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运方式
1909年(清宣统元年)成立的哈尔滨特别市车场即负责清运秽物(即垃圾)和污水。1926年(民
国15年),增设4台汽车拉运垃圾。1927年,在马家沟附近设立哈尔滨特别市秽物场,面积10.9
万平方米。1934年,哈尔滨特别市公署成立哈尔滨特别市第一、二、三清道队(后改清洁队),
负责垃圾和污水的清运。1944年,将全市清洁范围划分为4个地区,并交私人承包清运业务。
1946年初,将4个清扫株式会社合并成立清扫公司,负责市区垃圾清运,直到哈尔滨市解放。
齐齐哈尔市民国时期人口不足7万人,到东北沦陷时期人口发展到16—17万人,垃圾产量增多。
当时卫生队配备马车16台、工人17名,负责中心地区的垃圾清运;作业方式是按作业地区分
片包干。佳木斯市1910年(宣统二年)设桦川县制时,规定“粪土、污物,自行运往街外”。
1931年(民国20年),成立卫生队,商户、机关、团体的垃圾自行运出,居民生活垃圾由警察
所领导的卫生队负责运出;东北沦陷时期,卫生队只负责清运日伪机关、团体和日本人居住
区的垃圾,清运方式是人工作业,汽车、马车并用。
解放后,全省城市垃圾的清运、处理和管理与旧社会相比有很大变化,表现在容器更适
用,操作更先进,管理更科学,使垃圾清运基本上达到日产日清的要求。
哈尔滨市1946年4月28日解放时,城市清运垃圾力量薄弱,环卫设备仅有汽车3台、马车
76台、马110匹和清洁工人300名;到1949年,汽车增加到2l台、马车256台,清洁工人646名,
负担40万人口地区的垃圾清运工作,占市区人口的74%;到1951年达到73万,占市区人口的
90%以上。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先后出现动力和平房两个工业区,职工住宅增多,人口增
加,清运垃圾任务加重。首先在动力区成立清洁队,负责全区垃圾的清运工作。1955年6月,
平房区政府组织各工厂成立了清洁队,负责平房区垃圾的清运工作。1958年3月,将平房区清
洁队交由市环卫部门管理。这些清洁队的建立,完成了新工业区垃圾的清运任务。
对居民垃圾的清运,先后有几种办法。解放前,采用分段设垃圾箱的办法,定时清运。
解放后,改用摇铃拉运的办法,即由居民的自备容器,按指定垃圾点摆放,由垃圾车夜间拉
运。因容器丢损严重,从1956年起,全市先后采用统一的小型木质垃圾箱和柳条筐存放垃圾,
固定地点,统一拉运。1958年,全市卫生面貌大为改观,垃圾无积存,做到日产日清。在此
基础上,哈尔滨市人民委员会1958年3月22日颁布《哈尔滨市垃圾分类处理暂行办法》,规定
将垃圾分为两类,一类是有机物垃圾,一类是无机物垃圾;两类垃圾分别拉运,将有机物垃
圾送往市污物无害化处理场进行“泥封堆肥”处理,将无机物垃圾运往郊区垃圾场存放。
1959至1962年,由于运力不足,街道曾出现存放垃圾达几千吨的现象,不得不动员群众
参加突击清除,1963年以后有好转。“文化大革命”期间,城市环卫工作又遭到严重干扰。
当时,下放环卫干部,抽调汽车司机,占用环卫单位用房和库房等,削弱垃圾清运力量,城
市出现垃圾堆积如山,堵塞交通现象。1972年3月,重新组建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动员全市人
民,采取专业与群众相结合的办法,将市内长期堆积的5.2万吨垃圾彻底清除掉,其中达半
数垃圾是动员社会运输力量拉运的。
1977年5月,经国务院领导批准,拨给哈尔滨市环境卫生专用汽车100台,并每台汽车配
备环卫工人5名,共招收环卫工人500名。从根本上解决了哈尔滨市环卫运力不足和环卫工人
新老交替问题。1980年5月,哈尔滨市环卫处汽车修配厂仿制封闭式垃圾车成功。先在道里尚
志街管内,设33个垃极站,放243个铁制垃圾桶,用两台封闭式汽车拉运垃圾。1981年2月,
在道里兆麟街、经纬街管内部分地区和南岗荣市街道管内地区使用封闭式汽车拉运垃圾;以
后又在道外地灵街和靖宇街管内部分地区和南岗邮政街管内地区使用封闭式汽车拉运垃圾。
1985年底,全市有封闭式汽车10台,担当102个垃圾站、340个垃圾桶的垃圾清运任务。1981
年起,采用青海产多能汽车拉运垃圾。到1985年末,已有多能汽车25台,担负着全市135个垃
圾站的清运工作。1984年开始,用6台翻斗装运垃圾车,代替了人力装卸垃圾,既节省人力,
又提高工作效率。
1985年末,哈尔滨市共有垃圾专用汽车164台;其中机械化作业用车41台;汽车驾驶员由
1976年的123人,增加到1985年的220人;垃圾装卸工人由1976年的435人,增加到1985年的697
人;年清运城市垃圾,由1976年的45万吨,增加到1985年的80万吨。哈尔滨市居民每人日产
生活垃圾平均1.35公斤,全市日产垃圾为3 300多吨(夏季产量比冬季产量减少约30—40%),
每日配备164台翻斗汽车拉运垃圾,基本上满足了全市城区垃圾日产日清的要求。
齐齐哈尔市,1946年解放时,全市人口16万,日产垃圾300多吨。负责清运垃圾的卫生队
配有汽车6台、马车40台,每日能清运垃圾200多吨。1955年城市人口50万,日产垃圾800吨,
