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重工业建筑

  一、齐齐哈尔钢厂(原名北满钢厂)
    该厂位于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是“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是建 国后建设的第一座特种钢厂。1952年筹备,1954年4月动工,1957年11月3日全部竣工投产, 共完成投资26 333万元,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工程设计为苏联黑色冶金设计院列宁格勒分 院等11个单位;施工的大包为冶金部第四冶金建筑总公司,分包为金属结构第四分公司、管 道第五分公司、机械安装第十分公司等6个单位。
    该厂工程量大,结构复杂,主要建筑结 构为钢筋混凝土及毛石混凝土基础、金属及钢筋混凝土框架、砖墙、钢结构屋架、上铺大型 钢筋混凝土肋型屋面板。厂房多为多跨的生产车间。有的车间柱基最深达13米,金属柱最高 达32.8米,钢筋混凝土沉箱深入地下达14.6米,沉箱混凝土量达l 200余立方米。施工中工 厂化、机械化程度较高,厂房主要钢结构和混凝土构件基本为加工厂预制,现场吊装。混凝 土搅拌机械化程度达90%,机械挖土达36%。施工进度快,工程质量好,经国家验收委员会 工作组检查,在竣工的126个专业的25项单位工程中,有116个专业24项单位工程质量被评为 优良。
    二、黑龙江省西林钢铁厂
    该厂位于伊春市西林区,是黑龙江省唯一的一座中型钢铁联合企业。1966年7月1日开工, 1979年6月正式投产。形成年生产能力为:铁矿石20万吨,生铁10万吨,钢锭8万吨,钢材6 万吨。设计为鞍山黑色金属矿山设计院、鞍山焦化耐火材料设计研究院、包头黑色冶金设计 院、西林钢铁厂设计队等单位。施工为黑龙江省第二建筑工程公司、黑龙江省安装公司和哈 尔滨市第二建筑公司等单位。
    该厂建于“文化大革命”期间,边设计、边施工、边生产,设计多变,工程进度慢,建 设周期长达13年。建成了选矿、烧结、炼铁、炼钢等7个主要生产车间、8个辅助生产车间和 相应的配套设施,总建筑面积为25.09万平方米,其中生产厂房9.87万平方米,公用设施 2.77万平方米,民用住宅12.45万平方米。
    厂房建筑采用装配式单层预制钢筋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围护结构材料为红砖。主要生 产车间第二炼钢车间,建筑面积7 650平方米,1984年10月开工,1985年10月竣工交付使用。 车间由原料工段、电炉工段、铸锭工段组成。原料工段、电炉工段为18米跨度,铸锭工段为 21米跨度。车间为装配式单层厂房排架结构,钢屋架,柱距6米,轨顶标高9.5米。电炉、铸 锭两工段屋顶设有带形天窗排烟。围护结构为一砖清水砖墙。工程施工质量良好,被评为省 级全优工程。
    三、富拉尔基第一重型机器制造厂
    该厂位于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为苏联援建。主要生产车间由苏联重型机器制造部重 型机器厂设计院设计,部分车间由我国第一机械工业部设计总局第一设计分局设计。全厂总 占地面积57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9万平方米,其中厂区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厂区工程于 1956年6月开工。土建工程由建筑工程部直属工程公司总包,东北安装工程处、基础工程公司、 机械化施工站、哈尔滨金属结构加工厂等单位分包。设备安装工程由第一机械工业部安装总 公司第二机电安装公司总包,冶金部黑龙江省安装处及筑炉公司富拉尔基工地分包。1958年 7月部分投产,1960年6月4日全部投产。
    该厂工程规模大,技术要求高。全厂共有土建工程114项,其中厂区100项。施工高峰时 有两万余人在现场同时作业。厂房钢结构最大的柱子重82吨,高38米,柱身钢板厚30—40毫 米,底板厚60—80毫米,施工时分三段制作,在吊装过程中进行组焊。如此制作和吊装大钢 柱的方法,当时开创了国内先例。热处理车间立式淬火炉采用了深入地下26.5米的大型沉箱。 其他主要车间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基础,用6个月时间,打入桩近1.1万根。工程质量好, 经国家验收,土建工程114项,被评为优73项(含11个主要项目)、良36项、可用5项,总评为 优。
    建厂过程中,朱德、邓小平、陈云等中央领导人先后到工厂视察指导。工厂现已成为全 国最大的现代化重型机械制造企业之一。
