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和佳木斯等4城市共有苗圃43.47公
顷,城市绿化面积702公顷,城市树木近20万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市树木逐年增加。
全省植树1960年达到高峰,年植树1 006万株。当时,全省城市绿化面积已增加到2 181公顷,
相当于1949年702公顷的3.l倍。城市苗圃发展到242.2公顷,比1949年增加4.6倍。城市树
木达到1 000万株,相当于解放初期的50倍。城市绿化复盖率由解放初期的0.4%提高到4%
左右。1960年以后,城市绿化面积继续逐年发展。“文化大革命”期间,城市绿化遭到严重
破坏,搞大指标,把苗木出空;搞“园林结合生产”,用苗圃地种粮菜。在园林“是封资修”
的错误思想指导下,撤销园林机构,随意占用园林用地,从1966年到1971年绿地面积净减少
366.8公顷。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市绿化出现新的局面。1982年,开展全民义务
植树活动,植树数量增大,质量逐年提高。到1985年,植树又出现高峰,年植树达到l 003万
株,城市绿化面积达到9 328公顷,相当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13.3倍;城市绿化覆盖率
达到i0.3%,苗圃1 114公顷,相当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5.6倍。
一、城市植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1954年以后,全省各城市的绿化工作开始加强,到1957
年城市树木已增到80万株。1958年,开始形成植树高潮,植树量比前一年增加一倍。1961年
以后,植树量比较稳定,每年全省植树在100万株左右。哈尔滨市每年植树在20万株左右。自
1982年开始全民义务植树后,全省植树每年达500万株以上,1985年达到1003万株,成活率在
85%左右。参加植树人数1982年以前,全省平均每年在20—25万人次;1982年以后,增加到
100万人次。从1983年起,采取省长和各地、市领导互签责任状的方式,包干完成义务植树任
务;县以下的基层也以立责任状推动义务植树活动。1984年,牡丹江市和双鸭山市,因义务
植树成绩显著,被中央绿化委员会授予义务植树先进市。
二、街道绿化
解放前,全省各城市街道树木不多。哈尔滨市仅有街道树6 000多株。解放后,街道绿化
发展很快,到1962年城市街道绿化基本形成,到1965年全省已有街道树22.8万多株。这时的
街道树多为速生的杨、柳,且规格不一。1963年,黑龙江省省长李范五提出“街道树要整齐
划一,做到同树种、同年龄、同距离”的方针,哈尔滨文政街成了街道绿化“三同”的样板。
各地也按“三同”要求.对街道树进行更新。10年后的1973年,树种上大力提倡栽植杨树。
当时,哈尔滨用新品种杨树更新了中山路中段和和平路西段等城市主要干道的树木。由于解
放初期栽植的杨树到70年代已进入老年期,大量结籽飞絮,影响环境,于是各地又用垂柳更
新老杨树。
常绿树上街,一直是街道绿化的难点。60年代,哈尔滨曾做过几次尝试,均未成功。
1972年,佳木斯市在市中心的顺和路上试植双行樟子松,取得满意效果。之后,佳木斯又在
站前、和平街、保卫街等栽植樟子松,效果也很好。齐齐哈尔市也在分车带上栽植红皮云杉。
哈尔滨又用樟子松更新和平路东段,用红皮云杉更新了学府路北段。牡丹江市也在光华街栽
植了樟子松。
1979年以后,街道绿化由单一的街道树向多层次绿化结构转化。哈尔滨市首先在和平路
进行多层次绿化尝试,即在六米宽的分车带上以樟子松、红皮云杉、茶条槭球和花卉组成多
