 其中3条线路通往钻井、油建、采油等生产单位,l条围绕萨尔图地区的循环线;1979年开始 实行售票制;到1985年,共有汽车364台,线路长度1 461公里,当年运营总量10 166万人次。
    
    
    
    三、服 务
    城市公共交通企业是承担城市客运工作的服务性企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贯彻为 生产服务、为人民生活服务的方针,树立文明礼貌、热情周到的服务作风,努力为乘客提供 安全、准点、迅速、方便、舒适的乘车条件。自1950年以来,各市公共汽车公司结合生产, 连续开展不同形式的服务竞赛。1982年,省城建局统一组织全省城市交通文明礼貌服务竞赛, 涌现出(含电车)先进企业1个、先进车队和线路11个、先进包车组78个、先进个人428人。其 中司机112人、乘务员305人、调度员11人。1984年,在全省城市公共交通系统青年中开展优 质服务竞赛,公共汽车荣获优胜线路13条、优胜班组15个、优胜包车组86个、优胜驾驶员77 人、优胜乘务员127人、优胜调度员4人、优胜个人(特邀)29人。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等 3市还参加全国68个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优质服务竞赛。公共汽车荣获优胜线路3条、优胜班组 3个、优胜包车组23个、优胜驾驶员4人、优胜乘务员18人、优胜个人(特邀)3人。1985年,全 省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开展优质服务竞赛,同时,参加全国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职工优质服务竞 赛,公共汽车荣获全国竞赛先进集体线路5条、班组12个、包车组23个,先进个人驾驶员12人、 乘务员28人、调度员3人;荣获省的先进集体车队1个、线路6条、科室1个、班组1个、客运站 1个、包车组27个,先进个人驾驶员23人、乘务员41人、调度员2人、修理工10人、干部9人。
    牡丹江市公共汽车公司在竞赛中,制定的“公共汽车乘务员服务用语",受到各方面的欢 迎。这些服务用语是:四报用语、疏导用语、售票用语、安全宣传用语、卫生宣传用语、宣 传乘车须知用语等,受到各方面好评。佳木斯市汽车公司经过竞赛,1980至1982年出现好人 好事500多件,拾到各种失物540多件,送危急患病乘客81人次,帮助37名迷路儿童和老人找 到亲属,收到表扬信350多封。
    鹤岗市汽车公司经过竞赛,荣获“鹤岗市1983年先进集体标兵”的光荣称号。
    
    为提高服务水平,创造良好乘车秩序,各地普遍建立了候车廊。齐齐哈尔市1983年在市 政府号召下,动员各大厂矿企业修建不同形式的汽车候车廊45座。佳木斯市1984年在中共市 委、市政府的关怀下,共青团市委倡导,各大中型企业团委积极响应,献工、献料,修建汽 车候车廊57座,总面积902平方米。共青团鹤岗市委1984年3月发出“做建设鹤岗美化鹤岗的 突击队”的号召,1个月建起27座汽车候车廊。
    四、票 制
    黑龙江省公共汽车票价是各市在建立公共汽车企业时自行确定的,一般每人次1公里票价 平均1分3厘。1985年,各市普遍进行调整,哈尔滨市由过去1分2厘调整为1分6厘,鸡西、七 台河、牡丹江、佳木斯、鹤岗等调整到2分2厘,均低于交通部门公路客运票价平均2分8厘的 水平。各市实行的票制情况大体有以下几种:(一)普通票。分为两种:一是直达制。齐 齐哈尔汽车公司在成立初期采用这种票制,单一票价,不分站数多少,换车时重新购票,不 同线路以不同颜色加以区别,每人每次为6分。二是分段制。哈尔滨市1935年1月实行一区为 4分(伪币,下同)、二区8分、三区1角2分、四区1角5分。