    四、哈尔滨“三大动力”厂
    此系哈尔滨电机厂、哈尔滨锅炉厂、哈尔滨汽轮机厂的统称,位于哈尔滨市区东南部, 是“一五”时期苏联援建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是我国第一组制造发电成套设备的大型企业。
    哈尔滨电机厂于1950年破土动工,先后建成水轮发电机车间、铸铁车间、氧气车间、锅 炉房等工程。从苏联引进40年代最先进的机电设备,于1952年形成生产能力,生产出中国第 一台800千瓦的小水轮发电机。“一五”时期,二期扩建工程被列为156项重点工程之一,进 入建设的高峰。调整器车间、汽轮发电机车间等9个大型生产车间建成投产。1954年9月,哈 尔滨锅炉厂一期工程开工,46项工程,建筑面积13.2万平方米,1957年7月全部完成。1958 年6月,二期扩建工程开工,37项工程,建筑面积8.7万平方米,1960年12月建成投产。1956 年3月,哈尔滨汽轮机厂动工,1958年10月完成,同年12月生产出第一台汽轮机。至此,“三 大动力”厂已具规模,可配套批量生产10万、20万千瓦的火力发电机组。
    “五五”、“六五”期间,国家批准“三大动力”厂三期扩建工程,总投资为32 944万 元,其中:锅炉厂22 46l万元,电机厂5 116万元,汽轮机厂5 367万元。从美国引进先进技 术、工艺和70年代最先进的设备,在原批量生产10万、20万千瓦火力发电机组的基础上进行 技术改造和扩建,配套生产单机容量60万千瓦的火力发电机组,并在3个厂的厂房土建参数和 个别单台设备上留有生产更大机组和其他大型容量设备的可能性。1985年生产出第一台样机。
    “三大动力”厂工程规模庞大,技术复杂。哈尔滨电机厂30米高的主厂房工程有1 000多 个分项工程,需要上千种规格不同的钢材3 000吨。在拼镶钢材和钢架过程中,就需要钻160 万个眼,要铆54万个钉。哈尔滨锅炉厂最大的一厂房建筑面积达3.9万平方米,9跨钢筋混凝 土排架结构。经参加建设的全体职工的努力,施工质量好,速度快。哈尔滨锅炉厂一、二期 工程质量,经国家验收委员会检查,均评为优,一期13.2万平方米的建筑工程仅用两年零lO 个月就全部建成投产。哈尔滨汽轮机厂比原计划提前两年完成建厂任务。
    承担“三大动力”厂设计任务的有苏联重工业部列宁格勒设计分院、我国第一机械工业 部第二设计院等,承担建筑施工的有东北第一建筑公司、东北第三建筑公司、黑龙江省第一 建筑工程公司、哈尔滨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和哈尔滨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等。
    至1985年末,哈尔滨电机厂厂区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生产性建筑面积29.4万平方米。 哈尔滨锅炉厂厂区占地面积52万平方米,生产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哈尔滨汽轮机厂厂区占 地面积98万平方米,生产性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它们是全国规模最大的能源设备生产基地 之一,为我国能源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五、镜泊湖水电站
    该电站位于宁安县,前身为东北沦陷时期修建的镜泊湖电厂。工程于1939年(民国28年) 破土动工。土建工程由伪满东亚土木企业株式会社总承包。1942年9月全部建成发电,装机容 量3.6万千瓦(2台1.8万千瓦发电机组)。
    1967年10月,国家计委批准镜泊湖水电站扩建,扩建规模为4台1.5万千瓦发电机组,装 机容量6万千瓦。1968年11月土建工程开工,1977年12月2台机组并网发电,1978年10月全部 建成投产,1979年9月总体验收,工程质量基本良好。全部扩建工程历经10年时间。
    
    水电站为首部开发地下式厂房。在施工中,进水口采用水下岩塞爆破技术,是国内首次 采用“王”字形单层洞室药包布置方案,爆破后洞孔成型良好,达到设计要求。岩塞爆破口 采取锚索为主的加固山体措施,厂房顶拱采用肋拱和喷锚联合支护结构等施工新技术。
    扩建工程由水利电力部东北勘测设计院设计,牡丹江第一工程处(1973年4月改称为黑龙 江省第六建筑工程公司)施工。
    六、富拉尔基第二发电厂
    该厂位于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东临嫩江,是以嫩江水做循环水,以内蒙古产褐煤为 燃料的发电厂。