层次结构。之后,哈尔滨在大庆路、和兴路和学府路等街道绿化改造时都变成多层次绿化结
构。1985年,仅哈尔滨市就出现花卉街100余条。
三、庭院绿化
庭院绿化开始只作一般绿化项目,未大力提倡。1963年,全省城镇绿化工作会议上曾提
出“庭院绿化分两步走,先绿化单位,后绿化居民区”的方针。庭院绿化,大体有以下几种
类型:(1)一些新建大型企业在总体规划时,将庭院绿化列为一项,与工厂建设同步完成,如
哈尔滨亚麻厂、哈尔滨汽轮机厂、富拉尔基第一重型机器厂等。(2)一向重视庭院绿化工作的
单位,如哈尔滨东北轻合金加工厂把一个垃圾成堆的庭院变成了美丽的花园,成为全省庭院
绿化的典型。(3)评比检查后出现的先进单位,如曾两次被评为庭院绿化先进单位的齐齐哈尔
钢厂和1983年庭院绿化检查评比时得满分的佳木斯煤机厂,已经实现庭院花园化。(4)动员社
会力量进行庭院绿化。东北轻合金加工厂发动职工于1982年建起全省第一个居民区游园——
东轻游园。哈尔滨尚志街道办事处于1981年在路窄人多、商业密集的居民区最早实现了环境
美化和彩化。哈尔滨清滨路北段,由退休教师李郁文倡导并赠果苗,与邻里一起建起了哈尔
滨市第一条葡萄街。哈尔滨市动力区政府,1985年在居民区拆除棚厦2l 136处,填平菜窖7 800
个,清理庭院185个,总面积13万平方米,使居民区面貌大为改观。牡丹江市阳明区第一居民
委以整洁、精心的绿化赢得1985年全市居民区绿化的最高分。(5)在文教系统庭院绿化中,小
学生走在前面。哈尔滨安和小学和牡丹江立新小学等都是实现校园花园化的先进单位。
四、林地建设
解放初期到1965年,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四城市,净增绿地2 470公顷。
除31l公顷为公共绿地外,其余均为林地。哈尔滨造了荒山、西花岭、太阳岛等林地;齐齐哈
尔造了江防林、黄砂滩固砂林;牡丹江造了北山林地、铁路卫生防护林;佳木斯造了水源山、
四丰山、江桥、柳树岛等林地。这些林地建设,不仅大大改善了城市环境,而且还为城市绿
化提供了大量树苗,有的城市还在林地建设的基础上建起公园。如哈尔滨的太阳岛公园、牡
丹江的北山公园、佳木斯的水源山公园以及四丰山和柳树岛风景区等。特别是齐齐哈尔造林
治理黄砂滩效果更为显著。原来齐齐哈尔造纸厂受风砂危害严重,不仅三间职工宿舍和篮球
场曾被飞砂埋没,而且飞砂直接影响生活、生产和产品质量。1957年,经过调查研究,在砂
丘迎风面自下而上营造榆篱式固砂林网,终于治服了风砂。
1982年以后,随着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的开展,各城市均进行了大面积造林。齐齐哈尔重
点建设北湖和明月岛,牡丹江重点建设环城山,佳木斯重点建设柳树岛,双鸭山重点建设市
区内10大山头。这些都为城市公共绿地建设和风景区建设创造了条件。
五、圃地建设
解放初期,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等4城市共有苗圃43.47公顷。到1965年,
全省园林苗圃面积达到704公顷,在圃苗木2 905万株;连同非专业单位群众育苗共有苗木4 657
万株,苗木种类共101种,当年出圃苗木就有63种、305万株。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哈尔
滨香坊苗圃成为“五·七”干校,牡丹江园林苗圃成为青年点养鸡场,鹤岗富力苗圃成为农
场。1972年,中央领导批评辽宁省放弃园林建设后,黑龙江省开始恢复苗圃建设。1977年,
哈尔滨、齐齐哈尔两市的苗圃基本上得到恢复。到1981年,在全省联合检查评比推动下,全
省各城市的苗圃面貌焕然一新,特别是佳木斯市的苗圃变化较大。他们修筑围墙、大门、道
路和苗田,整齐、洁净,小苗区还设置了喷灌设备,并建立了标本园。1983年全省联合检查
评比时,双鸭山苗圃从落后跃入先进行列。牡丹江苗圃于1985年也进入先进苗圃行列。