先后由市、区卫生队负责清运。1964年城市人口100万,日产垃圾2 400吨,先由街道办事处
卫生队将垃圾运到集中站,然后由市环卫汽车队运到垃圾场。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后,齐齐哈尔市的垃圾清运按市、区、街、厂四级作业,各尽其责,最后运到垃圾场,并做
到日产日清。牡丹江市,1945年解放后,市人民政府成立卫生队负责市区垃圾的清运工作。
1947年,卫生队改组为营业性作业,单位和市民需用车辆拉运垃圾时,以电话通知卫生队,
卫生队取一定的运费。1949年,卫生队改成公共卫生事业单位,按规定时间、地点摇铃用马
车和汽车拉运垃圾。1975年10月,成立市垃圾清运队,居民垃圾自备容器盛装,然后由清运
队每日收集运出。1984年,牡丹江市环卫局统一调整全市垃圾点(箱)的布局,全市共设垃圾
点(箱)400多个。从1985年6月起,每天将市中心主要街道上的垃圾箱撤到背街垃圾点上,以
保持市区整洁卫生;对叉车垃圾箱实行加盖密封,使垃圾容器做到一洁、二净、三定位。佳
木斯市,1950年垃圾清运采取两种方式:一是设垃圾箱的地段,用马车定时拉运;二是无垃
圾箱的地段,采用摇铃的方式,即定时沿街摇铃收集垃圾,用马车运出。1960年,城市人口
增到20万,清运垃圾范围扩大,清运垃圾采取两次倒运的办法,即先用马车将收集的垃圾运
到垃圾站,然后用汽车再运到效区垃圾场。1963年,实行“三包四固定”(即包地段、包产量、
包清运,固定人员、固定车辆、固定垃圾点、固定工具)的办法清运垃圾。这时的作业方式是
人工装卸,汽车马车并用。1965年,由于财力不足,环卫队伍精减到350人,其中清运垃圾的
工人只有170人,直到1973年情况开始好转。到1975年,佳木斯市人口增到30万,环卫队伍发
展到600余人,汽车已达17台、195型小机车22台、马车10台、手推车80台。1979年,佳木斯
市人口增到近40万,日产垃圾900吨(其中企业单位自运垃圾250吨),而市环卫部门专业运输
能力每天只能运500吨,产运矛盾很大。1979年3月,环卫工作归佳木斯市城市建设局领导之
后,逐步解决了垃圾运力不足问题,使垃圾产运达到平衡。1983年,彻底结束用马车拉运垃
圾的历史,全部使用汽车拉运,1985年,佳木斯市日清垃圾达l 050吨,其中环卫专业部门日
清750吨,企业单位自清250—300吨。
垃圾清运存在的问题是:垃圾容器存放位置不当,有的垃圾箱放在市中心主要干道两侧,
既不卫生,又碍观瞻;垃圾容器不科学,或无盖,或无底,脏物外露;垃圾产运中尚有死角;
有的偏僻地区垃圾清运不及时(或垃圾箱配备不足),夏季瓜果上市后,垃圾箱周围蚊蝇乱舞,
臭气熏人,污染环境。
二、垃圾处理
城市垃圾处理是个大课题。在旧社会,对垃圾处理一般只有一个办法,即填垫低洼地,
或“运往城外空旷处”唯有哈尔滨市曾作过无害化处理。哈尔滨市1934年曾拨款12万元,在
太平区三棵树修建污物处理场一处。1934年10月动工,1935年6月建成,在地下修建混凝土封
闭室10个,面积为6 500平方米。此场建成后,全市的粪便全部运到此场作无害化处理。解放
初期没有利用,1955年后做粪便转运站,1958年后转运站停用,地上盖楼房,地下水泥封闭
室改做汽车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垃圾的处理,尽管采取不少办法,但随着垃圾的
增多,低洼地的减少,存放场的缩小,垃圾处理依然是个问题。
对垃圾处理,大体有以下几种办法:(1)填垫低洼地。如哈尔滨市,自1950年到1965年15
年中,共填垫低洼地1 000多处,消纳垃圾16万立方米。(2)造肥。齐齐哈尔市自1958年起即
组织郊区农民(有的农民农闲时自发地进城运垃圾)清运垃圾,拌粪造肥,平均每年造肥达30
万吨。(3)焚烧。凡医疗、卫生防疫等部门带有病菌的发变物,由各有关单位自行焚烧处理。
(4)回收利用,变害为利。如垃圾中的废钢铁、废纸箱、废塑料、各种玻璃制品等,分别存放,
以便利用。其中一部分被社会闲散人员拾起出售利用。哈尔滨市从1983年12月到1984年4月5
个月中,从垃圾站运出炉灰4.3万立方米给砖厂烧砖,并收入17.2万元。(5)无害化处理。
哈尔滨市于1957年开始将垃圾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物,将有机物垃圾垫在垃圾的底层,上面盖
上无机物垃圾,使其自然发酵,消灭病菌和虫卵,效果很好;后又学习山东省潍坊市窑烧快
速无害化处理垃圾、粪便的经验,采用烧肥强化器进行拉圾、粪便无害化处理,效果也很好。
1965年,撤销无害化处理场,垃圾无害化处理也随之停止。齐齐哈尔市环卫处,1984年12月
抽凋3名工程技术人员组建市环卫科研所,其中一项重要课题就是开始进行垃圾、粪便无害化
处理研究,他们在铁锋区建起605立方米储粪池1座,70亩地的肥效试验用地和无害化处理场
地,为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创造了条件。1985年4月试验成功的腐熟营养土,已经黑龙江省
农业科学院嫩江农研所鉴定,并发给合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