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地区历史上村屯的形成主要是围绕垦荒耕地,依山傍水,或靠驿站、公路、铁路
两侧自然发展起来的。从地域上看,由平原地区逐步向半山区和山区扩展;由松嫩平原逐步
发展到三江平原、兴凯湖平原。村屯规模较小,大体分为城郭式、纵列式、松散型3种形态。
一、城郭式村屯
这种村屯建设比较规整,村屯四周修筑围墙,挖有堑壕,四角设有炮台,形状有方形的,
也有长方形的;里边住有经营土地的地主或富农大户,还住有佃户、雇工和其他农户,总户
数三十多家或四五十家不等。围墙里除住宅之外,在一侧设有场院(脱谷场)、牛马舍、车棚、
水井、柴草垛等。一般在南侧围墙中间设有大门,白天敞开,夜间关闭,由佃户或雇工看守,
这种村屯并不多见。肇州县的张大围子,建于1934年,由于屯周围是一个大围墙,高3.5米,
东西长330米,南北宽252米,故称张大围子屯。围子里住有62户农家,500多人口,围墙外四
周挖有深3米宽4米堑壕,主要防范抢劫。此种村屯还有绥化县津河镇三合屯、安达县正四家
屯等。 二、纵列式村屯
这种村屯多数沿着道路干线、小河(溪)或依山麓的一侧排列,房屋是一户挨一户纵列修
建。全村屯没有统一围墙,只有小地主或富户自建小型围墙,形成单独院落。而一般佃户多
用小木杆或秫秸夹成围栏,以求规整。拜泉县的王殿元于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由榆树县
来此买下荒地,建房定居,而后亲友相继投奔而来,农户逐渐增加,沿着小河和乡村道路形
成村屯。这种村屯还有海伦县后三马架屯、龙镇的农家头井屯。
三、松散型村屯(又叫拉拉屯)
一般是方园一二里,左右四五家,分散居住。富户选择“风水地”安家落户,而贫苦人
家多在田边地头建房居住,稀稀拉拉,极不规整。明水县的郭殿元屯就是这样,屯子建在一
个坡度不大的河流洼地,全屯分成好几块,郭家是中心屯,傅家和张家在另一个分中心屯。
这种村屯还有拜泉县太平街屯。
1931年东北沦陷以后,伪满统治当局实行“治安政策”,强制推行“归屯并户”,在农
村各地建立“集团部落”(大围子式村屯),过去形成的村屯大部被洗劫一空;同时建立日本
武装移民村落(开拓团)1 131个,约有10万户,30多万人口。这种“集团部落”或武装移民村
落,彼此相距五六里,内部纵横排列三四条街,街道两旁建简陋房屋居住,四周高筑围墙,
四角设有炮台,由伪警察或自卫团持枪看守。东北抗日联军曾有“归大屯”歌谣,道:“未
从开口怒心头,叹怒难休,强迫把屯修,谁要不把屯来修,抓去打骂,财产全没收,还要蹲
拘留,思想起泪交流,到何时能出头!”可见这种武装移民给农民带来的深重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