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公共设施
清朝廷为实施对黑龙江地区的管辖,保持地区与中央政权的联系,在黑龙江地区设立32
个驿站:北路(今嫩江、爱辉、讷河一带)12个站;南路(今齐齐哈尔、肇源一带)8个站;东南
路(今肇东、呼兰一带)7个站;松花江北路(今通河、依兰一带)5个站。(①参见《黑龙江古
代道路交通史》驿站的衰落和废除)每个驿站都建有公房和站丁住所若干间,如南路8个驿站
就建有公房56间。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宁古塔(今宁安)、墨尔根(今嫩江)、呼兰、依
兰等地农村修建一些庙宇,如龙王庙、马神庙、城隍庙等。民国时期又建有保甲公所、巡警
所、学堂和简易桥梁等公共建筑。
1931年后的东北沦陷时期,日伪统治当局在农村集镇(中心村)建有伪区(村)公所、伪警
察署、伪自卫团办公用房和放赈义仓、小学校舍等,都是强迫农民出工出钱修建的。
1946年解放后,农村实行土地改革,建立民主政权,开始建设为人民生产和生活服务的
公共设施。在各中心村屯普遍兴建供销社营业用房,把伪满遗留下来的伪警察署、保甲公所
的房屋,一般都改作农村小学用房;建设和维修了公用水井,修整乡村道路,为发展农业生
产和支援解放战争服务。1956年后,随着农村互助合作化运动的发展,各个生产大队和生产
小队都修建了队部办公室、集体牛马舍、农机具库房等。1962年起,逐步建立农村中学校舍、
乡村卫生所、农村信用社、邮电所、电影院和农民俱乐部等。这些公共设施的建立,不仅改
善和丰富农民的经济文化生活,也美化乡村面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的各项公共设施开始与农村住宅同步发展,配套建设。
到1985年,全省已有420万农民吃上土设备的自来水,占农民总数28%。“六五”期间全省村
镇整修道路2 500万米,占全省村镇道路的60%以上;有的还铺装沥青路面;在村镇内植树3
亿多株。
全省县城以下的建制镇均建起了不同水平的文化中心、商业中心和公共福利设施,涌现
一大批象安达市万宝山镇、巴彦县龙泉镇、肇东县克宝村和萝北县宝泉岭镇等房屋建筑造型
新颖、公共设施配套、规划布局合理的新村镇。万宝山镇位于安达市西北部,总面积290平方
公里,距市区9公里,人口2.4万人。自1978年以来,该镇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经济发展促
进了镇的建设。1979至1984年,先后建了中学校舍、综合商店、农贸市场、卫生院、办公楼、
电影院、农民文化宫、灯光球场、儿童乐园、公园、人工湖和假山等;镇内建起7条渣油道路,
共2 680米,安装路灯15盏;建设配有发电设备的自来水供应站,解决镇内居民饮用水问题;
街道两侧新建排水沟(其中部分是砖砌明沟),十字街口埋设18处涵管,铺设水泥预制板桥70
处;在镇内种植各种树木5万多株,道路两侧栽行道树2万多株,新建4座凉亭和水上七曲桥l
座。萝北县宝泉岭镇有人口1.9万人,到1985年末已建有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普通中
小学、医院、文化宫、彩色电视差转台、农场职工住宅13.5万平方米等生活福利设施,整个
集镇形成工业区、商业区、行政区和文化区的布局,镇内已经绿化,街道纵横,整洁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