牡丹江1965年以前,实行分段制, 各线通用票价“5分、1角、1角5分"(人民币)3种;1966年,由过去平均每人2公里2分下调为 1分6厘,原l角的票价下调为8分、l角5分票价下调为l角2分。(二)联票。哈尔滨市1938 年起实行联票(回数乘车券),21回券1元(伪币,下同),64回券3元;1952年改为每券500元( 旧版人民币),1962年每联5角(人民币)、10张,每张可乘市区汽车一个区段,l965年停售。 齐齐哈尔市1956年起发售职工乘车联票,每联11张、6角,1958年改为每联lO张、4角。牡丹 江市1964年实行每10张为1联,票价为1元2角、8角、4角5分等3种。(三)月票。有线路 月票、线路区段月票、学生月票、公用月票、汽车通用月票、汽电车通用月票等。哈尔滨市 1954年实行汽电车联合通用月票,每人每张6元,联合公用月票7.5元。1956年实行学生月票, 每人每张2元。1965年实行职工月票4元,专线一区职工月票2.55元(1972年停售),1972年实 行市内各线汽车通用职工月票5元。齐齐哈尔市有线路月票、通用月票、公用月票、学生月票 等4种,票价为5元、7.5元、9元、12元,学生月票2.5元,分线乘坐市内线路汽车。牡丹江 1964年实行职工月票、学生月票、公用月票、居民月票,票价分别为3.5元、2元、7元、4元。 佳木斯1976年实行学生区段月票3元,职工区段月票6元,单线月票有9元、12元、15元3种, 各线通用月票18元。
    (四)优待票。哈尔滨市1935年实行军人乘车券,一区为2分(伪币,下同)、二区4分、三 区6分、四区8分;1952年一区300元(旧版人民币,折新版人民币为3分,下同),全区600元。 齐齐哈尔市1957年3月发行职工优待票每本60张,计价2.7元,每张核单价4分5厘;学生优待 票每本60张,计价1.8元,每张核单价3分,执行时间不长即取消。牡丹江市1979年对有关人 员实行公用票免费乘车,1980年取消。
    (五)市郊票。一是市郊普通票。哈尔滨市1965年实行一区l角、二区2角、三区3角。齐齐 哈尔市1964年4条郊区线路,分别为1.6元、2元2种。牡丹江市1966年郊区各线平均票价由每 人每公里2分3厘6钱下调为1分9厘,原3角调为2角5分,2角5分调为2角。二是市郊月票。哈尔 滨市1975年实行32路郊区月票18.7元(含城市公用事业附加10%,下同),38路郊区月票22元。 齐齐哈尔市1985年齐富线上最短的线路月票5.1元,最长的40.8元。
    (六)包车费。哈尔滨市1940年即开始实行时间包车,市区1小时7元(伪币,下同)。1962 年实行大型(斯柯达型)市区每小时15元(人民币,下同)、效区22.5元;中型车(松花江型)市 区每小时10元、效区15元;小型车(同合型)市区每小时7.5元、效区12元。
    为了做好票务管理,各市对车票从发行、印刷、入库、保管都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齐 市对购票规定,身高不足1.2米的儿童,随成年人带领可免费乘车,但携带儿童以1人为限, 每超过2人需购买客票l张;携带行李和物件,要按规定购票。
    五、安 全
    为做到安全行车,公共汽车公司设有安全科,车队有安全员,车辆营运有安全制度和奖 惩办法;还经常利用各种形式,不断向职工进行安全教育;每年入冬前都要组织1次驾驶员、 乘务员冬季安全行车短训班;针对冰雪道路光滑难行的特点,重点学习冬季安全行车知识; 对发生的各种交通事故,做到事故原因不查清不放过,肇事者未经教育或处理不放过,没有 改进措施不放过。据统计,全省“六五”期间发生行车责任事故死亡114人,其中1981年24人, 1982年30人,1983年18人,1984年23人,1985年19人。从“六五”期间发生的事故分析看: 事故的种类很多,有翻车、撞车、刮碰车、蹲伤、扭伤、压伤、致死等,产生的原因也很复 杂,有无证驾车、酒后驾车、机器失灵、车辆带病行驶、超速行驶等各种违章行为。这期间 全省公共汽车发生的重大事故有:
    1.齐齐哈尔132号客车着火事故。1969年6月21日下午5点30分,132号客车由富拉尔基发 往齐市,中途刚从梅里斯站驶出便发生油路不通的机械故障,该车司机徐俭及李景真(本公司 保修厂工人),违犯技术操作规程,采用“直流油”方法供油造成汽油着火,徐俭和李景真立 即逃跑而未采取抢救措施,致使乘客烧死25人、烧伤15人(包括该车乘务员)。
    2.齐齐哈尔128号客车坠江事故。1972年10月3日17时,由齐齐哈尔开往富拉尔基的128 号客车,行驶到齐富公路大木桥上时,由于超速行驶,桥头与公路接触有坡度,汽车上桥后 车体发生颠波,汽车前弓子梁因超负荷而折断,车向左侧驶去,驾驶员只是向右打舵,而没 有及时去踩刹车,客车坠入桥下,造成28人死亡(含两名乘务员),全车31人只有3人得救。
    3.牡丹江市汽车公司刘再忠过失肇事。1972年10月31日上午10点左右,驾驶员刘再忠驾 驶117号车发东村,牡丹江市木工机械厂徒工仲伟任冒充公共汽车公司职工家属拒不买票,与 乘务员薛桂英争吵,驾驶员刘再忠停车劝说无效与仲伟任撕打起来,刘的下牙被打掉1颗,经 乘客拉开返回驾驶室起车意欲将仲拉回处理,关车门时仲被门夹住。车行驶中,仲伟任同伙 吴培源在地上将驾驶室门玻璃打碎。当司乘人员及乘客都在注视驾驶室的时候,仲伟任自己 挣出车门掉在车下被压死。
    
    4.牡丹江市汽车公司丛树志驾车与火车相撞事故。1982年11月1日16时许,丛树志驾车 由一线铁岭河返回,当行至阳明区光华街公路与铁路交叉路口时,与铁路专用线逆向行驶的 火车相撞,车内挤死2人,撞伤29人。
    六、车辆保修
    随着车辆的增加和技术力量的增强,为保持车况完好,加强了车辆保养和修理。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公共汽车系统只能承担简易的保养和修理,大部分靠换件维持生产。 1957年,哈尔滨市汽车公司开始形成保养和修理(大、中修)分开作业。1963年,国家投资修 建保养和大修车间,增添设备,提高保修水平。1968年,齐齐哈尔市汽车公司修建保养和修 理车间。1970年,佳木斯、牡丹江汽车公司车库改成保修车间;1976年,新建了保修车间。 1977年,鹤岗、七台河、鸡西、双鸭山市汽车公司都修建专用的保修车间。至此,公共汽车 的保养和修理,全部由汽车公司保修厂来完成。1978年,省城市建设局制定和颁发《城市电、 汽车保养技术规程》(试行)、《城市电、汽车修理技术规程》(试行),对车辆保修制度、保 修条件、验收标准、技术规范等都作出明确规定,使车辆保养和修理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科 学化迈进了一步。
    七、管 理
    城市公共汽车公司是经营城市客运交通的国营企业单位,在公司内部实行公司——厂— —车队三级管理,或公司——车队两级管理形式。1978年以前,以计划管理为主体,层层制 定实施计划的措施,保证汽车的正常运行。1979年以后,经过改革,实行指标分管,落实到 人,层层建立经济责任制,建立健全生产、技术、经济工作指挥系统,企业的管理水平有了 新的提高。但是,经营亏损仍是公共汽车企业在管理上的一大难题。尽管采取各种措施,加 强管理,厉行节约,堵塞跑票漏票等办法,但仍未能根本解决,亏损面仍然较大。
    鸡西、鹤岗市汽车公司在扭亏增盈方面闯出了路子,走在同行业的前列。鸡西市汽车公 司自1982年以来,3年共完成上缴利润122万余元,固定资产增加440多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 单机效率、人均利润率、上缴税利、运营服务都达到全省同行业最好水平。鹤岗市汽车公司1977 年开始扭亏为盈,当年获利润1.3万元,1978至1985年8年共获利润109.2万元。
    随着城市客运交通事业的发展,城市公共汽车公司的职工队伍,由1949年的376人,到1985 年发展到16 572人,增加4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