    该厂建设规模为6台20万千瓦发电机组,总建筑面积33.4万平方米(包括铺助建筑和生活 福利建筑);分两期建成(一、二期工程各3台机组),一期工程建筑面积19.1万平方米,二期 工程建筑面积l4.3万平方米。生产性建筑和生活性建筑分别由东北电力设计院和齐齐哈尔建 筑设计院设计。设计按照功能要求,在建筑艺术处理上考虑建筑总体性和建筑布局,主次分 明,色彩协调。齐齐哈尔滨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和黑龙江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承担土建工程 施工;黑龙江省机械施工公司承担构件吊装;黑龙江省火电三公司、齐齐哈尔市安装工程处、 富拉尔基热电厂机电安装工程处承担设备安装。
    第一期工程于1978年7月破土动工。3台发电机组分别于1982年2月、1983年9月、1984年9 月建成投产。至1985年末一期工程全部完成,并于1984年开始第二期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
    主厂房建筑面积10.7万平方米,其中一期工程4.88万平方米,由汽机间、除氧煤斗间、 锅炉间组成,为三列式布局,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汽机间采取纵向布置,高45米,跨度36 米,弧岛式基础,墙体为组装式浮石混凝土墙板。除氧煤斗间,最高54米。锅炉间高61.5米, 采取横向布置,炉架为独立式钢结构,与厂房脱开,38米以上部分为紧身小封闭,且每台锅 炉间独成一体;38米以下部分3台锅炉厂房联成一体,各自封闭。主厂房从汽机间、除氧煤斗 间到锅炉间依次升高,成阶梯状,整个厂房十分壮观。工程施工质量,经验收,3台发电机组 均达到电力工业部投产标准,工程质量总评为优良,180米高烟囱中心偏差为l厘米,被评为 全省优质工程。
    七、大庆三十万吨乙烯联合化工厂
    (简称“三十万吨乙烯”)
    该厂位于大庆市东部卧里屯区,是我国第一个以石油轻烃和天然气为主要原料的大型联 合化工企业。全厂占地面积744万平方米,其中厂区228万平方米,厂外附属工程236万平方米, 生活区15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65万平方米,其中工业建筑62万平方米,民用建筑103万平 方米。由大庆石油化工总厂设计院、上海纺织设计院、北京化工六院、黑龙江省建筑设计院、 黑龙江省化工设计院等20余个单位设计。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四化建、化工部十一化建公司、 吉林省化建公司、黑龙江省化建公司、黑龙江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大庆市第一、第二建筑 公司、齐齐哈尔市市政工程公司等20余个单位施工。
    “三十万吨乙烯”由12套生产装置和铺助生产装置、公用工程等89个单项工程组成。12 套生产装置中有7套由国外成套引进,3套从国外引进技术、单机和材料,2套国内设计制造。 辅助生产装置中有3套由国外成套引进。工程于1979年8月破土动工,1981年11月中央财经领 导小组决定缓建,1982年恢复建设,并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连续建设,分期投产。一期 工程于1986年4月完成,建成投产乙烯、低压聚乙烯、高压聚乙烯、丁辛醇、造气、乙醛、醋 酸等7套装置。同年7月26日投料试车一次成功。二期工程将建成腈纶、丙烯腈、线性低密度、 丙酮氰醇、甲基叔丁基醚等5套装置。
    该工程主要为化工设备装置,工程结构复杂。化工区罐多、塔多,罐大塔高,塔最高达60 米,整体吊装;设备重,最重达210吨;地下管网密度大,错综复杂;电站地下部分深达14米, 烟囱高150米。低压聚乙烯装置为整体框架结构,高达60米,冬季施工。施工进度快,质量好。
    八、牡丹江水泥厂
    该厂位于牡丹江温春,始建于1938年(民国27年),1941年投产,设计能力为年产水泥7万 吨。1945年日本投降时,设备遭到严重破坏,工厂停产。1950年提出恢复建设计划,1951年 施工,1953年10月1日投入试生产,当年生产1.8万吨普通硅酸盐水泥。几经改造扩建,到60 年代中期,年生产能力达到34万吨。1978年,经国家批准扩建2号窑,全厂设计能力增至年产 水泥60万吨。
    2号窑采用窑外分解新工艺,能充分利用水泥窑排出的余热,使生料中的碳酸钙在入窑锻 烧前就在窑外分解80%以上,既节约燃料,又增加产量,与普通的半干法窑相比,能耗降低 50%,产量亦有所增长。扩建工程1984年11月完成投入试生产,到年底生产出525 水泥l万 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