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清真寺建筑
一、卜奎清真寺
该寺座落在齐齐哈尔市建华区。东西两寺并立,占地面积4 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 000
平方米。东寺始建于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时仅几间草房,后几经重修、扩建成现规模。
西寺始建于1858年(清咸丰八年),初建时亦很简陋,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翻新扩建。两寺
建成后,东西寺合称为清真寺,是一座传统的宫殿式砖木结构建筑。
两寺布局相似,分别以主体建筑物大殿及附属建筑物教长室、讲堂、对厅、水房、门楼、
殡葬室等组成,造型雅致,别具一格,各有特色。
主体建筑大殿由拜堂、窑殿、庑廊三部分组成,并紧密连接,巧为一体。东寺大殿374平
方米,可容纳300人朝拜。殿内部装置简单,四周墙壁高洁雅淡。殿前有宽阔的庑廊,飞檐彩
椽,椽枋木下数重龙爪菊似的斗拱,佩以六根朱红大柱,使大殿显得庄严肃穆。大殿山墙各
有两个圆形大窗,檐式窗楣突出墙表,两旁砖雕的流苏,飘洒逼真。山墙两端是砖雕的饰件,
有盛开的莲花、腾跃的游龙、典雅的几案、剔透的宫灯。窑殿为三层出檐的方形塔式建筑,
塔基、塔身、塔顶逐层收缩。塔顶端是金色的“风剥铜”宝葫芦,约2米高,葫芦顶上斜镶着
象征伊斯兰教的月牙,下端莲花座铜装饰品,外镀黄金,高1.9米。西寺大殿173平方米,可
容纳150人朝拜。
卜奎清真寺自创建以来,历经沧桑,解放前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几遭磨难。西寺被占
作它用,东寺陈旧不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族宗教政策得到落实。1980年,政府拨
款9万余元,把东寺修复一新。修复后的清真寺被列为黑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对外开
放。
二、呼兰县清真寺
该寺是历史较久的寺院之一。据旧《呼兰县志》载:它建于1810年(清嘉庆十五年),时
仅草房3间,是一座简易礼拜场所。1877年(光绪三年)扩建工程竣工。
扩建后的清真寺占地面积约5 000平方米。青砖围墙,大门内外分别挂有木刻“清真古道”
和“认主独一”匾额。四合庭院内铺设甬道,对厅西面是磨砖对缝、砖砌花纹、穿枝过梗的
礼拜殿,前有抱厦,后有窑殿,三部分浑然一体。窑殿雄伟而富有艺术性,殿顶镶有银白锡
重130公斤窑顶,四角镶有龙形雕刻。大殿为“明三(间)暗六(间)”,交错起伏,飞檐四出,
青灰色的垄瓦覆顶,显得格外壮观。门前高悬九龙匾和左宝贵匾额。大殿奠基较高,礼拜时
拾级而上,殿内可同时容纳200人做礼拜。大殿西墙上,有砖雕凹壁拱形门洞状,内雕花卉经
文。西北角是结构精巧的“敏拜尔”。南北面是砖砌拱形窗口。礼拜殿的窗户、门多系剔透
木雕花卉,还有砖石浮雕花卉图案。对厅南面西侧是一栋砖房小暖殿,为冬季礼拜场所。东
侧一栋砖房为沐浴室、厨房、帐房。对厅北西侧一栋砖房,为教长室、海里法(学生)宿舍、
讲堂。东侧一栋草房为女沐浴室、水房、女礼拜堂。西面是大门。整个寺院对称、协调、雅
静,是一座有主体、有陪衬、自成系统的中国宫殿式建筑。
东北沦陷时期,呼兰河水逐年东浸,土崖崩塌,寺院处于危机之中。建国后,虽采取措
施,未能根治,1953年被迫将窑殿拆除,1954年险情更加严重,1955年县人民政府批准,迁
寺重建,占地面积3 000平方米。1956年礼拜殿竣工,比原礼拜殿多一层窑殿,北面五间砖瓦
房,分别为小暖殿、会客室。东面三间为四掌教宿舍、沐浴室,大门设在南面。“文化大革
命”期间遭到破坏。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始得恢复。1982年政府出资修茸部分大殿,翻建五间旧砖房,
新建围墙160米,1982年10月竣工。