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高层住宅建筑
一、王兆新村住宅小区(简称“小区”)
该小区是哈尔滨市采取“新建与改造相结合”的方针,实行“全面规划,综合开发,统
一建设”而兴建起来的规模较大配套较为完善的第一个新型住宅小区。“小区”位于动力区
和兴路东侧,西北与动物园毗邻,占地l4.15公顷。
这里环境幽静,交通方便,是较为理想的居住场所。1980年4月投入施工前期准备,同年
10月破土动工,1985年末全部建成,共新建住宅楼43栋,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公共建筑及
配套设施19栋,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居住2 774户,1.1万余人。总投资达5 000万元。
集资统建,参建单位近50个。
“小区”住宅除4栋采用框架轻板结构外,其余均为多层混合结构(平均6.2层)。小区座
落于马家沟河道的沟谷斜坡地带,地势由东向西自然倾斜,平均高差4.8米。为保持原有土
地自然概貌,设计上突破了惯用的全面平整的方法,采取充分照顾朝向合理,房屋建筑高低
错落有致,自由式和行列式相结合的设计方案,使3个住宅楼群和l幢高层住宅楼产生迭宕起
伏、此呼彼应的效果。平面布局大多数为1梯3户,二室户占70%,三室户占20%,一室户占
10%。平均每户建筑面积55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7.68平方米。每户设有小方厅、信报箱、
厨房搁板、挂衣钩、吊柜、阳台晒衣钩;分户上下水,集中供热、供液化石油气;户户设电
话,为居民提供了舒适、方便的室内生活条件。
“小区”配套设施有1 800米的道路网,l 200米的排水管网,两座变电所和5公里长的送
变电线路,l座建筑面积3 500余平方米,装有5台8吨位自动化锅炉的锅炉房,1 200米的供热
管网,1座200吨的供水塔,2 000余米长的地下供水管网,液化石油气供应管网,2 400门的
家用电话交换台和家用电话线路装置,均匀分布设置8个地下封闭式垃圾站,附设1所容纳3 000
余名学生的小学校,商店、粮店、卫生所、托儿所等一应俱全。
“小区”内街道两侧安装了样式较为新颖的路灯。道路两旁种植杨、柳树,住宅楼前后
种植丁香、刺玫、迎春等灌木花卉,间以草坪;还设有花架、晒衣架、坐椅、儿童游戏场所、
自行车棚等。
“小区”的规划是哈尔滨市规划局制订的,经市人民政府批准。设计由原市开发总公司
住宅设计研究所承担。
二、黑龙江日报社住宅
该住宅位于哈尔滨市霁虹桥桥头,为两座十层塔式住宅楼。省建筑设计院1978年设计,
哈尔滨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同年11月施工,第一栋1980年12月竣工交付使用,第二栋1983年
竣工交付使用。建筑面积6 184.43平方米,为框架结构,围护结构为加气混凝土砌块砌筑。
设计者利用霁虹桥与建设地点不同方向的特定地形,采用由人行道伸入架空引桥与塔式
住宅楼二层相连,便于居民出入。平面布局为1梯6户,均为二室户,平均每户建筑面积55平
方米,为一般职工住宅。
该住宅平面布局紧凑,使用方便,立面虚实凹凸得当。外墙面为白色水刷石,凹进部分
为粉色水刷石,色调鲜明,韵律感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