在苗源不足的情况下,各城市普遍注意动员社会各单位自己育苗。1965年,仅哈尔滨、
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等四城市就有80个单位自己培育树苗,育苗总数达3 120万株,超
过当年专业苗圃育苗总数。齐齐哈尔81962部队和81950部队的树苗、牡丹江市立新小学的花
苗自用有余,每年还大量支援社会绿化美化建设。
哈尔滨市在60年代就建有花圃。其他城市的公园、苗圃和园林科研部门也先后开始培育
花苗。1982年,大庆新建一处占地4公顷的花圃,齐齐哈尔把第三苗圃改做花圃,牡丹江把儿
童公园一角辟为花苗生产基地。
六、观赏树木
黑龙江省的观赏树木大体可分为:(1)古树。如齐齐哈尔龙沙公园里的古榆树树龄超过300
年。哈尔滨尚有直径1米以上、树龄达百年的榆树21株,其中以平房公园中的一株最大,胸径
150厘米,树龄约300年以上。(2)新栽树。1963年,全省城镇绿化工作会议提出重点发展12种
树,即樟子松、落叶松、水曲柳、花曲柳、胡桃楸、黄波罗、柞树、椴树、榆树、柳树、杨
树、糖槭树。据1965年统计,全省已有各种苗木101种,其中46种已应用于绿化中,如复叶槭、
杨树、柳树、花曲柳、丁香、桃红、山杏、明开夜合、黄槐、落叶松、山丁子、苹果、花木
兰、锦鸡儿、金老梅、灌木柳等。(3)引进树。1981.年以后提倡培养花灌木,先后引进了一
些新观赏树种,如黑龙江省植物园引进日本绣线菊、倒榆;哈尔滨园林科研所引进银腊梅;
哈尔滨一苗圃引进兴安桧、木绣球等。据1979年和1980年两次调查,全省已经应用在绿化中
的观赏树木达160多种,其中常绿乔木11种,常绿灌木4种,落叶乔木80余种,落叶灌木50余
种,还有藤木10种。
七、花卉栽培
公园内栽培花卉历史悠久,但作为园林一个建设项目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花
卉品种增加,应用范围扩大,特别是五色草应用范围增大,质量提高。到1959年,哈尔滨市
不仅出现了用五色草培植的花瓶、花篮等线条简单的立体图案花坛,而且出现了以水泥电柱
做骨架、高达六米的大型花柱——“金龙盘玉柱”。“文化大革命”期间,花卉栽培遭到严
重破坏。直到1978年以后,花卉才又进入人们的生活领域。据1978年普查,列入《全省各地
现有花卉名录》的,有盆栽花卉83科、263种,陆地花卉37科、118种,引种(包括试验中的)
野生花卉37科、153种,以上属于106科的500余种花卉。1975年,恢复引种野生花卉,仅哈尔
滨园林科研所就引种130多种。不少野生花卉如萱草、长白鸢尾、射干、紫花鸢尾、野草莓、
白花三叶草等已应用到花坛中。几年来,引进国外的波斯菊、孔雀草、金鱼草、翠菊、短牵
牛、小丽花等,应用也很广泛。
近几年,五色草花坛又有新的发展,从公园发展到居民庭院,从大城市发展到中小城市,
从小型图案发展到立体造型,如哈尔滨兆麟公园制做的“东北虎”、齐齐哈尔龙沙公园建造
的“南天门”、哈尔滨工人疗养院栽培的“双狮”等大型立体花坛,纹路清晰,形象逼真,
色彩鲜明,颇受欢迎。
哈尔滨斯大林公园最早大面积铺种草坪,1979年以后全省各城市全面普及。到1985年,
全省城市铺种草坪近200万平方米。为适应发展草坪需要,哈尔滨园林研究所引种的白三叶草、
草地早热禾,省植物园引种的林地早热禾,哈尔滨市花圃引种的野草莓,东北农学院引种的
偃麦草,省农科院引种的葡茎剪股颖等都获得成功。哈尔滨把未建成的学府公园改成草圃。
齐齐哈尔和牡丹江市还分别建立草坪植生带厂。同时,动员社会各单位自己解决草坪用草。
哈尔滨东北轻合金加工厂1978年1年就引种野生牛毛草1 0万平方米。黑龙江省驻军86001部队、
81926部队、绥化军分区、东北林业大学等单位,1985年均因草坪取胜而成为绿化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